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会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会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煮。②溜:通“霤”,屋檐下接水的沟槽。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 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书法:记载的原则。
12.下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的一项是( )
A.①三进,及溜。 ②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①尚早,坐而假寐。 ②倒戟以御公徒。
C.①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②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①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②惜也,越竟乃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会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11.B
12.B
13.B
14.(1)国君能够有好的结果,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哪里只是臣子们有了依靠。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项“公患之,使锄麑贼之”的“贼”联系上文“宣子(赵盾)骤谏”以及后面的“之”,故判断为“杀害”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上辨析。可采取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公患之,使锄麑贼之”的“贼”联系上文“宣子(赵盾)骤谏”以及后面的“之”,故判断为“杀害”之意。
12.
试题分析:A项 ① 士季进去劝谏晋灵公。C 项② 士季进谏晋灵公的话。D 项① 赵盾对晋灵公嗾犬袭人的不满。B项①赵盾 勤于职守;② 赵盾仁爱,灵辄报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赵盾“良大夫”形象。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赵盾”,品质是“良大夫”, 题干要求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的,然后分析列出A项 ① 士季进去劝谏晋灵公。C 项② 士季进谏晋灵公的话。D 项① 赵盾对晋灵公嗾犬袭人的不满。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根据文本第二、三节“斗且出,提弥明死之”“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可知”可知,“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与原文不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根据文本第二、三节“斗且出,提弥明死之”“问其名居,不告而退可知”可知,“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与原文不符。
1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关键字(1)“终”译为结果,“唯”译为只是,“赖”译为依靠,“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判断句式。(2)“子”译为您。“越竟”译为出国境,“讨贼”译为讨伐叛贼,句式“非……而……”译为“不是……又是……呢”。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特殊句式,“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判断句式,固定句式,句式“非……而……”译为“不是……又是……呢”。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吨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山啊。杀害百姓的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 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 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 说:‘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改动)
【注】三王所为序、赋、记:“三王”指王勃、王仲舒、与王绪所写的《滕王阁序》《滕王阁赋》《滕王阁记》。
14.对下列句加横线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
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制造。
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B.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C.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D.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B.文章以散句为主,言辞质朴,笔到意随,读之若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无拘无束,给人的是另一种美的享受。
C.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D.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次”为荣,可见,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滕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唐朝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
C.“躬诣”有多种含义,古代下级面见上级的一种礼节,文中是亲自到、亲自去的意思。
D.“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文中借指所管辖的地方。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14.C
15.A
16.D
17.B
18.(1)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你的接待之人?(2)现在,(您离开南昌)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满一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解析】
14.
试题分析:造:到达。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造”就用现在的意思“制造”解释,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5.
试题分析: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讫功”不能分开,“焉”后面要断开。
16.
试题分析:“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无此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D“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文中无此意。
17.
