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
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蕖芰荷之的历[1],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上下;其宽闲深静,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为三君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先后,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
[1]的历,读dílì,意为艳丽。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
A.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 图:图谋
B.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 圃:苗圃
C.吾泛以画舫之舟 泛:漂浮,漂行
D.吾于是信有力焉 信:相信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岂独私吾三人者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其为吾书其大概焉 其若是,孰能御之
D.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 烽火扬州路
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具体描绘东园景物时,采用了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多视角地进行描绘,有详有略,给人一种参差错落之感。
B.作者在记中提出了地方官应使“上下给足”,百姓“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再修建园林,“与四方贤士大夫共乐”的观点,同其在《醉翁亭记》等文中“与民同乐”的思想一脉相承。
C.侍御史许子春认为,他和施正臣、马仲涂三人总有都离开真州的时候,为了不让后人忘了他们营建东园的功绩,特请作者写了这篇记。
D.作者没有去过真州,只是根据一张东园示意图来写,他以许子春请他作记的口吻,根据图表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但写到了图中所画之景,还写到了图中未画之景。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 豫: 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 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表被动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②质:评定。③泥古:拘泥于古代。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2)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评分建议:①负:拥有。②遂:实现。)
(3)先生承受__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评分建议:①负:负担、承受。②揭:公开、宣扬。③于天下:状语后置句。)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对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衣服
C.百亩之田,无夺其时 夺:耽误
D.兵刃既接 既:已经,……之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尽心焉耳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B.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后以六合为家
C.填然鼓之 作《诗说》以贻之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良曰:“长于臣”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B.材木不可胜用也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弃甲曳兵而走
下列各句内容都符合孟子主张的一组是( )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C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鲍叔知其贤 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 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1】A,“其”为代词,代管仲,可译为“他”;B,第一个“于”为介词,意为“与”,第二个“于”为介词,意为“在”;C,均为转折连词;D,均为句尾语气词,不译
【小题2】④对管仲境遇的一般陈述,⑤是表现管仲政治才能
【小题3】A应为“鲍叔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B文中无“老是赔本”之意;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缺乏依据,另“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不恰当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盍各言尔志” 何不 B.见灵辄饿,问其病 饥饿
C.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使……免
下列句子加线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为之箪食与肉 即而与为公介 B.于我如浮云 宣子田于首山
C.曲肱而枕之 未知母之存否 D.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宣子未出山而复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子路的志向见出其率性、豪爽,但他只施其于自己的朋友
B.赵盾之所以脱险的另一重要原因,平日为官方正恩惠养民,得到他所求助的饿人的帮助而得免于难。
C.孔子的志向,见出其以“道”为本的胸怀,他要把恩义普施众人。
D.颜渊说话温文、舒缓,可见其儒雅风度,是一个谦谦君子。
翻译(每句2分,共4分)
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②“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美堂后记
(明)归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佣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匾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 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静,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①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②。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早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所有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妇来省祭,留修圮坏,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
注①俗呰窳:俗习懒惰。 ②訾省:过问,指计算、核查财目。③遘悯:遭受患难。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 粥:同“鬻”,出售
B.岁苦旱而独收 苦:为……所苦
C.得无有所恨耶 恨:痛恨
D.岁一再至而已 再:二次
下列各项中能够直接表明归有光的妻子王氏贤惠的一组是( )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 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世无知君者矣! 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下列对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为人豪爽洒脱,奇异不凡,在当时很有名,同叶盛、章格交好,世美堂就是由他修建的。
B.本文是归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她治家勤俭,孝敬老人,同亲属朋友关系和睦,对丈夫全力支持,十分贤惠。
