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
??
24.群而不党或 因人废言(1分)
25.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参考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的事。君子憎恶宣扬别人的坏处的人,憎恶处在下级诽谤上级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处事果敢而固执已见的人。”孔子问:“你端木赐也有憎恶的人吗?”子贡脱口而出:“我憎
恶窃取别人成果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别人短处而当作正直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别人争强斗胜,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注释】①恶:憎恶,憎恨。②称人:宣扬别人。③讪(shàn):毁谤。居下流:处于低层或低贱地位。④窒(zhì):固执顽固。⑤徼(jiāo)顽: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知:同“智”。逊:同“逊”。⑥讦(jié):
揭发别人的隐私,耻笑别人短处。
【评点】“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憎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见《里仁篇》)这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
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对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遂赐以兰陵公主园,直钱百万。人或曰:‘所言乃常事,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之使言也。徐州司户柳雄于隋资妄加阶级①。人有告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与罪。遂固言是实,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罪,少卿戴胄奏法止合徒。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讫,但当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罪不合死,不可酷滥。’陛下作色遣杀,胄执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赦之。乃谓法司曰:‘但能为我如此守法,岂畏滥有诛夷。’此则悦以从谏也。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大忤圣旨,陛下以为讪谤。臣奏称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似讪谤。于时虽从臣言,赏物二十段,意甚不平,难于受谏也。”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①阶级:古时官位俸禄的等级。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来所行得失政化 比:近来,最近
B.应由德义所加 加:施与
C.旋以德内无虞 虞:忧患
D.我已与其断当讫 断:推断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旋以海内无虞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B.见人谏,悦而从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于何事如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此导之使言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功业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
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B.孙伏伽进谏,唐太宗虚心听取,并对他给予丰厚的奖赏,有人认为赏赐太重,但唐太
宗认为事出有因,奖赏恰当。
C.戴胄为柳雄求情,在唐太宗大怒变了脸色要杀自己的时候,也仍然坚持主见,可以看
出戴胄也是一个敢于直谏的人。
D.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由极力倡导、闻谏言则喜到表面采纳实
际上内心不满的变化,受到了太宗的赞扬。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
②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酷罚。
③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9.D
10.A
11.C
12.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4分,“加”“比于贞观之始”“等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2分,“法”“无容”各1分)
⑶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见你的分析后,(才知道)我的过失已足以令人吃惊。(4分,“苦不自觉”“向”“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9.判决。
10.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前者表承接,后者表递进;C项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对于”;D项前者是代词,代“大家”,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唐太宗是想杀柳雄,不是杀戴胄。
12.⑴“加”“比于贞观之始”“等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 “法”“无容”各1分。
⑶ “苦不自觉”“向”“堪”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对魏征说:“近来我所作的事的得失及政治教化,比以前如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就恩泽声威所能达到,远处的外族前来朝贡的情况来说,与贞观初年相比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如果从德义与百姓暗中相通,民心高兴诚服来说,比贞观初年又相差很远。”太宗说:“远方处族来归服,应当是由于施与德义,过去的功业为什么反而更大呢?”魏征说:“过去天下未安定,常把德义铭记在心,不久,因国内平安无事,逐渐增加骄奢自满的情绪。所以功业虽然盛大,德义始终赶不上贞观初年。”太宗又说:“所作的事比以前有哪些不同?”魏征说:“贞观初年,担心别人不进言,引导大家规谏。三年以后,见有人进谏,能高兴采纳听从。最近一两年来,不喜欢别人进谏,虽然努力听取和接受,而内心始终不高兴,确实有为难的样子。”太宗说:“在哪些事情上是这样的?”魏征回答说:“即位的初期,判处元律师死刑,孙伏伽劝谏说:‘按照法律,不至于判死罪,不能容许无节制地处以严酷的刑罚。’陛下就把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价值万元钱。有人说:‘孙伏伽的所说的是一般的道理,而所赏赐的太优厚了。’陛下当时说:‘自我即位以来,没有进谏的人,所以赏赐他。’这就是引导大家进谏。徐州司户柳雄对隋朝留下的人,妄自给予俸禄等级,有人控告他,陛下就命令柳雄自己坦白,不坦白就给他定罪。柳雄始终坚持说是照实办理,竟然不肯坦白。大理寺查究得知柳雄的欺诈,将对柳雄处以死罪,少卿戴胄禀奏说,按照法律,只应处以徒刑。陛下说:‘我已对柳雄裁断完毕,只应处以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我的话对,请立即把我交到司法部门去。罪不该死,不能乱用酷刑。’陛下很生气地派人去杀柳雄,戴胄拉住不放,反复达四五次,然后赦免了柳雄。于是对司法部门的人说:‘只要能为我这样坚守法制,难道还怕滥用刑罚杀人夷族的事。’这就是以喜悦的心情来接受劝谏。往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犯圣上旨意,陛下认为是诽谤。我上奏说,上书不激烈迫切,不能激励国君的意志,激烈迫切就相似于诽谤。当时虽然听从我的话,赏赐了物品二十种,思想上却很不舒服,这是难于接受劝谏。”太宗说:“的确如你说的,除了你是没有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都苦于不能自己察觉毛病,你刚才未讲时,我自认为所做的事没有变化,等到听你论说后,我的过失已很惊人。你只要保持这样的忠心,我终究不违背你话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师从、学习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B.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①吾得其为人
②其如是,熟能御之
D.①而公独不识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 )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小题2】两个“以”都是介词,“拿、把”的意思。B项前一个“之”代词,“它、他”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C项前一个“之”代词,“他的”的意思;后一个“其”是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的意思。D项前一个“而”连词,“然而”的意思;后一个“而”是代词, “你、你的”的意思。
