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小题】

C

【小题】

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解析:

【小题】

错在“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孟子原意是“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小题】

答题思路,首先要确立三则材料的核心,然后联系实际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您想让贵国的国君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希望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要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干扰他,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学会齐国话,也是不可能了。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庄岳那个地区住个几年,虽然每天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不易办到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为善呢?一个薛居州,对于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段意 戴不胜与薛居州都是宋国的大臣。据清代学者崔述的研究,孟子来到宋国,是在他离开齐国 之后(《孟子事实录》卷下)。当时的宋国,正处在周围各大国的虎视眈眈之中,宋国的君臣们想振 兴国运,却又缺乏良策。孟子认为,如果单纯比实力,宋无论如何不是大国的放手,若要坚决保卫国 土(参见本书《梁惠王》篇孟子与滕文公的两章谈话),就必须得到民众的拥护,“效死而民弗去人 所以,孟子多次向来国的君臣进言行“仁政”。此章所说的是,要施行善政,必须摒斥奸佞,迸用贤 达,否则,“小人众而君子独,无以成正君之功”。(朱熹《章句》)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福州八中高三模拟考试)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 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

【小题】C

【小题】“事亲”与“守身”都是重要的,二者不可兼得时,“守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孝。失节使父母颜面扫地,做子女的应该正道直行,守身为大,爱护自己,让父母放心,这才是真正的“事亲”。


解析:

【小题】“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小题】参考译文:孟子说:“侍奉人,谁最重要?侍奉亲人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操守最重要。不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听说过;失去操守还能侍奉亲人的,我没有听说过。谁没有要侍奉的?侍奉亲人才是根本;谁没有守护?守护自己的操守才是根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高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日夜相击于前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失其所与,不知 太子乃与见王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

①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②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③ 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解析:

【小题】A  解析:谋,图谋。

【小题】C解析:都是承接连词。A.前一个“到”,动词;后一个 “在”,介词。B.前一个是动词,到。后一个是代词,代“自夜相击”的情况。D.前一个动词,“结交”。后一个“跟”,介词。

【小题】B解析:A.原文第三段“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C.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俛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见译文


解析:

蜻蜓还算小的,黄雀也是如此啊。他俯身啄食白米粒,飞上茂密的树上?息,不时地拍打着翅膀奋飞,自以为不会有灾祸,跟谁也没有争端。哪知那些公子王孙,左手持着弹弓,右手握着弹丸,正要从七八丈高的天空中捕捉自己,并已瞄准了自己的脖子。它白天还在茂密的树枝间嬉戏,晚上已被调成酱醋制成佳肴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篇》)

  [注]①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③匡:纠正。 ④衽:衽,衣襟。 ⑤谅:遵守信用,这里指拘泥小的信义、小的节操。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②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

(2)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灵活变通的,在这里侧重着眼于大是大非。


解析:

参考译文:(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②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2)请简要说明此文段蕴含的道理

(2)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1)、①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

②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解析: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阶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众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阶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阶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谒,阶素闻冉氏兄弟,敕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阶将谢之,乃为设宴,阶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阶以微言挑之,卒默然。阶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阶,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阶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阶志也,但末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阶大喜曰:“阶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阶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权发遣合州,璞为承务郎,权通判州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碁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节选自《元史·余阶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阶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更:改革B.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 所以用蜀:用来治蜀的方法

C.与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平等的礼节 D.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起:起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豪杰之士趋期立事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B.阶将谢之,乃为设宴,阶亲主之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C.阶以微言挑之,卒默然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贤于十万师远矣 则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3.对下列句子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集众思,广众益 ②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 ③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④阶素闻冉氏兄弟,敕入即出见之 ⑤居数月,无所言 ⑥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⑥/④/⑤

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阶素闻冉氏兄弟贤能,于是亲自到他们的住处拜访,设宴款待,终于赢得冉氏兄弟的信任,答应出山帮余阶。

B.冉氏兄弟初到余府,韬光养晦,不发一言,不献一计,对此,余阶则愈觉得他们在“观我待士之礼”,便更别馆处之。

C.余阶治蜀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革除弊政、设置招贤馆、选拔任用有才华的人,采纳冉氏兄弟建议,筑城屯田,使蜀富实。

D.贤能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冉氏兄弟不语则已,一语惊人,与余阶不谋而合,犹如刘备三顾茅庐而得“隆中对”。

1、D

2、C

3、B

4、A


解析:

1、D(起:出来做官)

2、C(介词,拿,用;A助词的/代词他;B承接,于是/副词,才/D表比较/向)

3、B(①②并列③假设④因果⑤转折⑥目的)

4、A(冉氏兄弟是自动前来见余阶的)

