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取材于宋濂同名散文)

【注释】①罍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13.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人之性或固然欤 彝:yí 常

B.官书丛脞,不暇爬梳 丛脞:cónɡcuǒ 细碎,杂乱

C.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 漱醪:shùláo 喝酒

D.将梦以见之耶 冯:fénɡ 凭借,依靠

14.下列选项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百战不

B. 以求其尺寸之欲 天人愿

C. 试以伯旼之意之 以意

D. 一艺者必收 一文不

15.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特点。(均不超过10字)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伯旼则不然”中“然”所指的内容:________。

(2)第三段“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中“是”所指的内容为________。

1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

(2)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18.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作者在最后一段给叶伯旼提出了什么建议。

13.D

14.A

15.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

16.(1)忙于求一己之欲。(2)不以出处二其心,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也可答作: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

17.(1)还是习俗沿袭久远不能够改变呢? (2)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

18.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解析】

13.D 项,冯,píng,古同“凭”,凭借,依靠。

14.A项,大概,危险 B 顺从 C 揣测 D 占有

15.根据文章第一段“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概概括“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特点,取主舍次,去掉次要信息,提取主要内容,得出答案。

16.“然”意为:代词,这样,根据上文“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得出答案。

17.文言文句翻译首先确定得分点,采分点一般为实词、重点虚词,句式。实词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

(1)抑:还是。克:能够。

(2)假:借。庶几:或许。

18.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意为“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待他日功成名就,辞官到水北山居养老,衣着简率不拘,洒脱而坐,与二三好友追述昔日的游览,烹鱼畅饮,从容赋诗,还不晚啊”。划分层次,得出答案。

文言文译文

水北山居记

(明)宋濂

古代的君子,他们身在朝市,虽然(面对)繁华纷乱, 却能安然自得地看待,常有身处山林的遐想。如今的君子,他们身处山林,虽然(山林)清静空阔有余,(他们)常常不屑地认为不够,多有对山林之外朝市的向往之意,唯恐失去。难道人的常性或许原本就是这样吗?还是习俗沿袭久远不能够改变呢?有坚定的志向操守而不被改变的人,大概就(像)是所说的凡庸粗俗器物中的尊贵器物吧!

湖府经历叶伯旼,世代居住在永嘉城中。永嘉是海右著名的郡县,南边连通七闽,东边与二浙相接,是官宦士子的车马歇息之所,外国的商船珍宝纷集之处,气势盛大,声名深入人心。人们生活在其中,谁不是听到鸡鸣便起,在昏暗无涯的尘世中奔走,来追逐(自己)小小的欲望?伯旼却不是这样。在蜃江的北面建起房舍,茅草的房檐儿、竹制的门扇,仅仅能够遮蔽风日,给它取名为“水北山居”。空闲时与二三好友带着酒壶, 由白鹿城出发,登上著名的华盖山,手持酒杯放声高歌, 歌声高亢响彻山林;有时划着小船,准备好鱼篓,在江中垂钓;有时叫上小童仆相随,行吟在梦草堂上,诗句不接近古人不罢休。当他顺心合意时,(感觉)天地空旷辽阔,竟然不知道荣辱变化,寒暑交替。人们都说:贤明啊,叶伯旼!高尚的情趣、超逸的风韵,高洁脱俗,虽然身在朝市,然而心却归于山林,他真是近于古代的君子啊!

然而我私下却对此存有疑问:假如叶伯旼是平民百姓,借此来摒除杂念消除忧愁,或许是可以的吧。(但)现在他辅佐上官,身为僚佐,担任七品职务,受四民仰望,也可以说是(职责)重大啊;然而(他)还不忘山居生活,恐怕不行吧。试着站在叶伯旼的角度来揣测:官府的文书细碎、杂乱,没有时间梳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还是认为(时间)不够,哪里能有时间在清静的水边寻求佳句呢?上要承命于府公,下要管辖掾曹, 认为上级尊贵不敢违抗,认为下属卑微不想压制,考虑得应该很详尽了,哪里能(有心思)于碧波之中垂钓呢?民情真伪而不能分辨,公事繁忙却不能完成,思考得深远细致,又怎能饮酒观山流连风景呢?这三种情形,叶伯旼如今都没有,还说不放弃,(难道)将依靠梦境来实现吗?或者记载下来以表示自己不能忘怀吗?我知道了:士君子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所以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叶伯旼的贤明之所以值得称道,大概就是这样罢了。

