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1)(1分)升(登)堂入室

(2)(3分)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

③评析:略。每点一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__。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

(1)子瞻杖策载酒 (2)酌酒相劳 (3)然将适西山 (4)西山之胜始具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

【小题1】(4分)(1)拄着竹杖;(2)问候,慰问;(3)到……去;(4)美景。

【小题2】C(2分)

【小题3】

(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3分,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

(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

【小题4】B(2分)

【小题5】

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4分。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处,学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七门庙记 (宋)刘攽

嘉佑二年,予为庐州从事,始以事至舒城,观所谓七门三堰者。 问其居人,其溉田几何?对曰:“凡二万余顷。”考于图书,实魏扬州刺使刘馥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叹美其功。

后二年,校书郎包君廓为县主簿,尝与予语及之。包君谓予曰:“馥信有功,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①焉。初,汉以龙舒之地封信为列侯。信乃为民浚畎浍②以广溉浸。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则祀之。若信者,抑可谓有功者乎?然吾恨史策之有遗,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将为侯庙祀之,而以馥配,子幸为我记之焉!”予因曰:“诺!”

顷之,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予曰:“昔高帝之起,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此二人者,裂地为王,连城数十。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独信区区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兴万世之利。其惠爱岂与贾、濞相侔③哉!夫攻城野战,灭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谓能杀人者也。夫辟地垦土,使数十万之民世世无饥馁之患,所谓养人者。于以相譬,犹天地之绝悬也。然而贾、濞以功自名,信不见录,岂杀人易以快意,养人不见形象哉!周公之书曰:民功曰庸。藉使信生当周公之世,其受赏非贾、濞之所敢望也。虽然,彼贾、濞之死泯灭无闻久矣,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此所谓得乎丘民。而世之宠禄,当时则荣,没则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己,而后为功也。若刘刺史起于三国乱亡之余,蒸庶扫地,顾独以农为先,事功一立,迄今长存,虽曰修复,是可谓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选自光绪《续修舒城县志??艺文》)

【注释】①羹颉侯信:羹颉侯刘信,刘邦长兄之子。②畎浍(quǎn kuài):田间灌溉水渠。③相侔:相等同。侔(móu),相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馥信有功 信:诚信。

B.然吾恨史策之有遗 恨:遗憾。

C.而怜舒人之不忘其惠也 怜:喜爱。

D.养人不见形象哉 形象:犹“形迹”。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始以事至舒城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①信乃为民浚畎浍以广溉浸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C.①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没则已焉者乎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能体现“而信,至今民犹思而记之”的一组是( )

①予于是叹美其功 ②若贾以征伐显,交以出入传命谨信为功

③然吾问于耆老,而得羹颉侯信焉 ④包君以书告曰:“庙谨毕事。”

⑤事功一立,迄今长存 ⑥于是书之,遂以为记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下列有关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叙述并赞美了西汉羹颉侯刘信辟地垦土、勤心为民,首建舒城七门水利工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

B.舒城县主簿包廓在弘扬前人的惠政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考证了七门堰的首建者,二是为刘信、刘馥建庙立祀,三是诚请作者写记永志。

C.从文中反映的信息来看,汉初四分天下是按功论封,这个功主要是征伐平定之功,而刘信在这方面功小,所以只封得列侯。但作者却从“七门三堰”对后世吏治 的启迪和警示上提出了以是否惠泽人民为尺度的功劳观,这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以叙述为铺垫,以议论为主体。其叙事以作者陆续了解七门堰历史的过程为线索,语言简洁,叙事清楚;其议论,则联系汉初宗室王族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借题发挥,以此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信为始基,至馥时废而复修耳。

⑵代王喜以弃国见削,而子濞以力战王吴。

⑶夫事有可继之道,不必肇于 己,而后为功也。

【小题1】A(A“信”:的确。)

【小题2】D(A “以”均为介词,因为。B “乃”均为副词,于是。C “之”均为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定语后置的标志。D①副词,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C(①叹美的是刘馥。②言刘贾、刘交以征伐立名,与刘信得百姓心无关。⑤说的是刘馥。)

【小题4】A(“也澄清了一个被长期误传的事实。对贪功夺美,夸大自己的贡献的魏刺史刘馥予以了揭露”错,应该是对乱亡之际以农为先,复修七门堰的刘馥给予了赞扬。)

