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书剑 侠 事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祯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guān yīn 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鐍山门而入。是夜,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 驶:驾车

B.殿侧有小门,扃焉 扃:关,锁着

C.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 辟:开

D.罗拜谢云 罗:围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持朱封鐍山门而入 山门砉然而辟

C.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非为夜失官银事耶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允许别人投宿尼庵和帮差役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看来,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的女子。

B.戴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这些差役,并且凭一己之力__了众差役,劫走了官银。

C.尼庵剑侠行动迅速,在答应了差役后没多久,就杀了红帩头,她让护卫先行回来,而自己另雇驴驮着官银回来。

D.从上下文看来,新城令崔懋在章丘西新店遇到的年三十余的妇人,就是他的侄子鹓所听故事中那个年十八九的尼姑。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驶”应解释为“迅捷”)

【小题2】C(“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义。A“以”:“把”,介词/引出动作工具的介词,意思是“用、拿”。B项“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为了”/动词,“是”)

【小题3】A(B项中并不是__了差役,而是靠__;C项黑卫是驴的称呼;D项并非新城令的侄子。)

参考译文:

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济南府。到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时候,遇见一个妇人: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挽着高髻,如宫中的打扮,高髻上戴着毡笠,穿锦衣,着弓鞋,穿着打扮为紧身衣。腰佩宝剑,骑一匹黑色驴子,形象不凡。这个妇人神采四射,驰行急速。崔懋试着搭话道:“哪里人啊?”妇人停下来,随意答道:“不知道什么地方人!”又问:“将往何处去?”妇人又随意应道:“去该去的地方!”随即向东驰去,很快不见了踪影,快若鹰隼。崔懋说:“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赶赴济南府,没有时间去追赶她,这个妇人应该是个剑侠啊。”

我的堂侄鹓于是讲述了莱阳一个姓王的后生的话:顺治初年,他们县的某个差吏解送几千两官银赴济南,用木箱装好银子。到了晚上,县役要投宿一个旅店,旅店主人拒绝了县役,并告诉他们:“在此镇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尼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投宿。”于是领着县役前往。在县役进入旅店时,门外有一个以红帩包头的男子,相貌极为凶恶可怕。到了尼庵,进入山门,有三间房屋,坐西向东;北面是guān yīn 大士殿;殿的旁边有一小门,上着锁。敲门敲了很长时间,有一老妇人出来应答。把原因告诉她,老妪说:“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内,不会有什么损害。”县役们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蜡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到了夜半三更,大风突然吼了起来,山门哗地一声开了。众县役大惊,正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大呼开门的声音,众人急忙哪起武器准备迎战。这时,房门已经打开,一看,就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那个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掷于地下,众县役立即倒了下去。等到天明,县役们才苏醒过来,官银已经都没了。县役们急忙去市镇向旅店主人质问。旅店主人说道:“戴红头绡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无人敢去呵问他是谁,只有投宿尼姑庵堂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就去尼庵诉说了,但庵主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得亲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庵,那个老妇人出来问原因,说“莫不是为了昨夜丢失的官银之事吧?”旅店主人说:“是的。”老妇人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尼姑出来,让老妪拿来蒲团,尼姑盘腿坐下。旅店主人跪下诉说此前官银被抢之事。尼姑笑着说到:这个恶奴竟敢到我这儿施弄狡狯之技,罪该当死。我必当为你们去惩处此恶奴。“于是,回头示意老妪入内牵出一匹黑驴,尼姑取出一把宝剑,背在身上,飞跃而上向南方径直驰去。疾弛如飞,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不多时,尼姑徒步驱驴而返,手持一个人头,驴背上驮着用木箱装的数千两银子,尼姑无丝毫疲惫之意。入得山门,呼叫县役:“过来!看看你们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旧?”县役们仔细查验,果然确实还是那样。尼姑将人头掷于地上,说道:“看看这贼奴,我是否错杀了?”众人围上来一看,果然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县役们围成一圈拜谢而去。等到他们从东边回来,再去拜访那个尼姑,尼庵早已空无一人。

