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括弧里的文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所作的分析,你认为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①“她”或“刘和珍君”可删去一个,语言更精练),那时是欣然前往(②说明完全自愿,反驳了“受他人利用”的流言)的。自然,请愿(③一再强调这是完全合法的正义行动)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④这句话只与下文“其一是手枪”形成照应)。但竟(⑤强调出乎意外,照应了上文“谁也不会料到”)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⑥说明反动派做贼心虚,不敢正面射击,只好从背后偷袭),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⑦有军官指挥,说明这是预设的罗网),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⑧专拣致命处射击,揭露敌人的残忍),也立仆。但她(⑨指代杨德群君)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⑩照应前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A:①③⑧⑩ B:②⑤⑦⑨ C:③⑤⑧⑩ D:④⑥⑦⑨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 )
A:《战国策》 B:《国语》 C:《史记》 D:《左传》
根据给出的内容写出对应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咄咄逼人) 比喻共同经历磨难(相濡以沫) B:不值得认为奇怪,指事物或现象等很平常(不足为奇) 比喻等待好的待遇才肯答应任职或做事(待价而沽) C:比喻探索深奥的道理(钩玄提要)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破釜沉舟) D:比喻优秀的子弟(公子王孙)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风流倜傥)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A: 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 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不同 C: 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D: 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语言现象与例句不同的是( ) 例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卒惶急无以击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伯说,与郑人盟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晋军函陵 C:共其乏困 D:夜缒而出
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把后面的句子填到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绝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弱者的无底之渊。什么事情,都是成也在人、败也在人。 可是在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 。 ①成功者不一定处处都比失败者强。 ②失败者天生就一定比成功者差吗? ③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④多思考了一些问题。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阅读下面歌词,然后回答问题。(4分)
时下,“国学热”方兴未艾。一首名叫《龙文》的歌曲应时而生,并迅速唱遍大江南北。歌词文化底蕴深厚,极为凝练地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把中国符号进一步推广到世界。歌词如下: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古今如一龙凤凰,黑眼黑发真善良。/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读懂了千年金钩银画样,习惯了故乡白米面或汤。一杯清茶道汉唐,妙笔丹青画平安。
(1)除却“琴棋书画”,还有哪些中国符号?(写出两个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却“平安”外,歌词还表达了哪些美好的祝愿?(写出两个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长城、牡丹、鹊桥、江南、茶道、梁祝化蝶等
(2)爱情幸福、家庭美满、国家统一等。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可以概括出“长城、牡丹、鹊桥、江南、茶道、梁祝化蝶等” 中国符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