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山亭记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阸(ēi):阻隔。②絙(gēng):粗绳。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⑤处:安置。⑥陿:狭。⑦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⑧埃壒(ài):尘埃、尘世。
——选自《曾巩集??卷第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山相属无间断 相属:相连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相矜:互相夸耀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通“途”,路
D.三山者鼎趾立 鼎趾:鼎的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盖以其陿多阻 欲以客往赴秦军
C.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 燕王欲结于君
D.程公能因其地之善 罔不因势象形
下列语句能表现程师孟“志壮”的一组是()
①择然后可投步 ②以寓其耳目之乐 ③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④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⑤既新其城,又新其学 ⑥盖其岁满就更广州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极力写闽地地理环境的恶劣,并用汉代的史实作证,意在暗示为政治闽难也,这为下文程师孟的治闽作了有力的铺垫。
B.作者称颂程师孟的治闽政绩,可以从闽地百姓的水运、民居及道观等方面反映民之乐中找到答案,也可从为政者程师孟筑亭寓乐中窥见真情,还可以从程的升迁得到肯定。
C.程师孟不避险境来闽治政,修亭并命名为“道山之亭”,究其仕途,可窥视其为政得乐且有随道隐居的思想。
D.文章写闽地险境的内容给人印象特别深,“其水陆之险如此”总结了开头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写的内容,以及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方面照应,显得文章条理清楚。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3)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如果不是当地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2)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轩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3)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政及品行好而闻名。
解析:
【小题】像鼎的足一样。
【小题】B介词,因为/动词,带领(A、副词,才;C、介词,和,跟;D、介词,依照。)
【小题】(①写闽地陆路的险恶;④写闽地水路的险恶;⑥反映程师孟的升迁。)
【小题】“且有随道隐居的思想”叙述不对。
【小题】无
《道山亭记》参考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fó jiāo 、dào jiāo 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fó jiāo 、dào jiāo 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赠盖邦式序
(宋)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 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 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 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 恨: 怨恨
B.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 恙: 病痛
C.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 书: 书法
D.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殊: 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A.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 B.子长尽取而为文章
C.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D.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
B.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C.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
D.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D
3.C
4.翻译句子:
(1)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
(2)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
解析:
1.遗憾
2. D项中的“而”例句和均为连词,表并列。A连词,表因果;B连词,表顺承;C连词,表转折。
3. A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古义:可以凭借〈它〉,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D古义:仪容面貌,今义:相貌。
4.翻译句子:
(1)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
(2)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
(3)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
附译文:
我的友人盖邦式,曾经对我说:“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我说:“司马迁的文章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便会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晓其新奇之处。我有一部《史记》, 它就蕴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壮丽奇异的地方,将给你在到各地游历时一一地品读它,希望你可以凭借它知晓司马迁的文章的真正精髓。
司马迁平生喜好游历,正当他年少自负的时候,游历的脚步一天也不肯停下,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现在从他的文章来看,他平生曾经游历的收获便都融汇在文章中。向南漂流淮河,溯游长江, 看到惊涛骇浪,阴风怒号,逆奔横冲,所以他的文章奔放旷远;泛游沅江湘江,凭吊屈原的亡魂,悼念舜的二妃的遗恨,湘妃竹上还有很多斑点,不知道屈原和二妃的尸骨还完好吗?所以他的文章感伤愤激;向北经过大梁的废墟,看着楚汉之战的古战场,浮想中仿佛看到了项羽的怒气,刘邦的谩骂,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大弓长戟,同时出现,一齐呐喊,所以他的文章雄勇猛健,使人胆战心惊;向西出游巴蜀,跨越剑阁险道,上有接天的高崖,却无斧凿的痕迹,所以他的文章斩绝峻拔因而不可攀登;在齐鲁一带的大都市研习儒学,观瞻孔子的遗风,邹峄的礼仪,在汶阳洙泗之上回转,所以他的文章典重温雅,好似正人君子的仪容面貌。天地之间变化的万物,大凡可以使人惊愕,使人快乐,使人忧伤,使人悲苦的,司马迁全都把它们吸收来写成文章,因此变化出没,如同四时变化无穷的景象,现在从他的文章看来,难道不确实这样吗!
