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永州韦使君[1]新堂记

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2]。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3],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4]。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5]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6]。

【注】①韦使君:韦宙,公元812、813年(元和七、八年)间任永州刺史。②九疑:即九疑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内。③蛇虺(huǐ悔):一种毒蛇。蟠:盘屈而伏。④蠲(juān捐):清洁,使动用法。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⑤溶漾:水动荡的样子。纡(yū迂)余:曲折萦绕。⑥“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14.从上下文看,第③段韦使君眼中的“异”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

15.文章立意与《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

16.分析文末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

14.环山一带环境异常混乱恶劣(被茂密的草丛遮蔽着山石;被埋藏在污泥之清泉,成了毒蛇盘踞,狸鼠出没有地方。嘉树和恶木,鲜花与毒草,混杂一处,竞相疯长,看似是荒凉的地方但是韦使君发现了荒凉背后的清泉、山石等美景是不同寻常的。

15.都着眼于“官理”,本文主旨“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种树郭橐驼传》主旨“顺木之大,以致其性”,都希望为官之人能够与民休息,顺应天性来治理一方。

16.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这一做法的肯定,对韦使君的顺民、护仁、除污、安民的为政思想的敬佩柳宗元希望借助本文能够使日后治理这个地方的人,以小见大,懂得治民的道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古文名篇之一,作于公元812年(元和七年)。当时作者任永州司马,刺史韦宙是他的顶头上司。在韦使君新堂落成的时候,作者以其生花的妙笔,道出了韦使君的乔迁之喜,清明之治,让人心生一种顺应自然的美感,积极向上的激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通过把握原文内容即可作答,如文中的“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等句子。该句意思为“看那树木,则清秀挺拔,枝叶舒展;看那湖水,则微波荡漾,曲折萦回。怪石森然繁密,环绕四周”,明确这些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15.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对比阅读分析,本文是在阐述为官之道,其的主旨可以利用第一段中“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来总结;《种树郭橐驼传》也阐述了为官之道,其主旨为“顺木之大,以致其性”。两文都强调了顺应其天然的本性,因而可以总结答案。

16.

试题分析:柳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的原因,也就是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文章最后一段中有“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等语句以及“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一句,这几句的意思是:“您随着地势开辟出胜景,难道不就是想顺着当地的风俗来形成教化吗?您铲除恶木毒草而保留嘉树鲜花,难道不就是想铲除凶暴而保护仁者吗?您挖除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难道不就是想除去贪污而提倡廉洁吗?您登临高处而纵目远望,难道不就是想让每个家庭都安定和富饶吗?”、“该是希望继使君后治理这个州的人,能够通过这件小事,懂得治民的大道理啊。”综合这方面,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18.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示敦朴,为天下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不有死 靡:倒下

C.以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天地 侔:比得上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发御府金钱赐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专务德化民 不赂者赂者丧

D.善人治国百年 邻厚,君之薄也

2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2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18.B

19.D

20.B

21.D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靡:没有,不。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B项于是,就/竟然,却;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视听之娱 极:穷尽

B.终于尽 期:期望

C.列坐其 次:地方、旁边

D.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理解。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足畅叙幽情 臣供养无主

B.夫人相与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后之览 楚之南有冥灵

D.快自足 而宋荣子犹而笑之

15.下列各句中“信”意为“信物”的一项是( )

A.可乐也

B.自可断来,徐徐更谓之

C.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

D.愿陛下亲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C.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7.翻译下列句子。

(1)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3.B

14.D

15.C

16.C

17.(1)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2)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解析】

13.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期:注定。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14.A用来,因为;B取独,到;C…的人,语气助词。

15.A项“实在”;B项“使者,指媒人”;C项“信物,凭据”;D项“信任”。

16.C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B.选文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1.B

12.B

13.C

14.

