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

1 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 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解析:

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解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侍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侍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 会天疾风  会:适逢

C. 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D. 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解析:

【小题1】C(错误)

【小题2】D(“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小题3】无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因。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武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收兵离去。原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好不归顺呢?”就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入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有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埋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窃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世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下列各组名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与人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其日牛马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4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D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A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B动词,据语境及下句的“道”推断,可译为“叙写”“描绘”,但如译为“根据”,亦可通;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C.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2.D(B、C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A项的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排除

3.A(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4.(10分)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疏”,第二句应译出“以为”,第三句译文应体现“往游其间”句式特点)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3分,每句1分。第一句应译出“外事”,第二句应译出“畎亩衣食”,第三句应译出“乐生送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4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译出“所以”、“安”、“幸”各1分)

附参考译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泉水,甘甜无比。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面约百步远的近处找到了泉源。那儿上面是丰山,高耸而突兀;下面是幽谷,幽静而深藏;两者中间有一道清冽的泉水,翻滚着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看,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过去,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十五万兵马,在滁州东门之外活捉了他的将领皇甫晖、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查对过滁州的地图和记录,又登上高处眺望清流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是,经历过战乱的老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天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一出天下就统一了。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削平,有的自行消亡了。百年之间,寂静无声,只见青山依旧高耸,河水依旧清澈。想打听当时战争情况,可是经历过的老人都早已去世了。现在滁州位于长江和淮水之间,乘船坐车的商贩和四面八方宾客都很少来到这里。百姓一生中接触不到外面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地方僻静而且公事清简,也喜欢当地的民风安闲。既然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就天天同滁州人在此有时昂首观青山,有时低头听流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大树下纳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峭裸露,春夏的清爽秀丽,一年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我又幸运地遇到当地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我为他们描绘这里的山水(或“根据这里山河的特点”),说说这里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扬皇上的恩德,并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知州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下“丰乐”二字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晁错论

【宋】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注]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 狃(niǔ):习以为常。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 期月:一个月,泛指短时期

B.错不于此时捐其身 捐:献出

C.无故而发大难之端 端:开头

D.而遗天子以其至危 遗:赠送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晁错被杀的原因是“自祸”的一组是( )

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 ②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 ③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④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⑤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⑥错不于此时捐其身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在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起兵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认为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3分)

(2) 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4分)

(3)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3分)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治平”1分,“其实”1分,句意1分)

(2)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这一点,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以”1分,“不之察”宾语前置1分,“说”1分,句意1分)

(3)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乘机进言。(“惟”1纷纷,“固”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D (遗:留给)

【小题2】A 【(1)句从原文“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可以推知此项是“自祸”原因之一。(3)晁错挑起祸端,自己却让君主率兵出征,作者认为这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主要原因。(6)和第三项内容一致。(2)是作者假设晁错应该这么做。(4)是天子很为难,再加上很多人不同意晁错的意见,后一点只能算是晁错被杀的外部原因。(5)是作者推崇的正确做法】

【小题3】A(图:计划,谋划的意思,不是画图)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去解决,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缘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慢慢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在后方防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与晁错为政敌)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这样说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②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节选自《四部丛书》,有删节)

【注】① 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 ② 荆溪:水名,在江苏境内,注入太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 槁:枯木

B.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根究

C.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优越

D.而能不溺乎其中 溺:沉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 身死而国灭,为天下笑

B.或芟而去焉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甥其为我记之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的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

现象作出针砭,对任光禄的言行也有赞美。

B.《竹溪记》名为“记”,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筑园植竹一事,文章并没有

记叙事件的始末,却吧重心放在了议论上。

C.第二段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同时,

作者用反诘语,表达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

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3分)

译文:

(2)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3分)

译文:

(3)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3分)

译文:

5.作者从哪些方面赞赏任君治园“遍植以竹”?请据文意回答。(4分)

答:

