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 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这是“夷狄”习俗之一。②谅,信。这里指小信。③如:乃。

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2)自经于沟渎而莫相之知也。

在上一则中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而在这两则文字中孔子又否定了子贡与子路关于管仲非仁者的疑问,这是为什么?

【小题】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孔子以为看人要看大节,管仲虽然有不节俭与僭越之行,但他能促进文明进步,促进齐桓公联合诸侯以称霸时能不使用武力,所以他还是仁者。这体现了孔子对人物的客观评价。


解析:

【小题】注意句子结构和朗读节奏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去死: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把天下纳入了正轨,民众到如今还受到他的好。(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沦为披头敞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译:

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

②东原以见告

3.“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

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

③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

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 

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

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 

3.② (此题难度不大,用排除法即可)

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


解析:

1、关键词:②余少时尝效焉:句末,代词。

2、疑难句子:②长,并

3、“词其一”, 词便是其中之一

4、此题不难回答。

 [文言知识] 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中“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之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

【译文】

词学以浙中为盛,余少时尝效焉。一日,嘉定②王凤喈(jiē)语休宁③戴东原曰:“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凤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

词学以浙中为最盛,我小的时候曾经效仿过。一天,嘉定王凤喈对休宁的戴东原说:“我从前怕姬传,现在不怕了。”东原说:“为什么?”凤喈说:“他喜欢多才,见到有人有一个处便要和他一样。专心学一门则精,学杂了就粗了,所以不怕了。”东原见到我,把凤喈的话告诉了我,我感到震惊,于是把其他的爱好舍去,只功词一项。

千轴不如一书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少________②凡________③擢________

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15、千轴不如一书

1.①年轻时②共③选拔

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

3. 质与量的问题。


解析:

[文言知识]

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译文】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一)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即钓鱼之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通“厝”,放置,安放)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博而厚味。”子贱曰:“善。”

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选自《王函山房辑佚书??宓子》)

(二)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大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善唱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 (选自《说苑??君道》)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 过:拜访

B.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质:箭靶

C.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交接:连接不断

D.固辞鱼不受 固:本来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①君其犹有谄人言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①迎而吸之者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①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宓子贱看来,半路上迎接他的那些官员就如阳昼所说的“阳桥鱼’,“薄而不美”:他们趋炎附势,浅薄无能。

B.宓子贱到了单父,按阳昼所言,及时请出了那些年高德重、稳健而又有才能的人来共同治理单父。

C.对景公射箭的不良表现,大夫们众口一词地赞美他,对此,景公变了脸色,很是生气,以至于把弓箭扔到了一边。

D.当景公准备赐给弦章50车鱼的时候,弦章及时地作了自我反省,明白了事理,最后,坚决地拒绝了馈赠。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

译文:

(2)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译文:

【小题】D  

【小题】B  

【小题】(1)我从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办法。但是我有两条钓鱼的经验,用来送给您。

(2)他们本身的才智(素质)不高,所以看不到国君的缺点,他们的勇气不够,不敢(指出不足)侵犯国君的尊严。


解析:

【小题】D “固”应解释为“坚决、坚持”

【小题】B 恐怕、也许。A把/凭借,靠;C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表示转折关系;D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末助词,无实义     12.D  景公已将鱼送给了弦章

【小题】(1) 重点词:“贱”、“道”、“焉”。重点词未译,每个扣0.5分。下同。

(2) 重点词:“知”通“智”,智力;“颜色”

参考译文一: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仍快乐,富有而又好礼的人。”子贡说: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参考译文二:                      参考译文

(一)宓子贱要做单父县的县令了,他去拜访阳昼说:“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我吗?”阳昼说:“我从小地位低下,不懂得治理人民的办法。但是我有两条钓鱼的经验,用来送给您。”子贱说:“你钓鱼的经验是什么?”阳昼说:“钓鱼时,垂下钓丝,安好钓饵,马上迎上来吞食的便是‘阳桥垒’,这种鱼肉薄而味不美;还有一种鱼,绕着钓饵游来游去、欲食又止的便是鲂鱼,此鱼才是肉肥味又美的鱼。”宓子贱领梧了其中的道理,说“妙!”

宓子贱去上任,还没走到单父县,那些官员纷纷赶来在半路上迎接他。宓子贱催促手下人说:‘快赶路,快赶路!这些人便是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到了单父县,他去请出那些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与他共同治理单父县。

(二)晏子死了十七年之后,齐景公请诸大夫们喝酒。景公射箭射到了靶子外面;满屋子的人却众口一词地赞美他。景公听后变了脸色,并叹了一口气,把弓丢在一旁。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到现在已经十七年了,从来没有听到过对我的批评。今天我射箭出了靶子外,他们却众口一词地赞美我!”

弦章回答说;“这是那些大臣的不好:他们本身的素质不高,所以看不到国君的缺点,他们的勇气不够,不敢(指出不足)侵犯国君的尊严。但是您应该注意一点,我听说;‘国君喜欢的衣服,那么大臣就会拿来替他穿上;国君喜欢的食物,大臣就会送来给他吃。’像尺蠖这种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黄,吃了绿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绿,作为国君,大概总会有人说奉承话吧!”

