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9分)
胜蔽
(清)陈确
①有二人弈者,虑子而未定,其旁观者先见之。二人以为能,求与之对,则不及二人远甚。故当局难工,而蔽于求胜之心;旁观虽拙,而灼于虚公①之见。故凡以利害心虑事,则虑弥周而去道弥远。小数且然,况家国天下之事乎!
②故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虽使知者筹己之事鲜或当。若是者何耶?非爱人不若爱己,而明智之士虑反不及愚下也,利害心憧,而是非之衡眩矣。故二人之虑弈,非不切于陈子之驱蚊②也,进入你了而犹有蔽之者。故能操陈子驱蚊之诚,而又无二人虑胜之蔽,则于事也其庶几矣。
③山阴先生曰:“学者必有真切为己之心。”又曰:“常将一己作世间公共之物。”至哉师言!夫公己者,乃所以为己也。知公己之所以为己,则为己日切而去蔽也日远。
[注]①虚公:无私公正。②陈子之驱蚊:作者在《眊瞩》一文中写到,蚊子干扰睡眠,因为与自己密切相关,作者虽目昏眼花,仍然尽力驱赶蚊虫。
19.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则于事也其庶几矣”中“其”的用法和意义相同一项是()(2分)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
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0.把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虽使愚者筹己之事鲜不当
21.概括本文的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4分)
19.B
20.示例:即使让聪明人谋划自己的事情也少有妥当的。
21.示例:本文认为利害心会遮蔽人们的心智,做事应当秉持公共立场,才是真正为己,才能远离被遮蔽的境地。文章的观点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对我们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傍流而承之。丈夫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孔子从而问之,曰:“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蹈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傍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①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也,若橛株拘;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拟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②徒也,亦何知问是乎?修汝所以,而后载言其上。”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芿燔林,煽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魏文侯闻之,问子夏③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
(节选自《列子·黄帝》,有删改)
【注】①赍:漩涡。②逢衣:儒生所穿的衣服。③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一丈夫游之 丈夫:古时称成年的男子
B.使弟子傍流而承之 承:通“拯”,救
C.仲尼适楚 适:游学
D.则失者锱铢 锱铢:很小的重量单位,此处指很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失其所与,不知
B.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长于水而安于水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 虽天地之大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B.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C.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D.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梁丈夫之所以能在水中畅游无碍,是因为他顺而不逆,达到了“不知所以然而然”的境界。
B.佝偻丈人认为循序渐进是能够轻松粘到蝉的关键,而孔子则从他身上看到了专心致志的重要作用。
C.“处石入火”的人堪称“和者”,他能做到物我一体,与外物高度融合而不为外物所伤害和阻碍。
D.本文通过有趣的故事、采用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对我们有启发意义的抽象道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5分)
(2)用志不分,乃拟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5分)
9.C 10.A 11.C 12.B
13.⑴你出来后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唱,我以为你是鬼怪。但仔细观察你,却是人。请问游泳有什么技巧吗?(5分。“被发行歌”2分,“以子为鬼”“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 各1分)
⑵因为心志专一而不分散,就会达到像神一样的境界。大概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吧!(5分。“用志不分”2分,“乃拟于神”1分,“其佝偻丈人之谓乎”2分)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长 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譆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D.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 ①二君者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5分)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5分)
9.D(“师”:乐师,“旷”是名)
1O.A(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 B项①句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句中的“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C项①句中的“者”,代词,放在词组后,指人;②句中的“者”,语气词,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D项①句中的“以”,介词,把;②句中的“以”,连词,表原因。)
11.C
12.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不对,文中没有表达这方面的意思)
13.(1)后代如果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5分。“知音”1分,“调”1分,“窃”1分,“耻”1分,大意1分)
(2)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要把国事交托给公孙鞅,荒谬啊!(5分。“以”1分,“谓”1分,“听”1分,“悖”1分,大意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智慧之所以有差异,在于他是远见还是短见。现在对于古代,如同古代对于后世。现在对于后世,也如同古代对于现在。所以,知道了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了,知道了古代就可以知道后代,古与今、前与后是一样的。所以圣人能上知千年,下知千年。