试题分析: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如此题应是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18.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假、舍、安”“期、燕、乌”。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假、舍、安”“期、燕、乌”等实词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只有滕王阁是第一。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等到三王写这些文章,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来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他。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过往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庆祝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袁州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的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管制在你的手下做官,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寄托眼睛满足所期望的事情啊。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把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作为御使中丞的诏书下达了,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饶等地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方便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的,王公到了之后,都停止了,一切都正常运行。大的事情通过使者告知,小的事情立刻就改变了,过了一些时日,在短时间内,百姓有美好的品德,然而您在很远的地方游山玩水。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在你的府下听从命令,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麻烦你的接待之人?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来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您和监军让人设宴在这个地方,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中途,汇合各种言辞说,这阁子若不修整,将毁坏。以前您作为这里的官员,有恰当理由来使它新,您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周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您说是。于是栋梁,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子,色彩中浸坏模糊不鲜艳的,修治他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没有荒废作为后人的景观。
工程已经完成,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替你记录这件事情。我既然因为没有到达景观做叹息,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不推辞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您一起游玩,还能为您做文章 。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作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再变矣 再:两次
B.乳二世 乳:喂养
C.大母过余曰 过:责备
D.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14.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然予居于此 B.室西连于中闺
C.鸡栖于厅 D.而母立于兹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睹物怀人,既悲又喜,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其深挚。
B.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善于以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
D.语言明净、流畅,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
13.C
14.B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13.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过:看望。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B项是介词,表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其他三项是介词,表处所,“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A“既悲又喜”错,选文情感基调是“悲”。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儒者可与守成论
苏轼
圣人之于天下也,无意于取也。譬之江海,百谷赴焉;譬之麟凤,鸟兽萃焉。虽欲辞之,岂可得哉?禹治洪水,排万世之患,使沟壑之地,疏为桑麻,鱼鳖之民,化为衣冠。契①为司徒,而五教行,弃②为后稷,而蒸民粒,世济其德。至于汤武拯涂炭之民,而置之于仁寿之域,故天下相率而朝之。此三圣人者,盖推之而不可去,逃之而不能免者也。于是益修其政,明其教,因其民不易其俗。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周室既衰,诸侯并起力征争夺者,天下皆是也。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至秦之乱,则天下荡然,无复知有仁义矣。汉高帝以三尺剑,起布衣,五年而并天下。虽稍辅以仁义,然所用之人,常先于智勇,所行之策,常主于权谋。是以战必胜,攻必取。天下既平,思所以享其成功,而安于无事,以为子孙无穷之计,而武夫谈臣,举非其人,莫与为者。故陆贾讯之曰:“陛下以马上得之,岂可以马上治之!”叔孙通亦曰:“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成。”于是酌古今之宜与礼乐之中,取其简而易知,近而易行者,以为朝觐会同冠昏丧祭一代之法。虽足以传数百年,上下相安,然终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长也。
夫武夫谋臣,譬之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譬之五谷,可以养生,而不可以伐病。宋襄公争诸侯,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以败于泓,身夷而国蹙。此以五谷伐病者也。秦始皇焚诗书,杀豪杰,东城临池,北筑辽水,民不得休息,传之二世,宗庙芜灭。此以药石养生者也。善夫,贾生之论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东坡文集卷四十》)
[注]①契:商的祖先,传说是舜的臣,任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②弃:周族的始祖,被尊为“百谷之神”,所以叫“后稷”。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之麟凤,鸟兽萃焉 萃:聚集.
B.而蒸民粒,世济其德 济:成全
C.虽稍辅以仁义 稍:逐渐
D.身夷而国蹙 夷:平安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下相率而朝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思所以享其成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此以五谷伐病者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策论文,从多个角度雄辩地阐释了儒者对于守成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文人主政的政治思想。
B.文章首先阐明上古三代以杰出贡献和文德教化而赢得天下,从而安守天下,继而阐明刘邦凭借武力取得天下却缺乏文士治理天下。
C.文章最后用精当的比喻,并结合宋襄公和秦始皇正反两例,论证武夫和文士在攻守方面的不同作用,进而总结了文人用于守成的观点。
D.本文多用结构对应的整句,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既体现了语言的音乐美,更体现了论说文雄辩的色彩,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世俗不察直以攻守为二道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得之,以是守之,传数十世,而民不叛。岂有二道哉?
(2)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智既无以相倾,则力夺而已矣。
14.D
15.C
16.C
17.夫世俗不察 /直以攻守为二道 /故具论三代以来所以取守之术 /使知禹汤文武之威德/亦儒者之极功/而陆贾叔孙通之流/盖儒术之粗也。
18.(1)(这三个圣人)凭借这些来得到天下,又凭借这些来守住天下,传承十代,而百姓却不背叛(他们)。这难道有别的理由吗?
