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

(4分)答案(1)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分)

   (2)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2分)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律。(3分)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5分)


解析: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

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凡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取材于欧阳修《吉州学记》)

【注】①徼:读jiào,边界。②甓:读pì,砖。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治天下其要有几 要:关键

B.今知州事李侯至也 知:掌管

C.其作学也 作:兴办

D.而滥官于朝 滥:过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施于今者宜何先 B. 学校,王政之本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风之积也不厚

C. 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D. 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

B.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

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羞愧

C.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

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

D.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

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庆历三年,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要求天下都要兴办学校。

B.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从古代是否重视兴办学校,可以推知朝廷治政的兴盛和衰败。

C.教育的法则是从人性出发,使人向善,达到礼让之风兴盛,风俗纯美,才算办学成功。

D.作者晚年荣归故里后,亲眼目睹吉州读书人品德卓异,社会风气改变,成了礼仪之乡。

[feff48382e9d2aaa.jpg]


解析:

文言文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秋天,皇帝开设天章阁,召见主持政务的八位大臣,问治理天下的关键在哪几个方面,在当今应该最先做什么,让大臣们坐着写下来回答。八个人都惊恐万分,离开座位,俯身叩头,说这些不是我们这些臣子能够想到的,只要(施行)陛下您想做的,那么就天下的大幸了。于是(皇帝)多次颁下诏书,鼓励农桑,举荐贤才。第二年三月,就颁布诏书(要求)天下都兴办学校,任命主管办学的官员。这之后从海滨到边塞,四方万里之外,没有不兴办学校的。哎呀,(那声势也够)浩大了!

学校,是帝王治政的根本。古时候治政的兴盛衰败,(就)看是否重视兴办学校。《记》记载:“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这是(夏商周)三代极为昌盛时非常完备的制度。宋朝建立,大概有八十四年了,但是天下的学校,才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这)难道不是一件极好的事,需要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才能)达到完备吗?因此诏书下达的那天,臣民们欢喜欣幸,(那些)为兴办学校竭力奔走的人,都以落在别人之后为羞耻。这年十月,吉州的学校落成了。吉州原来有夫子庙,在县城的西北。现在掌管吉州事务的李侯到任,和吉州人商量搬迁并扩大夫子庙,把(它)作为校舍。这件事情刚刚上报请示,诏书就已下达,学校就因此建成了。

李侯治理吉州,(处事)敏捷而有方略。他兴办学校,吉州的读书人凑集他们个人的钱一百五十万来资助。所用的人力总共达二万二千个人工,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辛苦事。(修建学校)所用上好的木材和坚实的砖瓦,总共达二十二万三千五百,但吉州人却不把(这)当作花费多。(学校)建成之后,来求学的人常有三百多人。

我家世代居于吉州,(我)在朝廷充数担任官职,进不能颂扬皇帝的盛大美好,退不能与读书人在朝中相互礼让。然而我听说教学的法则,(要)从人性出发,(通过)磨练改变,使(人)趋向善;学校教育要勤于鼓励人,要逐渐影响人;善于教人的人以诲人不倦的态度,要有长久的付出,达到礼让之风盛行,风俗纯美,这之后办学才有成效。希望后人不要废止怠慢皇帝的诏命,懈怠而中途停止。希望我日后能荣归故里,到学校拜谒,将要看到吉州的读书人都品德卓异可以做公卿大臣。询问乡里的风俗,婚丧饮食方面都符合礼节。来到乡里,(看到)长幼在家行慈尽孝。行走在田野上,(看到)年轻人搀扶着老弱的人、强壮的人在路上替他们背着重物。看遍学舍,(就会)思慕称赞李侯留给我们的爱心,不也很美吗!所以在学校落成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将它刻写在石碑之上,立在厢庑之下来等待(后人读到它)。

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珍稀,私下里(把鹞鹰)架在胳臂上。远远看到郑公,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郑公(其实)知道这件事,就走上前汇报事情,委婉地来劝谏(太宗)。(郑公故意)说了很久,太宗担心鹞鹰快要(被闷)死了,但(因为)向来敬重郑公,(所以)想(让他)把话说完。(但)郑公说个没完,鹞鹰(最终被闷)死(在太宗)怀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8分,每题2分)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迨诸父异爨(等到)B.凡再变矣(第二次)

C.大母过余曰(看望)D.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指代对象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然予居于此先妣抚甚厚B.妪每谓余曰 母立于兹  

C.汝姊在吾怀从板外相为应答D.儿寒乎?欲食乎?久不见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叶限

〔唐〕段成式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注:①洞: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古时的少数民族部落。②赪鳍:红色的鱼鳍。③郁栖:粪土。④上妇:贵妇,贵妃。⑤以金为际:用金子做埋藏珠子的四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 食:给……吃,喂养