楚文王说:“苋譆多次用义来冒犯我,用礼来违戾我,与他相处就不安宁,远离他我就能自由自在,我不给他爵位,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申侯伯善于迎合我的心意,我想做什么,他就在我之前就做了,与他相处就安心,远离他我的自由就没有了,我不疏远他,后世的圣人将会指责我。”于是送他让他出奔。申侯伯到了郑国,迎合郑君的心意,先做了郑君想要做的事,三年就参与了郑国的政事,夏五月为郑人所杀。这是后世的圣人,使得文王在前世就做了好事。
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叫乐工来听它的声音,都认为声音很调和。师旷说:“不调和,请另外铸造一口。”平公说:“乐工都认为调和了。”师旷说:“后世有知辨音的人,将知道此钟的声音是不调和的,我私下为君感到羞耻。”到了师涓,师涓果然知道此钟声音不调和。这是师旷想要使钟的声音更为调和,以作为后世的知音人。
吕太公望分封在齐地,周公旦分封在鲁地,两关系友好。相互说:“用什么治国?”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有功绩的人。”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人。”太公望说:“鲁国从此就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占有齐国的一定不是吕氏。”以后齐日益强大,发展到称霸诸侯,二十四世后田成子占有了齐国;鲁国日益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传到三十四代后就灭亡了。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讲吴起的坏话,武侯派人召吴起回朝。吴起到了岸门,停车而望西河,流下数行眼泪。他的仆从对吴起说:“我私下看您的意思,把舍弃天下像舍弃鞋子一样,现在你离开西河而流泪,为什么呢?”吴起揩拭眼泪回答说:“你不了解我。如果国君了解我让我竭尽全力治理西河,那就可以帮助君王成就王业。现在国君听信坏人的议论,而不了解我,西河被秦国攻取为时不久了,魏国从此削弱了。”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去楚国。不久,西河全部落入秦人之手,秦国日益强大,这就是吴起之所以有先见而哭泣的原因。
魏国公叔痤生病。惠王去看望他,说:“公叔的病,唉!病很重啊!将对国家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臣的御庶子鞅,希望国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不能用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惠王不回答,出来后对左右说:“难道不悲哀吗?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叫我一定把国事交托给卫鞅,荒谬啊!”公叔痤死,公孙鞅向西进入秦国,秦孝公听他的,秦国果然就因此强大,魏国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荒谬者的祸患,本来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予谓三百篇固有所谓女妇小贱所为,若周公、召康公、穆公、卫武公,姓氏明见于大序,可一概论之乎?且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本自言农民出入之时耳,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1.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选文所举例子“七月”属于哪一类?
22.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3分)
20. 郑康成始并入下句/皆指为蟋蟀/正已不然/今直称此五句为深于文章者/岂其余不能过此乎/以是论《诗》/隘矣。(1处1分,共6分)
21.风(1分)
22.无论贵贱,皆可作诗;不能狭隘地理解诗经,以致情理不通。(1点1分,2点3分)
一、文言短文阅读题(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22-24题。
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其然”。和之生于心,其可见者如此。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
(选自沈括《乐律》,有删改)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3.沈括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大学者,他撰写的笔记体名著是《________》。(2分)
24.作者认为古乐感人的两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
22.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每处1分)
23.北宋(宋)(1分) 梦溪笔谈(1分)
24.出于古乐器,古乐师心有哀乐。(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所说的“手舞足蹈,他自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这种与音乐的应和是发自内心的,手舞足蹈是能让人看到的形象。后世作乐的人,形式技巧是完备的但其内涵不足。乐师的追求主要在于符合内心节奏声律协调罢了。而上古的乐师都能通彻天下情势,所以那种音乐是先形成在内心,之后再用适合的声音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必然有与之自然适合的表演形式来表达。所以说音乐是有追求的,声音是有内涵的。音乐之能深深感动人的原因,不仅仅是乐器产生的和声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笃者 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识 识: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4分)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3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6.B(B项“知之深而信之笃者”的意思是“了解得深刻且坚定得相信的人”,可见“笃”的含义是“坚定”)
7.C( C项两句中“于”都是介词,在。A项前句“之”是助词,的;后句“之”是代词,它;B项前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后句“而”是连词,表递进;D项前句“以”是介词,用;后句“以”是介词,凭)
8.⑴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耳”动词,耳闻;句意准确1分)
⑵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补充主语“我”;“私”私下里;“拟”比;“庶几”差不多)
⑶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区区”很少;“厄抑”遭受压制;“良”实在,确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9.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从原文中可以找到如“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可见其境象扩大;“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可见其气韵高远。“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可见其行文之__恣肆)
