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15205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1)直到当今皇上在这里建国定都,才完全可以跟这王气相称。
(得分点:“逮”、“定鼎于兹”、“始”)
(2)外国船只接连不断地来朝廷拜见,边境部族的珍宝争相进贡。
(得分点:“番舶”、“蛮琛”、“庭”)
(3)哪里只是看看长江的景致而已呢! (得分点:“奚”、“止”、“阅”)
解析:
【小题】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小题】
A项“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B项“为”前者表判断,译为“是”,后者表被动,译为“被”;C项“之”前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结构助词“的”;D项“其”均为表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为“难道”)
【小题】
文中并未用大量篇幅来抒情,而是写景、叙事、议论三者穿插)
【小题】
附:《阅江楼记》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在这里建国定都,才完全可以跟这王气相称。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娱乐、一次巡游,也值得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城池高深,关隘严密坚固,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对于广阔的中华大地,更会想办法来保全它。看见波涛浩荡起伏,帆船
上下颠簸,外国船只接连不断地来朝廷(拜见),边境部族的珍宝争相进贡,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对于四方僻远的边陲,更会想办法去安抚它。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哪里只是看看长江的景致而已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 崔杼之于,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
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拔
C.景公与 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庄公死,更立景公 得庆封,负之斧质
A.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后世以为法程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C. 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小题】C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小题】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景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解析:
【小题】“诛”,讨伐
【小题】A项中加点的“更”,都是“又、另”的意思。 B项中加点的“之”,前者是代词,第三人称,指庆封,译为“他”;后者为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中加点的“以”,前者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可译为“用”或“把” “以为”即“以(之)为”,意为“把(这种做法)当作”;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项中加点的“相”,前者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做相”;后者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互相”。
【小题】A项“(齐人)”应为“(楚灵王)”
【小题】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 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
(1)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小题】B。“示”是“给……看”的意思。
【小题】B。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小题】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往年朋友赠送所得的,接受后放着,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不知道它是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他话后,也就听从把它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的古董。
虽然这样,这砚台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时的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它一定不会毁坏、还一定能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这是传到了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前时期的东西看作珍宝的人,对它又如何看待呢?而且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前的东西,拿给周、秦、汉、魏以前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东西又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忙忙碌碌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显要人家门庭奔跑讨好,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改变这种风气,超然独立守道自重,用淡泊的心态坚守自己的操守,用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名之为“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俗气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俗气的人所喜欢的,那些平庸俗气的人也就追随并仿效他们。这时那些追求财利权力的读书人,一定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所没有的东西,来巴结谄媚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不时拿出自己的器物在读书人面前显耀。但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常常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的爱好古物啊,只不过与平庸俗气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俗气的人爱好相同,却还囔嚷着要骗取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名声是这样,而真实的心思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是学习古人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慕他们的为人却不能相见,徘徊探索,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一样,因此喜好它而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闻名,而是因为他们的为人高尚。 我看当今世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只能记述其大概,写了这一篇《古砚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
【小题】
(1)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楚庄王)退朝时面容忧愁(“面带忧色”也可)。(3分每分句1分。)
(2)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我满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3分,每分句1分)
(3)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而现出忧愁的神色。(2分)每分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解析:
【小题】见译文
(1) (“面带忧色”也可)。(3分每分句1分。)
(2) (3分,每分句1分)
(3) (2分)每分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①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B. 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 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10分)(1)我从旁边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工作讲究实际(大意1分,“侧”“不世之才”“道方”“事实”各1分。)
(2)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大意1分,“语”“龌龊者”“穷”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
解析:
【小题】(干,请求)
【小题】(A.语词/兼词 B.才/竟、反而 C.代词,这样/助词,取消独立性 D.代词,代自己)
【小题】(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小题】(1)(大意1分,“侧”“不世之才”“道方”“事实”各1分。) (2)(大意1分,“语”“龌龊者”“穷”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誉却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却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支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边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的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了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那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恭恭敬敬地拜上。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①成年男子行加冠之礼时,父亲训导他。②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小题】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要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独自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wū,抹土;诛:责备;
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浯。
(1)于予与何诛?
(2)于予与改是。
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言”和“行”的关系;
【小题】孔子从“宰产昼寝”这—事情中,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分析概括
【小题】据文意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
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__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__比不学习好
解析:
1、关键词:③善,好,形容词。
2、疑难句子:②孰与:与……相比……更,这是古汉语中的固定用法。
4、据平公和师旷的对话可知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
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
③专权无视皇上。
解析:
1、关键词:②用事,古今异义,“掌事”、“掌权”;社稷:土神 谷神,代指“国家”
2、疑难句子:②柄国:掌管国家 ③无上:没有(藐视)皇上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