1.A 

2.B 

3.A 

4.(1)京城人竟以我们当柴草的东西为珍宝。(乃,1分;宝:以···为宝,1分;所薪:

作柴草的东西,1分)(2)况且那些京城人又怎么能懂得并以竹子为贵重呢?(彼:那些,1分;知:了解、懂得,1分;贵:以···为贵重,1分)(3)这正是他对于竹子必定有自我感悟。(其:他,1分;自:自己、自我,1分;得:习得、感悟,1分)

5.①竹在江南而被江南人任君看重;②他不讲世俗的贵、贱,就地取材栽竹;③任君从竹

上悟得孤高独立的气质,是真懂竹。


解析:

1.A(槁:干枯)

2.B(B为:均为介词,表被动,被。A而:均为连词,上句表递进,并且;下句表修饰。

可不译。C其:均为语气副词,上句表祈请,下句表反问。D乎:上句介词,表对象:下句语气助词,作词缀。)

3.A(简记或不记竹溪景物)

4.见译文

5.略

参考译文

    我曾经在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园林里游览,看见那园中蓄养收藏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花异石没有不能罗致的,但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来当柴烧,他们构筑园林也必定购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块石头,有的用百钱买一株花木,自己不知吝惜。但是如有竹子占据在园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因为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常常不惜花费几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冻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就更加以它为贵重。可江南人甚而就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草的东西视为珍宝。”

    哎呀!奇花异石确实被京城与江南人所爱重。但是探求它们原的产地,那么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它们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且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又比京城人更加宝贝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是一定不变的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闲暇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后来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塘榭亭花草石头的胜况,单独在这里从当地土中获取本来有的东西,能够不花费气力就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够自适了。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写写竹溪吧。”

    我因而说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财力的人攀比,就随意地从本地的土中拿取,恐怕独对竹独有深厚的喜爱,却不愿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完全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它孤零零的好像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协合。因此自古以来,懂得珍爱竹子的人极少。况且京城人又怎么能懂得并看重竹子呢?他们不过是想借竹子与人争夸富贵,如同以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以竹子为贵重,与江南人的不以竹子为贵重,他们作为不懂得竹子是一样的。

    任君在热闹繁华中生活,却能不沉溺其中,轻裘肥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尽情嗜好的,一概摒斥不要。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交往,严肃可敬有孤高独立的乞丐,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定有自我感悟的地方。

    啊!竹子本来能够不离开江南就受到重视,我很有感触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山亭记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阸(ēi):阻隔。②絙(gēng):粗绳。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⑤处:安置。⑥陿:狭。⑦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⑧埃壒(ài):尘埃、尘世。

  ——选自《曾巩集??卷第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山相属无间断 相属:相连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相矜:互相夸耀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通“途”,路

  D.三山者鼎趾立 鼎趾:鼎的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盖以其陿多阻 欲以客往赴秦军

  C.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 燕王欲结于君

  D.程公能因其地之善 罔不因势象形

下列语句能表现程师孟“志壮”的一组是()

  ①择然后可投步  ②以寓其耳目之乐  ③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④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⑤既新其城,又新其学  ⑥盖其岁满就更广州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极力写闽地地理环境的恶劣,并用汉代的史实作证,意在暗示为政治闽难也,这为下文程师孟的治闽作了有力的铺垫。

  B.作者称颂程师孟的治闽政绩,可以从闽地百姓的水运、民居及道观等方面反映民之乐中找到答案,也可从为政者程师孟筑亭寓乐中窥见真情,还可以从程的升迁得到肯定。

  C.程师孟不避险境来闽治政,修亭并命名为“道山之亭”,究其仕途,可窥视其为政得乐且有随道隐居的思想。

  D.文章写闽地险境的内容给人印象特别深,“其水陆之险如此”总结了开头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写的内容,以及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方面照应,显得文章条理清楚。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2)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3)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如果不是当地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2)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轩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3)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政及品行好而闻名。


解析:

【小题】像鼎的足一样。

【小题】B介词,因为/动词,带领(A、副词,才;C、介词,和,跟;D、介词,依照。)