(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23~25题。(共10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通“洗”,洗雪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纵横
C.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人和牲畜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止
24.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2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C “人牧”,牧人者,即统治者。(2分)
8.C “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不是孟子的意思。(2分)
9.(1)(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你的马厩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3分)
(2)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3分)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意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样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考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这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在犹豫徘徊!”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三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孔子困于陈蔡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诗》、《书》,习礼乐不休.子路进谏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累仁,为善久矣,意者.当遣行乎?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来!汝小人——,未讲于论也ƒ.居,吾语汝:子以知者为无罪乎?则王子比干何为刳心而死;子以义者为听乎?则伍子胥何为抉目而悬吴东门;子以廉者为用乎?则伯夷叔齐何为饿于首阳之山;子以忠者为用乎?则鲍叔何为而不用,叶公子高终身不仕,鲍焦④抱木而泣,子推登山而燔.故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独丘哉!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今无有时,贤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历山之阳,立为天子,其遇尧也;傅说⑤负土而版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伊尹故有莘氏⑥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⑦,九十——为天子师,则遇文王也;管夷吾束缚自槛车,以为仲父,则遇齐桓公也;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为秦伯牧牛,举为大夫,则遇秦缪公也;虞丘名闻于天下以为令尹让于孙叔敖则遇楚庄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夫骥罢盐车,此非无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夫兰茞⑧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间,人莫见之故不芬;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故圣人隐居深念,独闻独见.夫舜亦贤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尧也,使舜居桀纣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则为善矣,亦何位——有?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当此之时,岂关龙逢无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时也.故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子无惑焉.”选自《韩诗外传》 有删节
【注】三经:日本关嘉《说苑纂注》认为“三经”指《诗》、《书》、《礼》
‚糁:饭粒
ƒ未讲于论也论:明白,知晓。论:通”伦”,道理
④鲍焦:春秋时隐士。耕田而食。穿井而饮,非妻子所织不穿。子贡讥笑他。他抱树而死。
⑤傅说:商朝人,传说曾在傅岩之野筑土打墙。遇商王武丁,举为宰相,天下大治。
⑥有莘氏:古代氏族名
⑦朝歌:商朝都城。故址在今河南淇县
⑧茝:香草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语汝 语:告诉
B.举为大夫 举:推举
C.夫骥罢盐车 罢:通”疲“,疲惫不堪
D.而王子比干不慧哉 慧:聪明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由来!汝小人——
‚——独丘哉
ƒ九十——为天子师
④亦何位——有
A.也 何 乃 焉B.矣 何 则 之
C.也 岂 乃 之D.矣 岂 则 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虞丘名闻\于天下以为令尹\让于孙叔敖则\遇楚庄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
B.虞丘名闻于天下\以为令尹让\于孙叔敖则遇楚庄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
C.虞丘名闻\于天下以为令尹\让于孙叔敖\则遇楚庄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
D.虞丘名闻于天下\以为令尹\让于孙叔敖\则遇楚庄王也\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
11.孔子在文中列举 的事例中,大多数是一个人的经历就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机遇的重要。以下六个事例 的主人公编为四组,全都有这类经历的一组人物是( )
比干 ‚ 伍子胥 ƒ傅说 ④百里奚 ⑤虞丘 ⑥吕望
A.ƒ⑥B.‚ƒ⑥C.④⑤D.‚④⑤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今孔子师徒困于陈蔡。肯定是因为孔子的行善积德不够。这引起孔子的极度不满。
B.孔子列举了大量古代贤能之士成功和失败的事例,以证明他的观点 :“君子务学修身端行而须其时者也。”
C.孔子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时”,实际上指的就是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和信任。道理讲得很明白,但字里行间却也透露出生不逢时的感叹。
D.孔子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和排比句,如将流水顺势而下,以不容争辩的气势,把自己的观点牢牢地立在那里。
第二卷
四(21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时也
(2)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3)夫学者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志不衰,先知祸福之始,而心无惑焉
8B.9C.10D.11B.12A.
