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是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治:建造

B.以属客而告之 属:“嘱”,叮嘱

C.而吾亭适成 适:恰好

D.岁且荐饥 荐:连续,一再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为亭于堂之北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句读之不知

C.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洎牧以谗诛

D. 越三月,乙卯乃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A.予至扶风之明年 B.以为休息之所

C.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 D.于是举酒于亭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B(劝请,邀)

【小题2】C(因为)

【小题3】D(ABC与例句为古今异义)

【小题4】C(全文以一“喜”贯穿)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②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③,而群诡为仆人④,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⑤,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⑥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⑦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⑧,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⑨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徐芳《雷州盗记》)

[注释]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徐芳,清初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诺皋广志》。 ②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 ③持牒(dié)往:拿着公文前往雷州。牒,公文。 ④诡为仆人:诈称是仆人。诡,假装。⑤其寮属及监司使:他的部下和上级。寮属,部下。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在所派监察区内巡回监察,行使检举官吏的罪状的权力,必要时在监察区内设署。  ⑥ 捽(zuó):揪。 ⑦胥(xū):都,全。⑧狱具如律:按法律定案。狱具,定案。 ⑨东陵生:作者自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 黠:

②亡何,守之子至 亡何:

③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白:

④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向: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用法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用法①②意思均不同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6.作者借这个故事要抨击和讽刺的是(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①“聪明”而狡猾,此指狡猾;  ②没有多久,不久。(亡,通“无”); ③告诉,禀告;   ④以前的,先前的。

2.D

3.A

4.D

5.“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

6.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


解析:

1. 略

2. D(①在/比  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才)

3. A(①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②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同“座”,座位。)

4. D(①留住,留宿,提供住宿,让…住宿/住宅,住处,住所 ; ②士兵/同“猝”,仓促 。)

5. 见译文

6. 略

参考译文:

    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

  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

  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叹息着说:“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孟子少时(汉 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猪,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猪何为?”①母曰“欲唆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合怀妊是于,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②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卖东家邻脉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母亲说:“要给你吃。”

2. 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


解析:

孟于年小的时候,东边邻居杀猪,孟子问他母亲说:“东邻家杀猪干什么?”母亲说:“要给你吃。”他的母亲懊悔而自语道:“我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子不端正我就不坐,割肉割不方正我就不吃,我是从胎中就教育他啊,现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我却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就向邻家买了些猪肉做给孟子吃,以证明没有欺骗他(或说得是实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9、 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0、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 幼吾幼

百姓之不见保 以及人之幼

C. 度,然后知长短 D. 吾力足以举百钧

王度之!”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B.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有复于王者曰 D.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2、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13、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③ 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解析:

【小题1】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小题2】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小题3】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D表原因/表凭借

【小题4】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小题5】无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霍氏①奢靡。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久矣,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曰:“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亡,董忠②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衰而救之,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说苑》卷十三

【注】①霍氏:西汉重臣霍光的家族。霍光死后,其家族被满门诛杀。

   ②董忠:人名,曾参与告发霍氏家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人之右,人必害之           害:妒忌

B.今霍氏秉权久矣             秉:掌管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指责

D.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且:将要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

B.居无几何,家果失火

C.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

D.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

3、文中替徐福上书的人,巧妙地运用比喻说理,把“徐福上书”这件事用“曲突徙薪”的小故事作比,从而阐明了“有远见”比“拼死力”更有价值的道理。以下四项中,破折号前后构不成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 —— 曲其突,远其积薪

B.裂地出爵 —— 杀牛置酒

C.董忠等以其功封 —— 乡聚里中人衰而救之

D.而福独不得与其功 —— 反不录言曲突者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福断定“霍氏必亡”的根本理由是“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

B.霍氏家族灭亡的自身原因在于“奢靡”,外在原因在于“天下害之”以及皇帝的不信任。

C.董忠等人“以其功封”, 文中虽没有点明他们受封的原因,但通过“徙薪曲突”的故事可以猜测得出是因为他们帮助皇上诛灭了霍氏家族。

D.文中有一个人替徐福上书,其说理方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用的方法相似。

枭 逢 鸠 鸠 曰 子 将 安 之 枭 曰 我 将 东 徙 鸠 曰 何 故 枭 曰 乡 人 皆 恶 我 鸣 鸠 曰 子 能 更 鸣 可 矣 不 能 更 鸣 东 徙 犹 恶 子 之 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CCCB


