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
(1)B
(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
(1)B(孟子的“一暴十寒”是说君王整天被群小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弈秋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六篇
注释:
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为外物所累。
②子莫:人名。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②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2、请问孟子在选段中用三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什么问题?
1、(1)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2)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权”权宜,变通。
②“恶”厌恶 “贼”损害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1、(1)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2、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1、(1)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2、可据“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和“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来判断分析
【译文】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习惯说
刘蓉
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府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④,径尺⑤,浸淫日广⑥。每履之,足若踬⑦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⑧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⑨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⑩其故,则反窒{11}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2}。
【注释】①蓉: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学家。②府(fǔ):同“俯”。③弗(fú):不。④洼:凹陷的地方。⑤径尺:直径一尺。⑥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浸淫:逐渐,渐进。⑦踬(zhì):被绊倒。⑧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⑨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⑩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11}窒(zhì):阻碍。 {12}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
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
D.顾而笑曰(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蹶然以惊
B.不以为然
C.坦然则既平矣
D.已而复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①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而复然”中的“然”和“及其久,则洼者若平”中的“其”所指代内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
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
C.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B
2.A、C
3.①一间房子都不能整治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②所以君子学习时,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慎重地对待,培养良好的习惯。
4.“然”指代“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其”指代“在洼地上行走”
5.C
1.B(心平气和)
2.A、C (AC均为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B项“是对的”;D项通“燃”)
3.①何以……为:怎能……呢?
②乎:于;慎,谨慎
4.“然”指代“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其”指代“在洼地上行走”
5.C
【译文】
我(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边的一间偏房里读书。低着头读书,遇到问题就抬起头来思考;如果想不通,就站起来绕着屋子走来走去。屋里有个洼地,直径约一尺宽,一天一天渐渐扩展。每当踏到洼地,常因脚被绊而苦恼。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屋里,看到洼地就笑着说:“一个房间都没管好,将来凭什么处理天下国家的大事呢?”就让小仆人拿土填平了洼地。后来我又踩到那块地方,脚像突然踢到什么东西似的吓了一跳,好像地面忽然隆起来一样;低头看,地面已经平平坦坦了。一会儿又走到那里还是有这样的感觉,再后来时间久了就又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脚踩在平地上,本来不能和洼地适应,等到日子久了,踩在洼地上就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等到踩平地久了再踩那些原来是洼地现在已经填平的地方,反而觉得有阻碍而心里不安宁。因此君子作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兴 贤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23.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4.对“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
B.然而这中间由盛世到末世的转变,也都是一致的。
C.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相同的。
D.然而这中间盛世到末世的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2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连普通人都是能够认识到的。
B.人才对振兴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作者认为盛世人才辈出,而衰世人才凋零。
D.题为”兴贤”,意思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E.盛世的君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F.对人才截然不同的态度,会导致国家命运的迥异。
26.文章运用了许多史实,从写法上看,起到了□□□□的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23.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2分)
24.A(2分)
25.C、D(4分)
26.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的统治者人才是治国兴国的根本,要善于任贤使能。(4分。作用1分;目的3分,写出1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分。)
23.这是一篇论述性散文,作者开篇就点名了自己的观点。
24.根据上文可知,“兴衰之世”应理解为为“贤能在盛世和末世存在的情形是相同的”。
25、C.作者认为盛世与衰世的区别在于“有贤而用” “有之而不用”。
D.要善于任用人才。
26.作者开篇摆明自己的观点,论证了在盛世与衰世任用贤士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点名了在人才录用上的观点,也就是些文章的目的,结合全文,从第二段中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的征求众人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时频岁旱饥,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子良不从。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怀州郭刺史齐宗大惊,因而按之。时黄门侍郎薛元超为河北道存抚使,谓齐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遂令释之。寻又应岳牧举,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辞,则天曰:“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阁供奉。半千因撰《明堂新礼》三卷,上之。则天封中岳,半千又撰《封禅四坛碑》十二首以进,则天称善。前后赐绢千余匹。五迁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二年,卒。 (《大唐新语·政能第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足下:尊称,您。
B.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贫馁:贫苦饥饿的人。
C.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 制服:穿上丧服
D.及对策,擢为上第对策:提出对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改名半千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不意乃在朝列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员半千胆识才学出众的一组是()
①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②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 ③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④及对策,擢为上第 ⑤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⑥五迁正谏大大,封平原郡公。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晋州临汾人员半千青年时就得到齐州名师的夸奖,被认为是五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贤人,他也因此改名为半千。
B.任武陟县尉时,员半千劝县令开仓赈灾,而县令殷子良不听。后来他趁县令不在时开仓发放粮食给灾民,上级官员对此举反应不一。
C.唐高宗特地向他询问对兵书上所说的天阵地阵人阵的看法时,员半千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令皇帝既自叹不如,又大加赞赏。
D.员半千虽是贤才,但直到任宣慰吐蕃使被引见去告别时,他的言行才引起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决定留下他,后来他受到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尉,岂不愧也
译文: 。
②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译文: 。
1 D
2 D
3 D
4 A
5 (1)您的百姓受灾您不能救助他们,却把赈济百姓的好事让一个县尉做了,难道不惭愧吗!