(1)(6分)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可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所以,用来,1分;以,可以,能够,1分;极,极尽,1分;信,实在,1分;句意2分)

(2)(6分)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1分;一,齐,意动用法,1分;彭殇,长寿和短命,1分;为,是,1分;句意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国魏以后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原文“暮春之初”也可断定不是“七月七日”。

考点: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王羲之在文中没有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也不一致。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3.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一乡 比:合

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说

数数然也 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运则将徙南冥 ②彼其

③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④我腾跃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1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庄子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

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于现在,这种人生观有时会有消极的影响,但有时也有其积极意义。

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13.C

14.B

15.D

16.①翻译: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将依赖什么呢!

②翻译: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③翻译:亲人们谈的知心话使我高兴,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除愁闷。

【解析】

13.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C项,劝,奋勉。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B项,第一个①②“于”是介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在。③④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故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理解不正确,于文无据。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若夫、辩、游、恶、移、坠、悦、琴书、忧。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会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3.对下列备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 叹:叹惜。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14.下列各句巾“以”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不能不之兴怀

A.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夫夷近,则游者众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1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项是

例句:此余之所得也!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6.对这篇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很赞赏,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感到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7.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C

14.A

15.A

16.C

17.(1)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2)后代弄错了那些传闻,而再没有人能说得出真相,(这种事)哪能说得完呢!或: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实词应结合其语境考虑,A项感慨;B项平坦;D项谁。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虚词一方面结合其语境考虑,另一方面要联系语法知识进行分析, 例句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以下四个选项分别为:A“因为”,介词;B“因为”,连词;C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  D“来”, 连词。故答案为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考查文言特殊句式,要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句子,A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余都是判断句,与例句相同。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至于”“以”“相”“至”;(2)“谬”“传”“名”“胜”。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白 既:既然

D.洗盏酌 更:更换

13.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其然也/耳得之而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山川缪,郁乎苍苍/与枕藉乎舟中

1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例句中加横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

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

D.鱼虾而友糜鹿

15.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16.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2.C

13.C

14.A

15.C

16.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解析】

12.

试题分析:C既:已经。

13.

试题分析:A 为:因为,成为;B而:转折,并列;D乎:形容词或副词后缀,介词,相当“于”C之,的。

14.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渔樵”与A项中的“东”,都是名词动用。B“南”,名词作状语。C“舞”使动。D“侣”意动。

15.

试题分析:联系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而今安在哉”,联系作者苏轼的处境,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引用曹操的典故用意是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16.

试题分析:“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白 既:既然 D.洗盏酌 更:更换

13.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其然也/耳得之而声 B.今安在哉/侣鱼虾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诗乎/固一世雄也 D.山川相缪,郁苍苍/相与枕藉舟中

1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例句中加横线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也 B.月明星稀,乌鹊

C.幽壑之潜蛟 D.鱼虾而友糜鹿

15.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16.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

13.C

14.A

15.C

16.C

17.

(1)原来若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观察)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2)这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 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C.“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既”应该理解为“已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3.

试题分析: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的。A.“何为其然也”中的“为”介词;“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为”是动词。 B.“而今安在哉”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中的“乎”是形容词词尾;“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的“乎”是介词,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例句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是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A.“顺流而东也”中的“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流。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中的“南”是名词做状语,向南。 C.“舞幽壑之潜蛟 ”句中的“舞”是使动用法;  D.“侣鱼虾而友糜鹿”中的“侣”是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作者用曹操的典故,是要通过曹操曾经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而今安在哉”的反问,点明了作者的用意,感慨人生短暂,如沧海一粟,蜉蝣生于天地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 C.“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理解错误。第一自然段的悲叹,正是第二自然段的洒脱的原因。两者情感发展顺理成章,不是对比反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本题涉及的考点有:①“曾”竟然,“一瞬”一眨眼。②“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判断句,“所共适”共同享受的。努力使句子表意通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与萧何等俱封。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免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B.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C.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D.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帝王封赏的爵位。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布衣,指贫民百姓穿的麻布衣服,后来代指贫民百姓。