【小题5】(10分)⑴刘信是这项工程最先奠基的人,到刘馥的时候他只是因七门堰荒废而重修罢了。(3分。“始基”最先奠基1分,“废”荒废1分,语句通顺1分。) ⑵代王刘喜因为弃国逃跑而被削除王位。可是他的儿子刘濞靠奋力拼杀被封为吴王。(3分。“见”表被动1分,“王”活用动词1分,语句通顺1分。) ⑶大凡事物有承继之理,不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开创然后才算作是功劳。(4分。“肇”开始、开创1分,“于己”介宾后置1分,“而”然后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参考译文:嘉佑二年,我担任庐州的从事吏,才因事到了舒城,考察所谓的七门三堰。询问当地的住户这项水利工程能灌溉多少亩田,他们回答说:“总共两万多顷。”从书籍中考证,这项工程实际上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扬州刺史刘馥建造的。从魏国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了。我因此感叹赞美他的功劳。

随后两年,校书郎包廓担任县里的主簿,曾经跟我谈及此事。包廓对我说:“刘馥的确有功劳,但是我向当地受人尊重的老人问及此事,却得到这事是羹颉侯刘信所为的说法。当年,汉朝拿龙舒这块地方封给刘信做列侯,刘信于是为老百姓修筑田间水渠,扩大灌溉。刘信是这项工程最先奠基的人,到刘馥的时候他只是因七门堰荒废而重修罢了。过去先王的法定,对老百姓有功劳就要祭祀他。像刘信,不可以说是有功劳的人吗?然而我遗憾史书上对刘信的记载有遗漏,并且我喜爱舒城人不忘他的恩泽。现在我将建造王侯庙来祭祀他,而拿刘馥设位附祭,希望你为我记下这件事。”我因此答应说:“好!”

不久,包廓写信告诉我:“刘信的庙已经恭敬地建成了。”我说:“过去高祖兴起的时候,有才能的同宗兄弟当中,刘贾靠征战攻伐而显贵,刘交靠进出传令谨慎守信而建立功劳。这两个人,割地封王,毗邻的诸城有几十个。代王刘喜因为弃国逃跑而被削除王位。可是他的儿子刘濞靠奋力拼杀被封为吴王。唯有刘信只封到一个小小的列侯,却能对老百姓勤于用心,兴修惠及千秋万代的水利。他对百姓的仁爱恩惠怎能与刘贾、刘濞相等同?大凡攻占城池野外打仗,消灭敌国,屠戮城邦,算是这些人能杀人。开辟土地,让几十万老百姓世世代代无饥饿的忧虑,这就是所谓的养育人民,如果相互比较的话,那就犹如天与地一样相差很远啊。

然而刘贾、刘濞靠战功为自己树立了威名,刘信的事迹却不被史官采录,这难道是杀人容易称快于内心,而养育百姓却不能显现形迹吗?周公的书里说:治民有劳绩就叫做功劳。假使刘信生于周公的那个时代,他接受的奖赏不是刘贾、刘濞所能期望的。尽管如此,刘贾、刘濞死后湮灭消失不被后人所知已经很久了,可是,刘信到现在老百姓还思慕并且记着他。这就是所谓得到老百姓的拥护爱戴呀。然而,世上的恩宠与禄位当时是很荣显,但死了就烟消云散了啊!大凡事情有承继之理,不一定要在自己手里开创然后才算作是功劳。像刘馥刺史起用于三国混乱灭亡之际,百姓生计被破坏无余,但仍然把农业当作优先的事情。事业、功绩一旦建立,到现在永久长存,虽然只是修复之力,但这也可以算是功劳啊。”我既赞扬包廓能够顺从民心,让列侯刘信的好处不会被人忘记,又由于他建庙祭祀刘信合乎先王的法度,因此写下它作为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挛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 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 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 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 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 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举皇甫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 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 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 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资”,凭借、获取。这里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小题2】B(两个“于”是介词,在。 A 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 C 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 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小题3】A (“共享家产”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附译文:

齐民(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平民百姓。神农氏制造了耒耜(上古翻土工具),使天下百姓耕作受益。商周两朝的强盛,《诗》《书》中有所记述,关键在于安抚百姓,使他们富足后再来教化他们。晃错说:“英明君王在上位,则百姓不感到寒冷饥饿,不是耕种而使他们有饭吃,不是纺织而使他们有衣穿,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富的道路。寒冷的时候,对于衣服不要求华丽;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不要求甘美。饥饿寒冷到来了,就不顾廉耻。人一天不吃两餐饭就饥饿,整年不缝制衣服就寒冷。肚子饥饿得不到食物,皮骨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护她的孩子,君主怎么能拥有他的百姓?”

