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①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尽心下》

【注释】①榱(cui)题: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端。

上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回答。

不卑不亢,在显赫人物的面前,也能顶天立地。


解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__《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之”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论语??学而》)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解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 探视问候

B.后虽小差,犹尚殗殜 同“瘥”,病情稍微好转

C.此七月望日事也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孤独不遇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适先生奓户入

B.召有司案图

C.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下列各句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的是( )

例: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B.阿品远官河南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解析:

【小题】望,农历每月十五;

【小题】 B案,同“按”,查明;C支通“肢” D 涂通“途”

【小题】 例句与C均为使

译文

乾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700里呀。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使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唉!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你患病时,我听信医生说没有危险,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知(你的病情)。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盼望哥哥回来否,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诀,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在辰时已经气绝。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唉,悲痛啊!早知道会和你永别,那么我怎么肯远行!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除了我死之外,将没有相见的日子。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你,并且死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终究难以明白。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却竟至如此呢!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男孩,两个女孩正在牙牙学语,出生在你死后,不过刚刚周岁。我虽然母亲健在不敢说自己年老,但是牙齿动摇,头发掉光,暗中自己明白,知道在人世间还能有几天啊!阿品远远地在河南做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承的人。你死了我埋葬,我死了叫谁埋葬?你如果有灵,能不能告诉我呢?唉!你身前的事既已不堪回首,你身后的事又不能知道,哭你既没听到你答话,祭奠你又没见到你吃祭品,纸灰飞扬,北风猛烈。你的哥哥回去了,还屡屡回头望你呀。唉,悲伤啊!唉,悲伤啊!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 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小题】

C


解析:

【小题】孟子认为,只有天吏可以讨伐暴虐的燕国,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译文:齐人去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你劝说齐国讨伐燕国,有这件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他说:‘可 以。’他就此去讨伐燕国了。他如果问:‘谁能讨伐燕国?’我就会国答他 说:‘是天吏才能讨伐燕国。’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我说:‘这人可以处死吗?’我就会回答他说:“可以。’他如果问:‘谁能处死他?’我就会回答他说:‘是士师才能处死他。’现今以无异于燕的国家来讨伐燕国,我为什么去劝说它呢?”

段意 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综合本书《梁惠王》篇中的有关章节来看,孟 子对此事的态度很明显: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去讨伐的,但讨伐者必须 施行优于燕的政措,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在此,衡估的准则是 和民众的利害、爱憎相一致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②犹吾大夫崔子也

(2)阅读上面《公冶长》选段,简述孔子是怎么评价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

(1)、①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

②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

(2)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解析:

参考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①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②,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③,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④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⑤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

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⑥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注:①“无知”春秋时齐公子,“骊姬”晋献公宠姬,“诸吕”汉代吕后等人,以上诸人均为专权作乱之人。②“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③“内恕”句义为用宽恕的情怀对待全国各地的百姓。④“昌邑”人名,汉武帝第五子。⑤“大将军”指汉代大将军霍光。⑥“盛服先生”指儒生。一说为“盛服先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省刑罚,通关梁 省:反省

B.昭帝即世而无嗣 嗣:子孙

C.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昭:表明

D.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 赖:仰赖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祸变往往是上苍为圣人开辟道路而产生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开篇连续用了三个史例来加以说明。

B. 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C. 作者认为每一个刚刚登位的国君都应该纠正前代的错误做法,精简繁文,使政通令畅;清空监狱,解除牢狱之灾。这样既符合民情,又顺应天意。

D. 作者尊重历史,立足客观现实,对当今皇上既肯定其登位是顺应天道,更劝诫其应借鉴历史教训,表达了希望皇上用“仁德”治理社会的恳切之心。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小题1】A(减少或减轻)

【小题2】C(“清空监狱,解除牢狱之灾”错)

参考译文: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引发内乱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吕氏家族的人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用宽容的情怀来对待全国各地(的百姓),因此监狱空虚,天下太平。在祸乱变化之后继任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圣贤用来昭示上天的旨意行为啊。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尊贵而且与昭帝最亲,立他为帝,然而上天并不授命于他,让他的心志淫乱,便使他自己丢失了帝位。深究祸乱变故的原因,其实就是上天用来选择最圣明的皇帝。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匡扶汉室,披肝沥胆,决定大计,废黜没有道义的(昏君),树立有德行的(新君),遵照天道行事,于是汉室的宗庙得以平安,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陛下刚刚登上至尊的皇位,和天道相吻合,应该修改前代的失误,修正刚刚受天命的纲纪,精简繁文(缛节),解除民众的疾苦,保存将亡继承就要断绝的(优良传统),来顺应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学问,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遏止错误的言论被说成是妖言,因此按照礼教定制穿着服装的先生不被重用,忠臣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当权者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当权者的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啊。如今天下仰赖陛下的厚恩,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等人只会迎合国君的好恶,搬弄是非,充其量只能是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或狐假虎威的弄权者,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相当的醒世作用。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答:

(1)C

(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解析:

6.(1)C(“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不受利诱……”错。原文是说:丈夫(古代男子)行冠礼时,父亲要对他有所教导。)

(2)据文章结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可以归纳出其中一点;再据前文归纳出第一点。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译文】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

(1)顙:额头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②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2、孟子在文中用水作比方,旨在论证什么?

1、(1)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

(2)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2、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趋向下流一样。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①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就”趋向。

②“是”这,“然”这样

2、论证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人性本善就像是水性都要趋向下流一样。

【译文】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1、(1)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2)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2、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须提高正当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符合仁德。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

(2)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2、可据对比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来分析。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他,君子就不居有;贫困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还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1.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人受谏则圣

  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另举一事例来说服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4.、示例: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5.、略:


解析:

1.D (ABC均为活用,分别为“安上羽毛”、“磨得锋利”、“把……当作宾客”)

2.B (B项和例句均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的话使用了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两种方法。

5.、只要能说明学习不但能增长才干,还能有益于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即可

【译文】

 子路遇见了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