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于襄阳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来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这是韩愈所写的一封请求引荐的信。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

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於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韩愈以郭隗自比,用谦逊的口气希望得到提拔。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相须:互相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B. 然而千百载乃相遇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 D.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

(2)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小题】(10分)(1)我从旁边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工作讲究实际(大意1分,“侧”“不世之才”“道方”“事实”各1分。)  

(2)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大意1分,“语”“龌龊者”“穷”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


解析:

【小题】(干,请求)

【小题】(A.语词/兼词  B.才/竟、反而  C.代词,这样/助词,取消独立性    D.代词,代自己)

【小题】(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小题】(1)(大意1分,“侧”“不世之才”“道方”“事实”各1分。)  (2)(大意1分,“语”“龌龊者”“穷”各1分,补出省略成分1分。)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誉却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却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支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边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的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了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那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

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恭恭敬敬地拜上。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上文中,孟子阐述了怎样的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①成年男子行加冠之礼时,父亲训导他。②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小题】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要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就独自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wū,抹土;诛:责备;

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浯。

(1)于予与何诛?

(2)于予与改是。

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言”和“行”的关系;

【小题】孔子从“宰产昼寝”这—事情中,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分析概括

【小题】据文意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 ②安敢 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

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__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__比不学习好


解析:

1、关键词:③善,好,形容词。

2、疑难句子:②孰与:与……相比……更,这是古汉语中的固定用法。

4、据平公和师旷的对话可知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杨万里忧国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 hèn)。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 ②用事 ③属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译:

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国之日也

③专权无上

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 

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

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

③专权无视皇上。


解析:

1、关键词:②用事,古今异义,“掌事”、“掌权”;社稷:土神 谷神,代指“国家”

2、疑难句子:②柄国:掌管国家  ③无上:没有(藐视)皇上

 [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峰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新国事情,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从 ②揖 ③题

2.翻译:

①少憩村店

②官为谁

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

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 

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解析:

[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参考译文】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一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2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②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③也,知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④。”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③为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 ④足于中,免矣: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 D. )

A.使者反 B.以振百姓

C.知者不为也 D.请以奉宾客

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 的人。

【小题1】D

【小题2】清廉,简朴


解析:

【小题1】A反-返B振-赈C知-智

【小题2】开头通过晏子“分食食使者”的简短场景,写出晏子清贫如洗的家境。景公之叹表明晏子的清贫是由来已久,且一直瞒着不让人知道,突出了晏子的俭朴力行与含辛茹苦的一贯作风。这是晏子辞“千金”的缘起。景公“致千金与市租”, “三致之”,晏子“终再拜而辞”,表明晏子非如一般人的惺惺作态,是出于内衷所致,写出了晏子辞“千金”的决心。“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突出展现了晏子作为忠臣、仁人、智者的廉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晏子家境到了招待使者也要“分食食之”的地步,实在是贫到无以复加。贫穷的原因除了供养众多的家口以外,主要还是将所得俸禄用“以振百姓”与“延及交游”。此处“交游”并非指一般的私交,而是泛指众多的贤才,与下文“士”、上文“宾客”含义大体相同。可见晏子正是用自己辛苦所得的俸薪来尽力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晏子为国为民实在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就连普通老百姓家的生活也不会低于此。一再声明“婴之家不贫”、“婴之家不贫也”,即从急切的语气中体现了晏子的耿耿孤忠;这种做了好事还要隐瞒的情形,一方面写出了晏子赤诚纯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不肯示君之过的意思,晏子修养之高,令人感慨!同时,这一番表白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即“忠”、“仁”、“俭”三个方面。当时田氏在齐国“小斗买进”,“大斗卖出”,广为收买人心,在晏子看来,这正是一种“臣代君君民”的现象;至于“筐箧之藏”在齐国这个“好言利” 的国家也是上行下效,如薰如染;而奢侈之风自管仲“山税藻节”以来,更是袭为风尚。“婴闻之”以下三个排比句均是有感而发,不但表现了晏子一尘不染、廉洁刚正的操行,而且从反面写出了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国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质。另外,这段表白还体现了晏子旷达的人生观,其对财富的一番感叹和对“筐箧之藏”者的鄙视,充分表现出其超出尘杂的哲人般的睿智和洞察人生大义的圣人般的胸怀。“足于中,免矣”,便是这种旷达人生观的最好总结。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