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于中而不见于外 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麋鹿 群:与……为群

C.去不违其义 就:就职

D.欲以遨 禄:俸禄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6.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17.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易 曰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昔 颜 氏 将 以 女 妻 叔 梁 纥1而 历 叙 其 祖 宗 积 德 之 长 逆 知 其 子 孙 必 有 兴 者 孔 子 称 舜 之 大 孝,曰:“宗庙 飨 之,子 孙 保 之”,皆 至 论 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 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

13.D

14.C

15.D

16.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

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

17.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解析】

1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注意在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D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意理解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准确地根据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原文作合理化的分析。作答这样的试题的时候考生最好先找到不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然后进行排除。“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5.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

1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理解本题划波浪线的句子:易经上说: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就将他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孔子称赞舜的孝顺,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

【文言文翻译】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

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

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

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

郑遨传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好。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D.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着。

1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既倦 ④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和例句 “李牧连却之”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知死生为虚诞 。 B.足以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怀。

19.与例句“仰观宇宙之大 ”加横线部分句式相同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死生亦大矣。

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2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6.B

17.C

18.D

19.B

20.D

21.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固”“一齐”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虽” “致”“所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曾:竟然。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以:把;用来。之:到;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例句使动,A意动,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使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例句定语后置,A宾前,B定后,C状后,D判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①②⑥答非所问,不合题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觉今是昨非 B.吾尝跂望矣

C.时矫首遐观 D.掩口胡卢

14.写出下列加横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1)悟已往之不 谏:__________

(2)眄庭柯以颜 怡:__________

(3)万物之得时 善:__________

(4)乘化以归尽 聊:__________

15.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A

14.(1)劝止(2)使…开心(3)羡慕(4)姑且

15.用自己的话表达这样的意思即可: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16.

(1)有时驾着带帷马车,有时划起一叶小船。

(2)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候呢?何不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管他生死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A表并列关系,其他表修饰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原文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由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2.下列加横线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邻厚,君薄也

C.夫晋,何厌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1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予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1.C

12.D

13.A

14.(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济:渡河。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D.与例句都是助词,的。A.主谓之间,取独。B.主谓之间,取独。C.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B.秦退兵后,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伯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讲仁义的。D.晋文公还认为,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建成(太子)、元吉与后宫日夜谮诉世民于上,上信之,将罪世民。陈叔达谏曰:“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止。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房玄龄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乃与府属杜如晦共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太子,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癸亥,立世民为太子……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2.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有大功天下 覆杯水坳堂之上

B.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出 皇天后土实共鉴

C.建成召元吉谋 龙光射牛斗

D.秦王太子、齐王作乱 农人告余春及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B.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C.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D.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14.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华民族,谷神和土神是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用以指代国家。

B.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两次辅佐武王东伐纣王。武王死后,又辅佐成王平定了“三监之乱”。此处“行周公之事”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商量劝李世民灭掉建成和元吉。

C.东宫,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可称东宫,原是诸侯的媵妾住处,汉时太后的长乐宫在东边,又指太后住处,其后多为太子住处,亦指太子。

D.癸亥,干支之一,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为争皇位而明争暗斗,形势日益严峻,而唐高祖却举棋不定。

B.建成和元吉两人未带随从进入玄武门,结果被世民伏击,两人都被世民射死。

C.玄武兵变之时,皇上还不知情,见尉迟敬德带武器进来,大惊失色,没了主意。

D.兵变之后,陈叔达等人极力歌颂李世民,皇上只好顺势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

(2)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太子,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12.B

13.C

14.A

15.B

16.(1)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着鼓,呼喊着,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非常恐惧。

(2)秦王的功绩布满天下,我国疆域以内的人们都诚心归向他。如果陛下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不会再发生事端了。

【解析】

12.A,介词,对/介词,在;B,助词,用在动词前;C,代词,指李世民伏兵玄武门这件事/助词,的;D,介词,因/介词,把。

13.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14.A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5.B元吉是尉迟敬德射死的。

16.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李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陈叔达进谏说:“秦王为全国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是不能够废黜的。况且,他性情刚烈,倘若加以折辱贬斥,恐怕经受不住内心的忧伤愤郁,一旦染上难以测知的疾病,陛下后悔还来得及吗!”于是,高祖没有处罚李世民。秦王府所属的官员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仇怨已经造成,一旦祸患暗发,岂只是秦王府不可收拾,实际上是整个国家的忧患。不如劝说秦王采取周公平定管叔与蔡叔的行动,以便安定皇室与国家。存亡的枢机,形势的危急,就在今天!”于是与秦王府属杜如晦共同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己未,金星再次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傅奕秘密上奏说:“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高祖将傅奕的密状交给了李世民。此时,李世民暗中奏陈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而且说:“我丝毫也没有对不起哥哥与弟弟的地方,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我,似乎是要为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今我含冤而死,永远离开父皇,魂魄回到地下,如果见到王世充等人,实在感到羞耻!”高祖望着李世民,惊讶不已,回答说:“明天就审问此事,你最好及早前来朝参。”

