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6分)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尽心上》)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注] ①莒父:鲁国邑名。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个度,不应该停止的那就不能停止。

B.凡是前进太快的,那么后退起来也一定迅速,孟子反对那些锐意改革的人。

C.针对子夏的询问,孔子提出了“欲速则不达”的主张。

D.事实上,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反过偏激而是主张恰到好处。

(2)上面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1))B

   (2))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或“欲速则不达”,意思对即可)


解析: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①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暴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曰日:“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已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令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③。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__,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__等事,决知免矣。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有删节)

[注]①周、程、张、朱:指周敦颐、程颈、程颢、张载、朱熹。②抽丰:打秋风。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③窬(yú):同“逾”,越墙。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厉俗而风世 厉:同“励”,纠正

B.然显者俟我于城中 俟:等待

C.以嗛林汝宁 嗛:欺骗

D.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 诛:诛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直接抨击宋明理学虚伪本质的一组是

①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②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

③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④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⑤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⑥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的为“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假道学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商人在封建社会是被鄙视的,但作者却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商人没有道学家的虚伪。道学家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C.作者勇敢地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和解剖。指出自己也有“商贾之行之心”,并且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__的事,自己也是有的。

D.本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指出了所谓“圣人”、“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5分)

译文:

(2)我与袜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5分)

译文:

1.D

2.C

3.C


解析:

1.(诛:惩罚)    .

2.(①是郑子玄的观点。⑤是作者对郑子玄性格质朴、诚实的肯定。⑥是写商人虽谋利但不可鄙)

3.(“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__的事,自己也是有的”这句话不符合文意,“决

知免矣”意为“是绝对没有的”)

4.(1)等得到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自鸣得意地讲道德、谈仁义。(“既”、“道德”、“自

若”各1分,句意2分)

(2)我与汝宁林知府几乎都中了他的圈套而不醒悟啊,这能说他不狡诈么?

(“几”、“术”、“巧”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郑子玄,是常与丘长孺父子论诗作文的朋友。文采虽然不如他们父子,但性格质朴诚实,有羞耻之心,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这很可喜,所以我喜欢他。郑子玄以为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都是满口仁义道德,而心里想的是升官发财;等得到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自鸣得意地讲道德、谈仁义;而且还要装腔作势地对人说:“我要纠正世俗,感化世人。”他认为败坏社会风俗的,没有比讲周、程、张、朱的道学更严重的了,所以更加不相信。不相信所以不肯讲道学。那么不讲也就算不上是过错了。

有一个姓黄的读书人经过这里,听说他是从京师到长芦去“打秋风”的,又跟长芦的长官到别处去上任。到了九江,遇见一个地位更高的人,他就弃旧从新,随新主人转道往北,顶着大风冒着严寒,也不顾年老有生命危险。已经到了麻城,来见我说道:“我准备去游览嵩山和少林寺,那位显者也想去游嵩山和少林寺,拉我同行,所以到了这里。可是显者还在城内等我,我势必不能在您这里住宿了。回来的时候一定还要经过这里,到那时就,可以多相聚几天再作别,现在太匆促了,实在舍不得离开您。”他的话是这样,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我料想他内心实在是为了汝宁林知府那里有一笔钱财舍不得放弃罢了。只是汝宁林知府从前曾三次赴任,他没有一任不跟随前去的,去了一定满载而归,这一次感到还没有满足,就像饿狗惦记着隔夜没吃完的狗屎一样,却竟敢欺骗我说是为了去游嵩山和少林寺。他以  游嵩山和少林寺来掩盖自己随汝宁林知府去打秋风的行为而欺骗我;又唯恐汝宁林知府怀疑他是为了再来找自己,就又以舍不得李卓老,应当再来拜访李卓老为借口,以欺骗汝宁林知府:真是名利双收,处事和品行也都十分周到了。我与汝宁林知府几乎都中了他的圈套而不醒悟啊,这能说他不狡诈么?现在的道学家,和他有什么两样!

