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靡:无,没有
B.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术:经营生计的本领
C.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稔:事物酝酿成熟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亦不以城予赵 农人告余以春及
B.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悟已往之不谏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门虽设而常关
D.会于西河外渑池 将有事于西畴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交代了写《归去来兮辞》的原因。
B.作者以极其坦诚的态度说明自己之所以就任彭泽令,是为生活所迫。
C.作者之所以辞职,最根本的原因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作者在序文中还告诉我们他任官职的时间及所取得的成就。
1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
13.B
14.D
15.
(1)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
(2)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造作勉强能够收效的。挨冻受饿虽然很急迫,但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就会身心都感到痛苦。
【解析】
12.
试题分析:C项,稔,庄稼成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B项,助词,表修饰,相当于“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均为介词“把”;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D项,均为介词,“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项,“所取得的成就”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交代任官职的成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乙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属予记之 属:请托
B.辟而即之 即:走近
C.其应无方 方:方法
D.安石声誉未振 振:(引起)震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少与王安石游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以修其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乃自以为不足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1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19.下列选项中,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B.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C.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D.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1)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4分)
(2)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6分)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分)
16.C
17.B
18.D
19.A
20.(1)政事,难道仅仅在处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上就停止罢了吗?
(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
(3)君子讨厌(痛恨)那些舍弃(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这样借口的人。
(4)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悌的道义对百姓反复陈说,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原文为: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省略的内容要不出,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岂、督、断,虽、尽、迹、其、蒙,疾、舍、辞,谨、申、戴、孝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甲]
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
[乙]
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⑤;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⑥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志:纪念。②扶风:即凤翔府。③忭(biàn):高兴,喜欢。④荐饥:连续饥荒。⑤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⑥伊:语助词,无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示不忘一也 一:一致 B.始治官舍 治:修筑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叮嘱 D.而盗贼滋炽 滋:增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休息之所 引以为流觞曲水 B.既而弥月不雨 既而儿醒
C.官吏相与庆于庭 夫人之相与 D.又从而歌之 吾从而师之
11.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⑥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
1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3分)
答: 。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3分)
答: 。
9.C
10.A
11.D
12.
(1)这一年的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起了麦雨。(是:代词,这,1分;雨:名作动,下,1分;状语后置1分;阳:山南水北,1分。扣完为止。)
(2)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刚干旱就把雨水赏赐给百姓。(今天:现在上天,1分;遗:遗弃、抛弃;斯:代词,这、这里,1分;状语后置1分。扣完为止。)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属:劝酒。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0.
试题分析:A.以为:把……当作;B.既而:这样以后却/不久、一会儿;C.相与:共同、一起/相处、相交往;D.从而:表示进一步行动,接着/从:跟随,而:表承接,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生所资 资:资助、供给 B.心惮远役 惮:害怕、畏惧
C.饥冻虽切 切:急迫、急切 D.尝从人事 从:顺随、依从
6.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幼稚盈室 B.于时__未静 C.质性自然 D.于是怅然慷慨
7.下列句子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家叔以余贫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遂见用于小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故便求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因事顺心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2分)
答: 。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分)
答: 。
5.A
6.C
7.A
8.
(1)恰逢有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会:恰逢、碰巧、正赶上,1分;以……为:把……当作,1分。)
(2)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寻:不久,1分;状语后置1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资:凭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6.
试题分析:A.幼稚:古义“小孩”,今义“不成熟的做法”;B.__:古义“战乱”,今义“比喻纠纷、乱子”;C.慷慨:古义“感慨”,今义“大方的行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A.以:因为、由于;B.于:介词,在/见……于,表被动;C.之:代词,指彭泽县令/动词,到;D.因:介词,因为、由于/介词,趁着、乘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
13.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__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6.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D
13.A
14.B
15.C
16.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3.
