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扎,束。③镞:箭头。

  1.下列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括而羽之

B.镞而厉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人受谏则圣

  2.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孔子问曰:“何好?”

A.何学之为

B.何陋之有

C.其入不益深乎

D.孰不顺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谈话令人信服,请就其中的谈话技巧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另举一事例来说服子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4.、示例:善于运用比喻说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5.、略:


解析:

1.D (ABC均为活用,分别为“安上羽毛”、“磨得锋利”、“把……当作宾客”)

2.B (B项和例句均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3.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的话使用了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两种方法。

5.、只要能说明学习不但能增长才干,还能有益于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即可

【译文】

 子路遇见了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C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1分),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分),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1分)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

译为“了解”也对)(2分)。“而”字前后各1分。


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小题】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第2句的主语承第1句的宾语省掉了,第3句的主语则远承第1句的主语省掉了。题干中问“暗换主语的一项”,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的题干改为“文中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

【小题】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A。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小题】整句译错不得分。“穷困”“时”“利”“多”“知”,译错两个扣1分。其余部分意思对即可。

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原文第2、第3段如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的句子,将其重组为一个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都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题在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

管仲出身贫寒,又因侍奉公子纠而获罪于桓公,但他得到了鲍叔多次援助,又被推荐给桓公,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知人荐贤“是《管晏列传》的主题,也是试题语段的中心内容。

【参考译文㈠】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参考译文㈡】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参考译文㈠】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①“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

【参考译文㈡】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人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浣花溪记

(明)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 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 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 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溪蔽不时见蔽:(被)遮住 B.溪周之,非桥不通 周:周围

C.碑皆不堪读 堪:能够 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暇:安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介

B.①过此则武侯祠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乃睹“浣花溪”题榜 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①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项是( )

A.缚柴编竹,颇有次第B.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C.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D.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城欲雨,顷之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四段中“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B

2.B

3.D

4.翻译句子:

(1)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

(2) 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

(3)出城时像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又放晴了。

5.表现了作者对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胜而居的安详心态和豁达胸怀的赞赏和崇敬之情。


解析:

1.B(周:此为环绕、围护之意)

2.B(都是副词,就是。A①介词,往;②介词,用;C①连词,于是、就;②副词,竟然; D①代词,那儿;②兼词,相当于“之于”,译为“在那儿”)

3.D(古义是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表凭借;今义是能愿动词)

4.翻译句子:

(1)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

(2) 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

(3)出城时像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又放晴了。

5.从这几句话中不难看出作者的豁达、达观和自信。

附译文: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显得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 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有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吧。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又重新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桥的尽头,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了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 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碑文都没法读了。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磐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 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 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

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日:“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搏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节选自((史记》)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与其相子之为婚 为婚:结为亲家

B.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用事:执政,当权

C.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币:礼物

D.王必欲致士 致:引导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燕王有尧一样的圣贤美德一组是 ( )

①不如以国让相子之 ②燕王因属国于子之

③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 ④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

⑤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⑥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

A.③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燕王问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说齐王不信任他的大臣,肯定不能称霸。苏代是想

用这些话刺激燕王,让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

B.太子平邀集他的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嗣了王宫而攻打子之,然而没有攻克。

此时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太子平战死,被陈尸示众。

C.孟轲劝说齐王去讨伐燕国,不想让齐王失掉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

D.燕国被攻破之后,燕昭王即位,他注重招揽贤才,比如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

并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招致

【小题2】C ①“不如以国让相子之”是鹿毛寿对燕王说的话,不可选取。 ④“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是有人劝谏大王之语,排除。

【小题3】B“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太子平战死,被陈尸示众。”其中,战死的是市被。

参考译文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秦的弟弟苏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王哙三年(前318),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做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回答说:“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贵起来。有人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

 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

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准备攻打子之。齐国众将对齐湣王说:“趁这个机会出兵奔赴燕国,一定能把燕国打垮。”齐王于是派人对燕太子平说:“我听说太子主持正义,将要废私立公,整顿君臣的伦理,明确父子的地位。我的国家很小,不足以做为您的辅翼。即使这样,我们也愿意听从太子的差遣。”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官又翻过头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被陈尸示众。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人,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孟轲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偕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燕子之死后两年,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是在燕国被攻破之后即位的,他以自身的谦恭和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他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的国内混乱没有防备,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家小、力量弱,不足以报仇。可是如果得到贤士一起来治理国家,雪洗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先生看到有这样合适的人才,我会亲自侍奉他的。”郭隗说:“

假若大王一定要招致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以千里为远而不来吗?”昭王于是给郭隗改建了华美的住宅,并像对待老师那样用最高层次的待士礼节服侍他。这时乐毅从魏国到来,邹衍从齐国到来,剧辛从赵国到来,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王吊祭死者,慰问孤儿,和臣下们同甘共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涉 务①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與,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务:涉及、从事实际事务 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在果树县行走。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 出则车與,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 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做好其他事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2)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

(3)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4分)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问候。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通畅。


解析:

【小题】C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小题】A筛选文中信息。B项均为“养尊处优”;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符。

【小题】C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应为批评。

【小题】

(1)重点词:战阵:战场,资:收入。

(2)重点词: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3)重点词: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这几句文言文翻译从整体看并不难,但要翻译准确不容易。关键是要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子的通畅。

译文

君子为人处世,贵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是高谈阔论,左手抚琴,右手持书,尸位素餐。

