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下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是战国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平原君是赵国国相,信陵君姐姐是平原君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向魏求救,但魏安釐王畏秦,信陵君盗取了魏王兵符,矫诏进军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事后信陵君遣将带魏兵返魏,而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9.下列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道歉
B.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求:寻求
C.乃装为去 装:收拾行装
D.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归:归附
10.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公子遂□ ②公子□使遍告诸侯 ③各□将将兵救魏 ④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A.使 遣 率 将 B.使 率 遣将 C.将 使 遣 率 D.将 率 使 遣
【小题3】下面加横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乃谢夫人去/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B.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宾客皆背魏之赵
C.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
D.夫人以告公子/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1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B.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C.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D.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们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②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9.A
10.C
11.D
12.A
13.C
【小题6】 ①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很贤德,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来让平原君称心如意。②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在诸侯中闻名的原因,只是由于有魏国存在啊。
【解析】
9. 辞别
10. 将:统率。 使:让。 遣:派遣。 率:率领。
11. D项:把,将。A项:于是,就/竟然。B项:取消句子独立性/到。C项:表转折/表顺承
12.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13. 不是“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是“为魏王使者通报传达”。
【小题6】 ①关键词:负:违背。称:使……称心如意,让……满意。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②关键词:所以:……的原因,或之所以。重:受尊重、器重。于赵:状语后置。以:因为,由于。。特别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不出仕的贤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博者之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里。公子很想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人自己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私下步行去他俩那里,跟这两个人交游,彼此都很快乐。平原君听到这个消息,就对他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天下无双的大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乱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准备辞别夫人离开那里,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以使平原君称心如意。(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自己富贵豪爽的举动罢了,而不是求取贤士啊。我从住在大梁时起,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凭我的资格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辱, 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挽留公子。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公子使平原君的宾客全都来到了自己的门下。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仍担心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夷平您先祖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还没等到两人的话说完,公子立即变了脸色,嘱咐车夫赶快准备车马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统率军队战.
魏安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通报各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派遣将领率领军队来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鹜败逃。进而乘胜追逐秦军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在这个时候,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为公子进献兵法,公子全都为它们题名,所以世人习惯将它们统称为《魏公子兵法》
课内文言文部分,完成下题。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
B.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C.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歌以赠之 歌:歌唱。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以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弃甲曳兵而走
D.民之多于邻国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
14.D
15.B
16.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
13. 作歌
14. D项的两个“于”是比的意思。A项第一个“焉”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第二个“焉”是语气助词;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修饰。
15. 状语后置句:A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
16. 关键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式。一:专一。 上:作状语、向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
C.以遗相人 遗:赠送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富贵而归故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买臣见弃于其妻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此人情之所荣 多于南亩之农夫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惟 德 被 生 民 而 功 施 社 稷 勒 之 金 石 播 之 声 诗 以 耀 后 世 而 垂 无 穷 此 公 之 志而 士 亦 以 此 望 于 公 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14.D
15.B
16.C
17.(3分)惟德被生民/ 而功施社稷/ 勒之金石/ 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 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18.(1)大概读书人在处境困厄的时候,在乡里受苦,那些平庸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
【解析】
试题解析:
14.铭:铭刻
15.A 连词,表顺承/递进;B均作介词,表被动;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才
16.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7.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惟德被生民,是主谓结构,需断开。而功施社稷,而垂无穷,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而是断句的标志。 勒之金石与 播之声诗,是并列结构, 以耀后世,是介宾结构。 此公之志,是主谓结构。
18.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要注意对一词多义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关键词:
(1)穷:出境困厄。闾:乡里。易:轻视。
(2)何如:怎么样。易:轻易。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孔道:大路,通道。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⑤谣俗:风俗。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女朴鄙 鄙:浅陋
B.耸秀不可悉 悉:熟悉
C.迨于阴晦 迨:遇到
D.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 资:资助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丛灌疏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而亭之前则仍其旧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尽亩与水无不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始以粉黛歌舞之宫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
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
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
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
17.用“/”给文中花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2)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14.B
15.D
16.D
