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 B: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富:富有) C:学而优则仕。(优:优秀) D:居,吾语女。(居:住下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谆谆然命之乎 命:命令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示:显示

C.践天子位焉 践:登上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受:接受

2.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此之谓也

B.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C. 谆谆然命之乎 夫然后之中国

D.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3.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B.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C. 此之谓也

D.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1 .A

2 B

3. D


解析:

1 .A 解析:A项,命:任命 委派

2 B 解析:都表顺承,“然后”,A代词/提宾标志,C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介词“把’/介词“用,凭借”     

3. D解析:D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定语后置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chanhui)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zūhǎi一种酷刑)。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bó)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chàchì惆怅失意的样子),忽乎吾将行兮。

注:①长铗:长剑。陆离:长长的样子。②切云:冠名。崔嵬:高高的样子。③重华:舜的名字④接舆:楚国狂人。髡首,剃去顶部头发。相传接舆曾自伤发肤,避世不做官。⑤桑扈:古代隐士;裸行:裸体走路,以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⑥伍子:即伍子胥,忠于吴国,被吴王夫差错杀。⑦董道:正道。⑧乱:乐章的尾声。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⑨露申辛夷:瑞香花和木兰花。⑩林薄:草木丛杂之地。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邸余车兮方林 邸:通“抵”,使停止

B.船容与而不进兮 容与:犹豫不进

C.巢堂坛兮 巢:巢穴

D.芳不得薄兮 薄:靠近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发行吟泽畔

B.迷不知吾所如 臣请往如楚

C.下幽晦以多雨 其后楚日以削

D.与前世而皆然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B. “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C. 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情景交融,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

D. “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说明所有贤士均是如此,从而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并准备在__中奋斗终身。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 (动词,筑巢)

【小题2】B(均为“到,往”。A披着/散开C表并列/表修饰D相当于“举”,全、都/等待)【小题3】A运用了象征手法

译文: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啊,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该去何处。树林幽深而阴暗啊,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山岭高大遮住了太阳啊,山下阴沉沉的并且多雨。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可叹我的生活毫无愉快啊,寂寞孤独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接舆剪去头发啊,桑扈裸体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伍子胥遭到灾祸啊,比干被剁成肉泥。与前世相比都是这样啊,我又何必埋怨当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啊,当然难免终身处在__之中。

  尾声:鸾鸟、凤凰,一天天远去啊;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昼变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时候啊。我满怀着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飘然远行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弈秋,①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②鸿鹄将至,思③援弓④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⑤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鸿鹄,天鹅。③援,取过来。④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线。箭射出去,可以靠它收回来。⑤为,通“谓”,认为。

解释:使( ) 诲( ) 其( ) 惟……为……( )

弗若( ) 然( )

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高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难道)认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及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①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②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③,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

注释:①大夫:为卿大大处理家务的总管。下文的“宰”与此相同。②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③下:地底下。

解释:疾( ) 养( ) 孰若( ) 以( )

果( )

译文:

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家宰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说:“他老人家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伺候他,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陈子亢说:“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尽管如此,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除了妻子和家宰外,谁还能做这事呢?如果不这样做,那正合我想法. 如果要这样做,那我就想用你们两个人来殉葬。”于是,陈妻和家宰便没有用活人殉葬。


解析:

见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

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①,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③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④人凶。”其能视且履

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⑤,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注】①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②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③眇:瞎一眼。④咥(dié):咬。⑤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满足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迎着

C.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或许

D.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安闲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的一组是( )

①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③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 ④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⑤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⑥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为仕的经验教训,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考虑。

C.此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有物有序,发人深省。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事秦,行暴政,故天下乱。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B(B猜测)

【小题2】D②⑤③不是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

【小题3】B(原文的意思是:不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

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易》说:“偏盲而视,脚跛而行,踩老虎尾巴,(老虎)咬人,凶。”那些能看见和

走路的人是幸运的,可是死于凶恶的老虎口下,更是他自己争取的啊!

人有做善事是从别人那受到教化的,没有听说做坏事是从别人那里受到教化的。荀卿讲述先王的事迹赞颂儒家治世的功效,虽然间或有不当之处,但大体上得到了治世的要领。可是苏氏因为李斯祸害天下而将罪过牵累到荀卿,不是差得很远了吗?使用他的学问使秦国受害的,是商鞅;放弃他的学问而使秦国受害的,是李斯。商君禁止游说者做官,而李斯劝戒国君驱逐游说者,他们开始策略不同,可是最终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难道不是他的本心吗?宋朝的时候,王介甫凭借他一生所学的学问,建立了熙宁新法,他以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哪个曾经学习介甫的学问呢?而因为介甫的政策促使宋朝灭亡,与李斯的事情很相似。世人说学习他人治国的策略足以使国家灭亡,本来就是这样啊。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留 侯 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倔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慈父见背

B.无故加之而不怒 顷襄王怒而迁之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此子房教之也 风之积也不厚

下列能直接表现例子中人物有“过人之节”的一项是( )

(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2)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3)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4)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5)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A.(1)(4)(5) B.(3)(4)(5) C.(2)(3)(4) D.(1)(3)(4)

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主要就张良得书于圯上老人一事进行评论,文章开篇总括全文大意,指出大勇之人,在于有过人之节。