那个尼姑挽高髻,化浓妆,穿着华丽,打着绑腿,脚着丝袜,十八九岁的样子,容貌美丽。市井中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那个老妇人一起来到尼庵,不知是什么地方人。曾经有一个恶少在夜里闯入她的房间,结果被杀死,死体抛在墙外,从此没有人再敢冒犯。”

阅读下列文言文,翻译加线句子。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波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波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译文(1)_______________

译文(2)_______________

译文(3)_______________

译文(4)_______________

(1)我要对你大大地责罚。(2)希望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3)您尽力再去治理吧。(4)我不再干涉了。


解析:

第一句重点考查对实词“诛”的理解。“诛”在古汉语中有“责问、谴责”之意,如成语“口诛笔伐”,还可以引申为“惩罚、杀死、要求”等意,结合文意判断,在此句中为“责罚”之意。第二句考查实词“乞骸骨、避、贤”的理解。“乞骸骨”是告老还乡的委婉说法,“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贤能的人。“避”是躲避的意思。第三句考查了“强、治”的意思,“强”有“竭力、尽力”的意思,“治”是“治理”之意。第四句着重考查实词“与”的意思,“与”有“参与、干涉”之意,结合文意应为“干涉”。

【译文】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召他来并责备他说:“我认为你还可以,才让你去治理东阿;如今(谁知东阿)却被你治理得混乱不堪。你退下去自已仔细反省吧,我要对你进行大大地责罚。”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请求改变方针和办法来治理东,如果三年后还治理不好,就让我为此事而死。” 景公答应了他。这样,到了第二年年终朝廷考核地方官政绩(进行表彰)时,景公迎上来祝贺晏子说:“您治理东阿很好啊!”

晏子回答说:“臣子我从前治理东阿,不听从私人请托,不接受财物送礼;水泽池塘的鱼,全用来使贫苦百姓受利。在这个时候,百姓没有挨饿的,可是国君您反倒怪罪我。如今我治理东阿,听从私人请托,接受财物送礼,加倍征收赋税,少上交给国库。水泽池塘的鱼,交给权贵人家。在这时候,挨饿的百姓已超过半数了,国君您反倒迎接我、祝贺我。臣我很愚蠢,不能再去治理东阿了,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给有才能的人让路。”晏子说罢,拜了两拜,景公于是离开座位向晏子道歉说:“您再去治理东阿吧。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 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小题】B


解析:

【小题】孟子的“一暴十寒”是说君王整天被群小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 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 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 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 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读解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 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音zhòng,得当。 (7)苟:苟且,马马虎虎。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1)①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②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2)名分正,说起话来才顺当合理,事情才办得成,礼乐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才会得当,才能管理好百姓。


解析:

参考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名分正,说起话来才顺当合理,事情才办得成,礼乐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才会得当,才能管理好百姓。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对贤士的雅言应专心听取,以成就大智慧。这一教导,对青年学子的求学也颇有教益。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

(1)B

(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


解析:

(1)B(孟子的“一暴十寒”是说君王整天被群小包围,被谗言所蛊惑;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好不容易偶尔会见智者,这是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

(2)通过弈秋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②。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选自卷十三第二十六篇

注释:

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其学说重在爱己,不为外物所累。

②子莫:人名。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②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2、请问孟子在选段中用三个例子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什么问题?