皇甫隆治理敦煌,按敦煌的耕作习俗百姓不懂得使用耧车,到耕种的时候,消耗大量的人牛功力,而最后收获的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敦煌百姓使用耧车,省下的功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增加五成。还有,敦煌谷,妇女作裙,褶皱如羊肠,要用去一匹布。皇甫隆又叫百姓改过来,省下的布匹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颖川,让邮亭、乡官都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劝说百姓)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用度,积累财物,种植树木。郡中若有鳏寡孤独的人死了没有钱安葬的,由乡吏上报郡里,黄霸都能为他们分别妥善处理:告知某处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某亭有头小猪,可以供祭祀之用。乡吏按照安排前往,果然都像黄霸所说的。

李衡在武陵龙阳汜洲上造了房子,种了一千棵柑橘树,临死的时候,告诫儿子说:“我州里有一千个木奴,(他们)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还会(给你)交上一匹绢,你足够用了。”后来柑橘开始结果,他儿子每年得到几千匹绢。樊重曾想做家什器物,先栽种梓树、漆树,人们嘲笑他。然而多年以后,都有了用处。以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这说明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啊!谚语说:“一年的计划,不如栽稻;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这说的是“种植”。孔子说:“君子在家能将复杂的家务管理好,就能将治家的手段转移到官位”这样说来治家如同治国,治国如同治家,治理的含义是相同的。

现在我从经传中采集,又涉及到民间歌谣;向阅历多的人询问,在实践中验证;记录从农耕技术开始,到醋酱的制作结束。维持生计的职业,没有不完整记录的,命名为《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分为十卷,每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在书中表达的意思很明白,便拿给僮仆看,没有敢说从文人雅士处听说过的,所以我记录时叮咛自己要交待周到,不推崇浮夸的言辞。浏览的人没有嘲笑我的。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共15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披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缘染溪 缘:沿着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姿态柔和的样子

D.心凝形释 释:解除束缚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故为之文以志

D.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

A.入深林,穷回溪 (形容词作动词,意思是“走到尽头”)

B.望西山,始指异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奇特”)

C.箕踞而遨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簸箕一样”)

D.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天天”)

从句式特征看,与“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B.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用“怪特”、“特立”来形容西山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恰好映衬了作者虽遭挫折、磨难,却孤高傲世、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作者游览西山而给他带来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为了表现“西山”的美好可爱,作者在描写“西山”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衬托、象征等表现手法如作者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来反衬“西山”的高大挺拔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1】C【小题1】B【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C

【小题1】

[926c9f3d8ba43461.jpg]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么

D.善刀而藏之。 善:好好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

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

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

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

7.D

8.D

9. C

10.(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解析:

7.善,修治

8. “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B项“手之所触”用在主谓之间,“始臣之解牛之时”作结构助词“的”;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表修饰。

9.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错。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10.(1)判断句式1分,省略内容的翻译1分,“进”字的翻译1分。

   (2)两个“以”字的正确理解各1分,对“神”字的正确理解1分。

   (3)翻译出省略的内容1分,对“间”的正确理解1分,对“恢恢乎”的正确理解1分。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文言文阅读: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逝者如斯 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 (3)而吾与子之共适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1)这          (2)曾经             (3)享用

(4)终究                 (5)已经

(6)相互

【小题1】(1)如果将从那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它们,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

(2)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并且是我和你们共同享用的宝藏。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邪?”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涑水纪闻》

下列选项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③木欣欣以向荣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①②③④全都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③④全都不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所奏,乃常事耳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臣以尚急于弹雀 ②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C.①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  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自当有史官书之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①动词,认为②介词,用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着”“地”或不译④连词,因为

【小题】A动词,是;副词,于是、就 B介词,比;介词,在C代词,那D第三人称代词,它;第一人称代词,我。

参考译文:

太祖有一次在后园里打鸟雀,有几个大臣说有急事求见。太祖立刻召见他们,他们所奏报的都是寻常的事而已。皇上大怒,责问他们(说有急事的)原因,一个大臣回答:我认为平常的事也还比打鸟雀要紧急些。皇上更加恼怒,用长柄斧子的柄打他的嘴,打落两颗牙齿。他慢慢的弯下身子拾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放在怀里是想控告我吗?大臣回答道:我不能控告陛下,不过自然有史官写下这件事。太祖转而明白。高兴起来,赐给他金银绵帛作为慰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2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有) 虽一毫而莫取(虽然)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正襟危坐(端坐)

C.挟飞仙以遨游(持,带。这里意为偕同)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举匏尊以相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方其破荆州(当)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何为其然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为声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惟江上之清风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寄蜉蝣于天地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侣鱼虾而友麋鹿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舞幽壑之潜蛟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翻译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未曾流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

(2)把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至于成立   B.实为狼狈  C.臣之辛苦 D.举臣秀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夙遭闵凶

B.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慈父见背

D.薄田五十顷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臣__贱俘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成立:成人自立; C、辛苦:辛酸和苦楚; D、秀才:优秀人才

【小题2】C项两个“见”都是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

【小题3】A 句“臣”之后省略判断词“是”,是判断句。其余三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