C.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即今山东省一带的地盘。

D.天府,天子的府库,指某地区物产丰饶,这里指关中。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谦逊不骄纵。高祖论功时要封他齐地三万户,他推辞了,只愿受封于与高祖初会的“留”这个地方。

B.张良很机敏。他看见将领们常常坐在沙地上议论,就及时告诉高祖他们是因为封赏不当在商议谋反。

C.张良善于讽谏。雍齿跟高祖故意作对,经常羞辱高祖,他劝说高祖先封了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

D.张良善谋划。他认为关中做都城占有崤函、河渭的地利,不但易守难攻,而且沃野千里,物产丰富。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②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

16.C

17.C

18.C

19.①而授封的都是萧、曹这些亲近、喜欢的老朋友,而诛杀的都是平生仇恨怨怒的人。②如今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被封赏,那么人人都会自己不动摇了。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该句可以从“主语”入手——“田地”。译为“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过几百里方圆,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

17.该题考核文学常识。C项,山东,这里不是山东省一带。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由于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故也有“山东六国”之称。

18.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这是直谏,不是讽谏。另外,“故”是老交情的意思。不能译成故意作对。

1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所字结构1分,定语后置,“亲爱”古今异义;(2)“以”“示”“坚”

【参考译文】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皇上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__了。”皇上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刘敬劝告高帝说:“要以关中为都城。”皇上对此心有疑虑。左右的大臣都是关东地区的人,多数劝皇上定都洛阳,他们说:“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地形的险要和城郭的坚固也足可以依靠。”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样险固,但它中间的境域狭小,不过几百里方圆,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之地。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 蜀两郡,北面有利于放牧的胡苑,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当即决定起驾,往西关定都关中。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戊子中秋记游

[清]袁枚

佳节也,胜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苏①唐眉岑挈其儿主随园,数烹饪之能,于烝②彘首也尤,且曰:“兹物难独噉③,就办治,顾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来当有不速者。”已而泾邑翟进士云九至。亡何,真州尤贡父至。又顷之,南郊陈古渔至,日犹未昳④。眉岑曰:“予四人皆他乡,未揽金陵胜,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纳屦起,趋趋以数,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从园南穿篱出,至小龙窝,双峰夹长溪,桃麻铺芬。一渔者来,道客登大仓山,见西南角烂银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樯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东至蛤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谢公墩⑤也。余久居金陵,屡见人指墩处,皆不若兹之旷且周。窃念墩不过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遗世之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灵,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从蛾眉岭登永庆寺亭,则日已落,苍烟四生,望随园楼台,如障轻容纱,参错掩映,又如取镜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从其外观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乐也。

还园,月大明,羹定⑥酒良,彘首如泥,客皆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席间各分八题,以记属予。嘻!余过来五十三中秋矣,幼时不能记,长大后无可记。今以一彘首故,得与群贤披烟云,辨古迹,遂历历然若真可记者。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余又以是执笔而悲也。(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 ①姑苏:今江苏苏州市。②烝:同“蒸”,一种烹调方法。③噉:同“啖”,吃。④昳(dié):午后太阳偏斜,指午后。⑤谢公墩:山名,因晋代谢安而得名。⑥羹定:肉熟。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戊子中秋 戊子:天干地支纪年。下一年为“己丑”。

B.亡何,真州尤贡父至 亡何:没多久。“亡”通“无”。

C.金陵全局下浮 下浮:在下方浮动。

D.客皆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甘:甘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B.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C.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D.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议论开头,阐明了佳节、胜境、名流三者偶遇之难得,间接交代了此次游赏的时间、地点和同游人的身份,并点明作记缘由。

B.第二段记叙游赏的缘起。唐眉岑擅长蒸猪首,几位客人相继到来,佳节美食本已高兴,唐眉岑仍提议游赏金陵美景,又添雅兴。

C.第三段记叙游踪、描写景致。作者用月中桂影比喻江中模糊的帆影,用轻薄的面纱比喻山岚雾霭,用取镜自照的形象比拟随园。

D.第四段由事生感,乐极而悲。大家饮酒作诗,嘱袁枚作记,袁枚因为月圆之故而生悲欢离合的愁思,表达知音难觅的悲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物难独噉,就办治,顾安得客?

