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 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 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 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 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 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资”,凭借、获取。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小题2】B(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小题3】A (“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附译文:

齐民(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平民百姓。神农氏制造了耒耜(上古翻土工具),使天下百姓耕作受益。商周两朝的强盛,《诗》《书》中有所记述,关键在于安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教化他们。晃错说:“英明君王在上位,则百姓不感到寒冷饥饿,不是耕种而使他们有饭吃,不是纺织而使他们有衣穿,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富的道路。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要求华丽;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要求甘美。饥饿寒冷到来了,就不顾廉耻。人一天不吃两餐饭就饥饿,整年不缝制衣服就寒冷。肚子饥饿得不到食物,皮骨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护她的孩子,君主怎么能拥有他的百姓?”

皇甫隆治理敦煌,按敦煌的耕作习俗百姓不懂得使用耧车,到耕种的时候,消耗大量的人牛功力,而最后收获的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敦煌百姓使用耧车,省下的功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五成。还有,敦煌谷,妇女作裙,褶皱如羊肠,要用去一匹布。皇甫隆又叫百姓改过来,省下的布匹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颖川,让邮亭、乡官都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劝说百姓)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用度,积累财物,种植树木。郡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有钱安葬的,由乡吏上报郡里,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告知某处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有头小猪,可以供祭祀之用。乡吏按照安排前往,果然都像黄霸所说的。

李衡在武陵龙阳汜洲上造了房子,种了一千棵柑橘树,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说:“我州里有一千个木奴,(他们)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还会(给你)交上一匹绢,你足够用了。”后来柑橘开始结果,他儿子每年得到几千匹绢。樊重曾想做家什器物,先栽种梓树、漆树,人们嘲笑他。然而多年以后,都有了用处。以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这说明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语说:“一年的计划,不如栽稻;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这说的是“种植”。孔子说:“君子在家能将复杂的家务管理好,就能将治家的手段转移到官位”这样说来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治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在我从经传中采集,又涉及到民间歌谣;向阅历多的人询问,在实践中验证;记录从农耕技术开始,到醋酱的制作结束。维持生计的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的,命名为《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每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在书中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便拿给僮仆看,没有敢说从文人雅士处听说过的,所以我记录时叮咛自己要交待周到,不推崇浮夸的言辞。浏览的人没有嘲笑我的。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 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

A.入深林,穷回溪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1】C【小题1】B【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C

【小题1】

[926c9f3d8ba43461.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么

D.善刀而藏之。 善:好好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

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

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

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

7.D

8.D

9. C

10.(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解析:

7.善,修治

8. “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B项“手之所触”用在主谓之间,“始臣之解牛之时”作结构助词“的”;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表修饰。

9.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10.(1)判断句式1分,省略内容的翻译1分,“进”字的翻译1分。

   (2)两个“以”字的正确理解各1分,对“神”字的正确理解1分。

   (3)翻译出省略的内容1分,对“间”的正确理解1分,对“恢恢乎”的正确理解1分。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文言文阅读: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逝者如斯 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 (3)而吾与子之共适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1)这          (2)曾经             (3)享用

(4)终究                 (5)已经

(6)相互

【小题1】(1)如果将从那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它们,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

(2)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并且是我和你们共同享用的宝藏。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 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①动词,认为②介词,用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着”“地”或不译④连词,因为

【小题】A动词,是;副词,于是、就 B介词,比;介词,在C代词,那D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一人称代词,我。

参考译文:

太祖有一次在后园里打鸟雀,有几个大臣说有急事求见。太祖立刻召见他们,他们所奏报的都是寻常的事而已。皇上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我认为平常的事也还比打鸟雀要紧急些。皇上更加恼怒,用长柄斧子的柄打他的嘴,打落两颗牙齿。他慢慢的弯下身子拾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是想控告我吗?大臣回答道:我不能控告陛下,不过自然有史官写下这件事。太祖转而明白。高兴起来,赐给他金银绵帛作为慰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有) 虽一毫而莫取(虽然)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端坐)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舞幽壑之潜蛟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流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

(2)把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至于成立   B.实为狼狈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夙遭闵凶

B.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慈父见背

D.薄田五十顷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臣__贱俘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成立:成人自立; C、辛苦:辛酸和苦楚; D、秀才:优秀人才

