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6.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许多人
B.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C.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D.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态度严正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环顾其中
B.由魏晋氏以下 愈以是得狂名
C.而耻学于师 又挈挈而东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幸见取
18.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柳两文内容有相似之处,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实立论。
B.韩文侧重于批判“不屑从师”,柳文则更重于论证“师道之衰”。
C.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望。
D.韩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柳文则主要使用例证法。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6.A
17.D
18.C
19.
(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可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2)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A项,“众人”:一般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7.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都是副词,竟然。A.副词,表揣测语气 /代词;B.介词,表时间/介词,因为;C.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承接或修饰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望”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C项“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表达了向韩愈学习的迫切愿望”无中生有。
19.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位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官盛:以官大的人为师;羞:感到可耻。(2)患:毛病;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3)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尊来信说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喜欢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竟然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假使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怎敢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严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聚集到一起,认为怪事,并纷纷侧目、咒骂他,添油 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像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进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18.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张:建立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庸:任用
C.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抛弃
D.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治:治理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患有司之不明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B.焚膏油以继晷 旦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C.纂言者必钩其玄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D.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B.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C.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情绪强烈。
D.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才干突出,就会被任用,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勉励,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2)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
18.D
19.D
20.D
21.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评分标准:共3分,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2.(1)先生少年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2)这两个了不起的学者,说出话来就可当作经典,一抬脚的行动,都可成为别人效法的准则,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怎样的呢?
【解析】
18.
试题分析:治:政绩。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治”解释为“治理”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9.
试题分析: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B.而、来,表目的/因为C.代词,它的/祈使语气,还是D.介词,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此题B项“以”表因果,译为“因为”,把“因为”带到前面的句子中,显然不通顺,前面的“以”是“来”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20.
试题分析:“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应为“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应为“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
21.
试题分析:注意“哉”“矣”的提示作用,“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以及“纪事者必提其要”和“纂言者必钩其玄”之间的并列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哉”“矣”的提示作用,“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以及“纪事者必提其要”和“纂言者必钩其玄”之间的并列关系。
22.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敢为”“通于方”“左右”“是”“经”“法”。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敢为”“通于方”“左右”“是”“经”“法”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优秀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侥幸被选拔,绝无才行优秀者不蒙提举。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fó jiāo 与道家的学说,弥补儒学的缺漏,阐发精深微妙的义理。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
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难读;《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同样巧妙但曲调各异。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 ,波澜壮阔。
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做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
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到死,有什么好处呢?不知道想想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车前草、马屁菌,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材,公正贤明,选用人才,态度公正。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方法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周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成为经典,一举一动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之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手道统,言论虽然不少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尚且每月浪费国家的俸钱,每年消耗仓库里的粮食;儿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织布;出门乘着车马,后面跟着仆人,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局局促促地按常规行事,眼光狭窄地在旧书里盗窃陈言,东抄西袭。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也没有为宰相大臣所斥逐,难道不幸运么?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大了起来。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份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忘记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么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等于所说的责问工匠的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批评医师的用菖蒲延年益寿,却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文言文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养生丧死无憾 丧:办丧事
C.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
D.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爱护弟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5.D
6.C
7.(1)我们离开父母兄弟(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对于国家也有重大作用啊。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 “悌”本义:本指敬重乡中长辈,古时当时乡中皆是同族 。后指敬爱兄长。选项中解释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儒家宣扬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爱。悌,儒家的伦理范畴,现在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本意,悌,怜爱,专指作为兄长的哥哥爱护尚是幼小的弟弟。悌作为兄长怜爱兄弟。表演彩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小篆:悌,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解,见<说文许箸>。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选择C.两个“而”都表示承接;A项,表判断/句中语气词;B项,表假设/比得上;D项中,那么/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比如题中C项。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7.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所以”“去”“亲戚”“事”;(2)“明”“大”“匹夫”“于”。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本题中的“亲戚”;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以祸福,介短后置”。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谏:劝谏。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眄:斜视,这里有“随便看看”的意思。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13.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兮!”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
B.小舟遥遥,衣袂飘飘,写尽归田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在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意之坚,归心之切。
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犹言做官本来无心,“流憩”“遐观”“盘桓”,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得到皇帝的器重赏识,而是回归田园,乐天知命享余生。
12.A
13.D
【解析】
12.