“我认为要学司马迁的文章,可以先学他的游历观察。如果不懂得先学他通过游历观察来探求新奇就要下笔写文章,写出陈词滥调的文章,也就很正常了。从前,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学习书法的张旭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进入到了神会的境界;庖丁擅长运刀,庄子从中领悟出了养生之道,这是达到了精妙的境界,事情本来就有不同事物却相感应的情况,是它们内在规律相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我想看到你能做到这一点呢。醉意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吴越的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纳燕赵秦陇的劲气,然后回来研文著述,你不是敬服司马迁吗?做到了这一点, 司马迁不也敬服你吗?如果不这样,仅拿着断编败册,早晚吟诵,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2.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解析:
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楼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朱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已,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厂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九,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1.3.5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谁呢? (2)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3)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画里也该可以吧。 解析: 【小题1】归:出嫁 【小题2】①仅是说教儿识字的严格要求,⑤是说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 【小题3】“带着儿子寄食外祖父家”是为了便于丈夫在外游历,不是亲戚族称道的原因。 【小题4】无 附:参考译文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我的母亲姓钟,年幼与几位兄长跟随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的父亲。当时我的父亲喜欢拿财物帮助人,分散给人家许多金钱,直到家中袋子箱子空空。过了两年生下了我,家境越加衰落。经历过困苦贫穷,人所不能忍受时,我的母亲还是安适愉快没有一点愁苦的样子,亲戚和族人都抢着称赞她好。父亲因此能够再次游历北方一带地区,而叫我的母亲同我到外祖父家里去依靠他们生活。 我四岁时,母亲每天教几句四书的内容,苦恼于孩子年纪太小不能握住笔,就把竹枝刻成丝再折断它,弯曲成撇捺点画,合并成汉字,抱着我坐在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会了以后,就把这个字拆开。每天教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拼合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完毕。到六岁时,才叫我执笔学习写字。外祖父家向来不富足,好几年来闹饥荒收成很坏,生活更加窘迫贫乏。当时我的衣服鞋帽,都由母亲做出来。母亲善于纺织刺绣,凡是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拿到市场上,人们就争着购买这些物品;所以我没有出现过衣服破烂的样子。 记得母亲教导我时,织带、搓绳、纺纱、缉麻线的工具,一起放在身旁,膝盖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腿上读书。母亲手中一边纺织,口中一边教我读书,读书的声音和纺织的声音,相互交错在一起。儿稍有松懈,母亲就略打几下,随即又抱着儿流泪说:“儿趁这时间不求学,我用什么见你父亲!”到半夜寒冷极了,母亲就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腿,解开衣服用 胸膛温暖儿的后背,同儿一起大声读书;读疲倦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着了。不久母亲摇着儿说:“可以醒了。”儿睁开眼看着母亲的脸上,正泪水满面,儿也跟着流泪。过了一会儿,又叫我读书;鸡叫了,才能睡觉。几位姨妈曾对母亲说:“妹妹只有一个儿子,何必如此?”母亲回答说:“儿子多,也就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空闲时再抄录唐宋人的诗歌,教我将诗歌念出抑扬的声调。我每次生病,母亲就抱着我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未曾睡觉;稍微病愈,母亲就指着抄录在墙壁间的诗歌,教儿小声吟唱来作为游戏。母亲有病,我就坐在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无言的悲伤就油然而生。我也无比凄楚依恋,曾问道:“母亲有忧愁吗?”母亲说:“是的!”那么怎样解除忧愁呢?”母亲说:“儿能背诵所读的书,这就可以消除了。”我读书发出琅琅的响声。母亲微笑着说:“病差不多痊愈了。”从此母亲有病,我就拿着书在一旁诵读,而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十岁那年父亲回来。父亲每次判决重要案件,母亲就手拉着我站在审判官的座位前说:“希望要记住这个孩子!”父亲屡屡点头,表示同意。父亲在旅居的寓所,督促我学习很紧;读书稍有懈怠,他就发怒不理睬我,好几天不说一句话,我的母亲流着眼泪打我,令我跪着读书直到读熟才停止。所以我不能荒废在玩耍中,而母亲的管教也越加严格。 又过了十年南归,择居在鄱阳。己巳年,南昌有位老画师游历鄱阳,能描绘人的形状像貌。我请他替母亲画一张肖像,于是向母亲请示,并且问道:“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母亲神情严肃地说:“唉! 自从做了蒋家的媳妇,常常把没赶上给公婆侍奉饮食、洗涮作为遗憾;生活在忧患哀恸之间的几十年里,共经历了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儿夭折的痛苦,现在又哭失去丈夫了。未亡人只差一死罢了。还有什么乐事可为!”我跪下说:“即使这样,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图里也该可以吧?”母亲说:“假如我几和你的媳妇能够习惯于勤劳,不就好了吗?夜间在织机声中教儿读书,我的心愿满足了,别的还有什么快乐呢?”我于是转身对画家说,就画秋夜的景象:厅堂四面敞开,一盏灯的灯光明亮,高高的梧桐稀稀落落,树影映落在屋檐边的地方。厅堂中摆着一架织机,画我的母亲坐着织布,我的妻子握着纺车坐在母亲的身旁;屋檐下横放着一张桌几,亮烛自照,靠着彩画装饰的栏干而读书的,就是我自己。台阶下有一座假山,陈列在台阶上的花草盆兰,草木茂盛互相靠拢,在微风凉月中颤动摇曳。画中一个小男孩正蹲在树根旁捕捉蟋蟀玩耍。 像画好以后,母亲看了很高兴。我认真地按照母亲生平勤劳的事迹,为她写了这样一篇要领大概的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0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 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申叔时使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D.