即便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想法,向叶伯旼告知:当光华照耀天宇,万物普照,拥有一技的人一定会被招收,拥有一才的人一定会得到任用。就像叶伯旼美好的才学,谁不羡慕,岂有不被委以重任之理?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待他日功成名就,辞官到水北山居养老,衣着简率不拘,洒脱而坐,与二三好友追述昔日的游览,烹鱼畅饮,从容赋诗,还不晚啊。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19.补充画横线的句子。

20.结合文段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共2分,毎写对一句得1分)

20.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就是男子汉大丈夫。(1分)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胸怀天下,不畏强暴,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2分)(共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名言,应该熟记。

考点:识记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

试题分析:从二人各自的主要观点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概括提炼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家渴记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

18.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19.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20.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21.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18.写袁家渴的方位(地理位置),及其为永州的幽丽奇处。

19.B

20.画线句描写动态景色:每当大风从四面山上刮下时,摇动着大树,草儿随风倾倒,红花和绿叶被风吹得纷纷乱乱;浓郁的花香四散,浪涛冲击溪水回旋,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无穷。色、香、形多角度描绘,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21.该文描写了袁家渴的美石、美溪、美木、美草等所组成的美景,抒发作者对受压抑、受摧残的美好事物的无限同情爱护,也寄托了他被贬后的无限惨痛之感。

【解析】

18.本题考查概括段意。本段写袁家渴的地理位置及其幽丽奇处。

19.B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A项错在“无路可行,自然穷困”,应为“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又豁然开朗,变得宽阔无边”。C项错在舟行无路,山多水少,应为“山水均多”。D项错在“句式整齐”“总括上文”。)

20.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以及写景的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该文抒发作者对受压抑、摧残的美好事物的同情爱护,也寄托了自己被贬后的无限惨痛之感。注意结合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和注释。

参考译文:

从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远,山水风景较好的有五处,风景最好的是钴鉧潭;从溪口向西,走陆路,风景较好的有八、九处,风景最好的是西山;从朝阳岩向东南,走水路到芜江,风景较好的有三处,风景最好的是袁家渴;这些都是永州幽深美丽奇异的地方。

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读音就像衣褐的“褐”。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下游与“百家濑”汇合。其中重叠的岛屿(江河里边的岛屿)、小溪、有的地方水深,成为清澈的潭,有的地方水浅,露出小块的地,成为浅渚,两者还夹杂着水在那里曲折地流。深潭的水面平,呈深黑色,冲击石头的水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又豁然开朗,变得宽阔无边。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一年四季都浓密茂盛。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常常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翻动着轻柔的众草,使红花和绿叶在纷乱中像吃惊似的,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摇动着繁密的花草,随着季节而变换。风景大多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完。

永州没有人过来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瑶芳楼记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蹈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塾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出世外。子贤棕冠鹞氅,自函道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英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而呜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嗜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以舒。随境而迁,因物而著,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板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逃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翏翏:1ù,象声词,长风声.②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③夐:xiòng,远。④函道:楼悌。⑤紫琳之操:琴曲名。

2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熟虞君子贤居之所也 燕:安逸,安闲

B.吾皆弗敢其非 蹈:遵循,沿袭

C.岂欲靡丽而为荣观哉 夸:奢侈,过度

D.随境而迁,因物而 著:显露,显明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五音繁会,铿然鸣矣 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

B.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舒 猥微贱,当侍东宫

C.亦人理之常者乎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苟局滞一室之间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

A.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 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

B.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 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

C.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 ②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

D.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 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

2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 “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

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 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了贤弹琴一样。

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 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

(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

(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杨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21.C

22.D

23.A

24.B

25.⑴(3分)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除了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它呢?(重点注意“专”“舍”“当”的翻译。)

⑵(3分)因此年长有学问德行的人,没有缘故就不会远离(或“舍弃”)它,大概是有道理(或“原因”)的。(重点注意“去”“盖”“有以”的翻译。)