(2)如果用仁德已经没有办法帮助人们改正错误,那么就用智谋取胜吧;如果智谋已经无法使对方倾覆,那么就用武力抢夺吧。
【解析】
试题分析:
14.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夷:受伤。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则: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所以:固定结构,用来……;D.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C文中宋襄公和秦始皇的失败教训,均为反面事例。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对于天下,圣人是无意于取得它的。比如那江海,千百条谷水汇入其中;比如那麒麟凤凰,各种鸟兽都聚集(到它们的周围)。即使想要推辞,又怎么能够呢?大禹治理洪水,排除了万代的忧患,将沟沟壑壑整治成桑田沃土;让像鱼鳖般未开化之民,成为穿衣戴帽懂文明之人。契(xiè,古代人名)做了司徒之后,名种教化才得以施行;弃(后稷的名字)做了农官(虞舜命弃为农官,教民耕稼,称为“后稷”)教民耕稼之后,众百姓(蒸,众)才吃上了粮食,世人成全了他的美德。至于商汤与周武王拯救困苦的百姓,然后建立了仁德而长寿的国家,所以天下的百姓一个接着一个来朝见他们。这三个圣人,也许是因为辞让又不能使他们离开,躲避他们也不能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整治好国内的政事,阐明教化,因此他的百姓不改变他们的好习惯。(这三个圣人)凭借这些来得到天下,又凭借这些来守住天下,传承十代,而百姓却不背叛(他们)。这难道有别的理由吗?
周王朝已经衰弱,诸侯都起来全力征伐抢夺,天下都是这样。如果用仁德已经没有办法帮助人们改正错误,那么就用智谋取胜吧;如果智谋已经无法使对方倾覆,那么就用武力抢夺罢。到秦始皇时,完全无秩序,全天下都败坏了,不再有人知道世上还应有仁德道义。汉高帝凭三尺宝剑,从布衣起事,五年时间就吞并了天下。虽然慢慢地用仁德道义来辅助治国,但是他所任用的那些人,一般都是对智谋和勇武很尊崇的,所推行的政策,都是以权术和谋略为主的。因此每战必定胜,每次攻占必定会夺取(土地财物)。天下已经平定,汉高帝悲愁没有能用来享受这功业,让国家平安无事,使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的计策,但武士和谋臣,全都不是那种人才,没有能和他一起守成的。因此陆贾劝谏说:“陛下用武力夺得天下,怎么能用武力治理呢?”叔孙通也说:“儒生,我们很难与他们一起进攻,但可以与他们一起守卫成果。”于是斟酌从古至今那些适宜的,并且与礼乐一致的,选择那些简单又容易懂的,浅显又容易实行的,把它制订成诸侯朝拜觐见聚会婚庆丧葬祭祀等的一系列律法。虽然足以流传几百年,天子臣民相安无事,然而始终不如三代圣人取得(基业)和守护(基业)的方法那样源头深远且流传长久啊。
那武士和谋臣,就好比是药草和砭石,可以治病,但不能够用来保养身体。儒生就好比是粮食,能够保养身体,却不能用来治病。宋襄公与诸侯争霸,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以致于在泓战败了,自己受伤,国家也陷入了困窘之中。这就是用粮食来治病的人啊。秦始皇烧毁诗书,杀死豪杰,东边的城墙修到了临洮,北边筑墙到了辽水,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基业)只传了两世,统治就被推翻了。这就是用药草砭石来保养身体的人啊。贾谊的议论多么好啊:“不施行仁德道义,进攻和守卫的形势就不同啊。”那世间的俗人不知晓,一直认为进攻防守是两种方法。所以(我)详细地论述了三代以来用来夺取和守卫的策略,使人们知道文王武王大禹成汤的威力和仁德,是儒者的最高功业。而陆贾、叔孙通这一类,也许只是儒家学说的表面现象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宋公子牧仲书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
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 ①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 ,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不任衣 任:经受
B.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
C.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 益:更加
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
12.文中“ ”句子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
B.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
C.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
D.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
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
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象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
D.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11.D
12.C
13.B
14.(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公子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2)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
【评分标准】第一句翻译要点是“徒”、“仆”、“窃”,词语各1分,句意通顺为2分。第二句翻译要点是“克”、“轶”,词语各1分“何施不可”句式,1分,句意通顺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笃,坚定。故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参考“何”“可”等词语判断。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3.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B项对文章的观点设置了“陷阱”。本文是顺治九年侯方域写给宋荦的一封信,劝告宋荦守道,读书,不要结交天下杈贵。故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徒”、“仆”、“窃” “克”、“轶”“何施不可”。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象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象,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 (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 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别人所讲的能象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象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 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象他一样。 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__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高以望,太息而叹 秦人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__、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7.把文言文阅读中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13.B
14.D
15.C
16.B
17.①想要使天下安定太平,并且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②知道厌恶历史上那些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历史上那些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解析】
试题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可联系上文具体语境“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得出,“贱”认为……是低贱的,轻视,意动用法。故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例如本题中,可联系答题区间第4段“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分析判断即可。
