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

自余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故之文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施施而行 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B.漫漫而游 漫漫:远远地。

C.箕踞而遨 箕踞: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特立:独特卓立。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余僇人 故之文以志

B.醉则更相枕卧 故为之文

C.萦青缭白,外天际 不培塿为类

D.游于是始 洋洋与造物者游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5.B 

26.C

27.A

28.醒来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返回。我原以为凡是永州稍有特异之态的山水,都已为我享有了,但还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4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漫漫:随意地,没有目的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6.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成为/写 B而/来 C和 D表停顿/词尾。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觉、归、怪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

与刘言洁书

清·戴名世

言洁足下。仆平居读书,考文章之旨,稍稍识其大端。窃以为文章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不得端,此自左、庄、马、班以来,诸家之旨,未之有异也。

盖文之为道,难矣。今夫文之为道,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然而吾所读之书而吾举而弃之,而吾之书固已读,而吾之文固已工矣。夫是一心注其思,万虑屏其杂,置其身于埃壒之表,用其想于空旷之间,游其神于文字之外,如是而后,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故文章者,莫贵于独知。

今有人于此焉,众人好之,则众人而已矣;君子好之,则君子而已矣,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以此也,彼众人者,耳剽目窃,徒雕饰为工,观其菁华烂熳之章,与夫考据排纂之文,出其有惟恐不尽焉,此其所以枵然无有者也。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余且悄揣焉惧跬步之或有失也。及登览乎高山之颠,举目千里,云烟在下,苍然茫然,与大无穷。顷者游于渤海之滨,见夫天水浑沦,波涛汹涌,惝恍四顾不复有人间。呜呼!此文之自然者也。文之为道如是,岂不难哉?

仆自行年二十,即有志于文章之事,是时积忧多愁,神气荒惑,又治生不给,无以托一日之命。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数年以来,客游四方,所见士多矣,而亦未见有以此事为志者,独足下好学甚勤,深有得于古人之旨,见不以仆为不才,而谓可于斯文也者,仆何敢当焉?偶料检箧中文字,自丙辰至于丙寅,十年间所著,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为删其十之二三,汇为一集,而以请正于足下。足下以为可存,则存之;不然,即当削去。行入穷山之中,躬耕读书,以庶几稍曩昔之志。然而未敢必也。

【注】①埃壒之表:尘世之外。 ②枵然:空虚、空洞 ③盯畦:原意是田界,此处引申为程式法则的限制束缚。 ④丛簿:草木丛生之处。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不读书而能者也 工:精美、精巧

B.是故君子为众人之所好者 耻:把……当作可耻

C.而谓可于斯文也者 与:参与,从事

D.以庶几稍曩昔之志 酬:实现(志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得端 则或咎欲出者

B.徒雕饰为工 斧斤时入山林

C.是时积忧多愁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行入穷山之中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14.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尝入乎深林丛簿之中,荆榛碍吾之足,土石封吾之目,虽咫尺莫能尽焉。(4分)

(2)自以年齿尚少,可以待之异日,蹉跎荏苒,已逾三十,其为愧悔惭惧,何可胜言。(4分)

15.第一卷文言文《与刘言洁书》的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第二、三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强调这一观点的?(5分)

12.A

13.D

14.(1)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

(2)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

15.第一段提出了为文之道“率其自然”的观点。(1分)第二段从内容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要独抒性灵;(2分)第三段从艺术表现方面强调要摒弃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虚浮粉饰之词,做到自然天成(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工:擅长。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副词,“将要”A.代词,“它的”/代词,“那些”;B.介词,“把”/介词,“按照”;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仆”“虽”“尽” “蹉跎荏苒”“何”“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先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的观点及论证的语句,然后用提炼性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例如,第一问,可从文章第一段“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中,提炼出“率其自然”即可。第二问,可从第二段“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和第三段的“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③,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中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言洁足下。我平时读书,考察文章的要旨,稍稍识得文章的主要精髓。我私下认为文章的作法,虽然变化不同,然而它的要旨没有其它的,就在于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抒发思想情感,到文章结束都是自然天成而不刻意雕琢,这从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以来,各家文章的要旨,没有与这不相同的。