⑶(4分)虞子贤远超世俗之人,我的朋友杨廉夫先生极力称赞他的为人,说他努力践行读书人的操守,还能尽心孝敬他的父母等等。(重点注意“绝出”“流俗”“称”“笃”的翻译。)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中的“夸”前面是能愿动词“欲”,根据语法关系,所以“夸”须作动词来解释,译为“夸口,夸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一种办法,语法结构,C项“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中的“夸”前面是能愿动词“欲”,所以“夸”须作动词来解释,译为“夸口,夸耀”。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D项均为介词,在。A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B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C①语气副词,表揣测;②人称代词,他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A项第一句中的“而”连接状语“铿然”和动词“鸣”,意为怎样的声音,表修饰;第二句“而”连接两个动词,动作有先后关系,表承接。B项第一句中的“以”连接“畅”和“舒”,用法相当于“而”,且所连的两词无先后顺序,两者位置可以互换,因此“以”表并列;第二句中的“微贱”表示身份地位,所以“以”为介词,表凭借。C项第一句“其”位于句首,根据“亦人理之常者乎”句意,“其”表揣测;第二句“其”后加名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D项两句“于”加表处所、地方的名词,作介词,译为“在”。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表现音之美妙;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表现音乐之功用。B项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表现音之美妙;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表现音之美妙;C项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描述人的动作行为;②“其于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表现音乐之功用;D项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和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都表现了琴音之美妙。排除法,选择A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不是太难,做题时要仔细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好题干后最好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的题干是“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据此排除B项,因为它们都表现琴音之美妙,C项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描述人的动作行为;②“其于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表现音乐之功用;排除。D项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和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都表现了琴音之美妙,也排除。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选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原文是“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所以与虞子贤唱和的是“客”,不是作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选项原文“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选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

25.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找出名词“斯楼”“美”“斯琴”,和固定用法“其孰……?”第二句中,也应先找出名词,比如“先生长者”“之”,其他的内容再逐一对译。第三句中,应先找出人名、地名,比如“子贤”“杨君廉夫”;同时要依据语法关系补充省略的成分,“谓(子贤)笃于士行”。第一句中的重点,“专”,独享;“舍”,除了;“当”,适合。第二句中的重点,“去”,远离(或“舍弃”);“盖”,表揣测,大概;“有以”,有道理(或“原因”)。第三句中的重点,“绝出”,超出;“流俗”形容词作名词,世俗之人;“称”,称赞;“笃”,努力。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如“专”,独享;“舍”,除了;“当”,适合;“称”,称赞;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第三句中的“子贤”“杨君廉夫”。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景公爱槐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妻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予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女往晏子之家 辞:辞别

B.君树槐令 县:通“悬”,悬挂

C.不刑 益:增加

D.又不以私害公法 恚:怨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吏拘之,且加罪,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问焉 拔剑切啖之

C.此譬之犹自治鱼鳖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 皆出于此乎?

