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 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D
【小题】C
【小题】①动词,认为②介词,用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着”“地”或不译④连词,因为
【小题】A动词,是;副词,于是、就 B介词,比;介词,在C代词,那D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一人称代词,我。
参考译文:
太祖有一次在后园里打鸟雀,有几个大臣说有急事求见。太祖立刻召见他们,他们所奏报的都是寻常的事而已。皇上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我认为平常的事也还比打鸟雀要紧急些。皇上更加恼怒,用长柄斧子的柄打他的嘴,打落两颗牙齿。他慢慢的弯下身子拾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是想控告我吗?大臣回答道:我不能控告陛下,不过自然有史官写下这件事。太祖转而明白。高兴起来,赐给他金银绵帛作为慰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有) 虽一毫而莫取(虽然)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端坐)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舞幽壑之潜蛟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流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
(2)把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至于成立 B.实为狼狈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夙遭闵凶
B.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慈父见背
D.薄田五十顷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臣__贱俘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A、成立:成人自立; C、辛苦:辛酸和苦楚; D、秀才:优秀人才
【小题2】C项两个“见”都是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
【小题3】A 句“臣”之后省略判断词“是”,是判断句。其余三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各题。(共14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涉及默写,此句省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涉及默写,此句省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无以至今日 ( ) ②过蒙拔擢( )
③日薄西山( )④听臣微志(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 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①②③都不相同
下面四个句子中, “之” 作代词的一项是( )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之二虫又何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没有……的办法 ②承蒙 ③迫近 ④准许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②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 句 容 叟 袁 枚
舟过燕子矾,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学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 茹:吃。
B.二人者秉烛继之 秉:持。
C.石乳雨下,讫不得住 讫:竞,终。
D.(叟)于三人中最长年,卒衰废 卒:死亡。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说老翁“累于道”的一项是 ( )
①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 ②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
③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 ④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
⑤叟归,学茹气呼吸法 ⑥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凡夫俗子为之向往并付诸行动,然而最终结果往往是水中捞月,枉费心血。本文中的句容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B.老翁面貌清癯古朴,正在古寺中训导几个年轻的僧人,似和传说中得道真人十分相似,然而答复却出人意料,他是“累于道者也”,文意顿显跌宕,勾起下面一段对老翁年轻时寻仙探洞经历的描述。
C.对老翁年轻时求仙探洞的一段经历的描述,起伏曲折,令人回味。起先是年轻人的血性壮勇,接着是遇险而不顾,有了“苦畏”心理仍然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闻钟磐鸣”却与神仙失之交臂,充满失望和后悔地出得洞来。这一段经历没有幸运只有辛酸。
D.结尾处写老翁求仙不成,终于“衰废”,与凡人无异,又因不名一钱,只得“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绾合自然。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
译文:
(2)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译文:
(3)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我﹙上前﹚行礼并问他说:“老人家该是得道之人吧?” ﹙3分。“其”“揖”句意各1分。﹚
﹙2﹚ 三人拉着(亲友)牵引他们的绳索相继出得洞来,见到青天如同见到多年前的老朋友,原来洞外已经三个昼夜了。﹙3分。“牵”“故物”句意各1分﹚
﹙3﹚后来竟还有人慷慨激昂地坚称有道有仙,认为老翁讲述的是假话,这种人真错极了啊。﹙4分。“扼腕”“道”“非”句意各1分。﹚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B.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力)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D.虽又槁暴。(“暴”通“曝”,晒干)
下列各句中有两个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声非加疾也
C. 假舆马者
D. 金就砺则利
E. 蚓无爪牙之利
F. 用心一也
下列各组中一词多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寒于(比)水 / 善假于(介词,不译。引进作用)物也 / 取之于(从)蓝
B.而:君子博学而(表递进,并且)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 终日而(表修饰)思矣 / 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 锲而(表顺承)舍之 / 积善成德,而(表原因)神明自得
C.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D.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曲中规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E.用心一也
F.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B.吾尝终日而思(索)矣
C.輮(之)使之然也)
D.輮(之)以(之)为轮)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证明“君子善假于物”的一组是( )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 B. 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第一段五个比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行 衢 道 者 不 至 事 两 君 者 不 容 目 不 能 两 视 而 明 耳 不 能 两 听 而 聪 螣 蛇 无 足 而 飞 鼫 鼠 五技 而 穷。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F
【小题5】B
【小题6】D
【小题7】A
【小题8】行衢道者不至 / 事两君者不容 / 目不能两视而明 / 耳不能两听而聪 / 螣蛇无足而飞 / 鼫鼠五技而穷。
【小题9】(1)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小题1】“知”通“智”,智慧。