1、(1)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

(2)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权”权宜,变通。

②“恶”厌恶  “贼”损害

2、本段谈及的是修身问题,强调本性不应被外物所影响,修养身心应善始善终。

【译文】

孟子说:“杨子主张一切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够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张兼爱,就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子莫主张中道而行。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1、(1)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2、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解析:

1、(1)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2、可据“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和“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来判断分析

【译文】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习惯说

刘蓉

  

  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府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④,径尺⑤,浸淫日广⑥。每履之,足若踬⑦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⑧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⑨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⑩其故,则反窒{11}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12}。

  【注释】①蓉: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学家。②府(fǔ):同“俯”。③弗(fú):不。④洼:凹陷的地方。⑤径尺:直径一尺。⑥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浸淫:逐渐,渐进。⑦踬(zhì):被绊倒。⑧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⑨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⑩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11}窒(zhì):阻碍。 {12}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

  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

  D.顾而笑曰(回头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A.蹶然以惊

B.不以为然

C.坦然则既平矣

D.已而复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意思。

  ①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而复然”中的“然”和“及其久,则洼者若平”中的“其”所指代内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

  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

  C.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B

2.A、C

3.①一间房子都不能整治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②所以君子学习时,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要慎重地对待,培养良好的习惯。

4.“然”指代“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其”指代“在洼地上行走”

 5.C


解析:

 1.B(心平气和)

2.A、C (AC均为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B项“是对的”;D项通“燃”)

3.①何以……为:怎能……呢?

②乎:于;慎,谨慎

4.“然”指代“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其”指代“在洼地上行走”

 5.C

【译文】

我(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边的一间偏房里读书。低着头读书,遇到问题就抬起头来思考;如果想不通,就站起来绕着屋子走来走去。屋里有个洼地,直径约一尺宽,一天一天渐渐扩展。每当踏到洼地,常因脚被绊而苦恼。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屋里,看到洼地就笑着说:“一个房间都没管好,将来凭什么处理天下国家的大事呢?”就让小仆人拿土填平了洼地。后来我又踩到那块地方,脚像突然踢到什么东西似的吓了一跳,好像地面忽然隆起来一样;低头看,地面已经平平坦坦了。一会儿又走到那里还是有这样的感觉,再后来时间久了就又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脚踩在平地上,本来不能和洼地适应,等到日子久了,踩在洼地上就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等到踩平地久了再踩那些原来是洼地现在已经填平的地方,反而觉得有阻碍而心里不安宁。因此君子作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兴 贤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23.本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4.对“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

B.然而这中间由盛世到末世的转变,也都是一致的。

C.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相同的。

D.然而这中间盛世到末世的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2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对于人才的重要性,连普通人都是能够认识到的。

B.人才对振兴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作者认为盛世人才辈出,而衰世人才凋零。

D.题为”兴贤”,意思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

E.盛世的君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F.对人才截然不同的态度,会导致国家命运的迥异。

26.文章运用了许多史实,从写法上看,起到了□□□□的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23.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2分)

24.A(2分)

 25.C、D(4分)

26.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的统治者人才是治国兴国的根本,要善于任贤使能。(4分。作用1分;目的3分,写出1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分。)


解析:

23.这是一篇论述性散文,作者开篇就点名了自己的观点。

24.根据上文可知,“兴衰之世”应理解为为“贤能在盛世和末世存在的情形是相同的”。

25、C.作者认为盛世与衰世的区别在于“有贤而用” “有之而不用”。

D.要善于任用人才。

26.作者开篇摆明自己的观点,论证了在盛世与衰世任用贤士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点名了在人才录用上的观点,也就是些文章的目的,结合全文,从第二段中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这两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商朝的兴起,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人;周朝兴起时,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等到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两汉兴起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等到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就像没有一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今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广泛的征求众人的意见,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不亲近小人,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挑别人的小毛病,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时频岁旱饥,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子良不从。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怀州郭刺史齐宗大惊,因而按之。时黄门侍郎薛元超为河北道存抚使,谓齐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遂令释之。寻又应岳牧举,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辞,则天曰:“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阁供奉。半千因撰《明堂新礼》三卷,上之。则天封中岳,半千又撰《封禅四坛碑》十二首以进,则天称善。前后赐绢千余匹。五迁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二年,卒。 (《大唐新语·政能第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足下:尊称,您。