【小题3】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郭子仪之子)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②,辄奋击折人手足,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文书)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④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⑤,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日:“且熟,
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日:“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卑顺,温和),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日:“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日:“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日:“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早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日:“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节选自《柳河东集??段太尉逸事状》,有删节)【注】①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②赚
(qie妾):满足。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寓军邠州 寓:驻扎
B.今尚书恣卒为暴 恣:放纵
C.俱至孝德所,谢不能 谢:感谢
D.使人求谕谌 谕:告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②又以刃刺酒翁
B.①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 ②能为公已乱
C.①杀一老卒,何甲也 ②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D.①且大乱,若何 ②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汾阳王儿子郭唏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对手下管束不严,放纵士兵横行不法。
B.段太尉主动到节度使白孝德府中请缨,得到允许后到军中劝说郭唏,使他改正了错误。
C.段太尉在劝说郭唏时,以维护郭唏父亲和郭家的声誉作为切人点,让郭唏心服口服。
D.泾州大将焦令谌强占他人土地,并欺压剥削百姓,段太尉写信骂他使他羞愧而死。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C(“谢”是“道歉”的意思)。
【小题2】D(A项,①以:介词,因为。②以:介词,用。B项,①为:动词,担任。②为:介词,替。c项,①也: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②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D项,①②且:副词,将要)
【小题3】D(“段太尉写信骂他使他羞愧而死”不符合文意,骂他的是尹少荣)
参考译文: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儿
子郭唏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军邢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州
人中那些强暴凶恶的家伙,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
吏都不敢去过问。他们天夫成群结伙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一不顺心,就用武力打断他人
的手脚,甚至还撞死怀孕的妇女。郇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心中忧伤却不敢
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节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自孝德府中,他就说:
“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
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
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来扰乱天子的边防。你假如真的任命我为都虞
候,我能替您制止暴乱,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就答应了段太
尉的要求。
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卖酒老
妥.,砸坏酒器。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盔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
“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
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
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
我顶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段太尉乘机劝说道:“郭尚书难道对不起你们吗?
副元帅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
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力求全始全
终。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暴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罪将连
累到副元帅身上。现在邠州那些坏家伙用贿赂在宰队名册上挂上个名字,杀害百姓,像这
样再不制止,还能有多少天不发生大乱?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
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再拜
道:“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
到自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在此以前,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副使。泾州大将焦令谌掠夺他人土地,自己强占了
几十顷,租给农民,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焦令谌说:“我只知道收入的数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农民自己将要饿死,没有谷子偿还,只得去求告段太尉。
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口气十分温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叫来农
民。说:“我怕姓段的吗?你怎敢去说我的坏话!”他把判决书铺在农民背上,用粗棍子重
打二十下,打禧奄奄一息,扛到太尉府上。太尉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马上自己动手
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早晚自己
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否要
让焦令谌知道。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
吗?泾州赤地千里,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帮一定要得或谷子,又用粗棍子董打壳罪的人。
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现在段公只有一匹马,贱卖以后换成谷子
交给你,锈;居然收下不知羞耻。大凡—个人不顾天灾、冒犯长者、重打无罪的人,文收下仁者的谷子,使主人出门没有马,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的而感复l羞愧吗?”焦令谌虽然强横,但听了这番话后,却大为惭愧乃至流汗,不能进食,说:,“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见段公了!”一天晚上,自己感到悔恨就死去了。
河北区2009届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语 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未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即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州。②陂陁(tuó):
高低起伏。不平坦。③乱流:横渡江水。④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⑤寓:寓世,
住在人世。
9.下列各纽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好客而喜游/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0、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9. B
10.(1)①有一天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倒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