解析:

1、C(C项中“过”的正确理解应为“拜访”。)

2、C(C项中“于是”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作句首连词。A项中“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则是作为连词;B项中“几何”在文中是形容“时间短暂”,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则是“一门学科”;D项中“如今”在文中的意义是“像现在这样”,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则是“现在”。)

3、C(C项中,本体“董忠等以其功封”对应的喻体应为“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

4、B(B项错在,文中并未体现皇帝对霍氏家族有丝毫的不信任。)

5、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枭遇见斑鸠,斑鸠说:“您要到哪里?”枭说:“我要向东方迁徙。”斑鸠说:“为什么呢?”枭说:“(这个地方的)乡里人都讨厌我鸣叫的声音。”斑鸠说:“您要是能改变自己鸣叫的声音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改变自己鸣叫的声音,(您即使)迁往东方别人还是会厌恶您的声音。”

参考译文:

先前,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的年青人徐福说:“霍氏家族一定会灭亡!地位比别人高贵却奢侈,(自取)灭亡的道路啊。孔子说:‘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的人一定会轻慢自己的上级。轻慢自己的上级,(这是)叛逆的道路啊。地位比别人高贵,别人就会妒忌他。如今霍氏家族掌握政权已经很久了,天下人妒忌他的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他却又违逆道义行事,不灭亡还等什么呢?”(徐生)就上疏皇帝说:“霍氏家族奢侈,陛下您要是喜爱他们,就应该按时加以抑制,不要使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徐生)多次上书,总是没有结果。后来霍氏家族果真灭亡,那些参与告发霍氏家族的人都受到了封赏。有人为徐生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以前)有个客人去拜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笔直,炉灶旁边还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曲的,远离那些干柴,不这样的话,将会有火灾。’主人沉默着不回答。住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乡亲邻居们都来受累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主人)于是就杀牛备酒(答谢乡亲邻居),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反而不邀请那个(曾经)建议把烟囱改弯曲的客人。假使主人听从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花费(今天这些)牛肉酒食,终究也不会有火灾。如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家族将有变故,应该防患他们。假使徐福的话能够得到施行,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分裂土地、赏赐官爵的花费,国家自然会像现在这样安定平稳。过去的事情已经完结了,但徐福却唯独没有得到应得的功劳,希望您能够明察那个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从而让徐福的地位比那些只会效死力的人更尊贵。”皇上就赐给徐福十匹丝绢,让他做了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⒚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20、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中孟子孔子所说的君主继承人的标准是什么。(2分)

21、孟子、孔子是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代表,请您再写出百家中其它两个学派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2分)

19、孟子曰:“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为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20、能够用心治理天下,而不是把天下据为私有。

21、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解析:

翻译:孟子说:“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许多土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来行事。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拥有天下却不把它据为私有!’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首饰

[清]李渔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墨。墨垄±当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巨眼者①见之,犹能略迹求真,谓其叁亘当丕些些!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还不知如何妩媚;使遇皮相之流。,止谈妆饰之离奇,不及姿鸯窈窕,毒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

故女人一生,戴珠项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所谓一月者,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至满月卸妆之日止。只此一月,亦是无可奈何。父母置办一场,翁姑婚娶一次,!E些.垫些壅堡!丕墨以慰其心。过此以往,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终身不修苦行矣。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贫贱之家,力不能办金玉者,宁用骨角,勿用铜锡。骨角耐现,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节选自《闲情偶记??声容部??治服第三》)

[注]①巨眼者:指见识高、鉴别能力强的人。②皮相之流: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了解的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增娇益媚者以此 益:更加

B.是以人饰珠翠宝玉 是:这

C.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 归:女子出嫁

D.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 谢:去掉

5.下面四组句子,分别表明①“增娇益媚”和②“损娇掩媚”的一组是(3分)

A.①玉蕴于山而山灵 ②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B.①珠藏于泽而泽媚 ②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

