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心胃痛一症,《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金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醉花窗医案》

17.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1)《金鉴》之(      )     (2)邻有妇人胃痛者(      )

(3)王以失笑散治之(      )  (4)冥冥中之报也(       )

18.“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是___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业医,货药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0.医士王维藩服用失笑散丧命,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7.(1)遵循,遵从(2)得……的病 (3)就 (4)大概(每个解释1分,共4分。)

18.心胃痛。(2分)

19.(1)原来以行医为业,买卖药材。(3分,译出大意给1分,评分要点:故、业、货。)

(2)又不去追究到底是虚症还是实症,这样的(医生)不妨害病人的性命(的情形)是不多的。(3分,译出大意给分,评分要点:求、几何、误。)

20.没有弄清病因,胡乱用药。(2分)


解析:

17.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要根据语言环境推测理解。

18.首段开头便说“心胃痛”,结合上文及本段文字可知句中地“之”指的是一种病,即“心胃痛”。(2分)

19.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须读懂原文大意,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译出大意给分,评分要点:求、几何、误。

20.归纳段中主要信息即可。(2分)

参考译文:心胃疼痛这个症状,在《黄帝内经》中条目很多,前辈名医们,总共把它归纳为九种病的症状,非常的详细。现在我借鉴并遵从古人们的那些著作,编成了虚实分明的口诀,可以说没有什么遗漏掉的内容。

我记得邻村有个叫王维藩的医生,是我同宗的弟弟秀才__文的表叔,以前行医卖药的时候,邻居有个妇女胃痛请王维藩来治,王维藩用海上方里记载的失笑散,那妇女吃了以后就见效了。往后只要有心胃疼痛的人,王维藩都是用失笑散给他们治疗,有效无效的各占一半。王维藩素常吸洋烟,有一天感到自己胃痛,也自己拿出失笑散来吃,痛得更加厉害了,到半夜里胃痛得好像要裂开一样,痛得他敲打枕头床铺,天没亮就静静地死去了。

我根据失笑散是驱淤血的药物来分析,王维藩的女邻居一定是因为淤血化不开引起的胃痛,所以吃了失笑散就见效。除了淤血以外,伤风感冒中暑、吃喝时造成的胃气凝聚,都能导致胃痛,如果全部胃痛的都用失笑散来治疗,而不探求胃痛的真正原因,怎么能不伤害别人的性命呢?

王维藩用失笑散给人治胃痛不知导致了多少人死亡,所以他自己也死在失笑散这味药上,可以说是冥冥之中的报应了。从事医生这个行业的人,怎么能不多读各类医书,以探求病症的起因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1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11.B

12.C

13.C

1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解析:

11.借出、借给

12.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13.“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14.(1)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一处1分。

(3)“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一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__,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渐远遂迷所在。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如此二三日。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左曰:“我试辟,得与尔俱。”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少顷开视,豁见几物。喜告妻,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才如劈椒。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选自《聊斋志异·瞳人语》有删节)

【注】①茀(fú):古代车箱上的遮蔽物。②幰(xiǎn):车上的帷幔。③款段:此指骑马慢行。④翳(yì):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步:行走

B.稍稍近之,见车幔洞开稍:稍微

C.营营然竟出门去 营营:急忙

D.喜告妻,妻审之 审:仔细看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方栋“改过自新”的内容的一项是()

①掬辙土飏生。生眯目不可开 ②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 ③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④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⑤翳渐大,数日厚如钱 ⑥旦晚无事,惟跌坐捻珠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有一个人士叫方栋,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轻佻冒失不守礼节。每当在路上见到游玩的女子,就神态轻薄的尾随。

B.清明前一日,方栋偶然到城郊散步,看见一个绝色女子,就控制不住自己,不远不近地跟着,被发觉后遭到了严重的惩罚。

C.方栋眼瞎后,听说《光明经》能解除灾难,就拿来一卷《光明经》,求人教他诵读。开始他还心烦气躁,时间长了心情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D.蒲松龄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轻薄者必受惩罚,受惩罚并不可怕,只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照样会得到人们的敬重的道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译文:

(2)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

译文:

(3)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译文:

8、B

9、D 

10、B

11、(1)方栋看得眼花缭乱,魂不守舍,恋恋不舍地看着她不愿离去,有时走在车的前面有时落在车的后面,跟着车子走了几里远。(2)使人翻开眼皮仔细察看,原来眼睛上生出了一块小小的脂膜。(3)方栋虽然一只眼睛瞎了,但比有两只眼睛的人,看东西更加清楚明白。从此方栋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的美德。


解析:

8、B (稍,逐渐)

9、D ③是写方栋想改过自新。 ④写方栋改过自新的结果。⑥写方栋改过自新的表现。

10、B (不是“不远不近地跟着”,而是逐渐走近了去看。)

11、(1)方栋看得眼花缭乱,魂不守舍,恋恋不舍地看着她不愿离去,有时走在车的前面有时落在车的后面,跟着车子走了几里远。(2)使人翻开眼皮仔细察看,原来眼睛上生出了一块小小的脂膜。(3)方栋虽然一只眼睛瞎了,但比有两只眼睛的人,看东西更加清楚明白。从此方栋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的美德。参考译文:

长安有一个人叫方栋,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轻佻冒失不守礼节。每当在路上见到游玩的女子,就神态轻薄地尾随着她。

清明前一日,方栋偶然到城郊散步,看见一辆小马车,红色的绣花车帷,几个穿着青衣服的女孩骑马慢慢地跟随在车后。其中一个婢女,驾着一辆小型四马拉的车,姿色美丽到极点。方栋逐渐走近偷看她,见车帘打开,里面坐着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女郎,姿色艳丽,更是方栋一辈子没有看见过的美丽。方栋看得眼花缭乱,魂不守舍,恋恋不舍地看着她不愿离去,有时走在车的前面有时落在车的后面,跟着车子走了几里远。方栋突然听见车里女郎喊婢女靠近车的旁边,说:“替我放下帘子。哪里来的轻薄男子,竟然频频来偷看!” 婢女于是放下帘子,愤怒地看着方栋说:“这是芙蓉城七郎先生的新婚妻子,回娘家省亲,不同于一般乡间妇女,任由你这秀才乱看!”说完,抓起一把路上的土洒向方栋。

方栋眯着眼睛不能够睁开。刚一擦净眼睛,睁眼一看,车马已经远去。方栋怀着惊疑之心回家。回家后方栋始终觉得眼睛不舒服。使人翻开眼皮仔细察看,原来眼睛上生出了一块小小的脂膜;过了一晚更加严重,眼泪簌簌往下掉不能停止;脂膜逐渐增大,几天后像铜钱一样厚;右眼睛生出了螺旋形的脂膜,用各种药医治也无效。方栋内心郁闷,痛苦欲绝,想到这事,心中非常后悔。他听说《光明经》能消除灾难,就拿来一卷《光明经》,求人教他诵读。开始时他还心烦气躁,时间长了心情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方栋早晚无事,只是打坐捻珠。这样坚持了一年,各种杂念都没有了。突然听到左眼中有像苍蝇鸣叫一样的声音说话:“黑漆漆的,太令人难耐了!”右眼中答应说:“我可以同你出去游玩一会儿,解除这闷气。” 方栋逐渐觉得两个鼻孔中,有东西在蠕动,鼻孔发痒,好像有东西从那里出来,离开鼻孔出去了。过了很久那东西才返回,又从鼻孔中进入眼眶中。又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看园亭,那些珍珠兰就快要枯死了!” 方栋向来喜欢香兰,园中种植了很多,平常亲自灌溉,自从双眼失明,长久搁置在一边没有过问。忽然听到这话,就问他的妻子:“怎么让兰花枯死了?”妻子问他从哪里知道的。方栋于是告诉她缘故。妻子到园亭查验,兰花果然槁死了,她非常惊异。她静悄悄地躲在房中等待小人出来,不一会儿,她看见有小人从方栋鼻孔内出来,不到豆粒大,急忙迅速地飞出门去了。小人逐渐飞远了,方栋的妻子没有看见他们到了哪里。不久,两个小人手拉着手飞回来,飞到方栋脸上,就好像蜜蜂和蚂蚁进入巢穴一样。