文章的作法,是很难的了。文章的作法,没有不读书就能擅长的,然而我读书又能全都丢弃书,对所读之书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样我的书本已读通,我文章当然就会精妙了。一心一意去思考,万般思索摒除杂念,让身体置于尘世之外,让思想遨游于空旷天地之间,让文章的内在精神呈现于语言文字之上,这样以后,就能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这就无法获取世俗之人的喜爱。所以文章的写作,没有不贵在独抒性灵,别出心裁的。

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世俗众人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世俗众人一样的人:君子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君子一样的人。所以君子把被世俗众人喜爱当作是可耻的事,就是因为这。那些世俗众人,模仿因袭,只是把雕饰词句作为擅长的事,看他们那文辞华美的文章,跟那考据编纂文章一样(自己的东西很少),这就是虽然在动笔时用其所有,唯恐不尽,但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的原因。君子的文章,追求淡泊,摒弃那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那虚浮粉饰之词,无所有,才是(真正)的无所不有。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我就慢慢地摸索,害怕有半步的闪失。等到登上山顶欣赏,抬眼千里之外,云烟尽在脚下,天地一片苍茫,寥廓无际。一会儿就能遨游在渤海边上,看见那水天相接,浑然一体,波涛汹涌。四面一看,恍惚不再有人间。啊,这就是文章的自然天成呀!文章的作法像这样,难道还不难吗?

我从二十岁开始,就有志于文章写作的事,然而那时我有诸多忧愁,精神沮丧,加上生计没有着落,无法让一天得以安生。只是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多年以来,我客游四方,遇见的读书人很多,却也没有遇见把文章写作的事作为志向的人,唯独你甚是勤奋好学,深得古人的为文要旨,见你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且说我可以从事文学之事,我又怎么敢当呢?偶尔整理翻检箱中的文章,从丙辰到丙寅,是这十年问所写的,有<芦中集》、《问天集》、《围学集》、《岩居川观集》,删去其中的十分之二三,汇成一集,用来请你指正。你认为可以保存就保存,不然就丢弃。我将进入山林之中,躬耕读书,大概略微可以实现我以前的志向。然而不敢肯定就一定能够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陈亮

臣窃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窃中国天地之正气也 惟:想,认为

B.而精择一人之鸷有谋 沈:通“沉”,沉着

C.其废置 听:使……听从

D.而又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 启:开导

1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郁遏久不得骋(因而) B.卒能奔败之余(凭借)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澶渊(从) D.今驱委庸人(却、竟然)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分)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3分)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3分)

19.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4分)

16.C

17.C

18.(1)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被排斥)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懈怠了!(一个分句1分,“沮”可译为阻挠、阻止,“斥”译出被动意思,“惰”可译为懈怠、涣散、一落千丈等。)(2)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以”、“于是”及“一”各1分)(3)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诚”、判断句及“苟安以玩岁月”各1分)

19.布置军备,任用贤人,远离小人,抓住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应为“听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应为“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一个分句1分,“沮”可译为阻挠、阻止,“斥”译出被动意思,“惰”可译为懈怠、涣散、一落千丈等。(2)“以”译为在,“于是”译为从这时候,古今异义,“一”,译为全。各1分。 (3)“诚”译为确实,一个判断句,“苟安以玩岁月”译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做这道题一定要找出相关段落,自己翻译并总结一下。“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可以总结出抓住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布置军备,任用贤人,远离小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我私下认为,中原地区是天地集正气孕育而成的,是天命钟爱、人心所向的地方,是典章制度礼乐文化汇集的地方,历朝帝王借以代代相传。虽然把中原地区丰富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简单地移植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从表面上看天命与人心似乎有所依托了,难道这样一来,就真的可以长期相安无事了吗?天地的正气,因为遭到遏制(金人入侵)而长久得不到施展,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要发挥其威力;而天命和人心,本来就不能长久地委系在偏远的蛮荒之地。