  【小题】(①写闽地陆路的险恶;④写闽地水路的险恶;⑥反映程师孟的升迁。)

  【小题】“且有随道隐居的思想”叙述不对。

【小题】无

《道山亭记》参考译文

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fó jiāo 、dào jiāo 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fó jiāo 、dào jiāo 的庙现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赠盖邦式序

(宋)马存

予友盖邦式,尝为予言:“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予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 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交集而齐呼, 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凡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而为文章,是以变化出没,如万象供四时而无穷,今于其书观之,岂不信哉!

“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 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 恨: 怨恨

B.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 恙: 病痛

C.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 书: 书法

D.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殊: 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A.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 B.子长尽取而为文章

C.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 D.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

B.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

C.想见项羽之喑呜,高帝之谩骂

D.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马子长之文章有奇伟气,窃有志于斯文也,子其为说以赠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D

3.C

4.翻译句子:

(1)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

(2)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

   


解析:

1.遗憾

2. D项中的“而”例句和均为连词,表并列。A连词,表因果;B连词,表顺承;C连词,表转折。

3. A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古义:可以凭借〈它〉,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D古义:仪容面貌,今义:相貌。

4.翻译句子:

(1)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

(2)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

(3)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

附译文:

我的友人盖邦式,曾经对我说:“司马迁的文章有奇特雄伟的气韵,我私下有意对这文章进行研习,你可要陈述见解送给我。”我说:“司马迁的文章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便会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晓其新奇之处。我有一部《史记》, 它就蕴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壮丽奇异的地方,将给你在到各地游历时一一地品读它,希望你可以凭借它知晓司马迁的文章的真正精髓。

司马迁平生喜好游历,正当他年少自负的时候,游历的脚步一天也不肯停下,不仅是被奇景异物役使,(更)是想通过看尽天下的大好景象来提升自己的气质修养, 然后化为文辞。现在从他的文章来看,他平生曾经游历的收获便都融汇在文章中。向南漂流淮河,溯游长江, 看到惊涛骇浪,阴风怒号,逆奔横冲,所以他的文章奔放旷远;泛游沅江湘江,凭吊屈原的亡魂,悼念舜的二妃的遗恨,湘妃竹上还有很多斑点,不知道屈原和二妃的尸骨还完好吗?所以他的文章感伤愤激;向北经过大梁的废墟,看着楚汉之战的古战场,浮想中仿佛看到了项羽的怒气,刘邦的谩骂,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大弓长戟,同时出现,一齐呐喊,所以他的文章雄勇猛健,使人胆战心惊;向西出游巴蜀,跨越剑阁险道,上有接天的高崖,却无斧凿的痕迹,所以他的文章斩绝峻拔因而不可攀登;在齐鲁一带的大都市研习儒学,观瞻孔子的遗风,邹峄的礼仪,在汶阳洙泗之上回转,所以他的文章典重温雅,好似正人君子的仪容面貌。天地之间变化的万物,大凡可以使人惊愕,使人快乐,使人忧伤,使人悲苦的,司马迁全都把它们吸收来写成文章,因此变化出没,如同四时变化无穷的景象,现在从他的文章看来,难道不确实这样吗!

“我认为要学司马迁的文章,可以先学他的游历观察。如果不懂得先学他通过游历观察来探求新奇就要下笔写文章,写出陈词滥调的文章,也就很正常了。从前,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学习书法的张旭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进入到了神会的境界;庖丁擅长运刀,庄子从中领悟出了养生之道,这是达到了精妙的境界,事情本来就有不同事物却相感应的情况,是它们内在规律相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我想看到你能做到这一点呢。醉意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吴越的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纳燕赵秦陇的劲气,然后回来研文著述,你不是敬服司马迁吗?做到了这一点, 司马迁不也敬服你吗?如果不这样,仅拿着断编败册,早晚吟诵,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者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2. 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解析:

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