像这样过了两三天。又听到左眼中的小人说:“通道太曲折,来往很不方便,不如自己打开门。”右眼中的小人答应说:“我面前的墙壁太厚,非常不容易。”左眼中人说:“我试着开一开,如果开通了和你一同使用。” 方栋就觉得左眼眶内隐隐像有东西被抓破。过了一会儿,睁开眼睛看,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几样东西。方栋高兴地告诉妻子,妻子仔细看他的眼睛,原来眼睛中的脂膜已经开了一个孔,黑色的眼珠亮晶晶的,就像刚刚划开的花椒。过了一晚上,脂膜全部消除了;仔细一看,竟然是两个眼珠。只是右眼睛的螺旋形的脂膜和原来一样,才知道两个眼眶中的人合住在一个眼眶了。方栋虽然一只眼睛瞎了,但比有两只眼睛的人,看东西更加清楚明白。从此方栋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的美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述庵文钞》①序

姚 鼐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②。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成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诗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述庵文钞》,清王昶所著。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学者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 ②义理:儒家所讲的道理,后世专指程朱理学所倡之理。考证:指对古籍的文字音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进行考证辨析,是清代汉学家研究古籍的主要办法。文章:这里主要指文辞的表达方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分

B.鼐心独贵其才     珍贵

C.见寄于金陵    拜见

D.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    体裁

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对写作的看法的一句是  

A.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

B.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

C.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

D.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都是构成“学问”的一部分,应该“相济”、“兼长”,不偏废,不相害。

B.作者认为,如果过于追求“义理”、“考证”,就会导致文章言辞杂乱,内容琐碎繁绕,难以成为上乘之作。

C.作者以王兰泉先生的写作为例子,说明要写出描写精细而意味不尽的文章,就必须有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

D.作者希望读书人不仅要懂得欣赏《述庵文钞》优美的文辞,更要从中领悟到王兰泉文章的魅力是在于“兼长”。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以……为贵,重视

【小题2】是世人对王兰泉先生成就文章之原因的误解。

【小题3】王兰泉能写出好文章,关键是他能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而不是其独特的经历。

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阅读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答司马谏议书【注】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司马谏议:即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曾写信指责作者的变法举措。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体恤

C.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愚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故今具道所以 B.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D.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必得以约契以报太子

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小题】

 D    

【小题】

 D

【小题】

(1)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2)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解析:

【小题】

  衷心 

【小题】

 来,表目的。A项表原因,表凭借;B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定语后置句,“的”;C项表转折“却”,表承接“那么”)

【小题】

【参考译文】 1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认为,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如果硬要辨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我不应草率,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名实弄明白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来信指教,认为我越权、惹事、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研究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为国家理财,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邪说,责问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翻译: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啊。

   


解析:

  “衣帛食肉”,并列结构短语,“衣”作动词。“然”,代词。“王”动词。“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译文调整移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壮夫缚猫

(清)沈起凤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汗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xī)鼠。怀才者宜知,用材者亦宜知也。

铎曰:丙吉①问牛喘,而兵刑钱谷不对。非不对也,是不能也。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注释:①丙吉,西汉时人,任丞相时,乘车外出,见到路旁群众殴斗,死伤者横道,他若无其事,不闻不问。而见到有人驱牛行路,牛喘息不已,他便下车询问牛走了多少路,为何喘息。后来人们责备他对待这两件事的态度不恰当,他回答说:“民斗相伤,是京兆尹职权范围内的事,而现在刚刚春天,尚未大热,牛行而喘,我做丞相的负责调和阴阳,因此忧虑而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投亲不值: 值:盘缠

B.众皆辟易 辟:退避

C.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 徐:缓慢

D.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 函,包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挟飞仙以遨游

B.而焦亦张大其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焦大惭而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知之于焦生之缚猫/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

答:

B.于何知之?知之于焦生之缚猫。

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奇是一位勇士,常人不能伏虎,他却能一次击毙两虎并且擒一小虎,确有过人之神勇。但是,他用擒虎的那套办法来对付猫,就无济于事了。

B.本文从焦奇缚猫这件小事推知作为宰相的丙吉也并非什么都懂,世人认丙吉不问兵刑钱谷是他不想做,作者却认为是他不能做。

C.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能擒虎的人,不一定能缚猫;反之亦然,对于“怀材者”与“用材者”,都是有启迪作用的。