试题分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运使孙司谏①书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 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 蕃:繁多,众多。
B.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 贼:伤害,杀害。
C.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 扞:触犯,抵触。
D.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 道:道路。
14.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直二百千而己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则其问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其与抱薪救火何异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 ②其制稍异于前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购人捕盐”弊端的一组是( )
①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
②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
③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④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
⑤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运使孙司谏为了杜绝私盐,想通过由百姓出资、官府悬赏的方式来抓捕私自采盐的人,王安石写信认为此举不当。
B.王安石明确指出,征集钱财来悬赏,费用最终必定落到大户的头上,会导致他们破产失业甚至聚众为盗,应该谨慎行事。
C.王安石认为孙司谏购人捕盐尽管是为了解决公家之用不足的问题,但是为政还是应该效仿古之君子,并遵循现行之法。
D.王安石所论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深刻,富有层次性,且无低眉折腰之态,语言直率,念度恳切。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4分)
(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3分)
(3)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3分)
13.D
14.B
15.A
16.B
17.⑴(4分)大概几口人的家庭,养家糊口、安葬死者的费用,全都从田地里出,州县的各种需要(或“费用”),又要从这些家庭出。(“大抵”“养生”“须”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⑵(3分)让安分守法的百姓卖掉田产来奖赏那些刁滑强横、告发他人的人,不是用来处理政事的办法。(“告讦”“所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⑶(3分)让世上的上层执政者,指着您这样的做法而加以效法,难道不损害您的道义吗?(“师”“独”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道:方法。在文言文中辨析重点实词的含义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其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B连词,表目的。A①副词,只,仅仅;②副词,于是,就。C①代词,指代上文的做法;②副词,表反问。D①介词,向;②介词,作比较。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属于“购人捕盐”弊端。①③④君属于“购人捕盐”弊端;②体现的是田少;⑤体现的是政府财政和百姓收入均出现困难;⑥体现的是政府的无奈之举。所以选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聚众为盗”在文中指的是被奸人骚扰而失业的艚户。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大抵”“养生”“须”“告讦”“所以”“师”“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或问日:“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日:‘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日:‘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日:‘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日:‘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日:‘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日:‘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20.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齐圜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1.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4分)
20.C
21.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孟子认为,只有天吏可以讨伐暴虐的燕国.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 样暴虐的齐国去讨伐燕国。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A。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从文章中找到孟子关于讨伐杀人的语段,先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自己的判断,可抓住“‘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为士师,则可以杀之。’可从法治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目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 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便 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 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说: ‘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 里鼓励它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您
B.人益不事师 益:利益
C.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恒:经常
D.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
18.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1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绝。
B.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作者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D.第三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20.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及其他课内语句。(11分)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5分)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分)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分)
17.B
18.D
19.A
20.(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的时间很短,就如同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关键词:以是、炊不暇熟、挈挈)(2)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关键词:德、神明、备)(3)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关键词:众人、下、于)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辨正误。题中,B项解释有误,“益”在这里应译为“更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紧扣题干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这个要求,对题中的四个选项逐一仔细审查,以发现正误。D句的意思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感到惊讶而狂叫的是狗罢了”,并不含有“不敢为人师”的意思。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根据原文,柳宗元并没有直接谢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以是”即“因此”;“炊不暇熟”指时间短,意为“煮饭都还没煮熟”;“挈挈”即匆匆忙忙之意。第(2)句中的“德”指高尚的品德;“神明”即精神;“备”是具备之意。第(3)句中的“众人”即一般人;“下”即低下;“于”作介词,表动作对象,相当于“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又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了《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阅读《陈情表》文段,回答各小题。(共17分)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7.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凡在故老 故老:老朋友
B.听臣微志 听:听信
C.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拔擢:提拔,提升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微薄
18.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和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但以刘日薄西山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9.下列语句分别表明李密想“报答祖母养育之恩”与想“尽心效忠晋武帝”的一项是( )(2分)
A.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②__贱俘,至微至陋
B.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①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D.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②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在陈情中晓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达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力,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第一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21.请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3分,共9分)
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⑵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7.C
18.C
19.D
20.D
21.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因为这种感情让我实在不忍心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⑵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
⑶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
17.
试题分析:A.故老:年老而有功的旧臣。B.听:听凭,允许。D.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做……的”;其他三项都是“因为”的意思。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A项②不能表达“尽心效忠晋武帝”,B②不能表达“尽心效忠晋武帝”,C②不能表达“尽心效忠晋武帝”。 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0.
