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 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 /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DCAA


解析:

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

3、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5、(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6、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安定混乱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言谈辞令非常熟悉。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非常生气(因此)疏远屈原。

参考译文:

国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屈原到达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形相貌瘦弱。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啊?”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流放。”渔父说:“圣明的人,不被外物阻碍,而能够与世事(一同)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所有的人都沉醉,(您)为什么不也吃些残羹冷炙呢?为什么要保守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完澡的人一定振落衣服上的尘土。世人中又有谁能用身体的清白,去接受外物的污浊呢?(我)宁可投进不停流淌的江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行,蒙受外物昏聩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怀沙》赋。(写完后)屈原于是抱着石头,自己投入汩罗江中死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10分)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序》节选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5分)

  1、今 之 人 慕 趣 之 名 求 趣 之 似 于 是 有 辨 说 书 画 涉 猎 古 董 以 为 清寄 意 玄 虚 脱 迹 尘纷以 为 远 又 其 下 则 有 如 苏 州 之 烧 香 煮 茶 者。

  2、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分)

1、今之人慕趣之名/ 求趣之似/ 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 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 又其下/ 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5分)

  2、作者认为,世上人所难以得到的只是一个“趣”字(2分),只有摒弃追求“趣”的表面功夫,从精神实质上去心领神会才能获得(2分),也批评了当时的伪趣之风(1分)。


解析:

译文: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头的滋味,花里头的光影,女人里头的姿态,即使是很会说话的人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只有那些内心体会的人才能够知道。现代人仰慕着趣的名声,追求近似于趣的东西;于是有辨说着书法绘画,鉴赏着古董就自以为是“清”了;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就自以为是“远”了。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韦苏州(应物)的刻意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神情没什么关系。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 ,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③,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没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止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④。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圹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突出,高大的样子。②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③蔼然:丰厚,广大的样子。④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方晋与吴以兵争

②蔼然被于东汉之间者

③山故有亭

④所至有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至于风流余韵

②乃来以记属于余

③而袭其遗迹

3.“写《离骚》之极目者”中的“离骚”是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蓍也。

译文:

②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5.对“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

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

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

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

6.文中谈到写此文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7.有人评论本文写作特色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意即文章有自然含蓄的风格特点。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1、(①当,当……的时候  ②遍及、覆盖、流传  ③原来、本来  ④声誉、名誉)

2.①风流;值得称道的事迹。②属于;嘱咐,委托。 ③遗迹:羊、杜两人的流传事迹。

3.指对国对民有忧思愁苦的诗文。

4.①(2分)然而偏偏不知这山是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著名。②(3分)(史君)加宽(亭的)回廊后,又扩大它亭后的平台,使廊与亭规格相称。

5.D

6.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7.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自然含蓄,不着一字。作者认为史中辉追慕前人(羊、杜),希望留名后世,应该为政清明,力求奋发有为,至于亭阁兴废,这种表面之事,不必放在心上。作者由此对史氏有委婉含蓄的劝勉暗示。或:评论指出欧文意义深沉含蓄,所议之理寓于所叙之事中,文中作者对史中辉有讽喻与规劝,在评论杜预时认为“不可汲汲于后世之名”,又认为对亭兴废,不必究其详,这样自然含蓄而委婉,耐人咀嚼。

《岘山亭记》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废又屡兴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托付我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对空旷原野上时陷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临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⑧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尽,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于舍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译文:

(2)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译文:

(3)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译文:

1.A

2.C

3.B


解析:

1.(久远)

2.(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A.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3.(“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4.(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或意译为: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3分。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 (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3分。每句1分)(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3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对您诉说:微之啊微之!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光,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如胶似漆般紧密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相聚,退后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白发满头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我收到您前年病重时写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一些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的情意,就是像这样的深厚啊!又看到您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油将尽,灯火将灭,映照得人影摇摇晃晃,在这样的夜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看着夜风吹着冷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是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大致谈谈我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有瘴气引发的疾病。湓江的鱼很肥美,江州的酒极醇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只要酌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暂且还不用求助他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妙绝伦,天下无双,非常喜爱,留连忘返。于是在这里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竿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爬满墙垣,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草堂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前往,动不动一位就是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件写信告知您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虑,此时突然产生。我被作诗的习惯牵动,写成了三韵六句诗:“回忆从前写好给你的书信的夜晚,是在天色欲明时的金銮殿后。今夜写好书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堂拂晓的孤灯前。虽然身似笼中的鸟、栏里的猿,但都还未死,不知人世问你我相见是在何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3分) (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9、翻译:(10分)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5分)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5分)

10、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心岂 不 常 惧

6、A 

7、B 

 8、D

9①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②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10、断句(3分):

  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唐语林??狄梁公》)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则 天 久 之 曰 朕 比 不 知 卿 卿 之 遭 遇 实 师 德 之 力 因 命 左 右 取 筐 箧 得 十 许 通 荐 表 以 赐 梁 公

(1)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办成事情。(译出“进身”“因”1分,大意1分)

(2)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久之”后可断,也可不断)


解析:

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4分,共10分)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B.勿夺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D.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无乃尔是过与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认真兴办(注重)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老百姓听,(这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了。 (建议采分点:谨、孝悌、负戴于道路 各1分,其他酌情处理)


解析:

【小题1】检:通“敛”,收敛,积蓄

【小题2】A无通勿   C涂通途    D豪通毫

【小题3】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介宾后置 省略  D被动句

【小题4】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 愆:延误 D.同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老:衰老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 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各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蒙故业,因遗策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 “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 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译文:

②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译文: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①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

    ②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面试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疾苦,痛苦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假如,如果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横穿

D.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跪:跪着,跪拜

下列加点的“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蟹六跪而二螯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C. 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D

【小题6】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圣人之心(或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分:“兴”“ 神明”“ 圣心”“焉”各0.5分,语句连贯1分)


解析:

【小题1】A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假:借助,利用;  D跪:蟹腿(2分)

【小题2】A修饰,修饰:相当于“地”;

B递进,“并且,而且”,承接,“就”;

C转折,转折:但是;       

D并列,并列:“和,又” (2分)

【小题3】B生-性;C景-影;D无-毋(2分)

【小题4】题干中为“名词作状语”

A没有活用;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D意动用法(2分)

【小题5】题干为“定语后置句”A状语后置句;B判断句;C被动句;D定语后置句(2分)

【小题6】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