此之谓也 夫晋,何厌之有 6、C 7、D 解析: 6、“罢”应该是“撤掉、撤出”之意 思路分析:信息源“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译文为“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__,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据“陈之戍”可推知“罢”不可能是“罢免”的意思。 7、两个“之”字都是助词,起提宾的作用。其他三项,A项的两个“于”字,前者表示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译为“到”;后者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者是人称代词,在这里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自己”。 C项两个“则”字,前者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倒是”;后者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 思路分析:A、B两项据句子意思可推断出来,难度不大;D项“之”后为动词“谓”,前为名词性词语“此”,可判定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对照项分别出自课文《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促织》《烛之武退秦师》,熟悉课文的考生可将该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入选文,可初步排除A、B、D三项。 附:参考译文 楚厉王有报警的鼓,和百姓约定用来作警戒。(有一次,厉王)饮酒,酩酊大醉,误击了它。百姓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制止大家,说:“我喝酒醉了,同身边的侍从开玩笑击了鼓。”(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散去了。过了几个月,(真的)有了紧急情况,再击鼓(报警)时,百姓就都不来了。于是,(厉王)重新发布命令明确信号,民众才相信了他。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__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你君王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__,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家和魏家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家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家,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 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小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主,割去了他们的土地。还认为不满足,于是起兵伐赵,韩魏二君反戈一击,智伯兵败晋阳城下,身死高梁城东,头颅被作为溺器,国家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笑话,这都是不知足所带来的祸患哪。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1分)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3分) ⑴显示隐者的生活富足,家庭幸福。同时也显示自己的知礼。⑵讲丈人自己,人老眼花,没看到夫子,有自嘲意味;批评孔子不务实,只知道宣扬没用的政治理论。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语含讥讽?(2分) 2、荷蓧丈人为什么后来又热情款待了子路呢?请简要分析?(2分) 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2分) 2、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1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有删节)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庶纵不能尔 尔:这样 B.宜诫翻奖,应呵反笑 翻:反而 C.当以疾病为谕 谕:劝告 D.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衅:涂抹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B 9.C 10.B都作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11.C 12.①译文:我看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是一味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 [a306ee0146a8293f.jpg] ②译文:又应该想一想勤于督促训诫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吗? [a306ee0146a8293f.jpg] ③译文:聪明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同情怜悯。 [a306ee0146a8293f.jpg] 13.重要性:不对子女进行教育,子女们就不能明白事理。(或“不教不知也”)(2分) [a306ee0146a8293f.jpg] 举例论证的特点:①正反两面对举。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教子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例。②以同类型连举。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2分,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③有详有略。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教子和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子之例详写,“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之例略写。 解析: 9.谕:比喻。 10.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可译为“在”,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可译为“被”;C项第一个“也”是助词,句尾表语气,第二个“也”也是助词,句中表停顿;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代词,可译为“你”。 11.“不能赞誉”错,梁元帝时一学士父亲教育孩子证明的是教育孩子时不能一味溺爱。行鞭楚之罚也不是唯一的好方法。 12.①要点:“爱”“每”“然”。 [8f2df8595717a56d.jpg] ②译文:要点:反问句,“愿”,“勤督训”。 ③译文: “贤俊者”“可”“顽鲁者”“矜”。 参考译文: 智力高超的人,不用教育就可以成材;智力低下的人,即使教育了也没有用处;智力中常的人不接受教育就不明白事理。古时圣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孕三个月,就要搬到特设的住所去住,不看不该看的,不听不该听的,听音乐吃美味,都要依照礼仪加以节制。这些都要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王子从初生到两三岁时,担任他们的“师”、“保”的人选已经确定好了,师保从那时起就对他们进行仁、孝、礼、义的教导。