B.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贫馁:贫苦饥饿的人。

C.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 制服:穿上丧服

D.及对策,擢为上第对策:提出对策。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改名半千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不意乃在朝列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员半千胆识才学出众的一组是()

①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②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 ③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④及对策,擢为上第 ⑤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⑥五迁正谏大大,封平原郡公。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晋州临汾人员半千青年时就得到齐州名师的夸奖,被认为是五百年才出现一次的贤人,他也因此改名为半千。

B.任武陟县尉时,员半千劝县令开仓赈灾,而县令殷子良不听。后来他趁县令不在时开仓发放粮食给灾民,上级官员对此举反应不一。

C.唐高宗特地向他询问对兵书上所说的天阵地阵人阵的看法时,员半千大胆地陈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令皇帝既自叹不如,又大加赞赏。

D.员半千虽是贤才,但直到任宣慰吐蕃使被引见去告别时,他的言行才引起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决定留下他,后来他受到重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尉,岂不愧也

译文:

②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译文:

1 D

2 D

3 D

4 A

 5 (1)您的百姓受灾您不能救助他们,却把赈济百姓的好事让一个县尉做了,难道不惭愧吗!

(2)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


解析:

 1 D (对策:回答问话)

2 D (A①介词,于是②介词,“通过”、“经由”。B①连词,“来”、“用来”;②介词,“因为”。C①句中语气词,表疑问;②代词,“其中的”。D都是副词,“竟然”。)

3 D(③所言不详,⑥说的是任职情况)

4 A(B错在“上级官员对此举反应不一”;C错在“令皇帝自叹不如”;D错在“直到任宣慰吐蕃使被引见去告别时,他的言行才引起武则天的重视”。)

 5 (1)您的百姓受灾您不能救助他们,却把赈济百姓的好事让一个县尉做了,难道不惭愧吗!

(2)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在朝廷官员中

(画线处为采分点)

附译文:

员半千本名余庆,是晋州临汾县人。青年时与齐州人何彦先一同用师礼对待学者王义 方,王义方赞赏推重他,曾经对他说:“五百年出现一个贤人,您可以承受这样的话。”于是改名半千。等到王义方去世员半千与何彦先都穿上丧服,办完丧事才离开。上元初年,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后被任命武陟县尉。适逢多年旱灾饥荒,员半千劝县令殷子良开仓来救济贫苦饥饿的人,子良不听。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员半千便发放粮仓粮食来供应饥民,怀州刺史郭齐宗对此很吃惊,于是查办他。此时黄门侍郎薛元超做河北道存抚使,对郭齐宗说:“您的百姓受灾您不能救助他们,却把赈济百姓的好事让一个县尉做了,难道不惭愧吗!”立刻下令释放员半千。不久,员半千又参加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举考试,唐高宗来到武成殿,召集各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亲自问道:“兵书上所讲的天阵、地阵、人阵,各指什么呢?”员半千越过等次进前说:“我看过有关书籍,这方面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天阵,是像星宿孤立若虚;地阵,是指山川阴阳向背:人阵,是指军队协调互相弥补缝合。按照我的见解,认为不是这样。军队出战合于道义,像及时落雨滋养庄稼一样,得到上天的赐命,这是天阵;军队重在有充足的粮食,一边耕种一边作战,得到土地的好处,这是地阵:善于用兵的人,能使三军将士像父子兄弟一样,得到人的团结和睦,这是人阵。离开了这三条,又能凭什么作战呢?”高宗听了非常赞赏他。等到回答策问,提拔为优等。垂拱年间,多次补任左卫胄曹,依旧担任宣慰吐蕃使。等到引见天子后告辞,武则天说:“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以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烦劳你,你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当天就让员半千进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员。员半千于是撰写《明堂新礼》共三卷呈报给武则天。武则天祭拜中岳嵩山,员半千又撰写《封禅四坛碑》诗十二首来献给武则天,武则天很赞赏他。前后赐给他千余匹绢。五次升官做到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二年去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