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阅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俯伏思量。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庶:庶民,百姓。

对“矜”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②不伐己功,不矜己能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 ④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A.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B.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C.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D.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翻译下面句子: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为这拳拳私情我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小题1】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准许我微小的心愿,或许能够使刘氏侥幸地寿终。


解析:

【小题1】庶,或许

【小题1】①②均为“自夸”;③④均为“怜惜”。

【小题1】A.①犹:尚且;②犹:还。B.①于;比;②于:在。C.①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相当于“这类””“这些”。

【小题1】略

【小题1】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下面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 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

B.十三能织素 素:白绢

C.自誓不嫁 誓:誓言

D.夜夜不得息 息:歇止,停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为诗云尔 (2)为仲卿母所遣 (3)其家逼之 (4)时人伤之

A.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相同。

B.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不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相同。

C.两个“为”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两个“之”意义不同,词性也不同。

D.两个“为”意义相同,读音相同。两个“之”意义相同,词性不同。

对原文画线诗句的含义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婆的__。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自己的愤懑。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翻译:

②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翻译: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也自己吊死在庭院中的树上。

(2)我不能胜任你家的使唤,白白地留着没有什么用,你可以禀告婆婆,趁早送我回娘家去。


解析:

【小题1】誓,名词作动词,发誓。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 微:悄悄

B.及左公下厂狱 及:等到

C.或劝以少休 少:稍微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造:建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①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②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


解析:

【小题1】造:到……去

【小题2】B.都是表修饰。(A.音节助词/补语的标志;C.①用/认为; D.所字结构/处所)

【小题3】A.①爱才;②得才后的惊奇;④⑤刚毅;③⑥是说史可法。

【小题4】“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说法不妥。

【小题5】(1)断句不当,每处扣0.5分。“谓狱中语”后不断亦可。

(2)①“碌碌”、“惟”各1分。

②“伺”1分,“虽”1分。

【参考译文】

先父曾经说,同乡先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私行察访走进一座古庙。到了堂下小屋里见一个书生趴着桌子睡着了,文章刚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裘衣盖在书生身上,并给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了解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批点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范窥伺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就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受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锹,装作打扫卫生的人,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呆的地方,只见左公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捏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着嘴不敢出声,快步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给别人听,他说:“我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着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命令二人蹲坐着,自己用背靠着他们,过了一更就轮番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金属般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闲:闲适) B:期可已矣。(期:一年) C: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人吃) D: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韩愈

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半岁,邕管奏君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不行。

拜京兆府司录。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

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钱,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选自曾国藩纂《经史百家杂钞》,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形貌魁硕 魁硕:壮伟貌

B.用前能拜三原令 用:任命

C.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 倍经:常数的两倍

D.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 案:查看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署“刚正”或“爱民”特点的一项是 ( )

①君方质有气 ②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

③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 ④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⑤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 ⑥ 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署为人方正质朴有气度,擅长文词。邕管奏请任张署为判官,后改任殿中侍御史,而张署没有就任。

B.张署平时做事认真,为人严肃,下属禀报事务都不敢平视。后来他因为办事能力强,由京兆尹改任凤翔尹。

C.张署在虔州任上非常重视教化,派人到别的大郡学习礼仪,回来进行宣讲和教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张署为人正直,勇于担当,竭力为民谋求利益,不惜违逆上级意旨,甚至不惧因此而获罪,深受百姓爱戴。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

译句:

(2)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

译句:

(3)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

译句: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张署被宠臣谗害,和同辈的韩愈、李方叔三人一起被贬到南方做县令。

(2)大帅调任别处,而张署不乐意长久地离开京师,所以就辞官回家。

(3)张署改任河南令,可是河南尹恰好是他平时所不喜欢的人。


解析:

【小题1】用:因为

【小题2】②③与直接表现张署“刚正”或“爱民”特点无关。

【小题3】“由京兆尹改任凤翔尹”的不是张署。

【小题4】(1)被动句、“南方”的语序及整个句意的通顺各1分。

(2)“去”、“谢归”及整个句意的通顺各1分。

(3)“改”、“适”、“好”及整个句意的通顺各1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庄子??德充符(节选)

鲁哀公问于仲尼曰:“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 ‘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已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泛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屦,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何为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

