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 见 郑 公 乃 藏 于 怀 公 知 之 遂 前 白 事 微 以 讽 谏 语 久 帝 惜 鹞 且 死 而 素 敬 公 欲 尽 其 言 公 语 不 时 尽 鹞 死 怀 中。 (取材于《隋唐嘉话》)

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敬公/欲尽其言/公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评分参考:①答对2处得1分。

②答错2处扣1分。


解析: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小题1】B“示”是“给……看”的意思。

【小题1】B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小题1】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小题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答案: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答案: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共22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更刀[

(5)族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e18c7d8941a44253.gif]


解析:

将下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1)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2)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求王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本文应答。

②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

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 削木为吏

B.至于怨诽之多 不知老之将至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以五百岁为春

D.上乃欲变此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到作者与司马光讨论政事时意见常常不一致,并非因为有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有分歧。

B.本文直指当朝诸多士大夫们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表明了自己推行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坚决态度。

C.作者在语言使用上既有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之句,也有语气委婉、柔中带刚之句。例如第三段的最后一句就寓刚于柔,既照顾了多年交往的友谊,又坚持原则,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

D.作为书信体的议论文,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接着紧扣保守派的几个论点进行立论,最后表明态度,又不失基本礼仪客套。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如 君 实 责 我 以 在 位 久 未 能 助 上 大 有 为 以 膏 泽 斯 民 则 某 知 罪 矣 如 曰 今 日 当 一 切 不 事 事 守 前 所 为 而 已 则 非 某 之 所 敢 知。

【小题1】选D。责难、批驳,动词。

【小题1】选C。(A替、给,作为。B定语后置标志,取消句子独立性。C把。D才,竟。)

【小题1】选D。(是驳论而非“立论”。)

【小题1】盘庚不会因为怨恨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考虑(迁都)合理就行动,是认为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改悔的缘故啊。

【小题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解析:

古文翻译参考

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罗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为自己辩解了。又想到君实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掌握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会因为怨恨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考虑(迁都)合理就行动,认为做得对因而看不出有什么可改悔的。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无若宋人然 今日病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非徒无益

(2)结合选段,说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如何培养。

1)若:像。   病:疲倦。   舍:放弃。  徒:只是。

(2)浩然之气要与正义真理相结合,要日积月累地培养,不要人为有意地帮助它。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 暗:黯淡,__

B.此譬如两虎相捽 捽: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 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 椎鲁:迟钝,愚笨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聪明的人如果碰到聪明的人,那么智慧也不足以依靠

(2)因此所做的事无法成功,要达到的愿望不能实现

(3)亲自率兵去攻打别人,那么这种任性使气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道的


解析:

【小题1】暗:糊涂,不明事理

【小题1】于:介词,表被动。A、则:连词,前者表假设,那么;后者表转折,却。B、以:前者介词,凭借;后者连词,表目的,来。D、而:连词,前者表转折,但是;后者表修饰。

【小题1】文中认为:“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

【小题1】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可楼记〔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①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注①:耦ǒu,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有正有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其左偏为楼 高:使……高,往上搭建。

B.西则九龙峙焉 峙:耸立。

C.可以被风之爽 被:覆盖。

D.曩吾少时 曩:从前。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的一项是

A.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

B.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C.凡为山水者一致也

D.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楼记》名曰“记”,实则重在“议”,即只是略写其楼之建构和登望之乐,而详写“可”与“不可”、“足”与“不足”的哲思与感叹。

B.文章开头写“可楼”命名之由,虽记述了四面开窗,登望湖山景色而静穆悠远、悠然自得的心态,但从全篇看,它只是为后面议论蓄势。

C.作者叙写年轻时“思得”可意之“丘壑”,而“观览所及”又“无足可吾意者”,因而对现在“可斯楼”产生疑惑,否定了斯楼之“可”。

D.第三段卒章显志:人之大患在不知足,知足则无所不可;但“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所以要忘掉“可与不可”,那么“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被,通“披”,引申为享受。)

