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句子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人”中的“之”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

B.句读不知

C.蚓无爪牙

D.师道不传也久矣

8.下列句子中,和“师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不拘于时

D.而耻学于师。

7、【A】A 都是指示代词,这些,这类;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D】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A判断句。B宾语前置。C 被动句。D介词结构后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徏家崇安、浦城,会聚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徏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②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会聚希阔 稍:渐渐

B.亦不其为何等语也 省:明白

C.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 椟:匣子

D.而其后如此 识:记下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2分)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⑤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⑥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6分)

⑴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3分)

译: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3分)

译:

3.C(椟,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匣子装”)

4.D(①④间接表现,②说的是黄子厚的书法)

5.A(作者并非不敢,而是觉得有更急迫的事要做,没空和子厚争胜)

6.(1)(子厚)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3分,“间”、“曳”、补出省略的“于”各1分,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2)(许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3分,“倍”、“是”、“嘉”各1分,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和黄子厚在屏山刘家斋馆相逢,一起拜病翁先生为师。子厚比我小一岁,读书作文的程度,大致相差不多,有时还要跟我一起讨论,来弥补他不足的地方。过了三四年,我还是老样子,可是子厚一时间忽然进步神速,好像难以估量,发表议论、撰写文章,总是使在座的人吃惊。我固然为他遥遥领先不可企及而感叹,就是同辈中也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从此二十多年,子厚作诗著文一天比一天更精巧,弹琴写字一天比一天更精妙,可是我却一天比一天更糊涂懒散,竟然比不上普通人。我又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还有比学文更急迫的,于是就断绝学文的念头,一概以愚顽鄙陋自居,当然也没空和子厚在文辞方面争胜了。不久子厚两次搬家,到了崇安、浦城,见面聚会的机会渐渐少了。但我每当收到他的诗文书信,一定拿着它欣赏赞叹,长久不能放下。

子厚的文章学习太史公,他的诗学习屈原、宋玉、曹植、刘桢,一直到韦应物,对于柳子厚的诗还认为杂用今体而不太喜欢。他用隶书写定的古体字,更得魏、晋以前书法的意态风神,大都气韵豪爽,并且趣味雅洁,潇洒超脱,没有一点世俗习气。子厚中年时在科场上不得志,就愤然抛弃科考,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或望远山,或到水边,来满足自己。对于骚体,能用楚调古韵组成诗的节奏,高低起伏,上下快慢之间,气势逼人,跌宕起伏,意境幽远,风格沉郁,听的人为之感动慨叹,有的甚至掉下眼泪。从此他的诗日益高超古朴,于是和世俗不能相合,以至不再可以拿给别人看。即使有人看到了,也不明白他说些什么。只有我因为还未忘掉原先的爱好的缘故,很能理解他作品的深意,不曾不再三观看,深深地为他感到悲哀,心想子厚难道真的就因此而困厄吗?但我也没想到他就这样困厄而死。

我年老多病,活在世上还能有多少日子?过去老友,都已衰亡,再没有可以一起谈论这些的人了。我正要访求子厚的遗稿,放在木匣里收藏起来,心想后世一定有能够喜爱它的人。一天三山许闳生来见我,从袖中拿出若干篇子厚亲笔所写的诗及若干篇另抄的诗来给我看,其中还有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这样就更加了解子厚晚年所作的诗,这些诗变化无穷、收放自如、难以捉摸、精微神妙,还不止是我以前所知道的一些东西。为此,我拿着他的诗卷,泪流满面,在他的诗后记下这些感受。

子厚名叫铢,姓黄。世代居住在建宁的瓯宁县,中间迁居颖昌,且已有两代。母亲孙氏爱好读书,擅长作文,兄弟都有非凡的才干,而子厚杰出的成就,尤其能够显现自己。但却生不逢时,困厄而死,这真是太可悲了!许生曾经跟子厚学诗,得到他的真传,所收集的遗文如此之多,并勤恳地进行编辑。许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

庆元已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我知之矣:利泽施人,名声昭于时,坐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9. 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太行之有盘谷 阳:南面 B. 美可 茹:吃

C. 维子之 稼:收割庄稼 D. 乐且无 央:尽头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土肥\宅幽势阻

B. 人之称大丈夫\粉白黛绿

C. 不可幸致也\触刑辟诛戮

D. 利泽施人\坐庙朝

11. 下列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B.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C.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D.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B(A. 不是获得灵感的时候;C. “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是错误的;D. 读者阅读之后这是错误的,是作者存有“读者观念”。)

8. D(“不是现代文明促使的”作者只是说明一个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朝,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之,谈笑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9.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 呼中丞之名而之 詈:骂

C. 诛五人 按:按照律例

D.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既而:不久

10.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吴民之乱请朝 故燕王欲结

B. 缇骑按剑前 攀援而登,箕踞

C. 然五人当刑也 蚓无爪牙

D. 谈笑有尺寸之地

11.下列对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

A. 周公被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痛心着啊。

B. 周公被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在痛恨他。

C. 周公的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痛心着啊。

D. 周公的逮捕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人民正在痛恨他。

1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由五人死与葬的不同时,宕开一笔,引出了一段关于死的价值的感慨和议论,在对比中突出了五人的出类拔萃,非比寻常。

B. 文中对苏州市民的抗暴斗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既写出了百姓的正义凛然、立场鲜明,也写出了阉党的仓皇丑态、残酷__。

C. 虽是碑记,但文章一直写到五人被杀害时才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这样做是因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凸显群众正义的力量,而不单是为五人而写。

