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①[尼]通“泥”,停止。②[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③[俾]使。④[徼]谋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殚:竭尽 B.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庖:厨师

C.秦以山西鏖六国 山西:崤山以西 D.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草茅:指民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①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C.①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 ②大王来何操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兴学”作用或目的的一组是( )

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③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⑥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D

4.翻译句子:

(1)有的费尽力气,绞尽脑汁、必恭必敬地遵循皇上的恩德意旨办事,有的空设官职,假借教化,马马虎虎地做些官样文章。

(2)他很怕人才散失,儒家学说的作用会逐渐淡漠,不能符合皇上的意旨。

(3)假使在学校里玩弄笔墨只是为了谋求富贵,哪里只是你们的羞耻,也还是皇上的忧患。  


解析:

1.庖:厨房。

2.都是副词,于是,就。A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译;B假若,假使,表假设/像,好像,动词;D表疑问的代词,为什么/代词,什么。

3.①是指出当时州县不重视“兴学”的现状;②是介绍袁州学舍的建造情况;④只说明孝武、世祖重视推行儒学。

4.无

附译文:

皇上登基二十三年,下诏书在各州各县设立学校。那时的州官、县令,有贤明的,有昏庸的。有的费尽力气,绞尽脑汁、必恭必敬地遵循皇上的恩德意旨办事,有的空设官职,假借教化,马马虎虎地做些官样文章。有的接连几座城内没有教学的声音。皇上在上面提倡,官吏在下面不响应,教化停滞,不能顺利推行。

到了三十二年,范阳祖君无择来做袁州的长官。刚到任,他就召集学生谈话,了解到学校荒废败坏的情况。他很怕人才散失,儒家学说的作用会逐渐淡漠,不能符合皇上的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听了他的话,认为确是如此,重建学校的意见因而能够及时统一。于是察看了原来的夫子庙,太狭窄不能改建,就在州衙的东面找到一块地开始营建。那里土地干燥坚实,那里地势向阳,那些建筑材料都很好。所有厅堂门廊的结构,涂抹粉饰和油漆颜色,全部按规定处理。所以,学生和老师都有宿舍,厨房和仓库都有次序。一切器具全都完备,大家动手一道操作。由于工人技术好,官吏督促勤,日夜出力,过了一年就落成了。

举行祭孔的开学典礼日子即将到来,盱江李觏告诉给大众说: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办学情况,只要从经书上查考它们就可以了解。秦朝依赖崤山以西地区的力量,跟六国激烈战斗,消灭了它们,想要使子孙万代做皇帝;可是姓刘的一声号召,函谷关门就不能守住,勇将强兵,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诗书上讲的道理久已废弃,人们只看见私利却听不到正义的声音罢了。后来西汉的孝武帝靠着国家富裕,东汉的光武帝出身行伍,却都孜孜不倦地提倡儒家学说。风俗教化的忠厚朴实,一直延长到灵帝、献帝的时候。因此,那些身在民间却敢于直言的人,即使杀头也不懊悔;功绩很大使皇帝感到不安的人,一听到命令就交出兵权;许多割据称霸的人互相观望,不敢公开丢掉臣子的地位,还经历了几十年。教化就是这样能够团结人心。今天,国家碰上了圣明的皇帝,你们袁州地方遇到了贤明的长官,要使你们通过学校教育继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天下太平,就讲习礼乐来感化我们的百姓多;一旦发生动乱,更加应该依靠高尚的节操,做臣子的要为忠而死,做儿子的要为孝而死。要使人们有所信赖,而且有所取法。这就是朝廷办学的意旨。假使在学校里玩弄笔墨只是为了谋求富贵,哪里只是你们的羞耻,也还是皇上的忧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做后面的题目。

泷冈阡表 欧阳修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shuāng)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shěn况且)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况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 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 克:能够。

B.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 归:出嫁。

C.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志:记下。

D.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矜:怜悯。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B.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后当以我语告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直接表明“汝父之能养”和“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的一组是

A.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B.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

C.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D.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况常求其死也?——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父亲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屡废而叹”,表现了他在执法中既怀仁德之心,又严格依法办事。

B.欧阳修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对孩子寄予厚望,叮嘱夫人把自己留下话将来要告诉孩子。

C.欧阳修母亲在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在贫困中抚养教育欧阳修,常把丈夫生前事讲给他听;在他为官后仍不忘教育他为官处世的正确态度。