B.文章以张良教高祖能忍,佐其成就大事来回应论点。文章结构严谨,文笔奔放,收束稳妥自然。

C.苏轼怀疑张良身材魁梧奇伟,后来发现他的容貌竟然像妇人女子一样,所以又认为张良就应该是这样。

D.作者认为圯上老人使张良成就大事的不是书,而是通过这件事情磨砺了他能忍的性格。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A、分别表示被动和“我”,B、分别表示转折和因果关系 C、都是迎接的意思,D 分别是句尾语气词和句中舒缓语气)

【小题2】B.((1)是总说,(2)是逞匹夫之力)

【小题3】C.(不是苏轼怀疑)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麼能够这样呢?这是(因为)他怀有大志,而且他志向(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於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裏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裏的。为什麼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裏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谦虚地对待别人,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麼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2009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语文试卷

(12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试题。

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昔者宋昭公出亡

侍御者数十人

C. 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

君喜谀而恶至言

D. 子知吾且亡乎

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世主属于“生者”的一组是

①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

②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

③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

④宋人迎而复之,谥为昭。

⑤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

⑥伏轼而叹曰:“磋乎!夫贤人如此苦乎?”

A.①③⑤ B.①③④C.②⑤⑥D.②④⑥

11.翻译与断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庄王之德宜君人,威服诸侯,日犹恐惧,思索贤佐。

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

③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

(2)用“/”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9.D

10.B

11.(1)翻译(8分)

①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3分)(意思对即可)

②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③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因此我没有劝告您。(3分)(意思对即可)

(2)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解析:

9.D [两个“且”都是副词,“将、将要”。A均作介词,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原因。B前者为助词在时间词后,补足音节;后者指示代词,“……的人”。C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于是、就”,后者表并列。]

10.B [⑤⑥都是谈郭君,属“不生者”故排除。]

11.(1)翻译(8分)

①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3分)(意思对即可)

 [“君人”(做人们的君主),“服”(使……顺服),“思索”(想要寻求)三处,一处1分。]

②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御”(车夫),“所以亡”(我逃亡的原因:补出省略成分)两处,一处1分。]

③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因此我没有劝告您。(3分)(意思对即可)

[“谀”(谄媚逢迎的话),“恶至言”(厌恶真实的话),“先郭亡”“是以”(译出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三处,一处1分]

(2)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三处1分,满九处即可得3分。/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

【译文】

帝王有天生高明的,有后天学会高明的,也有不高明的。曾经楚庄王具有谋略而当世,面有忧色。申公巫臣问道:“大王因为什么事忧愁啊”庄王答道:“我听说诸侯的德行,能从老师那里取得就可以称王,能从朋友那里取得就可以称霸,但和他们共起居却不像他们的就会灭亡。因为我不是贤能的人,(所以)诸位大夫没有比得上我的,所以忧愁啊”庄王的德行适宜当国君,威震使诸侯顺服,还说自己担心惧怕,思索贤能的人相辅佐,这就是天生高明的。

----曾经宋昭公__,对他身边的御手说:“我知道我为什么会__了”御者回话道:“为什么啊?”昭公说:“我被天下归顺而立为国君,侍奉、驾驭马车的有数十人,没有不说:我的君王,美丽的人啊;我说话、行事,朝见我的大臣有数百人,没有不说:我的君王,圣明的人啊。我在宫里宫外都不知道我的过失,因此我要__。”于是(宋昭公)改掉暴躁的行为,按照仁义行使道义,不出二年,美名闻于宋国,宋人迎接并且又拥立他为国君,死后谥号“昭”。这是后天学会高明的。

----曾经郭国国君出郭城,对他的御手说:“我渴了,想喝水。”御手进上清酒。(国君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御手进上干肉、干粮。(国君)说:“谁储备的呀?”御手回答道:“在下储备的”(国君又问)说:“为什么储备呀?”御手说:“为了防止您在逃亡的路上饥渴而特意准备的。”(国君又问)道:“你早就知道我会__?”御手回答道:“没错”,国君说:“那为什么不早劝谏我啊?”御手说:“您喜欢听阿谀谄媚的话,憎恶推心置腹的忠言,我是想进谏的,就是怕自己会比郭城先灭亡(言外之意即被君王杀掉),所以我不劝谏。”君王脸色不悦怒气冲冲的说:“我__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啊?”御手突然转变了言辞道:“您__的原因就在于您太贤明了!”(君王)道:

“那我既然贤明,为何不能兴国,反而__呢?为什么呀?”御手答道:“普天之下没有贤能的人,唯独您贤能,所以国家灭亡”。国君俯下身子长叹道:“啊!贤能之人的命怎么这么苦呀?”于是身体卷缩成一团,精疲力尽,枕着御手的膝盖侧卧着,御手找了块石头代替自己,扬长而去。国君死在了野外,被虎狼当做食物而尸骨不全。这就是不高明的国君。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我已通达事理,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


解析:

就思想境界来讲,孔子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①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尽心下》

【注释】①榱(cui)题:也叫“出檐”,指屋檐的前端。

上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回答。

不卑不亢,在显赫人物的面前,也能顶天立地。


解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__《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之”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译文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