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答司马谏议书【注】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体恤

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愚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今具道所以 B.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D.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必得以约契以报太子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1)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2)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解析:

【小题】

  衷心 

【小题】

 来,表目的。A项表原因,表凭借;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定语后置句,“的”;C项表转折“却”,表承接“那么”)

【小题】

【参考译文】 1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认为,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我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名实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指教,认为我越权、惹事、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为国家理财,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邪说,责问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啊。

   


解析:

  “衣帛食肉”,并列结构短语,“衣”作动词。“然”,代词。“王”动词。“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译文调整移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壮夫缚猫

(清)沈起凤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汗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xī)鼠。怀才者宜知,用材者亦宜知也。

铎曰:丙吉①问牛喘,而兵刑钱谷不对。非不对也,是不能也。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注释:①丙吉,西汉时人,任丞相时,乘车外出,见到路旁群众殴斗,死伤者横道,他若无其事,不闻不问。而见到有人驱牛行路,牛喘息不已,他便下车询问牛走了多少路,为何喘息。后来人们责备他对待这两件事的态度不恰当,他回答说:“民斗相伤,是京兆尹职权范围内的事,而现在刚刚春天,尚未大热,牛行而喘,我做丞相的负责调和阴阳,因此忧虑而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投亲不值: 值:盘缠

B.众皆辟易 辟:退避

C.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 徐:缓慢

D.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 函,包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挟飞仙以遨游

B.而焦亦张大其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焦大惭而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知之于焦生之缚猫/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

答:

B.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是一位勇士,常人不能伏虎,他却能一次击毙两虎并且擒一小虎,确有过人之神勇。但是,他用擒虎的那套办法来对付猫,就无济于事了。

B.本文从焦奇缚猫这件小事推知作为宰相的丙吉也并非什么都懂,世人认丙吉不问兵刑钱谷是他不想做,作者却认为是他不能做。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能擒虎的人,不一定能缚猫;反之亦然,对于“怀材者”与“用材者”,都是有启迪作用的。

D.根据立意的需要,文章不但写焦奇擒虎,而且写焦奇缚猫;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灵活而机敏;而焦奇的一举一动无不笨拙、粗鲁、失之用力过分,读之不禁令人捧腹,文笔极具情趣。

【小题】A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解析:

【小题】A 应是“遇到”

【小题】C(A两个“以”都是连词,可以不译;B两个“其”都是代词,意为“他的”;C前“而”连词表修饰,后“而”连词表承接;D两个“之”都是代词,意为“这”

【小题】A焦奇毫无办法可施,(只能)面对墙壁呆呆地张望而已。B从哪里知道呢?从焦生缚猫的情形知道。

【小题】 D“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其中“它们”当指虎与猫,而文中写的是猫,偷换概念。

译文:

沂州高山险峻,所以这一带有许多的老虎。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有个名叫焦奇的,是陕地人,没有投靠到亲戚,流浪居住在沂州。(这个人)向来勇猛,曾细手夹千佛寺门前的石鼎,跳上大雄殿的屋脊,所以人们就叫他“焦石鼎”。

焦奇了解到沂州有许多老虎,就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像这们的事很是平常。一天他在山中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虎崽抽他走来,焦奇一时性起,接连打死了两只,左右肩上各扛一只,并且还把小虎崽活捉回来了。大家都(被吓得四处)躲避,而焦奇却是谈笑自如。

有个富家子弟,钦佩变奇的勇敢,设宴招待他。焦奇坐在座位上,讲述自已生平捉老虎的情况,听的人脸都(吓得)变了色,而焦奇更是夸大其词,手舞足蹈,得意洋洋。突然有一只猫,跳到桌上吃食,弄得脏秽之物满桌都是。焦奇以为是主人家的猫,就听赁它大吃一通离去。主人说:“邻居家的这只猫,是如此的讨厌!”没过多久,猫又来了,焦奇急忙站起来举起拳头就打,桌上的菜肴撒了一地,但是猫已经跳到窗台角落里。焦奇愤怒了,再去追打,窗棂都被打断了,猫一跳爬上了屋角,虎视眈眈地看着他。焦奇更加愤怒,张开双臂做出擒拿的样子,而猫却长叫一声,拖着长长的尾巴迈着缓慢的样子,而猫却长叫一声,拖着长长的尾巴迈着缓慢的步子,越过邻居的墙壁离去了。焦奇毫无办法可施,(只能)面对墙壁呆呆地张望而已。主人拍手大笑,焦奇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能捉老虎,却连一只猫都捉不到,难道真是面对大敌就勇敢,面对小敌就胆怯吗?那是因为他所用的方法不恰当。容得下一头牛的鼎,却不能够用来烹制小鱼;力量很大的弩弓,却不能射中鼷鼠。怀才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用才者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①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②,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③《太甲》曰④:‘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①以上五句出自《诗经??豳风??鸱鸮》。②般(pán)乐:作乐。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④《太甲》:《尚书》中的一篇已失传;现在《尚书》中的《太甲》,系晋人伪作。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则荣,不仁则辱。

