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共10分)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B.勿夺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D.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认真兴办(注重)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 (建议采分点:谨、孝悌、负戴于道路 各1分,其他酌情处理)


解析:

【小题1】检:通“敛”,收敛,积蓄

【小题2】A无通勿   C涂通途    D豪通毫

【小题3】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介宾后置 省略  D被动句

【小题4】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 愆:延误 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老:衰老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 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蒙故业,因遗策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 “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①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

    ②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面试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疾苦,痛苦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假如,如果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横穿

D.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跪:跪着,跪拜

下列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蟹六跪而二螯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 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D

【小题6】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圣人之心(或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分:“兴”“ 神明”“ 圣心”“焉”各0.5分,语句连贯1分)


解析:

【小题1】A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假:借助,利用;  D跪:蟹腿(2分)

【小题2】A修饰,修饰:相当于“地”;

B递进,“并且,而且”,承接,“就”;

C转折,转折:但是;       

D并列,并列:“和,又” (2分)

【小题3】B生-性;C景-影;D无-毋(2分)

【小题4】题干中为“名词作状语”

A没有活用;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2分)

【小题5】题干为“定语后置句”A状语后置句;B判断句;C被动句;D定语后置句(2分)

【小题6】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千秋观

[南宋]章鉴

凡山间林下幽僻处,可以宾送日月者,无不游息,千秋观其一也。时杜添元实主兹山。余问其观之所始,则曰: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许旌阳逐老蛟,道修水,望山中紫气郁葱,曰:“此必异人舍其下。”因物色得之,相与为友,自刘君成道后,观故无恙。而历江左四朝及隋、唐、五季以来,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至端平又废。尺椽片瓦,皆无存者,观亦日以圮,独后土祠岿然。识者曰:是观其复兴矣。

宝祐乙卯,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为之倡,邵于华以林木,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已而施者倾倒。不数月,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庖,无不完好,凡为屋几百楹,过者惊其神设。继黄金者曰:“喻惟镜而添源,又其再传也。”语未竟,且曰:“山祗洒扫,以迓公久矣,今幸辱而临之,愿赐一言,纪其颠末,永为山中重镇。”余曰:“分宁县中,禅席相望,而道观不能满二十,田租所入率皆微薄,总其数不如一律院,虽恬淡为上者老氏之数,而道家者流,不以贫为讳。然使先圣所庐,风雨无盖,宁非欠事?今黄高士既能新美斯屋,而法嗣又益充,拓之亦可为难矣!古人奖善之法,虽微必录。若是,吾安能默然?”乃取其语次第之,使后之览者,有所稽焉。                  

(选自梅中生主编《修水县志》,有修改)

注:①千秋观:位于修水县上奉镇,晋时刘真君炼丹处,设黑石观,宋宣和赐额“千秋观”。②章鉴:修水县人,南宋咸淳十年曾拜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邵于华:人名。④舁:yú,带,载。⑤律院:弘扬戒律的寺院。⑥法嗣:fó jiāo 语,禅宗指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一方丛林的僧人;也指学艺等方面的继承人。

对焉旬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可以宾送日月者 宾:像对待宾客一样地

B.征之故牒 牒:书籍

C.于是环材巨植取具焉 取具:置办

D.今增辱而临之 辱:承蒙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是 ( )

A.余问其观之所始 B.是观其复兴矣

蚓无爪牙之利 其皆出于此乎?

C.邵于华舁以林木 D.若殿若堂若楼若门兼疱

洎牧以馋诛 若入前为寿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千秋观能迅速重修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晋时此地为黑石观,有新吴刘真君炼丹于此

②在宣和二年始赐千秋观额

③有九宫高士黄希斌以起废自任

④时有长者路分叶公卓、提干王公绅、上舍王公纬,乐善捐金粟

⑤独后土祠岿然

⑥已而施者倾倒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千秋观是座山林中的道观,幽深僻静,适合道士炼丹修行,晋朝时许旌阳取道修水追逐老蛟,遇见了后来在这里得道的刘真君,他们成为了好友。

B.自刘真君得道后,经历宋、齐、梁、陈及隋、唐、五代,一直到宣和年间,黑石观都没有遭到破坏;而到南宋宝祜年间,黑石观只乘下后面的土祠。

C.由于捐资者慷慨踊跃,不到几个月,千秋观的殿堂门楼就全都建即了,令探访的人惊讶不已,极力夸赞,后来捐助的人认为千秋观又能得以延续了。

D.作者感慨当时修水县fó jiāo 兴盛,dào jiāo 衰微,道家虽然能甘于清贫恬淡,但后来人扩充屋舍、艰难地建造道观的行为值得表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通“傧”,迎接

【小题2】A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B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还是”;C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介词,译为“因为”;D连词,相当于“无论…还是…”,表示多项共有某属性\代词,你。