我们宋朝二百多年来安宁和平的统治基础,这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前此两位君王被掳北上,惨痛的经历,也是汉、唐以来不曾有过的。我朝刚从中原迁都江南之时,不论君臣还是朝野,都痛心疾首,同仇敌忾,发誓不得让金人和我们同在,所以最终凭借逃奔溃败的残兵败将战胜了身经百战的劲敌。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一落千丈!三十多年之后,哪怕是当年从西北流亡来此立志复国的有识之士,如今也都只好怀抱孙辈,无所事事地在貌似太平的东南长期定居(做个自了汉),心中丝毫不再关心和挂念为君父报仇雪恨的大业。(其间)除了完颜亮败死在淮南,天下人都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了。更不要指望还有谁能念念不忘故国之耻而心生愤慨,从而相约抵抗向敌人射出一箭。

陛下(如果)在江淮一带布置精锐__,用来防备金人的侵略扰攘,同时精心选择一个沉着勇猛、足智多谋、胸襟开阔且没有私心的人,把守备荆州、襄州的重任委托给他,并让他实行宽松政策,听任他任免属地官员,三几年之内,安抚百姓,秣马厉兵,报仇复国的大势就形成了。

石晋丢掉卢龙道,酿成了我朝开国以来的祸殃,说来大概是发生在丙午、丁未年之间的事情。石晋兵败的第二年,赵匡胤开始跟随郭太祖征战讨伐,最终平定了天下。之后,契丹人在甲辰年在澶渊被宋军击败,(我朝的威胁几乎全部解除),真宗皇帝于是在丁未、戊申年间东封泰山西祭先祖,以此昭告天下太平,这是本朝最强盛的时候。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又过了六十年,也就是大约又丙午、丁未年间,于是酿成了靖康之祸。也就在丁未年,陛下禀天命而生,上天又开导激励陛下您立下向北方金人复仇的志向。如今距离下一次的丙午、丁未年,只有十年不到的时间了。(古人说)上天运作的规律,六十年会有一次大的变化,陛下难道能不去顺应这种变化吗?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现在陛下却委任平庸之人,笼络耍小聪明的读书人,从而延误了大有作为的好时光。臣下真是难忍内心的愤慨,所以忘记了自己卑微的身份斗胆献出愚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于国者 见:表现

B.正道弃 捐:舍弃

C.而赋敛 轻:减轻

D.沟渎不于隘 遂:通,达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四 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B.德不当位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C.大臣和同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不及

D.正道捐弃邪事日长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1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1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在于用人,品德不突出者不能获高薪,不能取信于民者不可以居高位。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15.C

16.D

17.C

18.A

19.(1)那么君主身边阿谀的宠臣就不会在国内专权,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便辟”“威”“凃”“禽”为四个得分关键点;后两个通假字要翻译出来。)

(2)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能真正做到仁,才可以胜任国事而众人拥护。(“则”“操”“众”为三个得分关键点)

(3)工匠不刻意追求刻木镂金,女红也不刻意追求文采花饰,国家就会富足。(“女事”“文章”和“之”为三个得分关键点,“之”为取独)

