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人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而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其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xì)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

B.恶能辨之不惑 恶:怎么

C.不惑不徇 徇:遵循

D.而其辞之不工 工:精美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众人则能辨焉 于是余有叹焉

B.惧后世之不知 石之铿然有声者

C.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作者论述了“铭志”与“史传”的不同特点,目的是区别二者的不同,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

B.文章阐述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是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的缘故。

C.本文笔法纡徐百折,跌宕多姿;吞吐抑扬,极尽腾挪。形成了舒展自如、婉丽从容的风格。

D.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不仅表达了对欧阳舍人的感激之情,而且论述了为文要“公与是”的观点,论证严密有力。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徇:顺从、袒护)

【小题2】A(A、焉:句末语气词。 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 C、连词,来,用来/连词,并且。 D、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小题3】A(“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错,应该是为了说明铭志有警劝之道,义近于史。)

参考翻译: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步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父的艰难颠沛,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希望世道的转煤变呢?善行,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畏惧呢?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自己的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

既拜受承蒙赏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先祖世系相传的世次问题,岂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查。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能尽述,曾巩再拜。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子莞尔而笑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C:君子义以为上 D: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 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易其弊衣 弊:破旧

B.女觉遽反 遽:急忙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B忽有人被发粗衣 ,自天而降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D.一夕,为海潮所沦

斧斤以时入山林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膳其肉,味倍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D.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__,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解析:

【小题1】发,打开,挖开。

【小题2】A项两个“因”都是副词,于是,就。(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以,动词,认为;介词,按照。D、为,介词,被;动词,成为。

【小题3】A组第二句、B组第一句、C组第一句,都不能表现“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

【小题4】洞人埋葬她们并建冢有可怜她们的原因,也有警示后人的意思。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③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

注释: ①绮乌, 地名。②封人, 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③适,如果。

解释:束缚( ) 道( ) 食( ) 用( )

贤之用( )

译文:

管仲被捆缚着,从鲁国到齐国去,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绮乌,封人跪着给他饭吃,(样子)十分尊敬。封人趁机偷偷对管仲说:“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要拿什么报答我?”(管仲)说:“(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将要拿什么报答你呢?”封人怨恨管仲。


解析:

见译文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解析:

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子路最后所说的话其实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思想,你从中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解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下列各句与课文没有出入的一项是( )

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与谁? B: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D:言不及意,好行小惠,难矣哉!

阅读下面文言文,将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踰月,而国莫之服。

(1)译文: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

(1)灵公喜欢妇人穿男子的服饰。(2)不到一个月,国中没有女子穿这种(男人)服饰的了。


解析:

本题第一句考查了活用词和古今异义词“丈夫饰”,“丈夫”在文中指男人,和现在所指的“结婚男女中的男方”意思不同,“丈夫饰”在此作动词用,穿男人的衣服。第二句考查了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语序。

【译文】

齐灵公喜欢女人穿男人衣服,全国的女人都这么效仿着装。齐灵公让官员禁止这种现象,他命令说:“发现有女子穿男子衣服的现象,就把她的衣服撕裂开,把衣带扯断。”街道上撕破衣服,扯断带子的女人比比皆是,但女人着男人衣服的现象却一点也没改变。齐相晏婴晋见齐灵公,灵公问他说:“我让官吏禁止女人穿男人衣服,甚至撕破着装者的衣带,可这种现象却一点没有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晏婴回答说:“国君你在宫内实行女着男装,而在宫外禁止,就好象商家在门上挂牛头而却在铺内卖马肉一样。你为什么不让宫内不这样着装,那样宫外就没有人敢这么穿衣服了。”齐灵公说:“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下令让宫内不许女着男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国内就没有这样穿衣服的人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袒裼裸裎:袒裼,肉体袒露;裸裎,露身。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不随便与人交往,连别人的帽子戴得不正他都要生气。柳下惠则相反,和谁都能交往。虽则交往,但决不受他人影响。

B.对待不良倾向,伯夷是“望望然去之”,而柳下惠则“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两者都十分可贵,十分难得。但孟子认为两者都不可取。

C.柳下惠不羞辱国君,也不小看下面的官员;他为官就竭力提拔贤士,一定重用他们,不因为官小而抱怨,处境困厄而不忧伤。 D.柳下惠的信条是:“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玷污)我哉?”就是说,他也爱惜自己的清净洁白,不与伯夷异趣。

孟子在这里实际上批判了哪两种人?

【小题】

C

【小题】

孟子在这里批判了两种人:一种人原则性太强,自视清高,器量狭窄,难与之相处;一种人态度过于随便,没有原则,逢场作戏。


解析:

【小题】

原文句子理解错误。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

【小题】

参考译文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就不去侍奉,不是他中意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不同恶人交谈。在恶人的朝廷里做官,同恶人交淡,就觉得像是穿戴着上朝的衣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样。把这种厌恶恶人的心情推广开去,他就会想,如果同一个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人帽子戴得不正,就该生气地离开他,就像会被他玷污似的。因此,诸侯即使有用动听的言辞来请他的,他也不接受。不接受,就是不屑于接近他们。柳下惠不认为侍奉坏君主是羞耻的事,也不因为官职小而瞧不上;到朝廷做官,不掩藏自己的贤能,必定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被国君遗弃而不怨恨,处境穷困而不忧伤。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赤身裸体地在我身旁,你又哪能玷污我呢?’所以他能高高兴兴地同他人处在一起而不失去自己的风度,拉他留下,他就留下。拉他留下他就留下,这也就是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又说:“伯夷狭隘,柳下惠不严肃。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效仿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希文①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②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②敖仓:粮仓。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领:治理,管理。

B.希文乃纵民竞渡 纵:放纵,任由。

C.又新敖仓吏舍 新:修缮,翻新。

D.皆欲以发有馀之财 发:分发,发给。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 存饷:指开展救济工作。

B.文正乃自条叙 条叙:指上书逐条陈述。

C.日无虑数万人 无虑:没有忧虑。

D.两浙唯杭州晏然 晏然:安然无事。

对下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殍殣枕路:饿死的人倒卧在道路上。

B.工作鼎兴:工作起来大有兴趣。

C.不恤荒政:不顾救济灾荒的政事。

D.嬉游不节:娱乐游玩不加节制。

文段中提到的范仲淹,是 (朝代)的名臣,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 》,这篇文章是他应好友 之约而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表达中范仲淹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他的谥号为 ,选文段首的“皇祐二年”,其中“皇祐”是 。(每空1分,共7分)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6分)

(1)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2)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3)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北宋/宋朝、《岳阳楼记》、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正、年号

【小题】(1)吴地的人喜欢比赛划船,爱好诵经拜佛一类活动。

(2)从春天到夏天,居民全都从家中出来游玩。

(3)救灾工作的措施,没有比这些做法更重要的了。


解析:

【小题】D(发,发掘,使……发挥作用。)

【小题】C(无虑,大概,大约。)

【小题】B(工作鼎兴,意思是大兴土木建筑工程。工作,土木建筑方面的事。)

【小题】略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宋朝皇佑二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字希文,卒谥文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

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fó jiāo 。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住持,对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住持无不招募工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所以上奏弹劾范仲淹。范仲淹上奏说:“臣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嘉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

这年全国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灾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