1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前一个为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为介词,用。B项,前一个为代词,他的;后一个为语气副词,难道。C项,前一个为连词,于是、就;后一个为介词,趁机。故选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例如,本题选项A中的“以”,平时要多积累这种用法,然后再结合着具体语境来判断。
15.此题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例如,者、也;还可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来断句,例如,丑妇等。C项,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故选C。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例如,本题从整体看,分别叙述美女、盛德之士、正直等,再根据标志性词语断句即可。
16.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分析能力。可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判断,B项,弦章的观点是齐景公应该学习齐桓公,那么齐国的大臣都是管仲一样的人才了。故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可从文本第二段“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看出来B项属于以偏概全。
17.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平定,治理/使……太平安定;垂,使……流传;下,谦虚地对待;所以,……的方法;未有异乎,与……没有不同;却走,倒退着跑;逮,到,追上。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句子翻译题,最容易丢失分数的原因在于一些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没有翻译出来,翻译时,除了要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外,还要关注以上容易忽略的地方,然后再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即可。例如第一题的“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按照正常的语序来翻译才不会失分。
【参考译文】
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的君王,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你的士中见到了有过失的人。”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没有一直自觉的人民;得到贤能的人才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贤能的人才国家形势就会变得危急甚至国家灭亡,自古至今,没有不这样的。明镜是用来清晰地反映外物,过去是用来认识现实的。知道厌恶那些历史上导致国家动荡灭亡的方法,却不去追求、学习那些历史上让国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与倒退着跑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为没有差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 次:次序
B.信可乐也 信:实在
C.向之所欣 向:以前
D.临文嗟悼 临:面对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知老之将至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所以兴怀
C.①或因寄所托 ②当其欣于所遇
D.①列坐其次 ②其致一也
13.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不能喻之于怀
14.下列对以上文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5.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A
12.C
13.C
14.B
15.
⑴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没有根据的
⑵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对文言实词的知识积累,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作答。例如,选项A项中,次,有多个词义,例如,①<动>临时驻扎和住宿。②<动>按顺序排列,次序。③<动>在排列上次一等。④<动>及,到。⑤<量>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本题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可得出,次,旁边。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例如本题选项A中的“次”,可联系第一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得出“旁边”的意思。
1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中,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中,①用来②……的原因;C项中,所字结构;D①它的,曲水的②他们的,人们的。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例如本题选项A中“之”,可根据其在语句中的具体语境分析,前者用于主谓语之间,因此起着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译;后者用于名词和形容词之间,因此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13.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A项,状语后置,“当其于所遇欣”;B项,状语后置,“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C项,定语后置,“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D项,状语后置,“不能于怀喻之”。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例如,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被动句,可根据标志性词判断,例如,见、被、为等。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例如本题,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而C项为定语后置句,因此可排除C。
14.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B项,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B“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可根据原文内容很容易判断出其犯了颠倒是非的错误,因为文中作者是否定庄子的生死观的。
15.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要重点翻译的关键词:(1)“一”名词作动词,把……看做一样;“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固:本来;句意。(2)“贤” 形容词用作名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句子翻译题,最容易丢失分数的原因在于一些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没有翻译出来,翻译时,除了要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外,还要关注以上容易忽略的地方,然后再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即可。例如本题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的词语,翻译时要翻译出来。例如,一、齐、贤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
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圣人不凝滞于物
