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弊病丛生,社会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于是社会主义学说更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社会主义思潮取代民主主义思潮正澎湃全球。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资本主义在20世纪初暴露了其固有的矛盾和缺陷 B: 社会主义思潮的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是有深刻历史原历的 C: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社会主义学说在20世纪以前并不受欢迎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永恒的“变化”当中有的东西是要永恒坚持的,那就是学习方法论和颖悟性,还有“做人”。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 有些永恒“变化”的东西需要永恒坚持 B: 有些东西只有永恒地坚持下去,才会发生永恒的“变化” C: 有些东西是不应随着永恒的“变化”而改变的 D: 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芒果、荔枝、桂圆这些南国水果珍品,大庆人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或在罐头中尝过,现在它们已摆上了大庆市各农贸市场、楼区居民点的摊床上,寻常百姓不必远涉于山万水到广东、海南水果产地或驱车几百公里到省城购买,只消几步就可大饱口福了。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芒果、荔枝、桂圆属南方水果珍品,北方人吃不到 B: 南方水果被运到大庆,解决了居民购买难的问题 C: 以前人们也同样能吃到南方水果 D: 大庆人喜欢南方水果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和流入城市的农民所积累的资金,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农村的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小城市则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城市步伐的加快又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也就为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铺平了道路。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应当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B: 乡镇企业将发展成为农村的小城市 C: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承的举措 D: 城市步伐的加快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击剑被视为欧洲的传统体育项目。从斯巴达克思的角斗,到中巨纪的风流骑士,都把击剑当作一门格斗技术。此后火器取代了冷兵器,击剑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欧洲巨代相衍。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击剑( )。
A: 是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 B: 历史悠久 C: 是欧洲的传统体育项目 D: 是一门格斗技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技术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一项新的技术,在投入期只是高价出售产品;到成长期也只是降价出售产品;即使到成熟期,也是把产业转移出去投资生产,再赚一次钱,直到衰退期,甚至衰退期的中后期才出售技术。所以,直接引进先进国家出售的技术,往往是该项技术的衰退期,或是正在淘汰的技术。事实上美国的技术转让,80%是通过其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的。甚至各国对外投资,各跨国公司完成的也占80%。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技术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 B: 技术转让大多通过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进行的。 C: “引进企业”比引进技术更能促进我国技术、经济的发展。 D: 要根据技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来引进。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及他的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从他的活动同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中,从他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方向来考查。讲人的价值,不能不强调对他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不能不提倡为他人、为社会、为人民的事业献身的精神,但也不能忽视社会为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和人的价值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偏废任何一方,都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及他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大小。 B: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全面的。 C: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D: 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美国]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多少?”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并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本来他睡觉是轻而易举的,但我抬眼一看,只见他正盯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叫你心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儿。”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雨夹雪都结成冰了,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狗沿着大路和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赶起了一群鹌鹑,有些鹌鹑在树上,但大多数却散落在灌木堆中,你得在上面结了一层冰的树丛上跳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惊起。正当你在被冰裹着的松软的树丛上摇摇晃晃、立足未稳之际,它们却突然飞了起来,这使你很难命中。我击落了两只,有五只飞走了。我开始往回走,很高兴发现离家这么近有一群鹌鹑。想到哪天再来,有这么多鹌鹑可打,心里乐滋滋的。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盯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多少?”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不,我会死的。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他盯住床脚的眼光慢慢轻松了,他内心的紧张也终于轻松了,第二天一点也不紧张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动不动就哭了。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不动就哭了”。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让人接近等,都暗示了他在等待死亡。
D.尽管九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时表现的异常镇静,但他仍掩盖不了自己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小说两次写到小男孩眼睛“盯着床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这篇小说突出的语言特色。
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的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小题1】C (选B得2分,选A、D不得分。)
【小题2】表现小男孩紧张害怕但又竭力克制自己的心理状态。
【小题3】洗练的语言,简洁的对话。