【小题3】①②句是千秋观的历史和价值,并不能决定迅速重修;③④⑥句讲这些乐善好施者慷慨解囊,是迅速重修的原因;⑤句与重修的原因距离较远

【小题4】原文说“征之故牒,无以考其兴废”,无从考证其间千秋观是否遭破坏的情况,并不能肯定它一直没遭到破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覼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骞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馀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有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选自《白氏文集》)

[注]①嗒(tà)然:身心俱遣、物我两忘貌。②蹇(jiǎn)剥:指遭受挫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峰寺间,其境胜绝 介:处两者当中 B.修柯戛云,低枝拂潭 修:修饰

C.千变万状,不可殚纪 殚:详尽 D.一旦骞剥,来佐江郡 佐:辅佐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B.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C. 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 D. 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起始,交代了草堂的由来及位置。作者将草堂建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两个“甲”字,突出了草堂周围环境的优美。

B. 作者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盖成草堂,其格局简单,堂内陈设朴素古雅,显示出作者的爱好和志趣。

C. 三、四自然段,通过人问己答,写住进草堂后的情景。仰观诸峰险峻,俯听泉水流响,诸景美好,使作者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D. 作者以娴熟的文笔和技巧,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酷爱,并注入了自己的身世感、沧桑感,使山水别具内涵与风韵。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C.


解析:

【小题】

修:修长。

【小题】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A.连词,于是/介词,因为。B.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用在句末,表示解释。D.语助,“呢”/代词,相当于“之”。

【小题】

“人问己答”

文言译文: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带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沈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坪数大小及设备的奢俭,都完全符合我原本的心愿与经济能力。打开北向的小门,就吹来阵阵的凉风,可以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就照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寒气。所用的木头啊,只是砍下来就用,绝不再漆红;所筑的墙壁呀,抹平就好,也绝不再抹白。砌台阶,就用石头;糊窗户,也全用纸,竹子做的窗帘,纻麻做的门帐,设备大概就是这么朴素啦!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古琴一张,和儒、释、道各家书籍呀,随意摆了几本!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看着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哪!石啊!看得简直是目瞪口呆、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__,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就完全忘记自我的存在,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反正就是会这样就是了!却忍不住再问到底为什么?其实,我这座草堂啊:前面的平地约有十丈宽广,中间又有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又是平台的两倍左右。池边到处是山竹、野花,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一个石涧,石涧两旁古松、老杉交错竖立着,树的腰身几乎都要十个人才抱得住,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摩娑着白云,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般地直立着,像雨伞般地张开着,也有的像龙蛇游走般地分布着;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交错遮荫,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月的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做为出入的通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盘踞在层崖、积石,岩石玲珑空透,就像蚂蚁窝的土堆一样,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色的枝叶繁密迷蒙,红色的果实多得分披四垂,也说不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四季都是这个样子。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可以直接用来煮水泡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还可以用来快乐地渡过一整天呢!草堂东边有一座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清晨或傍晚望过去,就像洁白的丝幔一样,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的西边,就在北崖边山上,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血脉般地分布着、如丝线般地悬挂着,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一滴一滴连续不绝,就像连贯的珍珠,散出来的水气就像雨露一般,滴沥飘洒,随风逝去;那附近拄着拐杖穿着鞋子,耳听目视可以欣赏到的风景:春,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不管是晴天的明亮、阴天的晦暗之景,或是晨昏的含蕴、吐露之姿,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实在是无法全部记下、详细描写,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远超过卢山本身啊!

    唉!一般人只要装潢了一个房间、拥有一张华丽的席子而生活在当中,就免不了有骄傲满足的样子。何况是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而每样东西只要到我跟前,我就用我的知觉官能与他交感相发,他们又这样色色样样地来感发我,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居士宗炳、雷次宗等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距离我现在已有千年之久,但是我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境就是为了这个和我同样的理由啊!

    更何况我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还是朱色的大厦,只要住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个几畚箕的泥土来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药救的地步。

    一旦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那郡守又用宽厚的心态来对待我,庐山更以他灵秀的美景迎接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目前还有些小官俗事牵绊着,还有些家庭拖累尚未解脱,而不能真正安处于此。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期制届满了,一切的进退取舍,都由得我作主成全的时候,我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好成就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哪,白石啊,你们都听到了吧?

    时间是在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大德凑、朗、满、慧、坚等二十二人一起准备了斋果茶点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部分断句。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 见 郑 公 乃 藏 于 怀 公 知 之 遂 前 白 事 微 以 讽 谏 语 久 帝 惜 鹞 且 死 而 素 敬 公 欲 尽 其 言 公 语 不 时 尽 鹞 死 怀 中。 (取材于《隋唐嘉话》)

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敬公/欲尽其言/公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评分参考:①答对2处得1分。

②答错2处扣1分。


解析: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小题1】B“示”是“给……看”的意思。

【小题1】B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小题1】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小题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答案: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答案: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共22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更刀[

(5)族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e18c7d8941a44253.gif]


解析:

将下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1)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2)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