景公说;“说得很好!今天所说的话,弦章可以做人君,我只能做大臣了。”

这时,有捕鱼的人送来许多鱼,景公赐给弦章五十车。回家的路上,载鱼的车拥挤不堪,把路都堵塞了。弦章按住驾车人的手说:“过去说好话的人,都是想得到鱼的人。以前晏子辞赏来规劝国君的过失,所以那些过失就藏不住。现在这些大臣们都是为了求取利益而阿谀奉承,所以国君的箭射到靶子外面却仍要众口一词地加以赞美。如今我对国君的批评、劝谏还未被人所知,为人所效仿,却要接受这些鱼,这是违背了晏子的规矩而满足了阿谀奉承的欲望。”所以(弦章)坚持不要这些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译文: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评分标准:“奚自”宾语前置1分,“自乎”的“乎”1分,大意1分)(3分)

(2)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评分标准:“于”1分,“微”1分,大意1分)(3分)(3)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拔”,“尤”“材”使动用法各1分,大意1分)(4分)


解析:

【小题1】贼:摧残。

【小题2】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⑥是希望自己的主张能收到成效。

【小题3】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非全体动员不可。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dào jiāo 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分析: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来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

杭世俊喜博

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

[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ú):轿子。⑤学使:即“视学”。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或________②博________③酣________④揖________

⑤业________⑥却________⑦反________

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诣宅谒前辈耳___________ _______

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

①指代“你”;

②看见;

③被;

④同“现”。

1.①有时②赌博③兴致正浓④拱手⑤已经⑥推辞⑦同“返”

2。①坐轿子前去拜访先生;②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③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3。①正常语序为“学使若此敬见”,见,相当于人称代词。


解析:

【译文】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 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 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 (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

2.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

1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分)

2 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分)。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

1.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

1 率真(直率)、不谦逊。

(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2 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3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__,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__,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寤:通“悟”。②伎:通“技”。③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④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⑤鸱:鸱鸮(chīxiāo)即猫头鹰,古人视为恶鸟。⑥早刑晚舍:用刑宁早,纵舍宁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郑重:频繁的意思。

B. 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笔:动笔。

C.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 佳快:优秀的意思。

D. 不知诚己刑物 刑物:惩罚他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论述“勤学”必要性的一组是( )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②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③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④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⑤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⑥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⑦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⑧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即使无衣食之忧,也不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B. “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塞默低头,欠伸而已”等词句形象地描述出了腹无诗书者自受其辱的情状。

C. 在作者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而在于获得技艺,、才能,提高自己的谋生本领。

D. “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作者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注意向身边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3分)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3)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

【小题】D

【小题】D

【小题】C

【小题】这些人为何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有愧受辱呢!

容易学而且又不难学到手的技艺,没有能超过读书的。

一般人只要看到跨骏马,披铠甲,手持长矛强弓,就说自己也能当将军


解析:

【小题】(刑物:即给人做出榜样。刑:通“型”) 

【小题】(③某些士大夫耻于勤学,④富家子弟不学无术,⑦如何勤学,要学古人,⑧如何勤学,要博学求之。)

(“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错。“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获得技艺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作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讲求“德艺同厚”的。)

【小题】无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须勤奋学习,何况普遍百姓呢!这类事在经书史书中随处可见,我也不想过多举例,姑且捡近世紧要的事说说,以便启发点悟你们。现在士大夫的子弟,长到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那学得多的,已学了《礼经》、《左传》。那学得少的,也学完了《诗经》、《论语》。等到他们成年,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育诱导。他们中间那些有志气的,就能经受磨炼,以成就其清白正大的事业,而那些没有操守的,从此懒散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当农民的就要算计耕作,当商贩的就要商谈买卖,当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种用品,当艺人的就要深入研习各种技艺,当武士的的就要熟悉骑马射箭,当文人的就要谈论儒家经书。常见士大夫耻于从事农业商业,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仅仅能写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了结一生。还有的人因祖上的荫庇,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舍,茫然无所知,如堕云雾中一般。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像塞住了嘴一般,低着头不吭声,只有打呵欠伸懒腰的份。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何不勤学几年,以免终生有愧受辱呢!

通晓六经旨意,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养,劝勉世风习俗,也不失为一种才艺,可用以自我充实。父亲史长不能长期依靠,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饱餐却懒于做饭,想要身暖却懒于裁衣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神农以来,在这世界上,总起来认识了多少人,见识了多少事,对一般的人的成败好恶,固然不值得提起来议论,就是天地鬼神的事,也瞒不过他们。

人们看邻居、亲戚中有出人头地的人物,懂得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学习古人,这是多么无知啊。一般人只要看到跨骏马,披铠甲,手持长矛强弓,就说自己也能当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的阴晴寒暑,分辨地理的险易远近,比较权衡逆境顺境,审察把握兴盛衰亡的种种奥妙。一般人只知道当宰相的禀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各财储粮,就说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的种种周密之处。一般人只知道私财不落腰包,公事尽快办理,就说自己也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免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一般人只知道依照法令条律,判刑宜早,赦免宜迟,就说自己也能秉公办案,却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用假言诱使奸作者暴露,不用反复审问而弄清案情。推而广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僮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都有在德行学问上堪为前辈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广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有好处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