C.①花藏叶底 ②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

D.①月在云中 ②去桎梏而谢羁囚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谈论首饰的小品文,其中心观点是“女子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B.在作者看来,只有长相不足的妇人才应该佩戴首饰,而天生丽质的美人是不需要首饰的,戴了也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

C.作者认为,首饰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再次是牛角与兽骨,最差的则是铜和锡做的簪子和耳环。

D.本文以首饰为例,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含蓄地说明人应当心存本真,适当地修饰自我,切不可附庸风雅,弄巧成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4分)

译文:

(2)犹能略迹求真,谓其美丽当不止此。(3分)

译文:

(3)非此艳妆盛饰,不足以慰其心。(3分)

译文:

4.A

5.B

6.D

7.(1)这和美玉藏到深山里山就会有灵气,珍珠藏到水里水就会变美丽是同一个道理。

(2)还能忽略她的外表而看出她的真实容貌,认为她的美丽应当不止如此。

(3)不是这种艳丽隆重的妆饰,就不足够来抚慰他们的一番用心。


解析:

  4.益,义与前面的“增”字相同,动词,“增加”的意思。

5.A项①句喻“增娇益媚”的行为,但②句不属于“损娇掩媚”的行为;B项①句喻“增娇益媚”的行为,②句属“损娇掩媚”的行为,符合题意;C项①句喻“损娇掩媚”的行为,②句属“增娇益媚”的行为;D项①句喻“损娇掩媚”的行为,②句是作者主张妇人平日不必佩戴首饰,并非“损娇掩媚”的行为。

6.A项,本文中心观点并非那句话;B项,新媳妇也要戴首饰;c项,“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无中生有。

7.(1) 得分点:“蕴’’“予“灵…‘媚”各1分。

(2)得分点:“犹”“略”“谓”各1分。

(3) 得分点:“盛”“足以”“慰”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珍珠关玉是女子装饰头发的用品,然而增加娇媚的是它们,减损娇媚的也是它们。所谓增添娇媚,或是因为面容不够白皙,或是因为头发颜色有点偏黄,有这种奇珍异宝点缀在头上,就会光芒四射,能够使肌肤、头发改变面貌,这和美玉藏到深山里山就会有灵气,珍珠藏到水里水就会变美丽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让皮肤白皙、头发乌黑的美人头上缀满美玉和珍珠,那么就会只看见这些珠宝而看不见人了,这就像把鲜花藏在叶子底下,让月亮隐身在云里一样,是完全能够出头露面的关人,却故做蒙头盖脸的事。明眼人看了,还能忽略她的外表而看出她的真实容貌,认为她的美丽应当不止如此,让她去掉粉饰而露出本来面目,还不知道是怎样的妩媚动人;假使遇到一个见识浅薄的人,只会谈论她离奇的妆饰,而不谈到她窈窕的姿态容貌,这就成了用人来装饰珠玉宝石,而不是用珠玉宝石来装饰人了。

所以,女子一生佩戴珍珠美玉的事情,只能是一个月,千万不要戴很长时间。所谓一个月,就是从做新娘出嫁那天开始,到满一个月卸妆时为止。只是这一个月,也是元可奈何才戴的。父母置办一场婚事,公婆娶一次儿媳妇,不是这种艳丽隆重的妆饰,就不足够来抚慰他们的一番用心。从此以后,就应该去掉这些束缚,终身不再受这种苦了。一个簪予,一对耳环,就可以陪伴自己一生。这两样东西,就不能不要求精致完美。富贵人家,不妨多准备一些金、玉、犀角、珍珠之类做的簪子和耳环,品种齐备,形状多变,或者几天换一次,或者一天换一次,都未尝不可。贫寒人家,没能力置办金银珠玉(做的簪子和耳环),宁可用骨头、牛角做的,也不要用铜和锡做的。骨头、牛角做的首饰耐看,制作好的,跟犀角和珍珠做的首饰没有什么差剐,(而)铜和锡(做的首饰)不仅不雅观,而且会损伤头发。

完成《<论语>选读》选段中的相关问题(4分)

(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2分)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以上语录中,摘录两条现在仍有鲜活生命力的语句。(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2)①温故知新;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寥寥聱聱,声在囊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战!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覆而出之 覆:遮盖