18.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

16.A

17.B

18.D

19.C

20.(1)勇敢之士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评分标准:4分,“以”“孤独”“拂是”“所欲”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做贪婪残暴;推重(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刑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做残忍暴虐。(评分标准:6分,“穷”“崇”“拟乎”“逆”“不称”“贼”的翻译各1分。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其女往辞晏子之家 ”中的“辞”如解释为“辞别”则是动词,与“往”意思相反,逻辑上讲不通;“辞”根据“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是“往”的目的,意思应该是“致辞”。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上下文上辨析。“崇断狱精审”,“其女往辞晏子之家 ”中的“辞”如解释为“辞别”则是动词,与“往”意思相反,逻辑上讲不通;“辞”根据“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是“往”的目的,意思应该是“致辞”。B项的“君树槐县令”中的“县”的意思根据第一段解决;C项,“不益刑”中的“益”可以联系前面的句子“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进行理解,译为“增加”。D项,“又不以私恚害公法”可以联系“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进行解决。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B均是连词,顺承。A兼词,“加罪于他”;助词,放在“少”后表示时间不久。C……的人;表原因。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词,表揣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B项中两个“而”位于两个动词之间,且动作之间有先后顺序,故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项,两个“之”前后词的词性不同,前一个“之”后面是名词“子”,而后一句“之”后面是动词“知”,同时动词后面没有宾语,故这是倒装句式,这两个“之”的用法就不同;C项用“位置法”和“替换法”确定其可能的用法。“焉”字在线性句子中的位置只有这样几 种:(1)“焉”处于词尾,有动词词尾,有形容词尾如本题“少焉”,这类“焉”相当于词尾“然”——凡位置处于词尾且能用“然”来替换的都是词尾助词。(2)“焉”处于句尾,有“代词”、“助词”、“兼词”三种用法,可用“替换法”区别出“代 词”用法,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这类“焉”相当代词“之”——凡位置处于句尾且能用“之”来替换的都是代词,但本题“且加罪焉”显然不能只是用“之”代替,“且加罪之”缺少介词,添加“于”,因此为兼词。“焉”字处于句首 (或动词之前,因有时主语省略,为减少区分难度,统称为句首),有“疑问代词”、“疑问副 词”两种用法。C项两句“者”都是特定代词,但意义不同。“者“作代词时,一般附着在某一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的短语后,表示与其前面词语意义相关的人、事、物、时等等,情况比较复杂,要结合语境来翻译。“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结合语境译为“……的人”,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译为“……的原因”。D项。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熟记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②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③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④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先结合整体的语境弄懂大概意思,“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这个语段位于文章结尾,晏子劝谏景公之后发生得事情,即景公在纳谏之后的所作所为。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一看名词,“晏子”“公”“役”“木”“法”“囚”,再看谓语动词“出”“罢”“拔”“废”“出”,且可以看出以“景公”为主语的几个句式是大致相同的。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的专有名词“晏子”“公”,谓语动词“出”“罢”“拔”“废”“出”等等。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曲解文意。“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错,应是“认为碰了一下树,就要治父亲的罪,这样做会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这是打动晏子的原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如本题C项“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错,应是“认为碰了一下树,就要治父亲的罪,这样做会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这是打动晏子的原因。所以选项曲解文意。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0.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抓主语,比如“勇士”“明惠之君”;再抓重点词语,“以”,凭着,“孤独”,形容词作名词,孤单弱小的人;“拂是”,违背正确的事理;“所欲”,想做的事。第二句中,抓重点词,“穷”,形容词作动词,榨尽;“崇”推重;“拟乎”与……相似;“逆”悖逆;“不称”与……不符合,不相当;“贼”根据语境译为“残暴、暴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如本题“君”“民”;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如“孤独”,形容词作名词,孤单弱小的人;。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穷”,形容词作动词,榨尽;“贼”根据语境译为“残暴、暴虐”。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景公有一株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树旁立了一根木桩,上面悬挂着牌子,写着他的命令:“触碰槐树的人应受刑罚,损伤槐树的人应处死刑。”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一命令,喝醉酒后误撞了这棵槐树。景公听说后说:“这是第一个触犯我命令的人。”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前往晏子家中,托守门的传话说:“我是一个家背靠着外城居住的女子,有话请转达相国,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甘愿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做侍妾)。”晏子听了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沉溺在美色中的人吗?为什么年老了还有女子投奔我呢?虽然这么说,这件事一定有原因吧。”于是传令把那个女子带进来。

那女子进了门,晏子远远望见她,说:“奇怪呀!从她脸色上看,心中一定有深深的忧伤。”于是上前问那女子说:“是什么事情让你忧伤呢?”女子回答说:“国君种了棵槐树,旁边悬挂着命令,触碰它的人判刑,伤害它的人处死。我的父亲迟钝愚昧,没有听到命令,官吏将要对他治罪。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设置政令,不随意削减俸禄,不私自增加刑罚,也不因为私怨而破坏国家颁布的法令。不因为保护禽兽而伤害人民,不因为保护草木而伤害禽兽,不因为保护野草而伤害禾苗。我们的国君因为要保护他所喜爱的树木,就要杀死我的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个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成为国家的法令了。虽然如此,但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勇敢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强去欺凌孤单弱小的人,英明仁慈的君主更不会违背正确的事理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好比亲手烹饪鱼鳖的人那样,只要除去它们的腥臊部分就可以了。现在国君向百姓发布的命令,如果有利于在国内建立良好的秩序,而且对后世也有好处,那么我父亲被处死也是应该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合理的。但是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太过分了啊!因为碰了一下树木,就要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样做会伤害明察官吏的法令,进而伤害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要是听说了这件事,都会说我们的国君喜爱树木而看轻人命,怎么可以这样呢?希望相国明察我的话,来正确裁决违反君主禁令的人。”晏子说:“这样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国君解说这件事。”派人送她回家。