【小题2】A。因为A项的意思是“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与前面句子意思相反;而且作者接下去说:“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多余)矣”。)

【小题3】C。“否定了斯楼之‘可’”错误。因为行文至此,还没有完全对“可楼”否定,从文气上看,仍是引而不发,为下文蓄势。)

参考译文:

    有一间水上的居室,室内偏左往上搭(高,使……高)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辟流通空气的窗户(调整语序为“四辟疏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查《词源》无“九陆”词条,此处当为陆地多之意。汤登仲注),西面(有)九龙山耸立在那里。小楼筑成,我(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我对山有和顺舒畅的感觉,对水有悠远闲静的情意,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像对待宾客一样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么悠闲,多么自在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即(它)是我心中认为很适宜的处所了。

从前我年轻时,志向很大(慨然,激昂的样子。也可译为情绪激昂),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想找到一个象桃花源那样美好的处所,托身栖居(也可译为寄居)在那里。我北方去了燕赵,南方到过闽粤,中原跨越了齐鲁殷周的故地,观览所及的,没有足以使我心中满意的地方,何以现在对这间小楼却满意了呢?咦,这倒是我的疑惑了。

大凡人的最大忧患,产生于有不满足的心意。心意(有)不满足,则产生于有不满足的事物;(反之,)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心理,这就没有什么事物不满足了,这就没有什么不(使你)快乐了。现在的人极力谋求山珍海味,得到的顶多不过享受一饱罢了;极力建筑高楼大厦,安享的顶多不过(起居活动的)几席之地罢了;极力营造亭台花园,顶多不过一年中去游赏一两次罢了(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十一,十分之一。“岁时十一”也可译为“每年适合游赏的时节中拿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些都有何用呢!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选取其中可以寄托我的志趣(的处所)就行了。凡成为山水景物的处所都是一样的,那么我对这座小楼,也认为是可以的了。虽然如此,有认为可以的也就会有认为不可以的,这就好比事物都是有正有反的一样(“是犹与物为耦也”直译则为“这就好比某事物和其他事物成为对头一样”)。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许是多余的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段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家灵壁 家:安家

B.岸谷隐然 隐:隐约

C.舟车冠盖之冲 冲:行驶

D.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其深可以隐 ②其孰能讥之乎

B. ①以与其子孙游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 ①取山之怪石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 ①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哀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B.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C.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 (冲:要冲,交通要道)

【小题2】都为结构助词“的”。

【小题3】议论得出的结论不对。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倦怠。总共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著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心旷神怡,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挖苦。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意。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 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①,过阳明子而论学②。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③。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④:‘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⑤?”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①大宗伯:礼部尚书别称。南.都:今江苏南京,乔宇任南京礼部尚书。②阳明子:指王守仁。会稽山道家称“阳明洞大”,王守仁结庐其间。故自号阳明子。③鸠:通“究”。④卫武公:姓姬名和,西周时人:((国语·楚语上))载卫武公语:“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⑤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

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无:不。

B.盖一年而诎乡:艺人 诎:通“屈”。

C.阳明子日:“学贵精” 精:细

D.专于弈而不专丁道,其专溺也 溺:沉湎

下列全符合王阳明为学主张的一组文字是: ( )

①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②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③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

④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⑤夫道广矣大矣,丈词技能于是乎出

⑥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

⑦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⑧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A.②③⑤ B.④⑤⑥ C.⑤⑥⑦ D.①④⑧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或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他的朋友白岩乔先生将要离开自己去南京时写给这位朋友的。王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对朋友做了须坚持研究学习的勉励。

B.王守仁在这篇赠序里阐述了他的为学主张,他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是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了“大道”也就不远了。

C.白岩乔先生认为自己喜好文辞优美的文章,写作时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并沉潜于诸史和百家著作,这就算是“精”了,可王守仁却并不认可这样的“精”。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2)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3)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

【小题1】C【小题1】B【小题1】B

【小题1】[681196c528c97ebb.jpg]


解析:

[2992a8d8b5795719.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