【小题2】C项两个“见”都是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

【小题3】A 句“臣”之后省略判断词“是”,是判断句。其余三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各题。(共14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涉及默写,此句省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涉及默写,此句省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无以至今日 ( ) ②过蒙拔擢( )

③日薄西山( )④听臣微志(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A.①与②相同 B.①与③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①②③都不相同

下面四个句子中, “之” 作代词的一项是( )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之二虫又何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没有……的办法 ②承蒙 ③迫近  ④准许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②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 句 容 叟 袁 枚

舟过燕子矾,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学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 茹:吃。

B.二人者秉烛继之 秉:持。

C.石乳雨下,讫不得住 讫:竞,终。

D.(叟)于三人中最长年,卒衰废 卒:死亡。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说老翁“累于道”的一项是 ( )

①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 ②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

③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 ④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

⑤叟归,学茹气呼吸法 ⑥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凡夫俗子为之向往并付诸行动,然而最终结果往往是水中捞月,枉费心血。本文中的句容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B.老翁面貌清癯古朴,正在古寺中训导几个年轻的僧人,似和传说中得道真人十分相似,然而答复却出人意料,他是“累于道者也”,文意顿显跌宕,勾起下面一段对老翁年轻时寻仙探洞经历的描述。

C.对老翁年轻时求仙探洞的一段经历的描述,起伏曲折,令人回味。起先是年轻人的血性壮勇,接着是遇险而不顾,有了“苦畏”心理仍然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后来“闻钟磐鸣”却与神仙失之交臂,充满失望和后悔地出得洞来。这一段经历没有幸运只有辛酸。

D.结尾处写老翁求仙不成,终于“衰废”,与凡人无异,又因不名一钱,只得“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绾合自然。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

译文:

(2)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译文:

(3)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我﹙上前﹚行礼并问他说:“老人家该是得道之人吧?” ﹙3分。“其”“揖”句意各1分。﹚

﹙2﹚ 三人拉着(亲友)牵引他们的绳索相继出得洞来,见到青天如同见到多年前的老朋友,原来洞外已经三个昼夜了。﹙3分。“牵”“故物”句意各1分﹚

﹙3﹚后来竟还有人慷慨激昂地坚称有道有仙,认为老翁讲述的是假话,这种人真错极了啊。﹙4分。“扼腕”“道”“非”句意各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B.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力)

C.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D.虽又槁暴。(“暴”通“曝”,晒干)

下列各句中有两个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声非加疾也

C. 假舆马者

D. 金就砺则利

E. 蚓无爪牙之利

F. 用心一也

下列各组中一词多义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寒于(比)水 / 善假于(介词,不译。引进作用)物也 / 取之于(从)蓝

B.而:君子博学而(表递进,并且)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表并列)行无过矣 / 终日而(表修饰)思矣 / 臂非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 锲而(表顺承)舍之 / 积善成德,而(表原因)神明自得

C.者:假舟楫者(代词,……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D.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曲中规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E.用心一也

F.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若)锲而不舍,(则)金石可镂

B.吾尝终日而思(索)矣

C.輮(之)使之然也)

D.輮(之)以(之)为轮)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证明“君子善假于物”的一组是( )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②⑤ B. 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第一段五个比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B.第二个比喻“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C.第三个比喻“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D.作者在三个比喻的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行 衢 道 者 不 至 事 两 君 者 不 容 目 不 能 两 视 而 明 耳 不 能 两 听 而 聪 螣 蛇 无 足 而 飞 鼫 鼠 五技 而 穷。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F

【小题5】B

【小题6】D

【小题7】A

【小题8】行衢道者不至 / 事两君者不容 / 目不能两视而明 / 耳不能两听而聪 / 螣蛇无足而飞 / 鼫鼠五技而穷。

【小题9】(1)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

【小题1】“知”通“智”,智慧。

【小题2】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参考。其它各句各一个古今异义词:B.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快。 C.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D.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E.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F.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小题3】“圣心备焉”一句,依据教材注释②“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应为兼词。

【小题4】高:形作名,高处,例句也是形作名,曲度,弧度;A.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B.日:名作状,每天;C.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D.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E.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小题5】略

【小题6】①和②都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③④⑤⑥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是“善假于物”。

【小题7】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小题8】3分,画对4处得满分,画错1处或少画1处扣1分,最多扣3分。

【小题9】(1)2分。

(2)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