(2)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
1 D (对策:回答问话)
2 D (A①介词,于是②介词,“通过”、“经由”。B①连词,“来”、“用来”;②介词,“因为”。C①句中语气词,表疑问;②代词,“其中的”。D都是副词,“竟然”。)
3 D(③所言不详,⑥说的是任职情况)
4 A(B错在“上级官员对此举反应不一”;C错在“令皇帝自叹不如”;D错在“直到任宣慰吐蕃使被引见去告别时,他的言行才引起武则天的重视”。)
5 (1)您的百姓受灾您不能救助他们,却把赈济百姓的好事让一个县尉做了,难道不惭愧吗!
(2)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
(画线处为采分点)
附译文:
员半千本名余庆,是晋州临汾县人。青年时与齐州人何彦先一同用师礼对待学者王义 方,王义方赞赏推重他,曾经对他说:“五百年出现一个贤人,您可以承受这样的话。”于是改名半千。等到王义方去世员半千与何彦先都穿上丧服,办完丧事才离开。上元初年,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后被任命武陟县尉。适逢多年旱灾饥荒,员半千劝县令殷子良开仓来救济贫苦饥饿的人,子良不听。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员半千便发放粮仓粮食来供应饥民,怀州刺史郭齐宗对此很吃惊,于是查办他。此时黄门侍郎薛元超做河北道存抚使,对郭齐宗说:“您的百姓受灾您不能救助他们,却把赈济百姓的好事让一个县尉做了,难道不惭愧吗!”立刻下令释放员半千。不久,员半千又参加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举考试,唐高宗来到武成殿,召集各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亲自问道:“兵书上所讲的天阵、地阵、人阵,各指什么呢?”员半千越过等次进前说:“我看过有关书籍,这方面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天阵,是像星宿孤立若虚;地阵,是指山川阴阳向背:人阵,是指军队协调互相弥补缝合。按照我的见解,认为不是这样。军队出战合于道义,像及时落雨滋养庄稼一样,得到上天的赐命,这是天阵;军队重在有充足的粮食,一边耕种一边作战,得到土地的好处,这是地阵:善于用兵的人,能使三军将士像父子兄弟一样,得到人的团结和睦,这是人阵。离开了这三条,又能凭什么作战呢?”高宗听了非常赞赏他。等到回答策问,提拔为优等。垂拱年间,多次补任左卫胄曹,依旧担任宣慰吐蕃使。等到引见天子后告辞,武则天说:“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烦劳你,你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当天就让员半千进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员。员半千于是撰写《明堂新礼》共三卷呈报给武则天。武则天祭拜中岳嵩山,员半千又撰写《封禅四坛碑》诗十二首来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很赞赏他。前后赐给他千余匹绢。五次升官做到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二年去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沈贞甫墓志铭
(明)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贞甫讳果,字贞甫。娶王氏,无子,养女一人。有弟曰善继、善述。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即以是年月日葬于某原之先茔。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沈贞甫“志之勤”的一组是( )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②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③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④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⑤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小事?
1.D
2.C
3.A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
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
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
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1.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此处指姊妹,因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文字”, 指书信或诗文。C项“修饰”, 语境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
2.C(C项“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从”“向、 对”。B项分别是动词“到”和助词“的”。D项分别是“在”“因为”)
3.A(排除②③即可)
4.翻译句子:
(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2)(他)特别喜欢阅读古书,一定会到名山胜地和佛寺、道观(寻书阅读)。
(3)(我)常常他雅洁的书房,和他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有时谈到一整天。
5.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小事是: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②严谨治学,劳累而死;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附译文: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正确。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二十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与我共进退。即使我偶尔得到重用,令众人惊诧莫名,可是贞甫也不会瞧不起我。唉!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处事不卑不亢、上进好学,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他和颜悦色。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特别喜欢到名山大川、寺庙道观中读古书,每到一处就潜心读书。听说别人有好书,就想尽办法借来,亲自抄写,多达几百卷。现在有为科举速成的为学之道,都认为研习经书、学习古籍是迂腐的,沈贞甫却单单这样喜欢并精研经典古籍,在古籍研究方面大有长进,从未停止。后来不幸得病,一病数年,可是著述更加勤奋。我十分敬仰他的志向,同时也担心他的气力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劳作,他最终因此病逝,真悲伤啊!