B.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 货:货物

C.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 意:猜测

D.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 第:只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选出与”因诈女曰”中”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因利乘便

C.君因我而降,与君为兄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选出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选出与“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皆以美于徐公

选出与“一夕,为海潮所沦”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①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②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 ①膳其肉,味倍常鱼 ②常令樵险汲深

C. ①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②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 ①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②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__,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将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1)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小题1】B  货:卖,动词。

【小题2】D  发:打开,挖开。本句中意为“挖掘出来”。

【小题3】A  例句与A中的“因”是“于是”;B中“因”是“趁者”;C中“因”是“通过、经由”; D中“因”是“借助”

【小题4】B  例句中的“而”与B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A中的“而”是“连词,表结果 ”

C中“而”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D 中的“而”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

【小题5】D  例句和D项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是“因为” B项中的“以”是“在” C项中的“以”是“拿”

【小题6】C   例句与C项中的中的“为”是“被”;A项中的“为”是“动词,成为”B项中的“为”是“介词,替”D项中的“为”是“语气词呢”

【小题7】D  A组第二句、B组第一句、C 组第一句,不合题意

【小题8】C  C项中“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错。洞人埋葬她们并建冢有可怜她们的原因,也有警示后人的意思。

【小题9】(1)父亲死了,叶限被后母虐待(或“受到后母虐待”),(后母)经常让她到山崖上去砍柴,到深潭边去汲水。

(2)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3)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解析: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母立于兹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③一日,大母过余曰 ④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A.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不同 B.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相同

C.①②意思不同,③④意思不同 D.①②意思相同,③④意思相同

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臣具以表闻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下列各句中全都能够表现祖母关爱孙子的一组是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小题1】选C。(在,到;拜访,责备。)

【小题1】选A。

【小题1】选C。

【小题1】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到身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


解析:

文言文阅读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平治天下 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B.而仁覆天下矣 覆:覆盖,遍及

C.丧无日矣 丧:灭亡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非:不是

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以规矩 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B.责难于君谓之恭 仲尼岂贤于子乎

C.不仁而在高位 非其鬼而祭之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现今有的国君有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声,可是百姓不能蒙受他的恩德,他不能被后世效法,其原因就是不实行古代贤明君王的道术(即仁政)。

(2)治理国家执掌朝政不凭借先王之道,可以说是聪明吗?因此,只有仁者才适宜处在显贵的职位上。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成败之迹 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身:身体

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请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此处“身”应释为“自己、自身”。)   

【小题2】D(D项是一个被动句,A、B、C三项均为倒置句。)

【小题3】B(“乱了的人”应为“作乱的人”。)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 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 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1.C

  2. C

  3. B

  4. D


解析:

1.A项“属”应为“类”; B项“尊”应为“酒器”;D项“婴”应为“缠绕”。

  2.A项“之”:一为助词,的;一为助词,用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项“则”:一为副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限制修饰谓语,就;一为连词,表承接,就。C项“若”:均为动词,如同,好像。D项“为”:一为连词,表目的,为了;一为动词,写。

  3. A句中的“翼”为名词作状语,“像鸟张着翅膀那样”。B句中的“侯”与例句中的“官”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侯”,“当官”。C句中的“固”为使动用法,“使……稳固”。D句中的“圣”和“愚”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4. “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不正确,应该是“语言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支脉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方圆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龟龄先生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的布局很不合理,四面都被遮蔽住,只有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非常不满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户,而只保留一面东墙,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

  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下列句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下面。

C.哀吾生之须臾 哀:感伤。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缭绕。

以下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寄身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一颗粟粒。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作者的朋友在这里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物是人非。 D.借曹操自比,感慨自己时乖命蹇,壮志难酬。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越大破楚军。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狶反代地,高帝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司马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且待之, B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梁王恐,欲自往谢 D.王始不往,见让而往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

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项是:

①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②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秦,未可去。”

③高地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兵诣邯郸。

④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⑤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⑥彭王壮士,今 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概述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但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高帝讨伐陈狶时,他按兵不动, 想借机谋反。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与韩信被诛都耐人寻味,正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在被发配蜀地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A:姑且/将;B:到/助词,提宾标志;C:谢罪/告诉;D责备)

【小题2】C(①是对他的封赏⑤汉王的军事部署)

【小题3】B(有勇有谋说法嫌过,且他也无谋反的念头)

参考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常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元年秋天,齐王田荣背叛项王,就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他进军济阴攻打楚军。楚军命令萧公角率兵迎击彭越,却被彭越打得大败。汉王说:“彭将军收复魏地十几座城池,急于拥立魏王的后代。如今,魏王豹是魏王咎的堂弟,是真正魏王的后代。”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战败。便对留候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候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得到自己的故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致完全绝望。”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候的策划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__,汉高帝亲自率领__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__。”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__。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