【解析】

15.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轻:轻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者”“其”“则”“而”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助词,---的事;助词,---的人。B代词,他的;代词,那。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选择,“不是,就是”。D连词,并列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作为选择题也要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A治国者用人的品德、功劳、能力分别与其地位、俸禄、官职相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便辟”“威”“凃”“禽”为四个得分关键点;后两个通假字要翻译出来;(2)“则”“操”“众”为三个得分关键点;(3)“女事”“文章”和“之”为三个得分关键点,“之”为取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国家之所以治或乱,取决于三个条件,仅有杀戮刑罚是不够用的。国家之所以安或危,取决于四个条件,只靠城郭险阻是不能固守的。国家之所以贫或富,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这就是说,治理国家有“三本”,安定国家有“四固”,而富国则有“五事”——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治国者需要审查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政务官员的品德与地位不相称,二是官员的功劳与俸禄不相称,三是官员的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这三个根本问题是国家治乱的根源。所以,在一个国家里,对于道德仁义不彰显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尊高的爵位;对于功劳和业绩没有表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人,不可给予优厚的俸禄;碰到事情不能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让他做大官。所以,如果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君主有过”;德行浅薄而授爵尊高,叫作“君主有失”。宁可对君子有过错,而不可以对小人失误。因为,有过于君子,带来的怨恨浅;有失于小人,带来的祸乱深。因此,在一个国家里,如果道德不高尚却可以身居高位,那么贤良的大臣就得不到进用;如果功劳不显著却可以享有重禄,那么勤奋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励;如果做事并未取信于人民却可以做大官,那么有才能的大臣就不会出力。只有把这三个根本问题审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禄。如果对这三个根本问题不加审查,奸佞邪臣就会接近君主,奸佞邪臣就会专权,作威作福。这样,在上面的君主耳目闭塞被蒙蔽,下面的政令不通,正道被抛弃,乌七八糟的坏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来。如果审查好这三个根本问题,君主左右那些受宠的谄媚逢迎之流就不会专权,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与官方疏远的人们不会蒙受不白之冤,孤寡无亲的人们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这就叫作:刑罚减少,政务精简,甚至朝廷都无需召集群臣议事了。

治国者要谨慎对待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对于提倡道德而不真正做到仁爱的人,不可以授予卿相;二是对于见到贤能而不让位的人,不可以授予尊高爵位;三是对于掌握刑罚而袒护亲贵的人,不可以让他统帅军队;四是对于那种不重视农业,不注重地利,而轻易课取赋税的人,不可以让他做一方主官。这四条是巩固国家的的根本。所以说,卿相得不到众人拥护,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不协力同心,是国家的危险;军中统帅不足以令人畏惧,是国家的危险;人民不怀恋自己的田产,是国家的危险。因此,只有提倡道德而能真正做到仁,才可以胜任国事而众人拥护;只有见到贤能就进行推让,才能使大臣们协力同心;只有掌握刑罚不避亲贵,才能够威震邻敌;只有重视农业、注重地利,慎重对待课税,才能使人民拥有自己的田产。

君主必须注意解决的问题有五个:一是山泽不能防止火灾,草木不能繁殖成长,国家就会贫穷;二是沟渠不能通到闭塞的地方,堤坝中的水漫溢成灾,国家就会贫穷;三是田野不发展桑麻,五谷种植没有因地制宜,国家就会贫穷;四是农家不养六畜,蔬菜瓜果不齐备,国家就会贫穷;五是工匠追逐刻木镂金,女红也广求华采文饰,国家就会贫穷。这就是说,山泽能够防止火灾,草木繁殖成长,国家就会富足;使沟渠全线通畅,堤坝中的水没有漫溢,国家就会富足;田野发展桑麻,五谷种植能因地制宜,国家就会富足;农家饲养六畜,蔬菜瓜果能齐备,国家就会富足;工匠不刻意追求刻木镂金,女红也不刻意追求华采文饰,国家就会富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 ),可以饭(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 )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堂左一室 洁:清洁,干净

B.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C.余方校书,不遽见 值:碰上

D.以故仓卒不得 白:告诉

13.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日午( ),可以饭( )?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 )数四

A.矣 乎 者 B.矣 焉 之

C.也 乎 之 D.也 焉 者

14.对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1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甚至日用杂物等,一应俱全,为下文作者沉醉此间做了铺垫。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D.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16.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竹床一,坐以之。(2分)