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报告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榨尽百姓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贪欲,就叫作贪婪残暴;推崇自己喜好玩赏的东西,把它们抬高到与君主的权威相似的地位,就叫做悖逆正道;随心所欲地处以重型或死刑,罚不当罪,就叫作残忍暴虐。这三种行为,是治理国家的大祸患。现在国君耗尽人民的财力,来置办漂亮的饮酒膳食用具,准备了众多的钟鼓乐器,修建了极度豪华高大的官室殿堂,推行这么大的暴政。您推崇观赏玩乐的东西,为喜爱的槐树悬挂上特别保护的命令,乘车经过的人要加快车行速度,步行经过的人要快步离开,槐树的威严竟然和君主相当,这分明是悖逆民心的做法。触碰槐树的人要判刑,伤害槐树的人要处死,这分明是罪与刑不相当,(轻罪或无罪却处以重刑或死刑),这是对人民最严重的残害。君主您享有国家,没有向人民展现出仁义道德的行为,可是暴、逆、贼这三种邪辟的行为在国内却很盛行,我担心这样做是不能够治理、爱护人民的。”景公说:“如果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错,从而危害到国家。现在得到了大夫您的教导,真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教诲了。”

晏子退朝以后,景公下令立即免除看守槐树的差役,拔掉悬挂令牌的木桩,废除伤害槐树治理的法令,释放因触碰槐树而被拘捕的囚犯。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圣俞尝谓予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节选自《六一诗话》)

2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

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22.《六一诗话》的作者是 ,号

23.这段文字提出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哪两条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超过20个字)

21.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22.欧阳修,六一居士或醉翁

23.①立意新颖,语言简练(“意新语工”);(1分) ②既要传神,又要含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应结合文段理解该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俞就说:‘作者写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看的人能够理解他的涵义,大概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尽管如此,我也可以大略地说出这里面的一些东西:比如严维的诗歌‘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然后借助句子中的一些标志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断句,比如表对话的“曰”,句末语气词“也”,对称的句式“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等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六一”二字入手,“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号。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汉民族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原书只称《诗话》,后人称引时名之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古代汉族诗论专著,一卷,宋欧阳修撰。作者曾自注:“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六一诗话》是汉族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段文字提出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哪两条观点”,要求“用自己的话表述,不超过20个字”,首先应到文中找到“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两条观点”,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找到这两个句子再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段中观点的理解和概括。首先应理解所给材料,明确材料涉及的内容,然后再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本题问的是“这段文字提出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哪两条观点”;接着就要到材料中找与题干所提问题相关的内容,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或用文中原句作答,或用自己的话作答,如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 缪:同“谬”,谬误

1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而尹师鲁徒皆在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1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 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7.C

18.D

19.D

20.(2)①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分析:本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虚词意、句式和语气来,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炸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

②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分析:本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

③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分析:本句重点词有“特”)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中的“怪”如解释为“责怪,责备”,和整个语境不合;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奇怪当时的人为什么不称道韩愈的文章,但自己也没有时间来学习它”,故“怪”应解释为“奇怪”。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C项,如能回归文本,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即可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奇怪当时的人为什么不称道韩愈的文章,但自己也没有时间来学习它”,“怪”应解释为“奇怪”。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先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再看选项,A中“之”是作动词宾语,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B中“之”为结构助词,的;C中“之”作代词,这些,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之”同。D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之”字的用法如下。这个虚词有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无论是在课文中还是在试卷上都经常会遇到,但是很多同学对这个概念却不甚了了,做题基本凭直觉,准确率自然不会高。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一个句子的核心要素是主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和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具备了这两个要素,它便可以不依靠别的成分而独立存在,表达较完整的意思了,但有时候,为了使句子的内涵更加丰富,必须在原先比较简单的主谓短语上添加相应的成分。如此一来,这个主谓短语就由独立句变成了长句中的一个部分,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在它们中间加个“之”就是使之不能成为独立的、完整的句子,故名曰“取消句子独立性”。请看下面的语例: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例1中的“师道不传”(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被传承下来)本是可以独立成句的主谓短语,但在这里,它只以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主语)而存在,因此,必须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加一个“之”,这样,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了,后面的“人之无惑”亦然;例2同样如此,因为“子牧羊何所用哉”(您放这些羊有什么用呢)在整句话中作“不知”的宾语,所以在“子”和“牧羊”间加了“之”字;例3和例4的前半句似乎独立了,但它们只是复句(前者是因果关系,后者是假设关系)的组成部分(分句),必须依赖后半句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客”与“美我”、“父母”与“爱子”之间也一定要加入“之”。明白了这一点,以后再做此类题目就不会出错了。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中“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文章第三段“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三段,文中是说“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见选项中“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有误。