【小题2】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参考。其它各句各一个古今异义词:B.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快。 C.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D.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E.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F.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小题3】“圣心备焉”一句,依据教材注释②“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应为兼词。
【小题4】高:形作名,高处,例句也是形作名,曲度,弧度;A.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B.日:名作状,每天;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D.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E.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小题5】略
【小题6】①和②都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③④⑤⑥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是“善假于物”。
【小题7】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小题8】3分,画对4处得满分,画错1处或少画1处扣1分,最多扣3分。
【小题9】(1)2分。
(2)3分。
(分,每小题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锱铢:贵重的东西
B.九土:代指全国
C.呕哑:难听的音乐
D.可怜:可爱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不敢言,但最终还是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第一段中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表达了惋惜之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C
【小题1】A锱铢:极言细微C呕哑:嘈杂的声音D可怜:可惜
【小题2】①两个“之”都是代词②句的两个“而”不同,第一个是转折关系,第二是承接关系
【小题3】解析见译文
【小题4】并不是惋惜之情
参考译文: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出为娄县令,谒者仆射。
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巧,每行,使人于内转之。昇明中,太祖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太祖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焚之。永明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
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世祖施行,文惠寻薨,事又寝。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下列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帝崩,不施行。(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崩)
B.出为娄县令,谒者仆射。(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
C.文惠寻薨,事又寝(废置,停止)
D.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竟然)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文惠寻薨,事又寝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B.①太祖使与冲之各造 ②冲之造《安边论》
C.①会帝崩,不施行 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①冲之解钟律 ②遂以解国之大患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 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B.①有外形而无机巧 ②使于乐游苑对共校之,而颇有差僻
C.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出为娄县令,谒者仆射 ②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①孝武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
译文:
②启世祖施行,文惠寻薨,事又寝。
译文:
③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
译文: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①孝武帝命令懂历法的朝廷官员提出疑问,不能使他屈服。(3分)
②上书请求世祖施行,不久,文惠太子死去,事情又被废置。(3分)
③大建可以有利于百姓的事业,恰逢连年战事,事情到底没有施行。(3分)
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冷 泉 亭 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酌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 渟渟(tíng):水清澈平静状。泠泠(líng):清凉状。蠲(juān):除去。酲(chéng):醉酒后的病态。矧(shěn):况且,何况。藇(yǔ):美好。
下列诗句是白居易写作的一项是 ( )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地搜胜概(概:说) B.物无遁形(遁:隐藏)
C.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甲:认为……是最好的) D.佳境殚矣(殚:尽)
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开头四句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面到点,写出亭的特点和位置。
B.本段将亭放在大背景与大环境下,使周围事物对亭起到烘托作用。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D.本段文字简短而内涵丰富,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略
《冷泉亭记》翻译: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在郡里,灵隐寺最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的草香薰薰,林树欣欣,在这里可以吐纳于清新空气之中,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床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君,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筑候仙亭;庶子斐棠棣,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象五个手指并列一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试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耦而耕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B.是鲁孔丘之徒与 鸟兽不可与同群
C.夫执舆者为谁 曰:“为仲由”
D.而谁以易之 子路行以告
9.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沮、桀溺最后都没有告知子路渡口,是因为想劝子路离开孔子,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
B.文中的“辟人之士”具体指孔子,“辟世之士” 具体指长沮、桀溺。
C.桀溺认为天下如同滔滔洪水般动荡不安,孔子虽然自以为能改变混乱的世局,实则无力改变。
D.孔子认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8.C
9.A
8.C (A连词,表并列,可意译为“一起”/你,代词;B语气词,通“欤”/介词,跟;D介词,来/相当于“而”,然后)
9.A “跟他们一起做一名独善其身的隐者”错)
【译文】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早知道渡口在那里了。”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随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们不同人打交道同谁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