由此看来,现在的所谓圣人,恐怕与现在的所谓隐士是一样的,只不过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罢了。有幸而能写诗,就自称为山人;不幸运而写不了诗,就辞却山人之名而以圣人自称。有幸而能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不幸运而讲不了良知,就推托圣人之名而以山人自呼。辛苦辗转、翻来覆去,为的是欺骗世人、获取私利。名为山人而心里却和商人一样只想要钱,口里大谈道德而目的却在逾墙偷盗。自称山人而心思和商人一样,已经很可鄙了,反而还要掩盖打秋风的本意而故意表示是为了游嵩山和少林寺,以为别人是可以随便被欺骗的,这就更加可鄙了!现在的讲道德、性命的人,都是所谓游嵩山和少林寺的人;现在的患得患失,志在求取高官厚禄、上等田园宅第、__宝地,打算留给子孙受用的人,都是像黄生那样托名于汝宁林知府;而装作舍不得李卓老(李贽)的人啊。既然这样,郑子玄的不肯讲学,恐怕实在不值得奇怪了。

况且商人又有什么可鄙的呢?他们身携数万资财,经历风涛危险,受尽关卡吏员的欺侮,忍耐着集市交易时人们的辱骂,经历了万般辛苦,所携的资财很多,所得的收入甚微。但是必须结交上公卿大夫,然后才能获得盈利而避开祸害,怎么能像山人那样昂首而坐在公卿大夫的座上呢?现在的所谓山人,称他们为商人,其实却身无分文作为资本;叫他们是山人,却又非公卿大夫之门不进,所以就令人可贱了。话虽然这么说,我难道就没有这种表现吗?怎么知道我没有商人的行为和想法,而披着fó jiāo 的袈衣来欺骗世人而获取虚名呢?有的话请对我加以惩罚,我决不包庇自己的短处。即使如此,至于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__的事,我是绝对没有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辍 D.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乃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日:“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之如仇雠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矜者耶?”曰:“然。”“夫弈,小数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子以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于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②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③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雠:同“仇”。②底(zhǐ)至,到达。③貛(jué)然:猛然。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竟:终了

B.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 冀:希望

C.夫弈,小数也 数:技艺

D.工画者寿,工棋者夭 夭:灾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①如是者再三,局乃竟 ①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

②息机子乃谓客日 ②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

①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①二客弈于庭

②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 ②帝王弈于天下

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吾告予以故

A. 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B. 其胜何益?其败何损?

C.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

D. 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离杀机保全生命。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人调整心态,止息机巧之心,从此与棋绝缘。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选自《墨子??非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闻则非之 非 :责怪

B. 苟亏人愈多 苟 :如果

C. 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 :确实

D. 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 辩 :辩解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一组是

①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② 从而誉之,谓之义

③ 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④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

⑤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而非 ⑥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

A.①②⑥ B.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损人利己的行为,即使只是偷人桃李,也会为大家所不齿,甚至会遭到为政者的处罚。B.天下的君子不懂得攻伐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记载那些称赞攻打别人的国家的话

遗留给后代。否则,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

C.天下的君子对那些损人的不义行为不以为然,却对最不正义的行为赞誉有加是因为他们屈从权势,黑白不分。

D.本文采用举例类比的说理方法,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信服。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今 至 大 为 攻 国 则 弗 知 非 从 而 誉 之 谓 之 义 此 可 谓 知 义 与 不 义 之 别 乎?

(2)翻译:

①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译文:

②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今至大为攻国 / 则弗知非 / 从而誉之 / 谓之义 /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2) ① 倘若(他们)知道那是不义的,又怎么会解释记载这些不义之事,用来遗留给后代呢?

