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 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 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1.C
2. C
3. B
4. D
1.A项“属”应为“类”; B项“尊”应为“酒器”;D项“婴”应为“缠绕”。
2.A项“之”:一为助词,的;一为助词,用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则”:一为副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就;一为连词,表承接,就。C项“若”:均为动词,如同,好像。D项“为”:一为连词,表目的,为了;一为动词,写。
3. A句中的“翼”为名词作状语,“像鸟张着翅膀那样”。B句中的“侯”与例句中的“官”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侯”,“当官”。C句中的“固”为使动用法,“使……稳固”。D句中的“圣”和“愚”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 “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不正确,应该是“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方圆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龟龄先生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的布局很不合理,四面都被遮蔽住,只有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户,而只保留一面东墙,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
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下列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哀吾生之须臾 哀:感伤。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以下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身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一颗粟粒。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作者的朋友在这里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物是人非。 D.借曹操自比,感慨自己时乖命蹇,壮志难酬。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越大破楚军。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狶反代地,高帝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司马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且待之, B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梁王恐,欲自往谢 D.王始不往,见让而往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项是:
①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②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秦,未可去。”
③高地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兵诣邯郸。
④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⑤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⑥彭王壮士,今 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概述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但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高帝讨伐陈狶时,他按兵不动, 想借机谋反。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与韩信被诛都耐人寻味,正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在被发配蜀地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A:姑且/将;B:到/助词,提宾标志;C:谢罪/告诉;D责备)
【小题2】C(①是对他的封赏⑤汉王的军事部署)
【小题3】B(有勇有谋说法嫌过,且他也无谋反的念头)
参考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常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元年秋天,齐王田荣背叛项王,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楚军命令萧公角率兵迎击彭越,却被彭越打得大败。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十几座城池,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后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战败。便对留候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候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得到自己的故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致完全绝望。”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候的策划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__,汉高帝亲自率领__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__。”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__。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①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②,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篲帚④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⑤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⑥,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⑦,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拔萃:书判拔萃科。唐代科举科目之一。②捐馆:指逝世。③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④篲帚(huìzhǒu):扫帚。⑤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⑥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茂盛。⑦芟(shān)蘙荟:除掉茂盛的杂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根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愉乐
D.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体察、体悟
下列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植物也。 甚矣,汝之不惠!
B.询于关氏之老。 客有吹洞箫者。
C.于人何有哉?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而见贱俗人之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关相国私第的竹子为叙写对象,叙述其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经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但最后却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的遭遇。
B. 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例子。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犹如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C (赠给)
【小题2】C (都是宾语前置句 A.判断句/谓语前置句 B.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D.被动句/判断句)
【小题3】A (文章所述“竹子”应是“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而不是“被庸俗的人们随意丢弃”,且竹子的遭遇是“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在先,“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机”在后)
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书判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才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家宅第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看到这里一丛丛的竹子,枝叶枯萎憔悴,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培植的。自从相国逝去,其他人借住这里,于是编制竹器的人砍伐它们,制作扫帚的人剪折它们。现在被砍割剩下的竹子高不过八尺,数目不满一百啦。又有普通的草木夹杂生长在它们中间,草木杂乱茂盛,都有了铲除掉竹子的想法。我叹惜它们曾经过德行高尚人的亲手培植,却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它们虽然被削剪摧残成这样,竹子的本性却还保有。(我)就(爱惜地)除掉茂盛的杂草,除去满地肮脏的粪土,疏松竹子间的泥土,再将竹子根部的土封培起来,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于是太阳出来时就有清凉的竹阴,风儿吹过竹子就会发出清新悦耳的声音,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像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唉!竹子是植物,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有和贤能的人相似的地方,而有修养的人懂得爱护怜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那些真正贤能的人呢?然而竹子对于一般的草木,如同贤 能的人对于凡俗普通的人。唉!竹子不能自己从一般草木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人才能赏识它们;贤能的人也不能自己从凡俗人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善于运用贤能的人才能赏识选拔他们。所以写作《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以此赠送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孟东野序(节选)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趋也或梗之(通“促”催促)
B.其沸也或炙之(烤)
C.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在水中滋润,此处指积累渐而扩及)
D.东野之役于江南也(任职)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B.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其于人也亦然
C. 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D.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忌不自信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着眼于一个“鸣”字,从自然界的“物不得其平则鸣”,推论到人世间人们的鸣,鸣贯穿始终,意脉清晰,主旨显豁。
B.“有不得已者而后言”一句,说明诗文一方面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方面又是情动于中,而言之于外的结果。
C.人“不得其平则鸣”或“鸣国家之盛”,或“自鸣其不幸”,在作者认为,这全“悬乎天矣”,即把这些情形全归于天意,可见作者在宣扬的唯心主义观点,对此,我们应当摒弃。
D.如果从行文来看,作者结论好像在说天意起决定作用,其实,这是作者借天意指责当政者不重用孟东野之类的人材,为孟东野鸣不平。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A 趋,原为快步疾走,此处水流迅疾貌。
【小题2】B (介词,对)
【小题3】C 不是唯心主义,恰恰是唯物主义。
送孟东野序 译文
大凡东西不平衡时,就要发出响声。草木本无声音,风吹动它们发 出声音。水本无声音,风振荡它发出声音。水流腾起波浪,是因为 受到激扬;水流得迅疾,是因为水道狭窄形成阻塞;水的沸腾,是 因为用火来浇。金属、石头本无声音,是因为敲打它们发出声音。 人们发表言论也是这样,是因为心中有不得已的感情激发而发表言 论。他们的歌咏是因为有所思虑,他们的哭泣是因为有所感怀。凡 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大概都是有所不平吧!
