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1)翻译划线句子(3分)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句加上正确的标点(2分)
是 故 江 河 不 恶 小 谷 之 满 己 也 故 能 大 圣 人 者 事 无 辞 也 物 无 违也 故 能 为 天 下 器。
(1)译文:良弓不容易拉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骑乘,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
(2)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是应该占据这个位置的人;凡是不胜任那种官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是应当享有这种俸禄的人。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对事情不推辞,对事理不违背,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墨池记〔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8.D
9.C
10.B
11.(1)(5分)交朋友的人,在全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
8.应为“夸耀,骄矜”之意。
9.C均为介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为了”,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
A.均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在”;B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
D均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10.“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
11.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到周国去请教礼仪,在齐国听韶乐,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不去齐国,不去卫国,那么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没有听过的韶乐,没有得到合适位置的雅、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那么,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学说,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天地万物都具备了,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够了,用不着再到别处去求索,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的。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及于一国;在一个国家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遍及天下;还以天下不能满足,就上与古代的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来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仕宦出游于四方,怎么会有意 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取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口袋里装满了,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提高自身修养,不求被人所知,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想。现在的读书人,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就说:“我擅长书法!”联缀词句成篇,声韵略微和谐,就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大略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就说:“我善于作文章!”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犹如酒瓮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不知道瓮外的天、井外的海是什么样子,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诗歌一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不肯休止。并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太虚今日出游的原因。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借孟武子问仁这一话题,引出孔子对自己的四个学生仁的评价。
B.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
C.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D.从这段内容可知,孔子在评价人的标准就是“仁”。他把“仁”放在最高的地位。
(1)A
是对三个学生的评价。孔子所说的“仁”,是评价人的标准,孔子强调,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翻译下列语句
1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0.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8.(我)之所以派遣将领守住关口,是防备别的盗贼进城和不寻常的事发生。19.这样(做),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20.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面的边境,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18.关键词“所以”“出入”“非常”
19.关键词“然则”,被动句式
20.关键词“东”“肆”“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八 骏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阙,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企及,赶上 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 D.右:袒护,偏袒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C.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 D.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 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3分)
(2) 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3分)
17.B
18.D
19.A
20.C
21.(1)用造父担任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良马没有被遗漏的。
(2)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要点:“克荷”、“吾侪”、“恒劳”、“肩”)
17.齿:并列,排列
18.而:转折;目的)A则:却,表转折
B、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C、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19.A都是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定语后置句)D(宾语前置句)
20.“但各种马仍争斗不断,落得空欢喜一场”不当,是因为“粮饷供应不上”
参考译文:
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用来造访王母,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那些按照马的上下等级来得到不同俸禄的人,也没有不乐意的。
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所以冀地以北纯色的为上等马,住在天闲,用来驾御国王乘坐的车;那些杂色的为中等马,住在内厩,用以国王乘车补缺的备用和战事用;冀地及济河以北的马,住在外厩,诸侯和王公贵卿大夫以及派往四方的官员们用它们;江淮以南的为散马,用来传递书信、服各种劳役,大事不用的。那些养马者的俸禄也看马的高下而有高低,和造父原来的做法一样。
等到夷王的末年,盗贼蜂起。内厩的马按规定应当参战作军马,但是这些马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旌旗就四处乱逃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只好命令外厩的马也参加战斗。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们的马是给天子驾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周夷王的军队和强盗相遇,外厩的马先上阵作战,强盗被打败了。强盗败走之后,内厩的养马人和马才冲上前去,结果周夷王反而认为内厩的马和养马人立了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逃跑了。那些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
周夷王大为惊恐,于是下令征调天闲厩的马匹参战。天闲厩的马一向只习惯于在宫廷里驾车,不习惯沙场作战。天闲厩的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下令改让散马参战。养散马的人说:“作战的马需要有力气,吃得饱才能力大。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而我们这些力气少而又常服重役的马,恐怕更不能胜任了吧。” 夷王听了,心中有所醒悟,因而感到惭愧。他安慰了养马人一番,打发他们回去,并且下令,今后各类马匹都和天闲厩的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但是,由于饲料供养不足,这对于天闲厩和其余三级马来说,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于是,天闲厩的马和其他三类马,都逃到田野,马足相交,看见庄稼就啃就吃。老百姓无法耕种,年老体弱的人都相继饿死,年轻力壮的都被逼得当了强盗,那些马也像这些人一样逃跑了。夷王没有马,不能行军打战,天下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患 盗 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慢: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 逸: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 素: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犹:相同,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__,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__。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__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地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5分)
译文:
1.A
2.C
3.D
1.(“慢”应解释为“玩忽,轻视”)
2.(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3.(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4.(1)为行么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
(2)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
参考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田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徳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践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听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和实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如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拼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赋税不公平,道德教化不开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申推广,也可以说“要我__盗贼,我也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受罪。”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析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1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 竟:整
B.以调和诸物 诸:相当于“之于”
C.与未尝食面等也 等:等同
D.不得名之以珍也 名:命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各有所裨于人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予则不然 见狱吏则头枪地
C.以家常日用之物 以其无礼于晋也
D.而用笋、蕈、虾汁者 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喜条分而缕析之 B.南人饭米,北人饭面
C.五香膳己,八珍饷客 D.然后以滚水下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米与面是人们的主食,对人的身体益处却是不同的,李渔认为不能长期只吃一种而要兼吃,这样利心利脾。
B.李渔身为南方人,其吃面的方法既不同于北方人也不同于南方人。北南吃面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吃面条,后者吃面饼。
C.李渔所制的“五香面”与“八珍面”所用主料相同,所制作方法也差不多,重面味不重汤味,它们所不同的只是辅料。
D.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从作者详细介绍的制面之法、吃面之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生活情趣,符合“闲情”偶寄的特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3分)
(2) 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3分)
17. B
18. C
19. A
20. B
21.(1)只要看看制作面饼的人,想要它(面饼)松软而不硬实,(他们)就用油拌面,那么面的特性就知道了。(3分)
(2)因为知道使用(此物)的人很多,罗列它们就如同抄袭了。(3分)
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①者承蜩②,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①痀偻:驼背。②蜩:蝉。③厥:竖。④株拘:树根盘错处
翻译句子。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借“痀偻承蜩”的故事,来说明养生的什么基本方法?
【小题1】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小题2】用志不分,凝于神。(神思高度凝聚,思想专一)
【小题1】无
【小题2】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愚:愚蠢
C.而耻学于师 耻:意动用法,以… … 为耻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一定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1不拘于时 2 龟玉毁于椟中 B.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D.1惑而不从师 2尊贤而重士
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第一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做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
D.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地位贵贱、年龄大小、闻到先后等方面全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A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