D.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是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父母尤其母亲的身传言教分不开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太夫人守节自誓,居贫,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3分)

(2)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2分)

(3)汝能安之,吾亦安矣。(2分)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A

【小题】(1)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困,母亲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活(或:解决吃饭穿衣),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居贫,以长以教,俾,各1分)

(2)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或:苟且与他人保持一致),节约简朴,是为了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或:就是用来准备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苟合于世,所以居患难,1句1分)(3) 如果你觉得安适,我也就安适了。(1句1分)


解析:

【小题】虚假

【小题】B连词,那么。A一为代词,一为助词。C一为指代词,那;一为人称代词,他,他的。D介词,因;连词,而,又

【小题】B前项正确,后项是欧阳修对太夫人的评语。C、D前项错误,都说审判案卷

【小题】“在公堂审理”错

【小题】无

文言文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我不敢有意迟缓,而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生下四岁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发誓守节。家境贫寒,自己操持生活,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做官,清廉自守却喜欢帮助人,又喜欢接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也常常不让它有余。他说:‘不要因为这财物坏了我的清廉。’所以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处房屋、一块田地可以依托维持生活。我靠什么能够自己守节呢?对于你父亲,我略微知道他一点,因此对你有所期待啊。我自从做了你欧阳家的媳妇,没有赶上侍奉我的婆婆,可是我知道你父亲能孝养父母。你没了父亲,年纪又小,我不能知道你必定有什么成就,但是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父亲服完母丧才过一年。逢年过节祭祀,就总是流着泪说:‘祭祀时再丰厚,还不如在生前供养微薄呢!’偶尔用些好酒好饭菜,就又流泪:‘以前常不足现在却有余,可是怎么来得及奉养父母呢!’我开始看见一次,以为他新近免除丧服。偶然这样罢了。后来经常这样,直到他去世,没有不是这样的。我虽然没赶上侍奉婆婆,却凭这一点就知道你父亲是能孝养父母的。你父亲做官时,曾经晚上点灯烛,批阅案卷,屡次停下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死罪的案子,我想寻他的生路却办不到啊!’我说:‘可以给死囚寻生路吗?’你父亲说:‘想寻生路救活他却做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恨了;况且,确实有想为他求生路而能够找到生路的。因为有为他求到生路的情况,所以便知道不为他求生路而被处死的人有遗恨啊。常为死囚  求生路,还有失误被处死的,可是世上有的人却总是想方设法把人处死呢。那时你父亲回过头来,看见奶妈抱着你站在旁边。因而指着你,叹息着说:“算命的人说我在戌年就要死去。如果他的话说对了,我就来不及看见儿子自立成人了,今后应当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育其他的晚辈,也常用这些话。我听熟了,所以能够记得很详细。他在外做的事,我不能够知道,他住在家里,没有一点虚假做作的地方,所做的事情都是这样。这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啊!唉!他的心里是十分重视仁道的啊!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的后代的原因,你可要用这些勉励自己。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最重要的是孝顺;对人有利的事虽然不可能遍及到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里重视仁道。我没有什么教导你,上面说的这些是你父亲的期望呢。”我流泪记住了这些话,不敢遗忘。

 我父亲小时候便死了父亲,勤奋读书,在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做过州的官,泗、绵两州的推官,又做过泰州的判官,终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我母亲姓郑,她的父亲名德仪,世代都是江南地方有名的大族。我母亲恭敬勤俭,宽仁慈爱,待人有礼,起初封福昌县太君,后来进封号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在我贫穷的时候,她勤俭节约地持家,后来总是不让超过这个限度,说:“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节约俭朴,是为了准备过将来的患难日子,”后来我被降职做夷陵县令。我母亲谈笑自如,她说:“你家里本来贫穷,我过习惯了。如果你觉得安适,我也就安适了。”

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经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蛮夷了。

(2)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阅读《孟子》章节,按要求回答(6分)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③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1)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对呆不胜说:“假定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请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请楚国的人教他呢?”孟子其实心里明白,故意一问罢了。

B.如果一个楚国人向齐国人学习齐国语言,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天天用鞭子打他,逼他学齐国话,他也不可能学会的。孟子强调的是环境的影响。