②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③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①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②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小题】一个国家要免除内忧外患,就必须实施仁政.尊重人才。尤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 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②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③反坫: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从该选段看,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认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是背道而驰的。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 “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

2.①以[之]献于王;

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

②这会招致灾难的;

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

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解析:

1、关键词:①帅:通假字“率”;③厌:满足,有成语“学而不厌”

2、考查文言文的省略。文言文中介词“于”、“以”或介词的代词宾语“之”经常被省略。

3、疑难句子:③遂谮诸王:谮,诬陷,诬告;诸:“之于”的合音,兼词。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译文】

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偏旁为“金”,右为“从”)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草拂之而色变 拂:被吹拂

B.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劳:劳累

C.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槁:枯

D.亦何恨乎秋声 恨:怨恨

下列句子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者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B.①盖夫秋之为状也 ②惟江上之清风

C.①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②当其欣于所遇

D.①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秋声赋》开宋代赋先河。文章的主旨在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

B.作者写秋声摇动人心,首先对秋声作了成功的描绘,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接着改用刑官、兵象、音乐写秋之为心,借秋心进一步渲染秋色这一主体内容。

C.这篇文章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

D.欧阳修的《秋声赋》从秋声、秋状、秋心等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形成了一种幽悄凄怆的意境。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B (劳:使劳累)

【小题2】A (A①②只。  B①主谓间,助词;②的,助词。C①在,介词;②对,介词。D①表修饰,连词;②而且,表递进。)

【小题3】B(“渲染秋色”错,它不是主体内容,改成“渲染秋声”)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一种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禁)惊惧地(侧耳)倾听,心想道:“真奇怪啊!”起初那声音听起来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奔腾而澎湃起来,像是波涛在夜间(的大海上)猛然汹涌,又好像是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上就发出铿锵高亢的声音,如同金铁齐鸣之声;又好像奔赴敌营的军队正衔枚快跑,听不到任何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呀?你(快)出去看看它。”书童(回来)说:“星光灿烂,明月皎洁,银河浩瀚,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道:“唉,真令人伤感啊,这可是秋天的风声呀,它为什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状总是这样的:它的色彩黯然无色,烟云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阳光明亮;它的节气寒冷萧瑟,刺人肌骨;它的意味冷落苍凉,山寂水静。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咆哮,愤然而起。(秋风未起时,)丰美的绿草争相繁茂,美好的树木青翠葱茏,令人欢喜。(然而它一旦来临,)绿草被它一吹拂便要凋零变色,树林经它一吹就要叶落。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正是因为(禁受不住)秋气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是征伐的季节,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叫做天地的义气,它常常把严酷的摧残作为天性。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后,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将受到灭杀。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是最有灵性的。(但生活中,)千百种忧愁会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的事情使他的身体劳累不堪;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神。何况他还常常要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成苍老枯槁的木头,乌黑油亮的头发变成星星点点的白发。(唉,人啊,)为什么要拿不是金石的身体去跟草木争盛呢?仔细想想吧,究竟是什么伤害了自己,又何必怨恨那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着头沉沉睡去,只听到四壁的秋虫唧唧而鸣,像在加重着我的叹息。

请用/号给下列文言短文断句,并翻译出来。(16分,断句6分,翻译10分)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节选)

译文:

断句:(每个0。5分)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译文: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对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就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 颡(sǎng):额头。

⑴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文:

②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译文:

⑵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9(8分)

⑴①译文:人的本性犹如湍急的水,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                                     

②译文: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外力使它这样的。                

⑵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势)导致它这样的。


解析:

翻译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

1 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 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