C.因为归有光喜欢读书,所以家中藏书一旦散失,妻子就让人四处寻找,最后他家里的藏书竟然多达上千卷。
D.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志》采用散文形式,在对生活琐事的平实朴素叙述中渗透了深沉真挚的情感,本文的风格与其相近。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①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樗(chū):臭椿树。
下列语句巾,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翦弃 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贵也 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赋有用 贼:侵害,妨害。,
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 ( )
A.①其根壮而叶大 ②视其处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 ②美泽可用,反见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下列语句编为旧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以杏放,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守同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 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 疏 轻 而 不 坚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小题】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
【小题】(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翦:砍伐。]
【小题】(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c项两个“见”都是介词,表被动。A 项第①句中的“其”,代词,“它的”;第②句中的“其”,代词,“它”。B项第①句中的“以”,连词,“因为”;第②句中的“以”,介词,“凭”“根据”。D项第①句中“者”,语气词,引出下文的原因、解释等;第②句中的“者”,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后面指代相关的人和事物。]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①③④三句话都与庄子的观点“才者死、不才者生”相反,其中①是守园人对“不才者”樗的处置办法,认为“宜伐”;③是作者欧阳修想到的,樗“不材”,所以对其“一旦悉翦弃”;④也是作者欧阳修想到的,杏树是“才者”,而不死,“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②是守园人向作者建议的话,要将还有用的杏树砍掉。⑤是庄子“才者死”这一观点的例证。⑥是“客”议论庄子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作者处置东园树木的看法。这是一个新的视角,而非与庄子态度“完全相反”。]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在 于揭示“有益者生存发展,无益者遭淘汰”的客观规律,而非“反思自己”。]
【小题】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5分。共6处断点,断对2处给1分,3处给2分,以此类推。在不当断处断,要倒扣分。]
参考译文:
衙署的东因,长久地荒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治理了。我来到以后,才开始整治这个为贫瘠的土地施肥浇水,种了菜蔬十几畦,又种植了花卉、果树、梧桐、竹子等共百来春天到来阳气上升之后,许多树木已经发:茅生长。守园的人告知说:“园中有一些臭椿树,它们的根系壮大、枝叶茂盛。根系壮大那么就会阻塞地脉,消耗土壤的许多养分,因而使得那些新种的花果桐竹得不到滋养;(臭椿)枝繁叶茂那么遮挡了阳光,因而新种的植物受到影响,不能自然繁茂地生长。再有臭绪哟树干扭曲多节,木质疏松不坚硬,(臭椿)不值得种植,是应该把它们砍掉。”于是就将臭椿树都砍去了。第二天,守园的人又说:“菜园的南边有些杏树,大凡它们的根扎在地下方圆可达六七尺,那儿的土地非常肥沃,因为蚤树生长的缘故,白白地不能再种蔬菜。,因此也应当砍去杏树。’我说:“哎,现在正是春天,杏树将要开花,(我们)如果等到秋天,杏树就可以结果实了。你难道不能减少几畦菜地的面积作为种植杏树的地方吗?”因此没有砍掉杏树。
事过之后不久,我有所感悟就发了一番感慨:“唉!庄子的学说中说:臭椿、栎树因为不是好木材使它们活到应活的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被人们很早就砍伐折断。现在臭椿确实不能成材,可是人们有一天将它们全部砍伐掉了;杏树的木材很坚硬细密,(木材)有漂亮的色泽又可供人们使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是成材的与不成材的各自遭遇的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吗?
有一天,来了位客人来拜访我,差役正拖着砍下的椿树经过堂前,(我)指着臭椿就对客人说出了自己对庄子所论述的怀疑。客人说:“这有什么感到惊讶的呢?凭着无用的态度处置无用之材正是庄周所崇尚的。世上凭借自己无用反而侵害有用之材,(那么有用之材)哪里还能幸免呢!那些杏树可利用的是花和果,因为(杏树)有花果这些供人们享用的生存的条件保护着它的根部,所以(它)幸免予被砍伐。至于桂树、漆树不能从砍伐的厄运中逃避,是因为它们被人们利用的东西只有被砍下来才能利用,所以这样一种状况必然无法生存。这跟那些杏树凭借开花结果免予砍伐是不同的啊。而今臭椿高大不成材,反而因高大妨害了别的花木生长,他们被砍去的确是理所应当的。跟那庄子“有用的死没有用的生”之说又是不同的。大约世上万物能够幸免于难与不能幸免于难,要看它所处的地位和用途罢了。”客人离去后,我认为他说的很对,写此文以记之。
《聊斋志异》中有《曹操冢》一文: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敲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读懂以上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 在此小说的描述中,曹操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于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以避世人掘墓一事,蒲松龄的观点是什么?
(1) 在盛夏时节,先后有两人在许昌城外的河里洗澡,突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死去,尸体浮出水面引起人们惊恐,县令派人断流竭水,才发现了曹操墓。
(2) 蒲松龄认为曹操相当奸诈,把坟墓修在72疑冢之外,但再奸诈也没有用,千年后尸骨照样不保,曹操的机智之处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此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大意的基础上来作答,故事情节和蒲松龄的观点概括得当才得分。)
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谓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
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译: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治国理想。
答:
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略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2)你认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见解吗?请简要评析。
(4分)答案(1)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2分)
(2)认同:这是一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2分)其目的是促使受教育者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能活用知识,自主寻找规律。(3分)
不认同:教学者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施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要诲人不倦。(5分)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