17.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18.(1)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2)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解析】
试题解析:
14.详尽叙述
15.以:因为/用
16.D项没有伤今的忧愤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本句的意思: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断句有一些明确的标志:擅文誉/达事变 ,二句对称;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注意者字结构。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抓关键词和句式特点。(1)“用值”:花钱;“有之”:拥有了这座山。(2)“兹”:现在;“阻其觞”:戒了他的酒;“率”:大抵。
参考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视,无可置者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9.B
10.C
11.A
12.(1)、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2)、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解析】
试题解析:
9.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10.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环视”,D恰好
11.文中作者和友人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12.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重点虚词以及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以”:用来;“子”:你;“不时之需”:突然的需要。
(2)“之”:你的底细;“畴昔”:昨天;“过”:经过。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爱菊说
【元】戴良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处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选自《全元文•卷一六三二》)
14.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俯仰:应付,周旋
B.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之象 象:形象,引申为特征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貌严而气刚
吾尝终日而思矣
B.鲜有当乎其意
吾其还也
C.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足以极视听之娱
D.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16.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B.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C.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D.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
(2)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14.C
15.C
16.B
17.A
18.(1)看见菊花早上被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他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使)行为举止谦虚礼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就会有所悔恨。(2)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姓陶名潜的人,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解析】
试题解析:
14.“相错”应该与前面的“相磋”对应,解释为“砥砺”
15.C项,“的” A项表并列,表修饰。B项代词“他的”,语气词,“还是”。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16.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本句中提到了“春、夏、秋、冬”,可以作为表示时间段断句的标志。其次找准动词,然后根据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划分句子。如:“盛开”,与之相对应的主语是“寒英”, “披”,与之对应的是“鹤氅衣”等。排除即可得到答案。
17.“因此遭人嫌弃”错,原文是说骆先生以同这类人(世俗之人)成为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为耻辱。
18.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同时注意上下文,强调关注语境,在基本明确大意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方法翻译。
(1)“让”:谦让;“退”: 谦退;“ 咎”:过失;“进”:进用。
(2)“安”:哪里;“之”:我;“交际”:交友之道。
参考译文:
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他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急切地盼望着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
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即便是长于泥土,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坚守自我,让君子(对自己)有所敬仰,让小人(对自己)有所畏惧;看见菊花早上被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使)行为举止谦虚礼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来等待时机,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
菊花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它,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姓陶名潜的人,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宋•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龟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的南面
B.三宿而至其下 宿:夜
C.则跬步市朝之上 跬步:行走出入
D.舟车冠盖之冲 冲:要害之处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中因汴之余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以与其子孙游 剑赀财以送其行
C.其深可以隐 其孰能讥之乎
D.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详细地描述了张氏园亭的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景物构筑、物产养殖等,突出“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B.张家世代显赫,张氏先人不仅为个人计,而且为子孙计,构筑了张氏园亭,其后五十多年,规模日益扩大。
C.本文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二年赴任途中,经过汴水边的灵壁张氏园亭时,应张硕的请求而作的一篇游园记。
D.苏轼从张氏园亭得到启发,围绕仕与隐这一中心生发了一通议论,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
17.用斜线“/”给下面的一段文字断句。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14.A
15.B
16.D
17.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18.(1)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被利益所牵制而不愿退出。(2)我不忍心离开,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在那里养老。
【解析】
试题解析:
14.A阳:水的北面
15.A项,介词,依照,根据;/介词,通过,经由。B项,连词,表目的;C项,代词,代指买壁张氏园/副词,表反诘,难道。D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16.D项“认为一个人不能追求功名爵禄,而应隐退于田园山林之中,因此他也想在彭城买田终老”有误,从原文“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佳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可以看出,作者对张氏子孙的出仕与隐退都是赞赏的,题中只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因此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
17.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该题主要是要准确理解所给句子的含义,根据大意来断句,另外“故”一般用在句首,也可根据这一标志来断句。
18.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处者”,安居乡野的人;“出者”,外出做官的人;“狃于利”,被动句,被利益牵制。
(2)“去”,离开;“莫余厌”,宾语前置句;“于泗水之上”,介词短语后置句;“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石门亭记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直好山乎 直:只是
B.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 燕:安闲
C.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写:写作
D.其有壅而不闻者乎 壅:阻塞
15.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作亭之意”的一项是( )
①其亦好观游眺望乎
②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
③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
④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⑤其石幸在,其文信善
⑥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③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2)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3)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4.C
15.B
16.C
17.(1)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2)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3)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解析】
14.写:排遣。
15.①是作者的推测,从后文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亭的目的。③是“山”的功劳,而不是写“作亭”的。④是治理的方法。排除这三项即可。
16.作者在文中说“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是说观览的人往往会生发感慨,并没有说这是“仁”的体现。
17.