试题分析:谏:劝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此题“谏”解释为“劝谏”就是典型的以今释古。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3.
试题分析:“帝乡”在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器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帝乡”在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器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下列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后驱而之善 B.民之归仁也
C.兽之走圹也D.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9.下列划线的词使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
A.树之以桑B.七十者衣帛食肉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无夺其时
10.对下列各句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何以报德 B.沛公安在
C.得天下有道 D.不患人之不己知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8.A
9.D
10.C
11.
(1)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
(2)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每小题5分,共10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A项动词:趋向,B项、C项、D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A项、B项、C项名词动用,D项无活用现象。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A项、B项、D项宾语前置,C项正常语序。。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古文,按要求回答后面题。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1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B.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C.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D.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15.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有道邪? 道:道路
B.犹掇之也 掇:拾取
C.失者锱铢 锱铢:比喻极微少的数量
D.累丸二 累:叠加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14.C
15.A
16.(1)我不转动身体(不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不反不侧,不转动身体(或不左顾右盼)1分;易,改变;何为,宾语前置,为何1分】
(2)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分,分散1分,凝,凝聚1分;……之谓也,说的是……;其,应翻译成大概。)
【解析】
14.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此题可根据文言虚词“则”,文言句式“累……则……”来断句即可。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道,诀窍。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不反不侧,不转动身体(或不左顾右盼);易,改变;何为,宾语前置,为何;分,分散;凝,凝聚;……之谓也,说的是……;其,应翻译成大概。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11.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 委:放弃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C.是以善为国者 为:以之为,作为
D.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 陵:违抗
1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3.理解填空 。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 ,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
【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11.C
12.B
13.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 施仁政 富民。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为:治理。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城池/池塘;C代词/结构助词;D表承接/表转折。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对句意的疏通来概括作答。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以民为本,而甲是从施仁政,乙是从富民的角度来论述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尽头
B.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转
C.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少:不满
D.吾非至于之子门则殆矣 殆:危险
9.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C
9.C
10.(1)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多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2)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少,认为……少。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的说法不正确,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野语、百、以为、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4-7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闻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圃,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有删改)
4.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B.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矫:假托C.柔可狎而骑也 柔:柔软
D.若人有婴之者 婴:触动
5.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B.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C.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6.下列关于文意的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子列举郑武公戮关其思和宋人疑邻的故事说明“处知之难”。
B. 韩非子用绕朝和弥子瑕有宠于卫君胡故事说明“爱憎之变也”。
C. 韩非子把君主变幻莫测的心理形象比作龙之“逆鳞”,只要不冒犯“逆鳞”,就一定不会有事。
D.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推断以上故事中所指“逆鳞”分别是郑武公的女儿、宋人的儿子和卫君的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4.C 5.A 6.A
7.①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②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运用。“柔”:安抚。(①<形>草木始生;稚嫩。《诗经·豳风·七月》:“遵彼微行,爰求柔桑。”②<形>柔软;柔弱。《后汉书·光武帝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③<形>和;顺。《管子·四时》:“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④<动>安抚。《国语·齐语》:“宽惠柔民,弗若也。”)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如题中,句式“有爱于主”“有憎于主”,如名词“士”,结合分析判断即可。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6.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将“弥子瑕有宠,后又失宠”,说明“爱憎之变也”;C项,题干中为“只要不冒犯“逆鳞”,就一定不会有事”,文中第三段“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指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受到伤害,故选项错误;D项,所指“逆鳞”是指 君主的爱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C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7.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关键词语:(1)以为——把…作为,行李——使者,共——供给,乏困——所缺乏的东西(形容词作名词)。(2)以——把,妻——嫁,娱——使…快乐,因——于是。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