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 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 器,是器物中最善于发声的。自然界对于四时也是如此,选择了善 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在春天发出声音, 用雷在夏天发出声音,用虫在秋天发出声音,用风在冬天发出声 音。四时的推移变化,大概也必定有不平之处吧!对于人来说也是 如此,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对语言来说,文辞又是精华,更要选 择善于表达的人而借助于他们来发表议论。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 都以他们各自的才能而鸣。那些活着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东野开 始以诗歌而鸣,他的诗歌超出魏、晋时代,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 可以达到古代的水平,其余的也接近汉代诗歌的水平了。跟从我学 习的人中,李翱、张籍是最杰出的。孟东野、李翱、张籍三人的诗 文确实优秀啊。不知道是上天将使他们的声音谐和,让他们为国家 的兴盛而鸣呢?还是将使他们受穷挨饿,心情愁苦,而让他们为自 己的不幸而鸣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上天了。那么他们处 在高位有什么可欢喜的呢?沉沦于下位又有什么可悲愁的呢?
东野就职于江南,仿佛有些失意的样子,所以我说命运取决于上 天,以此来宽解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木八剌,字西瑛,西域人,其躯干魁伟,故人咸曰“长西瑛”云。一日,方与妻对饭,妻以小金鎞①刺脔肉②,将入口,门外有客至,西瑛出肃客,妻不及啖,且置器中,起去治茶。比回,无觅金鎞处。时一小婢在侧执作,意其窃取,拷问万端,终无认辞,竟至陨命。
岁余,召匠者整屋,扫瓦瓴积垢,忽一物落石上,有声,取视之,乃向所失金鎞也,与朽骨一块同坠。原③其所以,必是猫来偷肉,故带而去,婢偶不及见,而含冤以死。
哀哉!世之事有如此者甚多。姑书焉,以为后人鉴也。 选自《南村辍耕录》
①金鎞:金钗 ②脔肉:切成块的肉 ③原:推求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且”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且置器中,起去治茶
A.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姑书焉,以为后人鉴也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乃向所失金鎞也 ②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尔已
C.①故带而去 ②单于视左右而惊
D.①而含冤以死 ②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小题】A
【小题】C
【小题】和例句:副词,暂且; B连词,即使 C连词,而且 D连词,尚且。
【小题】A①代词,指这件事 ②兼词,在那里; B①动词,是②副词,才C①②连词,并且D①连词,表修饰②目的连词,译为“用来”。
参考译文:
木八剌,字叫西瑛,是西域人。他身材魁伟,所以人们都叫他“长西瑛”。一天,他正同妻子一起吃饭,他妻子用一枚小金鎞叉了一块肉,刚要送到嘴里,门外有客人来到。西瑛出去迎客,妻子没来得及吃,暂时放在器皿中,起身去准备茶水。等到回来后,便无处去找那枚小金鎞了。当时一个小婢女在一旁干活,就认为是她偷去了。于是用各种方法拷问她,但她始终没有承认的话,最后拷问致死。一年多以后,叫工匠修理房屋,打扫瓦垅上积存的脏东西,忽然扫下一物。落在阶石上,发出响声。捡起一看,就是原来丢失的那枚小金鎞,和一块朽骨一同掉下来。推究它的原因,必定是当时猫来偷肉,连金鎞也带走了。当时婢女正在干活,偶有疏忽没能看到,可是就含冤死去了。真悲哀呀!可是世界上像这样的事,是多得很的。我姑且把它写下来,用它来给后人做个借鉴吧!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共8分,每小题2分)
狱中上母书 ⑴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⑵,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3)。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泉,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4),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5),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6)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7)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释】: ⑴此文为作者在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的绝笔书。⑵夏完淳父夏允彝,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松江,兵败沉水死。谥文忠。(3)齑粉:粉末,常用以比喻粉身碎骨。(4)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5) 诛殛:诛杀;顽嚚:顽固愚蠢。(6)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7)渭阳情:渭阳,渭水的北边。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渭阳情指甥舅间的情谊。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钟虐明朝:集中。 B.门衰祚薄:福分。
C.会稽大望:盼望。 D.昭南女弟:妹妹。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则芥为之舟
B. 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彼且奚适也?
C. 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 爽籁发而清风生
D. 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 木欣欣以向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夏完淳的忠与孝的一组是( )
①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②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③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 ⑤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⑥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A.①④ B.③⑥ C. ②⑤ D.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在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生母 (夏允彝妾),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应当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另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地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杀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1)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
(2)本来希望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抚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
(3)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去呢?