C.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也一定会变好的。

D.薛居州是个好人,如果大家都如同他一般,那么社会也会变化的

(2)孟子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意在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B   (2)要让一个国君成为好的国君,不是靠一个人的影响,而是需要很多围绕在国君周围的贤德之士.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勾践之围会稽也,嚼然叹曰:“各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麦里,晋重斗奔翟,齐小白奔苦,其卒王霸。①由是观之,何速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②女志会稽之耻邪?”身白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赃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

2. 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

3. 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


解析:

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中,他长叹道:“我在这里完了吗?”文种说:“商场曾被关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晋文公重斗(曾遭搀言)出奔翟国,齐桓公小白避乱到苔国,他们最终建立了霸业,由此看来,(忧患)为什么就不能转化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种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劳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__,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求一时之怜 怜:爱慕 B.惟吾年差长 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 刺:名片 D.间常自思 间:有时

10. 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项王、项伯东向坐

C.坐法而去官 D.侯嬴直上坐,不让。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

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4分)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2分)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译文: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

(3)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解析:

【小题1】因为

【小题2】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

高士的行为。

【小题3】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小题4】无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 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 /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DCAA


解析:

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

3、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5、(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6、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安定混乱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言谈辞令非常熟悉。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非常生气(因此)疏远屈原。

参考译文:

国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屈原到达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形相貌瘦弱。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啊?”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流放。”渔父说:“圣明的人,不被外物阻碍,而能够与世事(一同)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所有的人都沉醉,(您)为什么不也吃些残羹冷炙呢?为什么要保守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完澡的人一定振落衣服上的尘土。世人中又有谁能用身体的清白,去接受外物的污浊呢?(我)宁可投进不停流淌的江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行,蒙受外物昏聩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怀沙》赋。(写完后)屈原于是抱着石头,自己投入汩罗江中死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1-2题。(10分)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序》节选

  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5分)

  1、今 之 人 慕 趣 之 名 求 趣 之 似 于 是 有 辨 说 书 画 涉 猎 古 董 以 为 清寄 意 玄 虚 脱 迹 尘纷以 为 远 又 其 下 则 有 如 苏 州 之 烧 香 煮 茶 者。

  2、这段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5分)

1、今之人慕趣之名/ 求趣之似/ 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 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 又其下/ 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5分)

  2、作者认为,世上人所难以得到的只是一个“趣”字(2分),只有摒弃追求“趣”的表面功夫,从精神实质上去心领神会才能获得(2分),也批评了当时的伪趣之风(1分)。


解析:

译文:

  世间人所难获得的只有趣罢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颜色,水里头的滋味,花里头的光影,女人里头的姿态,即使是很会说话的人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只有那些内心体会的人才能够知道。现代人仰慕着趣的名声,追求近似于趣的东西;于是有辨说着书法绘画,鉴赏着古董就自以为是“清”了;又有不务实际想些玄奥道理,离开红尘、不问世事就自以为是“远”了。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韦苏州(应物)的刻意烧香煮茶的人。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神情没什么关系。

岘山亭记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 ,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②。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③,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没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止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④。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记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知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圹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者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突出,高大的样子。②羊祜,字叔子,晋武帝时任都督,镇守襄阳,有惠政。杜预:字无凯,西晋名将。③蔼然:丰厚,广大的样子。④史中辉:镇守襄阳的官员。光禄卿:官名,掌朝廷祭礼朝会等事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方晋与吴以兵争

②蔼然被于东汉之间者

③山故有亭

④所至有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至于风流余韵

②乃来以记属于余

③而袭其遗迹

3.“写《离骚》之极目者”中的“离骚”是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蓍也。

译文:

②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译文:

5.对“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难道(他们)是自喜声名的显著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要自己等待诚厚之人和有思考的人?

B.难道(他们)都是太喜欢自己名声而有过多忧虑呢,还是将用来等待诚厚之人而有深远的思考呢?

C.难道(他们)都喜欢声名而作了很多思考呢,还是对待自己宽厚周全而思考的长远呢?

D.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名声而作很多思考呢,还是(他们为此)作了周全而深远的思考呢?