(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而旋畔。(4分)

(3)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4分)

12.A  

13.A

14.D

15.C

16.(1)一张竹椅,用它来坐;(2)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3)于是我不再立誓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话意来命名我的书斋,叫做“醉书斋”。

【解析】

12.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洁:使……清洁,收拾干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句子大意加以判断所选虚词。本句大意为: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得分点在古今异义“床”和倒装句;(2)得分点在多义词“诚” “旋”、 固定短语“不异(于)”和通假字 “畔”;(3)得分点在虚词“乃” “以”、词类活用“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一张竹椅,用来坐;一张木塌,用来躺卧。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zhǔ)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好?于是她笑着回答说:“像你说的 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于是不我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战没者不得与也。然吾取王清、史彦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传》。

……

姚洪,本梁之小校□。自董璋为梁将,洪尝事璋,(梁亡)后事唐为指挥使。长兴中,遣洪将千人戍阆州。董璋反,遣人以书招洪,洪得璋书,辄投厕中。后璋兵攻破阆州,执洪,璋曰:“尔为健儿,我遇汝厚,奈何负我邪?”洪骂曰:“老贼!尔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不已。今天子用尔为节度使,何苦反邪?吾能为国家死,不能从人奴以生!”璋怒,然镬于前,令壮士十人刲其肉而食,洪至死大骂。明宗闻之泣下,录其二子,而厚恤其家。

……

沈斌,字安时,徐州下邳人也。少为军卒,事梁为拱辰都指挥使。后事唐,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历随、赵等八州刺史。晋开运元年,为祁州刺史。契丹犯塞至于榆林,过祁州,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契丹以精骑划门,斌兵多死,城中无备,虏将赵延寿留兵急攻之,延寿招斌降,斌从城上骂延寿曰:“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已而城陷,斌自尽,其家属皆没于虏。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数哉 胜:尽,完

B.成其美而不求其备 乐:以……为乐

C.其有哉 旨:目的

D.其家属皆于虏 没:俘虏

19.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3分)

① 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

② 姚洪,本梁之小校□

③ 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

A.① 也 ②焉 ③于 B.① 焉 ② 也 ③ 以

C.① 者 ②乎 ③其 D.① 之 ② 者 ③ 何

2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B.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C.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D.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开平到显德年间,五十三年之间,前后一共经历了五个朝代,在此局势动荡之时,无法要求士大夫们忠心不变。

B.五代期间,不少读书人虽学得仁义忠信,享受俸禄,协助治理国家,却不在乎国家的存亡,苟且偷生,不以为耻。

C.董璋曾经是姚洪的手下将领,后董璋降梁,想劝降驻守阆州的姚洪,姚洪不从,董璋破城抓住姚洪后将其残忍杀害。

D.祁州刺史沈斌率军攻打入侵的契丹军队,因误判敌情,被契丹军队围城,他大骂敌将,宁死不降,城破后自杀身亡。

22.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3分)

② 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4分)

(2)姚洪和沈斌都被收录入《死事传》,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3分)