庚申,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入朝,将兵力埋伏在玄武门。张婕妤暗中得知了李世民上表的大意,急忙前去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将李元吉叫来商议此事,李元吉说:“我们应当统率好东宫与齐王府中的军队,托称有病,不去上朝,以便观察形势。”李建成说:“军队的防备已很严密了,我与你应当入朝参见,亲自打听消息。”于是,二人一起入朝,向着玄武门走来。当时,高祖已经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召集前来,准备查验这件事情了。

李建成与李元吉来到临湖殿的时候,察觉到发生了变故,立即勒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自己的宫府。李世民跟在后面叫他们,李元吉拉开弓射李世民,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李世民箭射李建成,却将他射死了。尉迟敬德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将李元吉射下马来。李世民的坐骑奔入树林,被树枝挂住,倒在地上,不能起来。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掐死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奔来大声喝斥他。李元吉打算步行前往武德殿,尉迟敬德追着射他,将他射死了。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得知李建成死去消息以后,叹息说:“难道能够人家活着时蒙受人家的恩惠,人家一死便逃避人家的祸难吗!”于是,他与副护军薛万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玄武门。把守玄武门的士兵与薛万彻等人奋力交战,持续了很长时间,薛万彻擂着鼓,呼喊着,准备进攻秦王府,将士们大为恐惧。这时,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因而溃散。

高祖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地方。高祖极为震惊,便问他说:“今天作乱的人是谁呀?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说:“由于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便派我担任警卫。”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说:“李建成与李元吉原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反隋的谋议,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勋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邪恶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的功绩布满天下,我国疆域以内的人们都诚心归向他。如果陛下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政务交托给他,就不会再发生事端了。”高祖说:“好!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愿啊。”

癸亥,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的显德殿登上皇帝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明宗纪论

北宋 欧阳永叔

呜呼!自古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

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君,有足称也。尝夜焚香仰天而祝曰:“臣本藩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自初即位,减宫人、令官;废内藏库,四方所上物悉归之有司。广寿殿火灾,有司理之,请加丹雘,喟然叹曰:“天火戒我,岂宜增以侈邪!”岁尝旱,已而雪,暴坐庭中,诏武德司宫中无得扫雪,曰:“此天所以赐我也。”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闻道等言谷帛贱,民无疾疫,则欣然曰:“吾何以堪之,当与公等作好事,以报上天。”吏有犯赃,辄置之死,曰:“ 此民之蠹也!” 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

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至于从荣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明宗纪》)

【注】①畋:打猎。②臣下:指下文任圜、安重诲等人。③“至于从荣”五句:李从荣为唐明宗的次子,封秦王。长兴四年十一月,明宗病重,从荣认为已死,怕别人争位,带兵入宫,被诬为弑父篡位,死于乱军中。明宗本有意传位于从荣,闻从荣死,亦悲痛而死。大恶:弑父弑君之罪。趁唐明宗病危之际,起兵夺帝位,虽被__,但造成日后皇室成员内斗的祸因。④上下相徇:群臣互相猜忌。⑤毁誉乱真:说好说坏都不符合实际。

9.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古世少而乱世多( )

A.安定

B.治理

C.医治

D.整治

②减宫人、令官( )

A.停止

B.罢免

C.结束

D.排斥

10.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五代君 世言晋王将终也

B.天火戒我 方其系燕父子

C.此天所以赐我也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D.变起仓卒 二败三胜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

何况在后代的君主中呢!何况在五代的君主中呢!