(1)关键词“焉”,代词,指“山”。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2)关键词“夫”,发语词。特别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3)关键词“其”,表推测、估计的副词;“然”,这样。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石门亭位于距青田县城若干里的地方,是县令朱君建造的。石门是山的名字,它是一座名山,古人都在山石上刻写下自己的观赏游览的感喟心得, 把它留置在山里,那些刻写下字迹的山石处处可见。朱君来了以后建了亭子,把从古至今的石刻全搜集起来,将它们立在亭子里,并且把这一切写在信里,寄给他的外甥女婿我(王安石),让我写一篇文章,记下他建造此亭的用意。
之所以建造这座亭子,大概是因为它是一座好山吧?大概是因为它适于观赏游览放眼眺望吧?大概也是在这里能体察问询民间的疾病忧患吧?大概也是可以独自一人在这里休闲放松吧?大概是怜惜那些刻有字迹的山石没有防护保障,遭暴晒,字迹剥离,或者倒伏,甚至消损泯灭吧?人们对外物的喜好厌恶必定按照类别区分。广博高大草木茂美,自然万物依附着它来生存,却不把它当做自己莫大功劳的,就是山。爱好山,是仁的体现。离开城郊来到田野,攀上高处向远处眺望,从中一定会生发感慨的。《尚书》中不是记载吗:从荒原中发现谦恭。《诗经 》里不是写到:驾着车辆出行远游,来排遣我的忧患。遍察自身而没有什么值得忧患的,值得忧患的一定在整个天下,为天下忧患就是仁的表现。人不这样还敢自我舒适安逸吗?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遇到深山幽谷的草民,与他们接触交谈, 来访求他们的疾苦忧患,难道还会有阻塞、下情不明的情况吗?访求民众的疾苦忧患,也就是仁的体现。政事不分大小,不以德治民,民不会服从教化。民众服从教化,这样以后才可以没有诉讼。民众做不到没有诉讼,你能让他们休养生息、不惹是生非,优哉游哉嬉戏欢乐吗?自古至今的留名于人世的人,那些刻石幸而存在,那些刻文确实很好,这样一来,那些人的大名同刻石一道都会传扬下去并且永远不会朽没,成就了仁的名分却没有剥夺自己的意愿,也是仁的体现。建造亭子的用意,大概是这样吧?大概不是这样吧?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永州韦使君[1]新堂记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2]。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3],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4]。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5]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6]。
【注】①韦使君:韦宙,公元812、813年(元和七、八年)间任永州刺史。②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③蛇虺(huǐ悔):一种毒蛇。蟠:盘屈而伏。④蠲(juān捐):清洁,使动用法。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⑤溶漾:水动荡的样子。纡(yū迂)余:曲折萦绕。⑥“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15.从上下文看,第③段韦使君眼中的“异”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16.文章立意与《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17.分析文末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
【答案】
15.环山一带环境异常混乱恶劣(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山石;被埋藏在污泥之清泉,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看似是荒凉的地方但是韦使君发现了荒凉背后的清泉、山石等美景是不同寻常的。
16.都着眼于“官理”,本文主旨“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种树郭橐驼传》主旨“顺木之大,以致其性”,都希望为官之人能够与民休息,顺应天性来治理一方。
17.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这一做法的肯定,对韦使君的顺民、护仁、除污、安民的为政思想的敬佩柳宗元希望借助本文能够使日后治理这个地方的人,以小见大,懂得治民的道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古文名篇之一,作于公元812年(元和七年)。当时作者任永州司马,刺史韦宙是他的顶头上司。在韦使君新堂落成的时候,作者以其生花的妙笔,道出了韦使君的乔迁之喜,清明之治,让人心生一种顺应自然的美感,积极向上的激情。
【解析】
15.该题通过把握原文内容即可作答,如文中的“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等句子。该句意思为“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明确这些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16.本题是一道对比阅读分析,本文是在阐述为官之道,其的主旨可以利用第一段中“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来总结;《种树郭橐驼传》也阐述了为官之道,其主旨为“顺木之大,以致其性”。两文都强调了顺应其天然的本性,因而可以总结答案。
17.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也就是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文章最后一段中有“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等语句以及“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一句,这几句的意思是:“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综合这方面,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②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③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④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8.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晏子方食 (2)终再拜而辞曰 (3)以振百姓 (4)是臣代君君民也
19.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主语分别是 ,
20.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之性日以离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分食食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C.非有能硕茂之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传其事以为官戒/殚其地之出
21.翻译句子:
①使者反,言之公。
②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22.上文表现了晏婴怎样的思想性格?