18.D

19.B

20.A

21.C

22.(1)(7分)①(3分)士大夫不幸而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想要保全自己的节操而不从属二主,本来就很少了;②(4分)沈斌凭(契丹军队的情况)认为契丹军队深入晋国腹地后返回的士卒一定力弱疲惫有可能被击败,马上率领祁州军队半路拦截契丹军队。(2)(3分)作者的标准是为国捐躯,为保全节操而牺牲。(2分)姚洪、沈斌均属于“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的人。(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没:通“殁”,死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结合“焉”、“以”、“于”、“者”、“乎”、“其”、“之”、“何”的用法加以分析即可。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你们父子两人不小心中计落在外族人的手上,却忍心用像牧羊犬般的一群人来残害自己的故国,我沈斌能为国家而牺牲就行了,不能效仿你那样的所作所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董璋曾经是姚洪的手下将领”有误,应为姚洪曾经是董璋的手下将领;董璋想劝降姚洪一事并非发生在“董璋降梁后”,而是在梁亡后两人同事唐而董璋反唐之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①答对“不二”“鲜”各给1分,答对大意给1分;②答对“谓”“羸乏”“邀”各1分,答对大意给1分。(2)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比较总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啊!从(后梁)开平元年一直到(后周)显德七年,前后共计五十三年,而天下已经更迭了五个朝代。士大夫不幸而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想要保全自己的节操而不从属二主,本来就很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死和辞官来要求士大夫,那么天下就没有官吏了。以当时的习惯,就把苟且偷生和不辞官视作理所当然了。至于读书人,把仁义忠信作为自己的信条,享受国家给予的俸禄,承担治理国家的职责,却不顾及国家的存亡,都坦然地把苟且偷生视为得意之事,不但完全不知道惭愧,却反而把这得意之事当作荣耀,(这些人多得)怎么可能计算完!所以我对于那些为所服务的朝廷而死去的臣子们,要选出一些来(作传)。有德行的人对于他人,(往往)把成全他人的好事作为快乐而不强求他人都很完美,更何况死是一般人所难以做到的?我在五代(的臣民中),找到的能完全保全节操的人只有三位罢了。那些开始没有高尚的节操,但最终还是能为国家而牺牲的人,找到了十五位,但在战场上死去的人就不能够记录了。然而我选取王清、史彦超(来作传),那是有目的的!那是有目的的!(由此)写下了《死事传》。

……

姚洪,本来是后梁的一个小校。自从董璋成为(后)梁的将领后,姚洪曾经跟随董璋,(梁亡)后在(后)唐任指挥使一职。长兴年间,朝廷委派姚洪率领一千多人戍守阆州。董璋反叛,派人送信来招降姚洪,姚洪接到董璋的信,就丢到厕所里。后来董璋的军队攻占阆州,捉住姚洪,董璋说:“你还是个兵卒,我很看重你,(你现在)为什么辜负我呀?”姚洪大骂说:“老贼!你过去是李七郎的奴才,扫马粪的,得到一小块剩下的烤肉,就感激不尽。现在天子任用你担任节度史,(你)为什么要反叛呢?我可以为国家牺牲,但不可以追随(你这)奴仆来求得生存!”董璋大怒,在姚洪面前烧开大锅,命令十个壮士割姚洪的肉(煮)来吃,姚洪到死一直大骂。明宗知道这件事后流下眼泪,录用姚洪的两个儿子(做官),优厚地抚恤他的家属。

……

沈斌,字安时,是徐州下邳人。(他)年青的时候当过小卒,投奔(后)梁担任拱辰都指挥使。(后梁灭亡)之后在(后)唐供职,跟随魏王继岌攻下蜀,平定康延孝的反叛,凭借战功担任了虢州刺史,此后历任随、赵等八个州的刺史。(后)晋开运元年,担任祁州刺史。契丹军队入侵边关一直打到榆林,要经过祁州,沈斌凭(契丹军队的情况)认为契丹军队深入晋国腹地后返回的士卒一定力弱疲惫有可能被击败,马上率领祁州军队半路拦截契丹军队。契丹用精锐的骑兵攻打城门,沈斌的士卒很多战死了,祁州城没有防备,契丹大将赵延寿留下军队猛烈进攻祁州城,赵延寿要招降沈斌,沈斌在城头上骂赵延寿说:“你们父子两人不小心中计落在外族人的手上,却忍心用像牧羊犬般的一群人来残害自己的故国,我沈斌能为国家而牺牲就行了,不能效仿你那样的所作所为!”不久祁州被攻陷,沈斌自杀身亡,他的家人都死在契丹人手中。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阐明“仁者无敌”的意义。“王天下“不在乎土地大小,只要国君施行仁政,百姓就会归顺。

B.施行仁政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发展生产,让老百始温饱无优,不陷于水深火热中。

C.孟子认为百姓有时间深耕细作,温饱无优,就会心向国君,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打胜战。

D.教化百姓也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教民以孝梯忠信等做人的道德修养,人民会用这些侍奉父兄尊长。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

这段文字说明有德行的人是如何对待困境的?