B.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

(明宗)多次询问宰相冯道等关于百姓患病的痛苦。

C.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

(明宗)用诏书称赞廉吏孙岳等,来教化百姓。

D.生民实赖以休息

人民确实依赖(这些条件)来休养生息。

12.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

13.作者认为明宗的治国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作答,并举例加以阐述。

9.①A。②C。10.B。11.B。12.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

【解析】

9.①“治世少”与“乱世多”并列,所以“治”为形容词,即“太平”“安定”。

② “减罢”即“减少”“ 罢免”,“减罢”分别与“宫人、伶官”呼应。

10.B组中的两个“之”都是介词,“用”的意思。A组中两个“之”都是助词,但用法不同:第一个“之”是“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助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组中的两个“所以”的含义不同:第一个是“用来……的”的意思,第二个是“……的原因”的意思。D组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而所表示的关系不同:“而”在第一个句子中表示顺承关系,在第二个句子中则表示并列关系。

11.根据“(明宗)数问宰相冯道等民间疾苦”后冯道等的回答:“谷帛贱,民无疾疫”,知道明宗问的绝不仅仅是“患病的痛苦”,而应是包括百姓患病痛苦在内的“生活中的困苦”。A句的翻译加上“的君主”是本段的论述的对象“王”。D句的翻译关键是“休息”,这是古今异义。

12.断句要能正确翻译文章,本句的译文为“明宗开始成为帝王时,年纪已高,不接近俗乐和女色,不喜爱游猎。在位七年,在五代的国君中,时间最长”。

1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第一问,文中有很明显的句子“其爱人恤物,盖亦有意于治矣”,“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辜诛杀臣下”。再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两个句子进行解说即可。

[参考翻译]

明宗纪论

唉,自古太平年代少而混乱不安定的时代多! 夏、商、周的君主保有天下的时间,都有几百年,其中值得称赞的,几位君主罢了,何况在后代的君主中呢!何况在五代的君主中呢!

我听年长的人对我说:“明宗虽然出生在在少数民族,可是为人纯单质朴,宽厚仁慈爱护百姓。”在五代的君主中,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曾经在夜里焚香,仰望天空祝告神明说:“我本来是非汉族人,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天下混乱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希望上天早早地降下圣人。”【明宗】从最初成为帝王,(就)减少妃嫔、宫女的数量,罢免供职宫廷的伶人;废弃皇宫储藏宝贝的仓库,天下进献的宝贝全部归官吏管理。广寿殿发生火灾,官吏整修(广寿殿时),请求用丹雘装饰,【明宗】叹息着说:“上天用火警告我,难道适宜用 【丹雘】装饰来奢侈吗!”有一年曾经大旱,不久下雪,【明宗】暴露着坐【在】院子中,下达命令武德司不要扫宫中的雪,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明宗】多次询问宰相冯道等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听冯道等说衣食一类生活资料很便宜,百姓没有发生疫病,就高兴地说:“吾(一个人)怎么能承担这种重任,当是和你们一起作好事,来报答上天(的結果)。”官吏有贪污受贿的行为,就处死他,说:“这是民之蛀虫!”用诏书称赞廉吏孙岳等,来教化天下。明宗爱护百姓,因为有志于治理好国家。

明宗开始成为帝王时,年纪已高,不接近俗乐和女色,不喜爱游猎。在位七年,在五代的国君中,时间最长,战争大致停止,收成常常很好,人民确实依靠【这些】休养生息。可是非汉族人性格果敢,仁慈却不能明察,多次在无罪的情况下杀戮官吏。至于【和】从荣父子之间,不能忧虑祸患提前防备,结果【从荣的】事变【在】匆忙急迫中发动,最终让李从荣陷入大罪过的处境而无法脱身,明宗也因此含忍着恨死去了。 ……像李从荣发动兵变,任圜、安重诲等被杀死,可以说是君臣互相猜忌,说好说坏都不符合实际的后果。……凡是治理国家的君主, 不可不警惕!

阅读下面课外文段,完成下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将将兵救魏。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信陵君是战国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平原君是赵国国相,信陵君姐姐是平原君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向魏求救,但魏安釐王畏秦,信陵君盗取了魏王兵符,矫诏进军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事后信陵君遣将带魏兵返魏,而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9.下列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公子乃夫人去 谢:道歉

B.徒豪举耳,不士也 求:寻求

C.乃为去 装:收拾行装

D.天下士复往公子 归:归附

10.文中“□”处依次应填入的字,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公子遂□ ②公子□使遍告诸侯 ③各□将将兵救魏 ④公子□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A.使 遣 率 将 B.使 率 遣将 C.将 使 遣 率 D.将 率 使 遣

【小题3】下面加横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谢夫人去/今平原君以为羞

B.平原君游,徒豪举耳/宾客皆背魏

C.今秦攻魏,魏急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夷先王之宗庙

D.夫人告公子/而上将军印授公子

11.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B.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C.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D.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1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博的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们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②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9.A