【译文】

 余玠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朝廷(也会)不吝惜以高爵重赏酬报的。豪杰之士随时世而动要求建立功业,现在正是时机。”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所献策谋可采纳的,(余玠)按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播州冉进、冉璞兄弟俩,有文才武略,隐居在少数民族区域,前后经几任外任的将帅征召,坚决不肯就职。他们听说余玠贤明,相互商量:“这样,可以与他谈谈。”于是前往帅府。余玠素闻冉氏兄弟(之名),看到名片请冉氏兄弟进府邸并立即会见他们,施以平等的礼节,(给予)在宾馆(休憩)的待遇。冉氏兄弟以平常的心态接受;过了数月,也没有谈什么(建议)。余玠准备向他们问候请教,于是为他们设宴。余玠亲自主持宴会。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在座的来客纷纷争着讲自己策谋的高明,而冉氏兄弟只是饮酒用餐而已。余玠以含蓄的话语引导他们,最终(他们)还是默默无言。余玠(心里)说:“他们不过是在看我将怎样礼待有识之士罢了。”第二天,让(二人)换住另一处宾馆,并派人天天在暗中观察他们的作为。(派去的人发现)冉氏兄弟终日不讲话,只是面对面蹲着,用白垩土在地上画些山川城池的图形,起身后就涂抹掉。这样,又过了十日,(二人)请求会见余玠。(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作为今日(固守)西蜀之计,恐怕是在于迁移合州城(防务)吧?”余玠(听罢)不觉一跃而起,拉住二人的手说:“这正合我的心意,只是我没有想到合适的地方。”(冉氏兄弟)说:“蜀中关隘,地势优越的莫过于钓鱼山,将合州城迁移至此,如用人得当,积贮粮食守住钓鱼山,(那就)远胜过十万军队,巴蜀便不难防守了。”余玠大喜说:“我始终相信先生非浅薄之士,先生的策谋,我不敢掠为己有。”于是不再与众人商议,秘密将这个计划向朝廷报告,并请求不要拘泥等级授予他们兄弟官职。(朝廷)昭封冉琎为承事郎,冉璞为承务郎。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

   最终建成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共十余座城池,都依山势构筑营垒,星罗棋布,作为各州郡治所,屯兵聚粮制定坚守的方案。又转移金州的军队到大获,以守护蜀中关隘;转移沔州的军队到青居城;兴州的能军队暂驻合州旧城,后移守钓鱼城,共同防备内水一带(的敌扰)。转移利州军队到云顶城,以防备外水一带(的敌扰)。在这种布防下,(调度兵力)如以臂控制使唤手指(一样自如),(各成兵力的)气势联通。余玠又指令嘉定(知府)在成都辟地屯垦,蜀中因此殷实富足。

阅读下面选自《孟子》的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②。”(《孟子??离娄下》)

【注】①被发缨冠,披散头发,帽带来不及系好地戴上冠帽。朱熹《孟子集注》:“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②赵岐《孟子注》:“乡邻,同乡也。同室相救,是其理也,喻禹、稷。走赴乡邻,非其事,颜子所以阖户而高枕也。”

(1)下面各项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禹、稷处于平治之世,身膺治理洪水、教导耕稼的重责,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态度,刻不容缓地去拯救天下百姓。

B.颜回处于乱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箪食瓢饮,安贫乐道而自得旷达。

C.禹、稷与颜回的人生经历、行为特质无疑是两种不相同的形态,但却得到孔子至高的赞美。

D.孟子认为禹、稷与颜回执守着各自的原则,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合乎事理的,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本章所举的禹、稷与颜回的生活环境、地位背景差别很大,但孔孟对他们都一致推崇,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1)D

(2)答案示例(1):人若能秉持良知善性,则不论身处何地,处境如何,得志与否,都可以体现大道,成就贤德。

答案示例(2):人若能体道而行,则不论他做什么事情,是“泽加于民”,抑或“独善其身”,都将有益于世道,有利于社会群众。


解析:

(1)D孟子认为禹、稷、颜回执守相同的仁义,即使将他们的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因应身处之位,而表现出合乎那时位所应有的行为。

(2)主要是从他的品行(从善如流)和他的作为(为民谋福祉)来判断的。

【译文】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②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2)试评述上段孟子选拔贤才的启示。

(1)  ①您现在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所选用的人,到今天想不到都罢免了。

②国君选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臣,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

  (2)孟子提出选拔贤才,不能以近臣、大夫之意为准,而应倾听国人的意见。这种对国人愿望和利益的重视,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  ①进:选用 亡:罢免

②国君选贤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臣,就要把卑贱者提拔在尊贵者之上,把疏远的人提拔在亲近者之上,对这种事能不慎重吗?

  (2)孟子的核心思想是“民本”,在选拔人才方面他也主张要多听取下层的意见。

【译文】孟子见到齐宣王说:“之所以叫‘故国’,不是有树木就是,而是指有世臣,大王有没有可以信任的大臣。过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罢免而不知逃跑到那里去了。”

  齐宣王说:“我要怎么才能识别人才而不至于放弃这些人才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臣,如果是迫不得已(而选用新臣),将会使卑贱者超过尊贵者,使疏远者超过亲近者,怎能够不慎重对待呢?(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贤能,还不成;大夫们也都说贤能,还不成;全国的人都说贤能,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贤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说(某人)不行,不必听信;大夫们也都说不行,也不必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他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证实他的确不行,然后才罢免他。(如果)左右亲信的人都(某人)该杀,不必理睬;大夫们都说该杀,也不必理睬;全国的人都说该杀,然后去考察他,证明他的确该杀,然后才处死他。所以说,这是全国人判他死刑。——做到这些,才称得起是百姓的父母。”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从选文中,你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1、(1)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2) 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2、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析:

关键词或采分点

1、(1)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2) 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2、作者列举了桀纣王天下的反面例子,再通过“水之就下”和“兽之走圹”两个比喻进行论述,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的丧失天下,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失去百姓的拥戴,那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百姓,这就得到天下了。获得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这就得到百姓了。获得民心有方法:百姓所希望得到的,就给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们,如此而已。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的流向下游,百兽的奔向旷野一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