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9. B(于:在。A项中,第一个“以”,介词,因,由于,第二个“以”.介词,译为“用来”,C项中,第一个“而”,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D项中,第一个“之”,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代词,指古木。)
10.(1)①有一天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倒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3分,一县”“斥”“广”各1分。②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2分“之所以”于是”各1分。
(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3分,每错、漏3个断句处扣1分, 扣完为止。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锦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丛中,寂寥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汪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米,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太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对,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庄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白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可攀登的山,可泛舟的水,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赡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佳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叉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也毫不怨恨。”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①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②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论语??先进》)
【注释】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③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以上三章生动地反映了孔子的两种基本教育方法,请指出这两个方法。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①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冬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初,则及临淄侯植②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③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杀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忌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曹操。②临淄侯植:临淄侯曹植。 ③槎桎(chá zhi):拦截野兽的围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茂才 举:推举,推荐
B. 则绥定下辩诸氐 缓定:安抚平定
C. 皆发服悲哭 发服:穿上丧服
D. 则谓为见问 见:指代自己
2. 以下旬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①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
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③亲自教民耕种
④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⑤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⑥然以此忌惮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他都恪尽职守,所到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
B. 苏则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他曾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共度难关,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
C. 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无所顾忌,正言厉色地上前与之辩论,因而被文帝忌惮。
D. 苏则为人正直,不管是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能直言不讳,因而,文帝给他的谥号为刚侯。
1、A
2、B
3、C
1、A 举:被推举
2、B ①③表现苏则治理有方。⑥为文帝的行为
3、C “面对文帝的指责”不确切。文帝忌惮苏则的原因是苏则“以死请”
【翻译】
苏则字文师,扶风郡武功县人。年青时就以学问操行闻名,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朝廷征召,他都一一谢绝。后来由平民出任洒泉太守,调任安定郡、武郡郡守,所在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曹操征伐张鲁,经过苏则所管辖的郡,初次见到苏则,就对他很欣赏,命他但任__的向导。打败张鲁以后,苏则安抚平定下辩一带的各氏话部落,开通了河西走廊,改任金城大守。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官吏百姓流离失所,饥饿穷困,户口剧减,苏则十分谨慎地安抚流民,对外招抚羌人、氏人等部落,得到他们的牛羊,用来供养贫困老弱的人。苏则自己则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如此仅一个月的时间,流民都从外地返回,一共有几千家。于是苏则明确宣布禁令,有违犯的立即处罚,听从教化的一定奖赏。他亲自教导百姓耕种,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因此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
朝廷征拜苏则为侍中,与董昭为同事。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的膝盖,不是阿谀奉承之辈的枕头。”当初,苏则同临淄侯曹植听说魏氏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植的表现魏文帝听说了,却不知道苏则也同曹植是一样的态度。文帝在洛阳,有一次从容说道:“我顺应天命接受禅让,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苏则还以为是质问自己,胡须都竖立起来。立即正颜厉色要上前辩论。侍中傅巽连忙掐他说:“不是说你。”苏则才没有发作出来,文帝问苏则说:“前些时攻破酒泉郡、张掖郡,和西域互通使节,敦煌献来直径一寸的大珠,还能不能再买到呢?”苏则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国家治理得和睦融洽,使德化流布西域,宝珠就会不求自来;靠搜求而获得,那么也就算不得珍贵了。”文帝默然无语。后来苏则陪同文帝打猎,拦截野兽的围栏被撞倒,眼见到手的鹿逃之夭夭。文帝大怒,蹲坐在胡床上拔出佩刀,把有关官吏都抓起来,要处死他们。苏则长跪叩头说:“臣下听说古代的圣王不因为禽兽而残害人,现在陛下正推崇唐尧的教化,却因为打猎的游戏要杀死这么多官吏,愚臣认为不能这样做。愿以死来请求(赦免他们)!”文帝说:“您很正直。”便赦免了全部被抓的官吏。然而苏则也因此被文帝忌惮,黄初四年,降职担任东平相,途中病死,谥号为刚侯。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
B.孟子认为鸡犬走失了,尚且知道去找回来,良心迷失了,反而不知道去找回,这是重小轻大,以小害大。
C.孟子认为只要能放心地去做学问,就能找到研究的途径.
D.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亡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小题】
C
【小题】 对“放心”的理解有误。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读解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
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
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 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 国人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哉,尔所谓达者?
②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
②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