② 所以(我)知道天下的君子,在辨别义和不义时是很混乱的。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①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②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隔绝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②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fó jiāo 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心而行 率:顺从

B.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 非:没有

C.迨夫年渐长 迨:等到

D.不然虽介若伯夷 介:孤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②愚不肖之近趣也

B.①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②趣居其多

C.①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②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D.①自以为隔绝于世 ②深于趣者也

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谓“难得”之趣的一项是( )

①辨说书画,涉猎古董 ② 如苏州之烧香煮茶。 ③不失赤子、能婴儿。

④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⑤或为酒肉,或为声伎。⑥有身如梏,有心如棘。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山上之色等四个喻体来比喻志趣,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B.第二段鲜明地提出“自然”和“学问”是得趣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举三类人为例说明“趣得之自然者深”。

C.作者认为,儿童时代的情趣最为上乘,次之为山林之人,再次之是品第底下之人,年长位高者最无趣。

D.文末称赞陈正甫“深于趣”,其《会心集》所述趣者居多,也感叹其“知趣如此”。这也是作者写叙缘由。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于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③。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④,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⑤,凌冬不凋;并汾乔木⑥,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⑦,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

[注] ①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叶枯萎后能继续生存,次年春又可发芽,故称。②芦菔、地黄:草药名。芦菔,即萝卜。③愆(qiān)伏:阴阳失调。这里指气候变化。④筀(ɡuì)竹:一种竹子。⑤岭峤:泛指五岭地区。即今广西、广东、湖南交界处。⑥并汾:泛指北方地区。约今河北、山西一带。⑦诸越:即百越。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也指其居住地,即今浙、闽、粤、桂等地。

文中提及的“白乐天”,是指唐代文学家

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法采药多在二、八月,只是因为此时采药者容易从芽、苗上加以辨识。

B.地势高低不同,植物的生长期也不同,有白乐天《游大林寺》诗句为证。

C.南方桃李冬天可结果,北方桃李夏天才发芽,这是地理气候不同的缘故。

D.同一块地里的庄稼,施加的人力不同,其生长、成熟的早晚也各不相同。

文中举“芦菔、地黄”与“紫草”为例,在写法上有何作用?

第二段写采药须考虑植物生长的内外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是指

联系全文,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1】白居易(1分)

【小题2】C

【小题3】通过正反对比,点明“有宿根”药草和“无宿根”药草采集的良好时机(“须取无茎叶时采”、“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3分)

【小题4】(不同的)植物特性(或物性)(2分)

【小题5】指出古法采药固定月份的错误,提倡应根据植物不同入药部位和生长条件来确定采药时间。(3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 市: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 信:相信

C.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咨: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 听:治理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若属且皆为所虏

B.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多于南亩之农夫

C.于是以石生为媒 于是余有叹焉

D.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木欣欣以向荣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人而欣幸和为私人失友而惋惜的心情。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3)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小题1】B 信:副词,的确

【小题2】B  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动词、是 算是/介词 被;C项,“于是”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者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形同/介词 对;D项,介词 用、凭借/连词 而)

【小题3】C 文中没有直接称颂温生品德才学的内容。

【小题4】(1)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2)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3)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我又怎能不耿耿于怀呢?


解析:

参考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借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促织(节选)

蒲松龄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指促织,即蟋蟀)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主人公成名)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通“才”)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看)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注:《促织》借明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朝廷每年要求地方上进贡优质蟋蟀。因此害得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小说写了主人公成名征收促织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儿涕而去 哭泣 B.夫妻向隅 面对着墙角

C.审谛之 仔细 D.成以其小,劣之 弱小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而捕之 视之,形若土狗

B.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亦不复以儿为念

C.儿涕而去 则又超忽而跃

D.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成以其小,劣之

本段文字情节曲折生动,写了三个小故事,请分别简要归纳。

文中第二段有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试用原文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分析这种心理活动描写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

惊—— —— ——忧—— —— ——惊——喜。

作用: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成子抓虫而死;成子投井自尽;成名再次得虫。

【小题4】惊——怒——悲——忧——喜——愁——惊——喜。


解析:

【小题1】劣:以……为劣,意动。

【小题2】A.“之”代粗制; B.前“以”介词,用;后“以”即“以……为”;

C. “而”表修饰;D. “其”它,指促织。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14.5)

1.⑴文中“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中的“若人”指谁?

⑵根据孔子与南宫适的对话,概况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加以评析。

(1)南宫适(1分) (2)政治主张:崇尚以德服人(答“为政以德”“德治”等亦可),反对以武力得天下(答“以力服人”“武力侵暴”等亦可)。(1分)


解析:

评析:略(要求言之有理)。(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