20.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因”,于是,就;“乞李氏”,省略介词“于”,意思是向李氏讨取;“以”,相当于“而”。第二句中,“学者”,古今异义词,学写文章的人,求学的人;“至于”,古今异义,达到;“是”,这个地步;“尔”,罢了。第三句中,“特”,只;“以”,因为;“尤”,特别。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比如本题,“乞李氏”,省略介词“于”;“学者”“至于”“于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

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奇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做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13.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 自立:自己有所建树

B.警劝之道 警劝:告诫勉励

C.于众人,则能辨焉 众人:许多人

D.虽或并世而有 并世:同时代

14.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碑铭与史传其实有着不同,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而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B.有时,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又因是死者子孙所请,如果直书死者恶行,人情上过不去,铭文就出现不实之辞。

C.人之品行,有情感善良但行迹不好的,有内奸而外善的,有善恶相差而很难确指的,有实大于名的和名过其实的。

D.世上的学者,读古人事迹,看到感人之处,往往悲伤苦痛而流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但曾巩认为自己却非如此。

15.文中对撰写铭志提出了哪两个重要观点?

16.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2)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13.C

14.D

15.①撰写铭志要做到态度公正,叙事合于实际②撰写铭志要慎重选择作者,需道德高尚又能写文的人为之”

16.(1)好比用人一样,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哪能在辨别时不受迷惑,评论时不偏私(公正)?(“畜道德者”“恶”“惑”“徇”各1分)

(2)我追慕祖先的功德而想到它们能流传的原因,就明白先生给我曾巩的恩赐,而惠及我家三代人。(“其”“追晞”“推”“三世”各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于众人,则能辨焉”中的“众人”可以联系课内所学内容来解答;《师说》中有句子“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此处的“众人”属于古今异义,古义解释为“一般的人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C项,如能回归文本,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联系课内所学的内容,即可解答出来。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D项,“但曾巩认为自己却非如此”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意思是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可见曾巩自认为更是如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文中是说“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可见曾巩自认为更是如此,选项中“认为自己却非如此”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对撰写铭志提出了哪两个重要观点”,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可以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筛选出相关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或者翻译。答题的区域主要在第三、四节,诸如“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等句子都可以拿来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比如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与“撰写铭志”有关的句子,然后确定答题区间,主要在文章第三、四节。最后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以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二是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

16.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畜道德者”,道德高尚的人;“恶”,怎么;“惑”,迷惑;“徇”,偏私。第二句中,“其”,代词,我;“追晞”,追慕;“所以”,……的原因;“传”,流传;“推”,给予;“三世”,三代。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承蒙您赐予书信及为先祖父撰写墓碑铭。我反复读诵,真是感愧交并。