当初我在安亭时,闲来无事,经常去拜访他,边喝茶边讨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等到贞甫病逝了我再到那里去,又刚刚经过战乱,独自徘徊无处可去,更使人产生荒凉寂寞的感慨。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病逝,时年四十二岁。真令人悲伤啊!
铭文: 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涂抹
C.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料想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隐藏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1】C(虞,忧虑,担忧。)
【小题2】A(第①句原文已说“未足深畏”,第③句讲的是郑仲辨个人情况,且只是“几至于甚病”。)
【小题3】D.A(说“他并不在意”,不合文意。)
译文:
《指喻》译文
浦阳县的郑仲辨先生,他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他左手的大拇指长了一个疹子,鼓起来像粟米一般大。郑先生对它有些疑惧,把疹子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子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给别人看,看的人仍像先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满满一把才握得了,靠近拇指的食指都被它牵扯得疼痛起来,好像刀割针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脊梁骨没有不痛的。郑先生担惊受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是影响全身的病痛,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十多天才能治好;现在这疹子快要成熟了,没有三个月是不能治好的。一天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点燃的艾草熏熏就可以了;要十多天才治得好的时候治疗,用药物仍可治好;到它长成熟了,严重时会蔓延到肝脏、横膈膜,轻点的话,也将使这只手臂残废。不设法从内部治疗,病势不会停止发展;不设法从外部治疗,疾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先生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才好,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细微之处,但最后酿成巨大的灾难;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最后会发展到无法处理的地步。当它容易处理时,人们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视它而不去管它;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时间,耗尽精力,才仅仅把这祸患处理掉,天下的事,像这拇指似的,真是太多了。平常人看得清将会发生的事,平常人也能处理掉,在情势上看来即使很危急,但并不值得很惧怕。只有萌芽在让人不会担心之处,又隐藏在让人看不到的苗头之中,平常人却以开玩笑的态度去轻视它的那些事,才是君子们所深深惧怕的。
从前的天下,有像郑先生那样强壮无病痛的吗?爱天下的人,有像郑先生那样爱惜自己身体的吗?但足以成为天下祸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疹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疹不曾轻视它,仅仅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而几乎酿成大病。再说,本来人们就总是以非常疏忽的态度来对待祸患,再加上民生凋敝之后,官吏们仍在残害剥削百姓而加速了祸患的到来,这种情况是很严重的;侥幸于问题没有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会是长久处于平民地位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多次折断手臂就会成为治疗折臂的良医。”郑先生以后如果做官的话,就应该以大拇指长疹子的事作为“谋国”的借鉴。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写。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右之器以欹; 欹:倾斜,这里指“倾斜的物品”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惩:惩戒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 涉:经历
D.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宜:应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 于是乎有裨焉
B.或以之惩志而自警然则以节言竹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予观而喜之 而又与吾徒游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⑥故让国,大节也
⑦好植竹,取其节也 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A.①⑦⑧ B. ②③⑤ C.④⑤⑥ D.④⑤⑧
8.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涵的精神,并不是只为了好玩。同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修了一座“尚节亭”。作者看到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出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极难做到的中庸之道。
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为人处世,平时在家就开始讲究,他日必能做到应对自如。黄中立却不是这样的。
9.(1)用“/”给下列语句断句。
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2)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译文:
②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
译文:
5、D
6、B
7、C
8、D
9、(1)传 曰 /行 前 定 则 不 困/ 平 居 而 讲 之/ 他 日 处 之 裕 如 也/ 然 则
中 立 之 取 诸 竹 以 名 其 亭/ 而 又 与 吾 徒 游/ 岂 苟 然 哉
(2)①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②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
5、D(宜:适宜)
6、B(A. 兼词“于之”,从花草树木中/语气词,无义。B.介词,用、拿。C.就/才。D.连词,就/连词,却)
7、C(①②③⑧中“节”取实义, ④⑤⑥中“节”取虚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8、D(《礼记??中庸》的注书上是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另外,在作者看来,黄中立正是这样的)
9、(1)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意。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名词、虚词断句。
(2)①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本性)能够表现在形体上
②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否则)又能拿什么崇尚竹吗?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标准)。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太过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蜗角之争
戴晋人①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②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③,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节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①戴晋人:魏国的贤人。
②通达:人迹所及之地。
③梁:指魏国都城大梁。
在庄子看来,蜗角之争争的是什么?从这则寓言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
答:
【小题】
蝇头小(微)利。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不必为蝇头小利争战,应珍惜生命。
【小题】
第一个答案得4分;启发占4分,如有其他合理的见解也可以
参考译文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
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触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
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
魏惠王说:“没有穷尽。”
戴晋人说:“如果把心神遨游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
魏惠王说:“知道。”
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
魏惠王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走后,魏王就怅然(闷闷不乐)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