D. 选文最后一段用了细节描写,刻画出五人慷慨就义的从容不迫、临难不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谓言约义丰。

9. C(按:追究,查办)

10. B连词,表修饰(A.介词,向/介词,和、与;C.助词,取独/助词,定后标志;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

11. B

12. C(“主要是……”有误,最后才提五人之名目的是显示出其意义的重大,需要郑重其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宋)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子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人所信也。今可谓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释】: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秀才西来,书 辱:承蒙,谦辞

B.不暇师穷经 就:跟随

C.然其为 功:功名

D.今可谓矣 困:窘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游从相爱之私/良吏亦多脱人于死为功

B.然言出罪至 / 此竹数尺耳,有万尺之势

C.徘徊不敢出所为者/自啮臂曰:“莫是梦否?”

D.其言不人所信也 / 苍苍者或化而白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B.作者对时文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11、 (1)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2分)

(2)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2分)

(3)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2分)

(4)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2分)

8.C     9.C      10.D

四、

11.

(1)然而米瓮常常是空的,没法生火做饭。            【2分,“屡”“罄”各占1分】

(2)以前的各种罪孽,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2分,“罪案”“见”各占1分】

(3)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2分,“穷”“贱”“安”“ 是”各占0.5分】

(4)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值高度相当的。

【2分,“至”“齐肩”各占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陶庵梦忆序

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愕窒不敢与 接:接触

B.舆从也 仇:怨恨

C.不岁月 次:排列

D.犹雕虫 事:从事

6.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遥思往事,忆即

A.李牧连

B.盛以锦囊,负而

C.予我千金,吾

D.必手足,置老监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往日奢华的果报,对往昔的追忆更像是无奈的梦呓。

B.作者所写的《陶庵梦忆》,杂记他从前的种种见闻,不同于以往年谱、志林,寄托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感慨。

C.作者引用《枕中记》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喻指自己过去的富贵生活如虚梦一场。

D.作者对话陵脚夫“失足破其瓮”,痴念“得其梦便好”的想法持批评态度,而对寒士乡试中式的不易却抱有深深的同情。

5.B      6.D      7.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共19分)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辱以予 顾:探望

B.、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C.、且得罪 重:加重

D.、并苏君以为何如也 示:给……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予知生

今者出,未辞也,为奈何

B.、 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

C.、 既得之心矣

青出蓝而胜于蓝

D.、 其材力之放纵

悚然听之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生在快要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 作者劝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6.【答案B】解析:称,称赞。

17.【答案C】解析:A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代词;B前一个“其” 表希望语气副词, 后一个“其”为代词;C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从”; D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连词,后一个“而”为修饰性连词。

18.【答案D】解析: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比较含蓄委婉,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泄无遗。

19.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20.(1)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奇特(特异)的人才,而苏君也真可以说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⑵ 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7.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庖月更刀 族:一般的

B.刀刃若新发于 硎:磨刀石

C.乎技矣 进:超过

D.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不足外人道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硎 ④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9.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秦人不暇自哀

C.苟以天下之大 D.臣之所好者道也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庖丁始解牛时,和普通人一样,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不再把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C.文中写良庖、族庖,是为了反衬庖丁,类比三者解牛的方法,从而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D.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5分)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5分)

7. D(善,这里应为拭擦)

8.B(①②不同,①“为”意为“对”, ②“为”意为“因为”。③④不同,③中“于”意为“在”,④中“于”意为“对于”。)

9.B(例句: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省略句。B.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C.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D.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10.C(应为对比)

       11.(1)顺着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大的缝隙,沿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得分点:批、因、句式:技经肯綮之未尝)(5分)

       (2)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动作也因此而放慢。(得分点:虽然、族、为)(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 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之 乘:凭借。

B.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 再:两次。

C.然后知井之有龙不 谬:错误。

D.自天竺讲事 谢:辞去。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作者认为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浪涛从海上而来,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

C.作者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他到风篁岭上并指责他不为龙井写些文字。作者有所触动所以才写了此文。

D.有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印度回到寿圣院里休养。并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

14.A

15.A

16.C

【解析】

14.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A.乘:登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结合语境可知,①不是评论龙井 ②是说龙井有名。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指责” 一词不当 。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西湖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根本就不管湖岸的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美丽,来分散(弱化)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弱化)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要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18.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19.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20.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21.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22.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18.B

19.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0.D

21.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

22.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多用于诗歌中,如“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哉”:语气词,可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表示测度,相当于“吧”;还可以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夫”: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四个虚词的用法相比较,可以确定答案应为B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文段加以分析。组织答案的方法是,指出该文段是如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本文第②段“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把百姓不学习处于蒙昧状态比作宝物在暗室,“学者,心之白日也”,把学习比作太阳,意思是说学习能使人消除蒙昧,就像太阳能消除暗室的__照到宝物一样。这就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了表述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考点。在解答时考生可首先将画线句子翻译过来,结合上下文了解画线句子含义,然后对照选项找出答案。第④段画线句翻译过来就是“回顾学习活动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意思是说,学习走过的路是漫长的,但是如果因为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松懈了,那就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是错误的。由此可知答案是D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考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详细了解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考场上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句式知识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本文第⑤段中运用整句论述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就具有以上特点,考生逐一列出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段,明确该段一共有几句话,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义,最后按照“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模式组织答案就可以了。第⑥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层,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