说到铭志之所以能够著称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相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因为史传对人的善恶都一一加以记载,而碑铭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铭来显扬自己,有的置于家庙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目的是一样的。如果那是个恶人,那么有什么好铭刻的呢?这就是碑铭与史传不同的地方。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生者借此能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发奋有所建树;恶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至于博学多才、见识通达的人,忠义英烈、节操高尚之士,他们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现在碑铭里,这就足以成为后人楷模。铭文警世劝戒的作用,不与史传相近,那么又与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风衰微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一味地只要褒扬他们死去的亲人而不顾事理。所以即使是恶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铭,用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不作,又因为是死者子孙所恳请,如果直书死者的恶行,就人情上过不去,这样铭文就开始出现不实之辞。后代要想给死者作碑铭者,应当观察一下作者的为人。如果请托的人不得当,那么他写的铭文必定会不公正,不正确(不符合事实),就不能流行于世,传之后代。所以千百年来,尽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照这样说来,怎样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与正确呢?我说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对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别。而人们的品行,有内心善良而事迹不见得好的,有内心奸恶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恶行相差悬殊而很难确指的,有实际大于名望的,有名过其实的。好比使用人才一样,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会在辨别时不受迷惑,在评论时不偏私?能不受迷惑,不偏私,就是公正和实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传于世,因此就要求他写文章的能力好。所以说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写碑志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同时出现,但也许有时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个。因此铭文的流传是如此之难;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几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为其撰写公正而又正确的碑铭,它将流传当代和后世是毫无疑问的。世上的学者,每每阅读传记所载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感人之处,就常常激动得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祖先的功德行而想到它们能流传的原因,就明白先生给我曾巩的恩赐,而惠及我家三代人。这感激与报答之情,我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xuàn流泪)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指明朝。中涓:太监。②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此年明亡。黄冠:代指道士。③方士:古代称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④太华之山:华山。⑤雷首之山:首阳山。⑥揖让:作揖和谦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⑦汾:汾水。⑧绵上之山:绵山。⑨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结庐于西峰之左 能够

B.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 交往

C.不隶于宫之籍 观看

D.之茫茫 距离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范君知其必西奔 为之奈何

B.介子推从晋公子 师道不传也久矣

C.若揖让其间 飘飘如遗世独立

D.乃东宫不知之 苟非吾之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从京都(指北京)徒步行走到华山当道士

B.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

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时

C.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

(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挨饿的地方

D.既反国而隐焉

反叛晋国之后,介子推就隐居在这里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②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19.填空。

(1)与介子推有关的节日叫

(2)顾炎武,又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有一句名言:“天下兴亡,”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同属“记”,但本文重在抒情,而《游褒》重在议论。《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

20.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5.C

16.C

17.D

18.①这又是范君有此志向而不得实现的呀。②以后登这山的君子,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19.寒食节(答清明节也可) 匹夫有责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20.一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似的节操;二是通过介子推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从而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

【解析】

15.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观:寺庙。

16.本题考查了“之”“且”“乎”“所”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用作副词,将,将要;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所+动词的所字结构;C.在,然。

17.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分析可知,D.译为,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

18.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文言特殊

句式进行重点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分析可知,(1)“所有志”“不遂”;(2)“君子登斯山者”(定语后置句);无通勿。

19.这是一道文化常识题。本题考查了文学、文化常识知识,平时要注意课堂内外古代汉语知识的积累,且重点识记课本中出现的文学经典名著、名家名作,养成多读、多记、多理解的习惯。寒食节是汉民族纪念介子推的一个感恩的节日。它的深层内蕴是让人们崇尚忠贞高洁,懂得自尊、自责、悔过与感恩。

20.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参考译文】

前朝太监范养民君,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徒步走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且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不是方士之流的人。

(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

当李自成挟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将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将要对太子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不知去了哪里,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田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当地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有的人资助他材料,就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挨饿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在那儿拱手谦让,(伯夷、叔齐)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效的人呀。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重耳出逃,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志而不得实现的呀。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距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我与范君(只有)彼此垂泪!

我写了这篇记,在华山中留下。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不过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C.今闻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生活贫穷

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夜缒出 伏尸

B.顾计不知出耳 君之知也

C.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善遇之

D.遂私见樊於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杀人,臣

A.太子

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吾得事之

D.越国以鄙

18.把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外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5.D

16.C

17.B

18.

(1)(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恨就报了,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就消除了。(“然则”、“见”各1分,大意1分。)

(2)(晋国)已经把郑国当做东面的疆界,又想要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削减,(晋国)将从哪儿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东封”、“肆”“阙”、“焉”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本句中的“穷困”指的是“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6.

试题分析:C项前者介词,依靠;后者介词,趁机。A项两个“而”都连词,表示修饰关系;B项均为所字结构; D项均为“于是,就”。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例句和B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理解为“使跟从”;

A.“太子迟之”中的“迟”是意动用法,“认为迟”;C.“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是名词做状语,“像侍奉兄长一样”;D.“越国以鄙远”中的“远”是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然则”古今异义词,既然这样,那么;“见”表被动。“封”动词,当作边界;“肆”扩张;“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焉”代词,哪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