18.(1)方:正 (2)再拜:拜两拜 (3)振:通赈,救济 (4)君:统治
19.晏子;管仲
20.C
21.①使者回去,向(对)景公说了这件事。(“反”、补出“于”、介后) ②我不了解(晏子家的这种情况),这是我的过错。(补出“之”、“是”、判断句)
22.廉洁自律(自奉俭朴、提倡节俭)、安贫乐道、忠君爱民。(大意)
【解析】
18.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再拜”,古今异义,“拜两次”,不能理解为“再一次”;“振”,属于通假现象;“君”,属于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19.本题侧重考查省略现象,分析时要抓住前后文的语境,第一处承前省略了主语“晏子”,因此主语应是“晏子”;第二处通过上文的“以书社五百封管仲”可知,“不辞而受”的主语应是“管仲”。
20.本题侧重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C项加点两字都属于使动用法;A、“日”名词作状语/“爪”名词作动词;B、“食”使动用法/“寿”名词作动词;D、“传”使动用法/“出”动词作名词。
21.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①“反”,通“返”,“返回”;“言之公”省略了“于”,翻译时应补出“于”,“对、向”;介词结构后置句
②“知”后省略宾语“之”,应补上,即“晏子家的这种情况”;“是”,“这”;判断句,翻译时加上“是”。
22.分析人物思想,要抓住文中的有关人物的信息来判断,本文写了晏子家庭贫穷,国君的赏赐却不接受这一事件,从中可以总结出晏子“廉洁自律、自奉俭朴、提倡节俭、安贫乐道、忠君爱民”等方面的精神,大致意思是这些即可。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合:汇合。
B.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C.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舍:房舍,房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披:敞开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1)至于赤壁之下,波流侵灌,与海相若
(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2)所以游目骋怀
D.(1)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翻译本文中及学过课文中的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8.C
19.D
20.(1)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
(2)打听它的深度,即使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3)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捕鱼,在江中的小洲上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南北百里,东西一舍”中的“舍”如解释为“房舍,房屋”与句意不合,同时,“南北百里”和“东西一舍”构成对称,故相同位置的词语,其词性和意思应相关,故“一舍”应与前面的“百里”意思相关。“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C项,可以借助文言句子的对称性辨别正误。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A项,前一个“相”,相互;后一个“相”,代词,你。B项,前一个“之”,代词,代“胜景”;后一个“之”,主谓间,取独。C项,前一个“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后一个“所以”,用来……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把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应关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前后同则同。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比如本题的“于”,前后词语的词性一致,且后面都是地方,故用法也相同。前后异则异。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别的方法来辅助判定,比如联想教材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其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比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语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判定。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
20.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昼”“夜”都是名词作状语;“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中,“其”,代词;“深”,形容词做名词,深度;“其”,那些;“穷”,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第三句中,“固”,本来;“一”“齐”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第四句中,“渔樵”,名词作动词,捕鱼打柴;“侣”“友”都是名词意动,以为侣(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