D.根据立意的需要,文章不但写焦奇擒虎,而且写焦奇缚猫;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灵活而机敏;而焦奇的一举一动无不笨拙、粗鲁、失之用力过分,读之不禁令人捧腹,文笔极具情趣。

【小题】A

【小题】C

【小题】A

【小题】D


解析:

【小题】A 应是“遇到”

【小题】C(A两个“以”都是连词,可以不译;B两个“其”都是代词,意为“他的”;C前“而”连词表修饰,后“而”连词表承接;D两个“之”都是代词,意为“这”

【小题】A焦奇毫无办法可施,(只能)面对墙壁呆呆地张望而已。B从哪里知道呢?从焦生缚猫的情形知道。

【小题】 D“写它们的形态与动作”,其中“它们”当指虎与猫,而文中写的是猫,偷换概念。

译文:

沂州高山险峻,所以这一带有许多的老虎。县官经常派猎人捕捉老虎,猎人却常常被猛虎吃掉。有个名叫焦奇的,是陕地人,没有投靠到亲戚,流浪居住在沂州。(这个人)向来勇猛,曾细手夹千佛寺门前的石鼎,跳上大雄殿的屋脊,所以人们就叫他“焦石鼎”。

焦奇了解到沂州有许多老虎,就每天步行到山中,遇见老虎就赤手空拳将它杀死,扛着老虎回家,像这们的事很是平常。一天他在山中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虎崽抽他走来,焦奇一时性起,接连打死了两只,左右肩上各扛一只,并且还把小虎崽活捉回来了。大家都(被吓得四处)躲避,而焦奇却是谈笑自如。

有个富家子弟,钦佩变奇的勇敢,设宴招待他。焦奇坐在座位上,讲述自已生平捉老虎的情况,听的人脸都(吓得)变了色,而焦奇更是夸大其词,手舞足蹈,得意洋洋。突然有一只猫,跳到桌上吃食,弄得脏秽之物满桌都是。焦奇以为是主人家的猫,就听赁它大吃一通离去。主人说:“邻居家的这只猫,是如此的讨厌!”没过多久,猫又来了,焦奇急忙站起来举起拳头就打,桌上的菜肴撒了一地,但是猫已经跳到窗台角落里。焦奇愤怒了,再去追打,窗棂都被打断了,猫一跳爬上了屋角,虎视眈眈地看着他。焦奇更加愤怒,张开双臂做出擒拿的样子,而猫却长叫一声,拖着长长的尾巴迈着缓慢的样子,而猫却长叫一声,拖着长长的尾巴迈着缓慢的步子,越过邻居的墙壁离去了。焦奇毫无办法可施,(只能)面对墙壁呆呆地张望而已。主人拍手大笑,焦奇非常惭愧地离开了。

能捉老虎,却连一只猫都捉不到,难道真是面对大敌就勇敢,面对小敌就胆怯吗?那是因为他所用的方法不恰当。容得下一头牛的鼎,却不能够用来烹制小鱼;力量很大的弩弓,却不能射中鼷鼠。怀才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用才者也应该知道这个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①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②,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③《太甲》曰④:‘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①以上五句出自《诗经??豳风??鸱鸮》。②般(pán)乐:作乐。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④《太甲》:《尚书》中的一篇已失传;现在《尚书》中的《太甲》,系晋人伪作。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则荣,不仁则辱。

②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③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①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②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小题】一个国家要免除内忧外患,就必须实施仁政.尊重人才。尤其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 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②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③反坫: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从该选段看,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认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是背道而驰的。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 “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

2.①以[之]献于王;

②使[人]求焉。

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

②这会招致灾难的;

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

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


解析:

1、关键词:①帅:通假字“率”;③厌:满足,有成语“学而不厌”

2、考查文言文的省略。文言文中介词“于”、“以”或介词的代词宾语“之”经常被省略。

3、疑难句子:③遂谮诸王:谮,诬陷,诬告;诸:“之于”的合音,兼词。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老大往往取名为“伯”。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译文】

周厉王派芮作统帅军队讨伐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因班师归来就献马给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作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