我见过有些武文弄墨的人,谈古论今,头头是道,易如反掌,到了任用他们的时候,大多数人却不能胜任。他们处在太平盛世,不知道耕田种地的劳苦;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知道劳役的辛苦。所以,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朝廷优待士族,有才干的江南人士,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而其他那些只会武文弄墨的士人,大多迂阔荒诞,华而不实,不参与世事;如果他们有了一些过失,君王又不忍心用鞭鞑捶打来处罚他们,因此,就将他安排在轻闲的职位上,这就是庇护他们的短处。台阁令史,主书监帅,各个王府。军府的签帅、省事等中下级官吏,都熟悉日常食物,办事准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都可以鞭鞑捶打,严加惩罚。所以他们常委以重任,这是要发挥他们的长处。当时许多人都怨恨梁武帝爱惜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眼睛看不见眼 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门就以车代步,进门就又人侍侯,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吗,他常常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旷达,不拘礼俗。如果尚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

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一个个细皮嫰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酷热。因暴病而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古人想要知道务农的艰苦,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假如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 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尸位素餐【解释】尸位:空占职位,不尽职守;素餐: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出处】《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拼音】shī wèi sù cān 【近义词】不劳而获、饱食终日 【反义词】分秒必争、克勤克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阅 江 楼 记

宋 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及,罔间朔南,存神穆清①,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82615205

 

【小题】

B  

【小题】

【小题】

【小题】

(1)直到当今皇上在这里建国定都,才完全可以跟这王气相称。

(得分点:“逮”、“定鼎于兹”、“始”)

   (2)外国船只接连不断地来朝廷拜见,边境部族的珍宝争相进贡。

(得分点:“番舶”、“蛮琛”、“庭”)

   (3)哪里只是看看长江的景致而已呢!   (得分点:“奚”、“止”、“阅”)


解析:

【小题】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小题】

 A项“而”前者表修饰,后者表转折;B项“为”前者表判断,译为“是”,后者表被动,译为“被”;C项“之”前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结构助词“的”;D项“其”均为表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为“难道”)

【小题】

 文中并未用大量篇幅来抒情,而是写景、叙事、议论三者穿插)

【小题】

  附:《阅江楼记》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地方。从六朝到南唐,大抵都是偏安一方,不能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在这里建国定都,才完全可以跟这王气相称。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娱乐、一次巡游,也值得被天下后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阅江楼眺望的时候,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统海内的明君,来展现千秋万世的奇观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城池高深,关隘严密坚固,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对于广阔的中华大地,更会想办法来保全它。看见波涛浩荡起伏,帆船

上下颠簸,外国船只接连不断地来朝廷(拜见),边境部族的珍宝争相进贡,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以威力镇服,声望延及内外所达到的啊。”对于四方僻远的边陲,更会想办法去安抚它。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哪里只是看看长江的景致而已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希望借此列述皇帝夙兴夜寐操劳治国的功绩,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亵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扌豕 崔杼之于,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造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贵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

①朱方:地名。 ②忮(zhì):嫉妒、侵害。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扌豕 崔杼之子 扌豕 :挑拔

C.景公与 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庄公死,更立景公 得庆封,负之斧质

A.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后世以为法程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C. 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 )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小题】C

【小题】A

【小题】A

【小题】B

【小题】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景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解析:

【小题】“诛”,讨伐

【小题】A项中加点的“更”,都是“又、另”的意思。 B项中加点的“之”,前者是代词,第三人称,指庆封,译为“他”;后者为助词,构成动宾倒装式,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中加点的“以”,前者是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可译为“用”或“把” “以为”即“以(之)为”,意为“把(这种做法)当作”;后者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D项中加点的“相”,前者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做相”;后者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上的关联,可译为“互相”。

【小题】A项“(齐人)”应为“(楚灵王)”

【小题】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 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

(1)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解析:

【小题】B。“示”是“给……看”的意思。

【小题】B。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小题】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往年朋友赠送所得的,接受后放着,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不知道它是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他话后,也就听从把它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的古董。

虽然这样,这砚台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时的人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它一定不会毁坏、还一定能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这是传到了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前时期的东西看作珍宝的人,对它又如何看待呢?而且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前的东西,拿给周、秦、汉、魏以前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东西又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忙忙碌碌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显要人家门庭奔跑讨好,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改变这种风气,超然独立守道自重,用淡泊的心态坚守自己的操守,用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名之为“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俗气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俗气的人所喜欢的,那些平庸俗气的人也就追随并仿效他们。这时那些追求财利权力的读书人,一定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所没有的东西,来巴结谄媚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不时拿出自己的器物在读书人面前显耀。但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常常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的爱好古物啊,只不过与平庸俗气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俗气的人爱好相同,却还囔嚷着要骗取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名声是这样,而真实的心思却不是这样的。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是学习古人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慕他们的为人却不能相见,徘徊探索,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一样,因此喜好它而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闻名,而是因为他们的为人高尚。    我看当今世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只能记述其大概,写了这一篇《古砚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

(3)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

【小题】

(1)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楚庄王)退朝时面容忧愁(“面带忧色”也可)。(3分每分句1分。)

(2)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我满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3分,每分句1分)

(3)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而现出忧愁的神色。(2分)每分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解析:

【小题】见译文

(1) (“面带忧色”也可)。(3分每分句1分。)

(2) (3分,每分句1分)

(3) (2分)每分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__。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B. 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 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10分)(1)我从旁边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工作讲究实际(大意1分,“侧”“不世之才”“道方”“事实”各1分。)  

(2)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大意1分,“语”“龌龊者”“穷”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


解析:

【小题】(干,请求)

【小题】(A.语词/兼词  B.才/竟、反而  C.代词,这样/助词,取消独立性    D.代词,代自己)

【小题】(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小题】(1)(大意1分,“侧”“不世之才”“道方”“事实”各1分。)  (2)(大意1分,“语”“龌龊者”“穷”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誉却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却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支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边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的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了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那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恭恭敬敬地拜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