普通百姓纵使不能如此,也应当在婴儿懂得辨认脸色、明白喜怒之时,就加以教诲,叫他做时他才能做,不叫他做时他就不能做。这样等到再大几岁,便可省免打竹板的惩罚。父母威严而不失慈爱,子女自然敬畏而有孝心。我看上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是一味溺爱子女的,往往不能这样。对子女的吃喝玩乐总是任意放纵,本应劝戒的反而褒奖,本应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子女懂事后,还以为按道理本该如此。待子女养成骄横傲慢的习气才去制止,即使把他们鞭抽棍打之死,也树立不起父母的威信。对子女的火气与日俱增,只能招致子女的一片怨恨。等到他们长大,终究要做出败坏道德之事。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教媳妇趁新到,教儿子要赶早。”这话真是中肯啊! 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并不是想让他们去犯罪;只是不愿看到子女因受责骂而脸色沮丧,不忍看到子女因被荆条抽打而受到皮肉之苦罢了。以生病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么能不用汤药、针灸、薰艾等去救治他们呢?应该想一想勤于督促训诫子女的父母,难道他们愿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至亲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大司马在湓城时,做统领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过四十,但稍不称魏老夫人之意,老夫人仍然用棍棒教训他。正因如此,王大司马才成就了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学士,聪明有才华,从小被父亲娇宠,疏于管教。他若是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他父亲就遍告过往的行人,一年到头赞不绝口;他若是有一件事做错,他父亲便为他遮掩粉饰,心里希望他能悄悄改掉。这个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终究因为说话不检点而触犯了周逖,被他杀掉,肠子都被抽出来,血被涂抹在战鼓上。 人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却很少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从古至今,这种弊端很多了。聪明漂亮的孩子,当然值得赏识喜爱;愚蠢迟钝的孩子,也应该同情怜悯才是。那偏宠孩子的父母,虽然是想好好爱他,却相反地以此害了他。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由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害,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促成的。刘表的宗族覆灭,袁绍的地失兵败,都可以像灵龟、明镜一样作为借鉴啊。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题。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了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食”,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114分) 四、(24分) 13.文言文翻译(10分)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2分) 译: ②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4分) 译: ③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4分) 译: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与君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罢了)。(“理”1分,句意1分,共2分) (2)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乱”“由”“夺”“竭”各1分,共4分)(3)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斯”1分,“为业”1分,“食力”1分,句意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才”在这里是形容词,有才能,有本领 【小题2】①发生在作者所设想的美好的上古时代。⑥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小题3】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贤者”并非“高隐大山深谷”的“上世之士” 【小题4】无 译文 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虽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属于官吏。 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经)设置官职,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选拔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然而贤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惟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后世(之所以)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为害怕(百姓)作乱,防范不得不严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到即使没有采邑的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带领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这样一来)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如果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却)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因为百姓的__而)败灭,(因此盗贼的祸患)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盗贼)有所回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却)没有回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有人)说:找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邹与鲁讧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特;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下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 (1)C (2) 贤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解析: (1) 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童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