【小题4】(1)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3)“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5】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受冻,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自己的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面对。他的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他听故事时的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他对死亡的恐惧。但是,他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不担心”;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不动哭起来”。(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6】示例一:是多余的。理由: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是游离于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以节外生枝之感,对于突出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情理,是明显的败笔。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示例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理由: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②宕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悬念。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戏剧效果。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很多民俗文化元素,在某些灵长类动物中也有。比如非洲平原的狗头狒狒,它们的群体性和人类社会差不多,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有领袖,也有妻妾。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妻妾和争领袖所使用的方法,跟狒狒没有什么区别。
②当科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时,人类越来越知道自己其实是平庸的动物。那么,人类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呢?人类认识了天地宇宙,万事万物,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习惯中,产生了种种战胜灾害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把这些用口头语言记下来彼此进行交流,世世代代传承。因而有了古代那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后来又创造了很多的娱神娱人的歌舞、音乐、戏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被创造岀来。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就是民俗,就是最早的文化。
③民俗文化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化具有同样的一种性质,都是附着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日,信仰娱乐等等,都是文化。现代文化都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根基上,民俗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社会生活条件非常险恶艰苦,人类不得不崇拜远比自身强大的事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傍晚它从西边落下,留下一片阴冷和__,这时人们知道了它的珍贵,企盼它明天再来,所以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才跪下来迎接它,于是就产生了崇拜和信仰。现在某些原始部落还在举行早迎日、晚送日的仪式。早年,鄂伦春族在猎熊的时候,要举行祭祀熊神的仪式。取下熊头,扒下熊皮,摆放在凳子上表示供奉熊神,全体跪下,由首领致祈祷词,向熊神表示和解、谢罪。人类最为本质的本性在这里都表现出来。我们不能说他们愚昧,这是在当时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必然产生的信仰文化。
④民俗文化是在各个民族群体的民众中自然、自在、自发产生的约定俗成而又习以为常的文化。它的创造者、享有者、维护者和传承者是祖祖辈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它不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外在文化,而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极其丰富深厚,形式异常多样,为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享。
(取材于乌丙安《中国民俗文化的根基及其深刻影响》)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狗头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动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具有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B.人类在创造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的同时,还创造了很多歌舞、音乐、戏曲。
C.某些原始部落崇拜太阳、鄂伦春族供奉熊神的仪式都是人类信仰文化的具体表现。
D.民俗文化经过一代代平民百姓的创造、维护和传承,最终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本身。
阅读第②、③段,简要概括民俗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小题1】C(A.应为“某些灵长类动物”。B.歌舞、音乐、戏曲产生在神话、传说和故事之后,并非同时产生。D.民俗文化就是民众日常生活本身,而不是分离的)
【小题2】(5分)要点:(1)民俗文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2)人类产生的愿望和向往;(3)用口头语言记下来;(4)彼此交流;(5)世代传承。(各1分)
解析:
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
龙应台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②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③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④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⑤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⑥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⑦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⑧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本文有删节)
文中在①②⑥段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什么是永恒”的看法。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墙,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小题1】第1处写栀子花香清幽宜人(1分),表现在家中“被人呵护”的儿女安适愉悦的心情(1分)。第2处写黄昏中栀子花的冷清(1分),衬托家中“一个一个走掉后”的父母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的凄苦(1分)。第3处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写记忆中的栀子花香(1分),表现“有了儿女”的父母的满足幸福之情和对儿时的家的深深怀恋(答出任一点都可得1分)。(分析两处则可)
【小题1】家体现了永恒的特征。家稳固安定,使人温暖安心;家人的亲情终生不渝,并给人留下永久的美好回忆。因此,亲情就是永恒,相亲相爱终生不渝的感情就是永恒。
(评分说明:以文本为依托,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小题1】(1)“墙,是暂时的。”———表面写落脚的家在不停地变动,暗指情感的基础不稳定:不仅家在变动,而且彼此的情感有可能变质,所以情感的家也可能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形象地写出了变质的情感让想爱之人彼此间冷漠相对,情感没有了稳固的基础,没有了安定的家,没有了依靠,只能分手(离婚),开始漂泊和再次寻找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