(1)C(2)追求理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身陷困境时,有德行的人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执着地坚持着,决不半途而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1)不全面,温饱无忧又受过教化才能同仇敌忾打胜战。(2)需要明确本段内容的意思。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本段可以这样解读: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之 矫:违背

C.于是士之利求进者 射:追逐

D.大率是 类:似,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项庄拔剑舞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9.B

10.B

11.C

12.(1)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2)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解析】

9.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纠正,改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B项,转折连词“但是”。A项第一个“它”,指古砚;第二个“我的”。C项第一个承接连词“那么”;第二个并列连词。D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语气助词,不译。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示、自视、奚如;(2)慕、竞逐、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时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 “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它们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世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宁得自深藏于岩穴邪引退

B.亦欲以究天人之 边际

C.其成败兴坏之理 考察

D.思空文以自见流传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古者富贵名摩灭,不可胜记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然此可智者道 重乡党所笑

C.退论书策舒其愤 曼辞自饰

D.以通狂惑 藏之名山,传之

1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5.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司马迁引述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而留名的例子,意在自比,表明自己身受腐刑却要不以为辱,反而将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B.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宗旨在于探讨“天人之际”,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创见。

C.司马迁说自己“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其实是寓悲愤于自贬,之所以没有“推贤进士”,主要是因为身处闺阁之臣的地位,被流俗看轻。

D.选文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在句式上骈散结合,清晰而动人地表现了作者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生命历程,内蕴深厚,文气雄壮。

1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3分)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3分)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分)

12.B

13.C

14.D

15.A

16.

⑴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⑵(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⑶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又不被准许。

⑷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享尽天年。

【解析】

12.

试题分析:际: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而: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顺承。B.为:第一个为介词,对;第二个介词,被。C.以:都是连词,表目的。D.其:代词,第一个指代自己;第二个指可传之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余三句是被动句,表被动的分别是“称、拘、见放”。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自比”错,应是“自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尽量直译。①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翻译;②注意整句意义的连贯通顺;③注意译文与上下文意义的连贯契合;④注意寻找恰当的现代词语替换古汉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 (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③阤zhì:崩塌。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帜甚高 县:悬挂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 怀:怀揣

C.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手扶拐杖。

D.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比周:结党营私

15.将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道之士怀其术()欲()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龁之。

A. 而 因 则 B. 则 以 则

C.则 因 而 D.而 以 而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猛狗阻售”“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春秋战国时士子对于治国的忧患: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B.两个寓言故事含有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哲理,如狗猛与酒酸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C.尧想要传天下给舜,鲧和共工联名反对而被杀,鲧的结局与《山海经》里鲧治水无功而被杀的说法,很有些不同。

D.猛狗、社鼠的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1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

(2)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3分)

(3)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3分)

14.C

15.D

16.C

17.B

18.(1)(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闾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

(2)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

(3)身边的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人主的心思,人主还不察觉。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执柄:掌权。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第一空由前后内容可知,具有转折关系,故应用“而”;“欲”与后面的“明万乘之主”之间,应为介词,用、来。所以用“以”;最后一空,“迎”来修饰“龁”,故应用表修饰关系的“而”。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C项,“鲧和共工联名反对”理解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注意名词做主语的“尧”;标志性词“曰”;文言虚词“夫”“乃”等断句。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故选B。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怪、所知、闾长、树木、涂之、穿、左右、间、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在内在外均造成他的重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的人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了国君以保有权势地位,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敢再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一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