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因此在中国文化里,彭祖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B.这两段文字在句法上骈、散兼行,既整齐又灵动;引孔子之语抒发胸臆,表达了对“修短随化”的无奈和感叹。
C.正因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价值的,它们的消亡才让人痛苦。《兰亭集序》所表达的“痛”“悲”的背后,是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D.文章对“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思想的批判加剧了人生的幻灭感,使得“悲”成为一代代人无法抗拒的宿命。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5.C
16.D
17.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缘由,与我感叹的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文章嗟
叹悲伤的,心里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C项为被动句,其余为省略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加剧了人生的幻灭感”错。文章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是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正体现了作者对抗拒人生虚幻所作的努力。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
试题分析:句子中,关键词是“兴感之由” 兴怀感慨的缘由、“一契” 像符契一样相合、“喻” 明白。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劝:规劝。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数数然:急迫的样子。
D.若夫乘天地之正 乘:顺应。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谨拜表以闻
B.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汤之问棘也是已 不知老之将至
D.而征一国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1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D.襟三江而带五湖
12.A
13.C
14.B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A项“劝”:勉励。(1.说服,讲明事理使人听从:~说。~解(jiě)。~导。2.勉励:~勉。~学。~业。~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助词,……的人;语气词,表引出原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二、根据虚词相关联的词语推断虚词的用法。有的虚词经常与别的虚词或词语相配合,有比较固定的用法,也有比较固定的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这种情况来推断它们的用法。例“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
三、根据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去推断它们的用法。虚词前后跟着什么样的词,表示什么样的用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去推断它们的用法。例:“而”“且”作连词表并列关系时,它们前后词语的词性、结构都一样,前后词语可以对调位置,意思不改变。
四、根据语法分析去推断虚词的用法。词语的构成是有一定的语法规律的,它们一般是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所以根据这些语法规律可以推断虚词的用法。
五、根据虚词的语言环境分析,去推断虚词的用法。一个虚词的义项可以是多项的,但在一定语境中它的义项又是确定的。因此我们只要仔细分析虚词所处的语境,就可以判别它的用法。从语言环境去推断虚词的用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语意方面,一是逻辑方面。以上讲的只是管窥蠡测,不够全面具体,分析虚词并不是孤单地运用某一种方法,几种分析方法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可以综合几种方法作全面的分析,这样就可能更准确些。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名词作状语;C 使动用法;D名词的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A.名词类: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的使动用法。
B.动词类: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3.动词的为动用法。
C.形容词类: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D.数词活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11.以下关于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躬吐握之事:亲自
B.遍干诸侯:打败
C.辟荀慈明:征召
D.惟君侯图之:考虑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愿一识韩荆州
‚但见悲鸟号古木
B.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或以才名见知
‚移船相近邀相见
D.而心雄万夫
‚赂秦而力亏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提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结绿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B
12.A
13.C
14.(1)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
(2)不知道断句,不能解答疑惑,有的人会从师学习,而有的人则不会,小的方面学会了但大的方面遗失了,我没看出他们的聪明啊;
(3)如果凭借广阔的天下,却还要跟随六国破败、灭亡的旧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这又比六国不如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干:干谒、拜访。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例如本题中,可联系答题区间第二段上句“十五好剑术”和下句“三十成文章”判断出此处应解释为“拜访”。
1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两个“但”都译为“只”;B.为语气词,为兼词,于此;C.介词,表被动,动词,看见;D.表转折,表结果,因而。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例如,本题选项D中“而”前者可根据前文意思可得出其转折的内容;后者可根据“力亏”的原因是“赂秦”,具有因果关系,所以此处的“而”是表因果的。
1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本文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C的表述就是犯了无中生有错误。
14.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以”和“骄”;“小”、“大”活用作名词;“苟”“故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句子翻译题,最容易丢失分数的原因在于一些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没有翻译出来,翻译时,除了要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外,还要关注以上容易忽略的地方,然后再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即可。例如本题的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时,就要按照正常的语序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在楚汉游历。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