(2)而不知眉岑之欲饥客以柔其口也。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这种东西难以一个人吃完,即使蒸煮好,但哪里找到客人呢?(2)可是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来让他们的口感柔爽啊。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 “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 ” 中的“甘”解释为“甘美”错误,在语法上是讲不通的。回到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还园,月大明,羹定⑥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前文有“酒良”,可以推测,“甘”应该是说酒的。从句子来看,主语是“客”,所以这里应该是“意动用法,认为……甘美”。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正确断句为:“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乐也/乐过而虑其忘/则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本句的意思:不偶然的事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了怕它忘记,就必然用文字写下来保存它,古代人都是这样的。于是据此理解断句,同时抓住关键虚词“之”“ 也”“ 则”,还可以抓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古之人”。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袁枚因为月圆之故而生悲欢离合的愁思,表达知音难觅的悲伤。”表述有误,原文 “然则人生百年,无岁不逢节,无境不逢人,而其间可记者几何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应该是盛筵难再、快乐不永的感伤。

【小题4】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办治” 蒸煮好;“顾” 但;“安” 哪里;(2)“饥” 饥饿;“以” 来;“柔” 让……口感柔爽。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参考译文】

佳节、胜景、四方的名流,三件事合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事。不偶然的事能偶然得到,真是快乐。快乐过了怕它忘记,就必然用文字写下来保存它,古代人都是这样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节,苏州唐眉岑带着他儿子住在随园,向我数说他的烹调本领,以蒸猪头为最好,又说:“这东西难以独吃,如现在做好,哪里就有客人来?”我说:“暂且备办起来,或许有不速之客来。”过了一会儿,泾县翟云九进士到。再过一会儿,仪征尤贡父到。又过了一会儿,南郊陈古渔到,这时太阳还未西斜。眉岑说:“我们四个人都是外地人,没有游览过金陵的胜景,何不出去游玩一下?”三人很高兴,穿上鞋站起来,几次显出很急迫的样子,却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让客人饥饿一下以便有好胃口。

从随园南面穿过篱笆出来,到小龙窝,两座山峰之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小溪,桃林和麻田散发着清香。来了一个渔夫,领着客人登上大仓山,见西南角上银白闪光水浪汹涌,渔夫说:“这是长江。”江中船帆桅杆像月亮中的桂树影,依稀分辨不清。沿着山向东到蛤蟆石,高山像帐篷顶一样中间高四面低。整个金陵都在脚下漂浮,渔夫说这是谢公墩。我久住金陵,多次见人指点谢公墩的位置,都不如这里旷大而四面都可看到。心想墩不过是一堆土罢了,能够使谢公产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这儿!就算不是,谢公如地下有灵,也必然不会舍弃这里而到别处去。从蛾眉岭登上永庆寺的亭子,太阳已经落山,四处升起了晚霞,看随园的楼台,像罩上了一层轻轻的面纱,高低远近似隐似现,又像用镜子自照,喜爱自己的俊美。这才知道不从外面观看,竟然不知道住在里面是多么快乐。

回到随园,月亮大放光明,肉已熟酒又醇,猪头烂如泥,客人都觉得味道美而吃个不停,直到喝醉。酒席上分八个题目各作诗文,叫我做记。嘻! 我过了53个中秋节,年幼时的情景不记得,长大后没有什么好记的。如今因为一个猪头的缘故,能和众贤才游赏胜景,辨识古迹,于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记下来。然而人生百年,没有一年不逢节日,没有一处不遇到人,这中间真值得记的有多少呢!因为这个缘故,我握着笔又感到很悲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