10.C

11.D

12.A

13.C

【小题6】 ①当初我听说平原君很贤德,所以背弃魏王来救赵国,来让平原君称心如意。②公子在赵国受到尊重、在诸侯中闻名的原因,只是由于有魏国存在啊。

【解析】

9. 辞别

10. 将:统率。 使:让。 遣:派遣。 率:率领。

11. D项:把,将。A项:于是,就/竟然。B项:取消句子独立性/到。C项:表转折/表顺承

12.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

13. 不是“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是“为魏王使者通报传达”。

【小题6】 ①关键词:负:违背。称:使……称心如意,让……满意。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②关键词:所以:……的原因,或之所以。重:受尊重、器重。于赵:状语后置。以:因为,由于。。特别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不出仕的贤人,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博者之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酒店里。公子很想见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人自己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的藏身地址,就私下步行去他俩那里,跟这两个人交游,彼此都很快乐。平原君听到这个消息,就对他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个天下无双的大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乱跟那伙赌徒、酒店伙计交往,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听后就准备辞别夫人离开那里,说:“以前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背弃魏王而救赵国,以使平原君称心如意。(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只是显示自己富贵豪爽的举动罢了,而不是求取贤士啊。我从住在大梁时起,就常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我惟恐不能见到他们。凭我的资格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看作是羞辱, 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结交。”于是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去。夫人把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了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谢罪,坚决地挽留公子。平原君门下的宾客们听到这件事,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归附公子,天下的士人也都去投靠公子,归附在他的门下。公子使平原君的宾客全都来到了自己的门下。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不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发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焦虑万分,就派使臣去请公子回国。公子仍担心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谁敢劝公子回魏国。这时,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尊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夷平您先祖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立身于天下呢?”还没等到两人的话说完,公子立即变了脸色,嘱咐车夫赶快准备车马回去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统率军队战.

魏安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通报各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派遣将领率领军队来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鹜败逃。进而乘胜追逐秦军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在这个时候,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为公子进献兵法,公子全都为它们题名,所以世人习惯将它们统称为《魏公子兵法》

课内文言文部分,完成下题。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约束

B.声非加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C.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D.以赠之 歌:歌唱。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B.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时入山林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弃甲曳兵

D.民之多邻国也 冰,水为之而寒

1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申之以孝悌之义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

14.D

15.B

16.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解析】

13. 作歌

14. D项的两个“于”是比的意思。A项第一个“焉”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第二个“焉”是语气助词;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凭”;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修饰。

15. 状语后置句:A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

16. 关键词  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式。一:专一。  上:作状语、向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相与骈肩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一乡 荣:荣耀

C.以相人 遗:赠送

D.所以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富贵归故乡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买臣见弃其妻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此人情所荣 多于南亩农夫

D.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度我至军中,公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文章首先从人情之所荣,从古今之所同入笔,极写衣锦还乡的意气之盛,为下文作铺垫。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韩琦回家兴建昼锦堂,是反其意而用之,其轻富贵的品格节操,其远大的志向,非一般夸荣显富者可比。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惟 德 被 生 民 而 功 施 社 稷 勒 之 金 石 播 之 声 诗 以 耀 后 世 而 垂 无 穷 此 公 之 志而 士 亦 以 此 望 于 公 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14.D

15.B

16.C

17.(3分)惟德被生民/ 而功施社稷/ 勒之金石/ 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此公之志/ 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18.(1)大概读书人在处境困厄的时候,在乡里受苦,那些平庸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

【解析】

试题解析:

14.铭:铭刻

15.A  连词,表顺承/递进;B均作介词,表被动;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D副词,于是/才

16.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7.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惟德被生民,是主谓结构,需断开。而功施社稷,而垂无穷,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而是断句的标志。 勒之金石与 播之声诗,是并列结构, 以耀后世,是介宾结构。 此公之志,是主谓结构。

18.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同时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借代、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要注意对一词多义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关键词:

(1)穷:出境困厄。闾:乡里。易:轻视。

(2)何如:怎么样。易:轻易。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孔道:大路,通道。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⑤谣俗:风俗。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女朴 鄙:浅陋

B.耸秀不可 悉:熟悉

C.于阴晦 迨:遇到

D.野人之聚而谈者矣 资:资助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丛灌疏篁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而亭之前仍其旧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尽亩水无不然 客亦知夫水月乎

D.始粉黛歌舞之宫 愿十五城请易璧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

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

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

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

17.用“/”给文中花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2)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14.B

15.D

16.D

17.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18.(1)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2)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解析】

试题解析:

14.详尽叙述

15.以:因为/用

16.D项没有伤今的忧愤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本句的意思: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断句有一些明确的标志:擅文誉/达事变 ,二句对称;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注意者字结构。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抓关键词和句式特点。(1)“用值”:花钱;“有之”:拥有了这座山。(2)“兹”:现在;“阻其觞”:戒了他的酒;“率”:大抵。

参考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