【小题1】望:望族。
【小题1】副词,将要。A介词,为了;动词,作。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D介词,把;连词,表修饰。
【小题1】略
【小题1】文中讲“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指的是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小题1】(1)“见背”“易”各1分。
(2)“图”、“恤”和“荣”的使动用法各1分,大意通畅1分。
(3)“奚以……为”“之”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望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抚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却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象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从fó jiāo 的原理来说,一切事物本都未尝生存,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象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
【小题】
冉雍在道德修养方面特别好。(仲弓是冉雍的字。)
【小题】
孔子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翻译: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涂抹
C.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料想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隐藏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1) 翻译: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译文: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译文:
(2) 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
非 有 以 御 其 内 其 势 不 止 非 有 以 治 其 外 疾 未 易 为 也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 ① 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
② 郑先生不曾轻视拇指上的疮疹,只是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
(2)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小题1】虞,忧虑,担忧。
【小题2】第①句原文已说“未足深畏”,第③句讲的是郑仲辨个人情况,且只是“几至于甚病”。
【小题3】说“他并不在意”,不合文意。
【小题4】略
参考译文:浦阳县的郑仲辨先生,他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般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疹子快要成熟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长成熟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轻点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平常人看得清将会发生的事,平常人也能处理掉,在情势上看来即使很危急,但并不值得很惧怕。只有萌芽在让人不会担心之处,又隐藏在让人看不到的苗头之中,平常人却以开玩笑的态度去轻视它的那些事,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就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长久处于平民地位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岁己末,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所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选自《中国古代小品精选》 金·王若虚的《焚驴志》)
【注释】①厌禳(rǎ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暴巫投魃(bá):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诸人,不委诸天 委:推卸、推脱
B.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愆:罪过
C.杀我而有利人,吾何爱一死? 爱:爱惜
D.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弥: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
B.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D.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13.下列各句中,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迩焦然(百姓)无主赖。
B.命亟取(柴草),将焚之。
C.冤哉焚(我)也!
D.杀我而有利(于)人
14.下列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品,通过一头遭受不白之冤的白驴给镇阳帅托梦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世情的激愤和对执权者的鄙薄。
B.白驴在梦中陈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的道理。
C.白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正面形象,在它身上,既有忍辱负重的勤劳品质,又有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更有桀骜不驯的__精神。
D.为了勾画白驴的形象,作者将白驴与不辨是非、荒唐昏庸的“镇阳帅”,与无知妄测、随声附和的“众人”,与胆小怕事的“属某”分别进行了对比,写出白驴的胆识和斗争精神。
15.断句和翻译。
(1)请用“/”线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译文:
②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11.C
12.A
13.B
14.C
15. (1)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2)①解救旱灾的的办法有很多,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这类做法呢?
②您是他的属僚,我斗胆私自拿这件事向您申诉。
11.C 【爱:吝惜】
12.A 【均为转折连词。B:第一个“其”为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个“其”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第一个“焉”为语气词“呢”,第二个“焉”为兼词“之乎”。D第一个“以”是介词,“凭借、依照、根据”的意思,第二个“以”表目的,“来”的意思】
13.B 【应是省略“白驴”】
14.C 【A中“给镇阳帅托梦”错;B中自驴引典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为的灾祸是“可以自求”的; D中和“属僚”对比错】
15. (1)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每两处1分,共3分)
(2)①解救旱灾的的办法有很多,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这类做法呢?(“术”1分;“盍……乎”1分,“是类”所指内容1分)
②您是他的属僚,我斗胆私自拿这件事向您申诉。(“属”1分,“以诉” 2分)
【参考译文】
己末年间,河朔发生大旱。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镇阳帅自己说他很忧虑老百姓的生计,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祭神消灾这类小的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日子长了,一些怪异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鸣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不杀死这头白驴,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凭空倡议,数以万众跟着随声附和。镇阳帅听说后,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抓起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幸的投胎成异类,又不幸成了禽兽家畜。负重驾车,听人吩咐;更要经常挨骂受打,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至于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想置我于死地?不知是谁在诬陷我,可大帅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殷代大旱,商汤有桑林之祷,刚一开始祷告就下雨了;卫国大旱,是提醒卫国去讨伐无道之邢,军队刚出征就下雨了;汉时大旱,卜式奏请处死桑弘羊;唐时大旱,李中敏奏请斩杀郑注。能抵抗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那些做法呢?如果找不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说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贪生怕死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做这样的事来增加罪恶有什么好处?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过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