6.文中谈到写此文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7.有人评论本文写作特色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者,绝世之文也。”意即文章有自然含蓄的风格特点。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

1、(①当,当……的时候  ②遍及、覆盖、流传  ③原来、本来  ④声誉、名誉)

2.①风流;值得称道的事迹。②属于;嘱咐,委托。 ③遗迹:羊、杜两人的流传事迹。

3.指对国对民有忧思愁苦的诗文。

4.①(2分)然而偏偏不知这山是因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著名。②(3分)(史君)加宽(亭的)回廊后,又扩大它亭后的平台,使廊与亭规格相称。

5.D

6.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7.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自然含蓄,不着一字。作者认为史中辉追慕前人(羊、杜),希望留名后世,应该为政清明,力求奋发有为,至于亭阁兴废,这种表面之事,不必放在心上。作者由此对史氏有委婉含蓄的劝勉暗示。或:评论指出欧文意义深沉含蓄,所议之理寓于所叙之事中,文中作者对史中辉有讽喻与规劝,在评论杜预时认为“不可汲汲于后世之名”,又认为对亭兴废,不必究其详,这样自然含蓄而委婉,耐人咀嚼。

《岘山亭记》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的小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有名,这难道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才著名)吗?那些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仗荆州,以它为军事重地,而羊祜杜预二人相继在这里,就平定东吴,成就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当世之人。至于他们成功的事迹产生的影响;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特别深。大概是元凯凭他的功劳业绩,叔子凭他的仁义品行,二人所作所为有所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很怀疑那些(已有功业传世)却又反过来急切追求后世功名的人,什么原因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认为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世的名人都已泯灭无闻,因此羊叔子联想到自己而十分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想到这座山是因为有了自己才特别著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之中。(他这样做)是知道山峦沟壑有变化,而不知道石碑有时也会磨灭的。难道(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影响而作如此充分的忧虑呢,还是(他们为此)作得很周全而想得很深远呢?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上人们传说是羊叔子所游历休憩之处。那里建筑屡废又屡兴的原因,就是后世之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长官。第二年,因为岘山亭的破旧,(史君中辉)就扩大并且重新建造了这座亭,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丽的回廊后又扩大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襄人安定于他的执政,乐于跟从他,也就根据史君的官职名号,为岘山亭的后轩命名为光禄堂;他人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打算用这办法让史君与羊叔子、杜元凯之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襄人的这种行为举动,于是他前来托付我写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承袭他在民间流传的事迹,那么史君的为人表现和志向(如何)就可以想见了;襄人敬爱史君而生活安定乐逸,那么史君的为政(如何)又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人想写下来的。(我想)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它们对空旷原野上时陷时现,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出忧思愁苦诗文的人,适合他们观临时得到它,满足它。至于这座岘山亭的屡兴屡废,(或许)有人自会写出亭记,有人认为不必深究其中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说明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②,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云:危慑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问,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③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牵挛乖隔,指各有拘牵,不得相见。 ⑧余习,这里指作诗的习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阔:宽广

B.形骸且健,方寸甚安方寸:指心绪

C.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提挈:扶助

D.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殚:尽,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且置是事,略叙近怀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C.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流水周于舍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已。

C.自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

译文:

(2)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译文:

(3)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

译文:

1.A

2.C

3.B


解析:

1.(久远)

2.(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A.如同,像;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副词,相当于“暂且”;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3.(“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4.(1)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或意译为:何况我处在这样的心境中呢!)(3分。其中“尚”1分,“闻”1分,“仆”1分) (2)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3分。每句1分)(3)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3分。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四月十日夜,乐天对您诉说:微之啊微之!见不到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收不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光,我和您竟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如胶似漆般紧密相连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相聚,退后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白发满头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此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我收到您前年病重时写的一封短信,信上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了一些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书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的情意,就是像这样的深厚啊!又看到您寄来的听说我被贬官的诗写道:“灯油将尽,灯火将灭,映照得人影摇摇晃晃,在这样的夜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看着夜风吹着冷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是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大致谈谈我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至于家里的人,幸好都没有什么疾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有瘴气引发的疾病。湓江的鱼很肥美,江州的酒极醇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但只要酌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暂且还不用求助他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妙绝伦,天下无双,非常喜爱,留连忘返。于是在这里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千余竿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爬满墙垣,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草堂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前往,动不动一位就是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了。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情,我以后逐件写信告知您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虑,此时突然产生。我被作诗的习惯牵动,写成了三韵六句诗:“回忆从前写好给你的书信的夜晚,是在天色欲明时的金銮殿后。今夜写好书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堂拂晓的孤灯前。虽然身似笼中的鸟、栏里的猿,但都还未死,不知人世问你我相见是在何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