B.以声致人 致:招引

C.若有告余者曰 若:如果

D.仰而觉 觉:察觉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卒见使于一鼠

(2)故不啮而啮 私念其故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遽死耶 遽死:突然死去。

B.扰龙伐蛟 扰龙:驯龙。

C.而二于物 二于物:被外物分心

D.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失声:没有声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覆而出之 B.使童子烛之

C.橐坚而不可穴也 D.役万物而君之

5.本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

A.老鼠虽然狡猾,但比不上人聪明。

B.人能役使万物而且做万物的主宰。

C.要多学些书,多记些知识,才能掌握道理。

D.做事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6.翻译:

(1)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2)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1.B

2.A

3.D

4.A

5.D


解析:

1.B(“覆”,翻倒过来;“若”,好象,“觉”省悟) 

2.A(两个“见”都表被动,故①所以,故②缘故)

3.D(“失声”,禁不住发出声音)

4.A(使动,其他名词做动)

5.D

6、(1)没有死却装死,以假死的样子来求得逃脱。(“不死而死”的第二个“死”指装死)(2)这话出自你的口,(难道)你忘了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夜航船序

明·张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钢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差:记错,说错

B.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 害:损害,妨害

C.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 信:音讯,消息

D.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 聊:姑且,暂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因想吾八越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D.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 ②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了写作的背景,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那种不切实际的学习风气,进而提出了学问的识记要有所准备,要博学的观点。

B.文中说到“百工贱业”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张岱的思想中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轻视劳动人民。

C.末段中,作者讲述了一僧和一士同宿夜航船中的故事,形象地说明有些关于文理方面的知识还是需要记取的。

D.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序文,寥寥数语,言简意深,既交代了编书的目的,又揭示了做学问的真谛。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3分)

译文:

(2)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3分)

译文:

(3)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4分)

译文:

1.C

2.D

3.A


解析:

1.(果真,确实)

2.(副词,表承接,于是 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 B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 C介词,对/介词,被)

3.(提出的应是学问的识记重在“学以致用”的观点。)

4.(共10分)(1)所以道听途说,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3分。重点词语:故、为,1分;语意通顺,2分。)

(2)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3分。重点词语:枚、未尝,1分;语意通顺,2分。)

(3)读书人高谈阔论,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4分。重点词语:士子、拳足,2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时最难应对。一般粗野鄙俗之人,他们的学问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比如说瀛州的十八位学士,云台的二十八位武将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将这些人的姓名说错一点儿,(那么众人)就都会掩嘴偷笑。不知道十八位学士和二十八位武将,即使忘记了他们的姓名,对于学问和文章词句、内容的条理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妨碍呀。但(人们)反倒说说错漏掉一个人的名姓,就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事情了。所以说在道路上传说的事情,只要在口头上能分辨出数十个名姓,就可称为是博学的才子了。

我由此想到我们浙江绍兴,余姚县有这样的风俗,年轻人没有不读书的,待到二十岁尚且还没有取得成就的人,就改学手艺。所以所有的工艺制造这样低贱的行业中的人,全部熟透了《性理》《纲鉴》。偶然问到其中的一件事,那么人名、官爵、年号、地点,(他们)都会一一列举出来,并且未曾出现一点差错。(他们)的学问真富有啊,简直可以算是两只脚的书橱,然而知道这些对文章的词句、内容的条理和校正并没有益处,(这样便)和那些不识字的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有人说:“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么古人的姓名全都不用记忆了吧。”我说:“不是这样的。不关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记没有什么妨碍,比如说八元、八恺、八厨、八俊、八顾、八及这类姓名就是这样的。有关于文章条理的姓名,不能不记,如四岳、三老、奴隶和小孩、徐夫人这样的。”

过去,有一个僧人,和一个读书人一同住宿在夜航船上。读书人的高谈阔论,(使)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缩着脚睡了。僧人听他的话中有疏漏的地方,于是就说:“请问你,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当然是一个人了。”僧人笑了笑说道:“这样说起来的话,还是让小僧伸伸脚吧。”

我所记载的,都是眼前非常肤浅的事情,我们姑且把它记下,只是不要让僧人伸脚罢了。于是便把这本书命名为《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