B.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C.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D.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国无宰,寡人传国焉。 焉:句尾语气助词。

B.寡人丑乎,卒授之国。 丑:惭愧。

C.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是:这。

D.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 恶:丑。

翻译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

A.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矣。

不曾听到他倡导过什么,只见他对人表现得很谦和罢了。

B.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

现在哀骀它没有说什么就取得人们的信任,没有什么功业就赢得他人的亲敬,能使别人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他。

C.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

所以不足以让这些变化扰乱内心的平和,不能把这些变化挂在心中。

D.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

恐怕我没有实绩,(只是)轻用我的躯体,以致使我的国家陷于危亡。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项“知”通“智”,“规”同“窥”;C项“兑”同“悦”;D项“郤”通“隙”。

【小题2】“焉”训为“于之”,为兼词。

【小题3】“只见他对人表现得很谦和而已”翻译有误,“和”应译为“应和”“附和”。

参考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卫国有个面貌十分丑陋的人,名叫哀骀它。男人跟他相处,常常想念他而舍不得离去。女人见到他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已经十多个了而且还在增多。从不曾听说哀骀它倡导什么,只是常常附和别人罢了。他没有居于统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于临近败亡的境地,他没有聚敛大量的财物而使他人吃饱肚子。他面貌丑陋使天下人吃惊,又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首倡什么,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过接触过他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乐于亲近他。这样的人一定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我把他召来看了看,果真相貌丑陋足以惊骇天下人。跟我相处不到一个月,我便对他的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官员,我便把国事委托给他。他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经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辞。我深感羞愧,终于把国事交给了他。没过多久,他就离开我走掉了,我内心忧虑像丢失了什么,好像整个国家没有谁可以跟我一道共欢乐似的。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我孔丘曾出使到楚国,正巧看见一群小猪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不一会又惊惶地丢弃母猪逃跑了。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同类已经死去,母猪不能像先前活着时那样哺育它们。小猪爱它们的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支配那个形体的精神。战死沙场的人,他们埋葬时无须用棺木上的饰物来送葬,砍掉了脚的人对于原来穿过的鞋子,没有理由再去爱惜它,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做天子的御女,不剪指甲不穿耳眼;婚娶之人只在宫外办事,不会再到宫中服役。为保全形体尚且能够做到这一点,何况德性完美而高尚的人呢?如今哀骀它他不说话也能取信于人,没有功绩也能赢得亲近,让人乐意授给他国事,还唯恐他不接受,这一定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

    鲁哀公问:“什么叫做才智完备呢?”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运行;日夜更替于我们的面前,而人的智慧却不能窥见它们的起始。因此它们都不足以搅乱本性的谐和,也不足以侵扰人们的心灵。要使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要使心境日夜不间断地跟随万物融会在春天般的生气里,这样便会接触外物而萌生顺应四时的感情。这就叫做才智完备。”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做德不外露呢?”孔子说:“均平是水留止时的最佳状态。它可以作为取而效法的准绳,内心里充满蕴含而外表毫无所动。所谓德,就是事得以成功、物得以顺和的最高修养。德不外露,外物自然就不能离开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起初我认为坐朝当政统治天下,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轻率作践自身而使国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足:足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惑:糊涂

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解释:逐( ) 后( ) 之( ) 过( )

贵( ) 逮( ) 于( )

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驾驭马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期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驾驭马车,还留了一手呢。”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凡是驾驭马车要重视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赶车人的心思要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想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修(指欧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宋史·欧阳修外传》)

解释:烛( ) 治( ) 废( ) 狱( )

译文:

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为他找一条活下来的理由却找不到。’我说‘活下来的理由,也可以找吗?’他说:‘为他找一条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翻译点:“夜”、 “烛”活用,“治” 、“废”的语境义, “狱” 、“恨”的古今异义)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 加:增加

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

D.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 生:活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表现了鲍 叔对管仲之才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B.文章叙述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理由,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 谊,赞颂鲍叔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文章通过叙述齐桓公倾听鲍叔推荐管仲的理由并采纳他建议的过程,赞扬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D.文章选取了鲍叔和齐桓公关于求取贤才管仲的一段精彩言论,语言时而缜密, 时而简括,充分显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11.以上两则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2)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译文:

(3)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译文:

8.A

9.A

10.B

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解析:

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