试题分析:“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不正确,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达“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相依为命;“是以”,因为这,因此;“区区”, 拳拳,形容感情恳切;“废”,废止奉送祖母;“远”,远离。⑵“酌”,喝;“处”,处在;“涸辙”,指困苦的时期;“以”,而。⑶“苍苍”,深蓝色;“其……其……”,“是……还是……”;“极”,尽头。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大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柯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事知济不济 济:
(2)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 冠:
(3)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 提:
(4)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复遣之使去 乃遂私见樊於期
B.不于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于庭
C.一老僧倾听久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分)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3分)
16.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4分)
1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13.(1)成功(2)戴帽子(3)投掷,掷击(4)做官、任职(每小题1分,共4分)
14.B
15.(1)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句意1分,“就”“顾”各1分)
(2)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句意1分,“贵”1分,句式1分)
16.严分宜:只重功利、不重义节;缺乏同情心。 王敏斋:为人正直、看重义节;心地善良。(每小点1分)
17.B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实词时要依据语境、词性,联系上下文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注意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乃:副词,却,竟然 / 副词,于是,就。 B.于:都作介词,在。 C.之:音节助词,无义 / 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而:连词,却 / 连词,表修饰,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逐字翻译,把单音节字变成双音节词,然后组合,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的句式。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和句式:“就”“顾”“贵”,“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状语后置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本题结合二人的表情、言行来回答。严分宜是由“大笑”到“复大笑”,再到“笑不可抑”;从他的话语中“辄以头颅作儿戏耶”“太子丹真下愚也”“是真不更事汉”;可以看出严分宜只重功利、不重义节;缺乏同情心。王敏斋由“遂大哭”到“又大哭”,再到“涕泗沾襟”,;从他的话语中“志可哀也”“千古尚有余痛”“祖龙亦应胆落”;可以看出王敏斋:为人正直、看重义节;心地善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音乐由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音乐声由悲凉转为激愤。士皆垂泪涕泣变为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闻者之情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1】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参考译文2】
严嵩还没有做高官的时候,和王敏斋在菩提寺的东院读书。有一天,他们一起阅读《荆轲传》。当读到樊於期自杀的时候,严嵩说:“这是一个死板的汉子,对于事情能不能成功已经知道,竟用自己的头颅当作儿戏!”于是放声大笑。王敏斋说:“重义轻生的人为了复仇,即使舍身自杀也不顾惜,他的志节值得敬仰!”于是放声大哭。
又读到太子丹和宾客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别荆轲时,严嵩又大笑着说:“既然知道(荆轲)一去就不能够回来,竟然还派遣他去执行使命,太子丹真是量愚蠢的,”王敏斋又大声哭着说:“壮士这一趟出使的壮举,令大风萧萧,易水哽咽,击筑高歌的声音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至今还令人悲痛啊!”
接着读到秦王的药医用药囊投掷荆轲,秦王拔出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傲慢地坐在地上高声大骂秦王时,严嵩更是笑得不能控制自己,说:“荆轲真是一个缺乏世事阅历的汉子。不赶紧在环绕柱子追赶秦王时杀了他,却只是大骂一番了事。”王敏斋(这时)更是哭得泪水沾湿了衣襟,说:“英雄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死的时候还有一股豪气。(荆轲的匕首)投中在铜柱上,秦始皇当时也应该吓破了胆。”
这个时候,哭声和笑声很大而杂乱地充满屋子。一个老和尚仔细听了很久,感叹说:“痛哭的人通人情,而大笑的人的心地真的难以预料。二十年后,他们是否是尽忠的臣子和重义的志士,应该就在其中不会遗漏了。”
后来,王敏斋做了中牟县的县令,政绩很好,影响颇佳。而严嵩竟然凭借青词邀宠做了国相,独断专权贻误国事,培植党羽倾害忠良,是明朝最奸诈邪恶的人。老和尚预先知道这样的结局,却不能挽救,这大概就是佛门里面所说的“定劫”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