13(8分)
(1)贤能不贤能是人才本身的问题,碰上碰不上圣明之君是机遇问题。(2分)
(2)伊尹本是有有莘氏的佣人,背着鼎,拿着切肉的板子为人烹调饮食,却当了宰相,是因为他遇到了商汤。(“故”、“负”、“其”各1分,共3分)
(3)学者治学并非为了通达,而是为了在困厄之中不感到贫乏,心中忧愁但意志并不消沉,预先知道祸福的始末,而心里不为之迷惑。(“遇”1分,“穷”1分,“衰”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闻也。”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步行而往。
由上沙村过鸡笼山,忽流泉阻路不得进。有三五村童掘菌子于乱草中,探头而笑,似讶多人之至此者。询以无隐路,对曰:“前途水大不可行,请返数武,南有小径,度岭可达。”从其言,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
山门紧闭,敲良久,无应者。忽旁开一门,呀然有声,一鹑衣少年出,面有菜色,足无完履,问曰:“客何为者?”竹逸稽首曰:“慕此幽静,特来瞻仰。”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少年笑曰:“茶叶俱无,恐慢客耳,岂望酬耶?”
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卷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
星澜力疲,就池边小憩,余从之。将启盒小酌,忽闻忆香音在树杪,呼曰:“三白速来,此间有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澜循声觅之。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蹬如梯,约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
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余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更畅。忆香对太湖长啸一声,则群山齐应。
询少年何以冷落至此,曰:“四无居邻,夜多暴客,积粮时来强窃,即植蔬果,亦半为樵子所有。此为崇宁寺下院,长厨中月送饭干一石、盐菜一坛而已。某为彭姓裔,暂居看守,行将归去,不久当无人迹矣。”云客谢以番银一圆。
买舟而归。余绘《无隐图》一幅,以赠竹逸,志快游也。
【注】本文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沈复,字三白,清人。文中吴云客、毛忆香、王星澜是他的友人,竹逸是一位僧人。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曾一至 向:从前
B.度岭可达 度:估计
C.八窗洞然 洞:明亮
D.志快游也 志:纪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似讶多人之至此者 B. 似在斯而径不可辨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 细竹环其趾 D. 云客谢以番银一圆
则或咎其欲出者 樊哙侧其盾以撞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B.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C.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D.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无隐庵的经历。作者对这次游历非常满意,回来后创作了一幅《无隐图》,送给一位同游者。
B.作者一行前往无隐庵的过程并不顺利:先是道路被大水阻断,后又为寻找路径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差点被看守者拒之门外。
C.无隐庵的看守者是一个衣衫破烂、面黄肌瘦的年青人,他说无隐庵生活环境恶劣,自己过得非常清苦,不久就要离开这里。
D.无隐庵十分偏僻,并且已经坍废多年,但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游玩者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个又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妙境。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5分)
⑵四无居邻,夜多暴客,积粮时来强窃,即植蔬果,亦半为樵子所有。(5分)
9.B(度:越过)
10.B(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C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D介词,拿、用/连词,表承接关系)
11.C(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12.D(“坍废多年”误。据原文,后已重修)
四、(24分)
13. ⑴四面的山环抱着如一座城,只缺西南一个角,(从缺处)远远看见一片水映着天空,风吹船帆隐约可见,那里就是太湖。(5分,每句1分,重点关注“城”“浸”“隐隐”等词和判断句式)
⑵(这里)四周没有邻居,夜晚多有强盗,常来抢走存储的粮食,就是种点蔬菜瓜果,也多半被打柴的人占为己有。(5分,每句1分,重点关注“暴”“强”“植”等词和被动句式)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云客对大家说:“这里有座无隐庵,极为幽僻,你们有谁去过吗?”我们都答:“不仅没有去过,连听都没听说过。”竹逸和尚说:“无隐庵四面都是山,地方非常偏僻,僧人都不能长住。以前我曾去过一次,当时已经坍塌,自从尺木的彭居士重修后,我没再前往,现今还能依稀记得。如果你们想去一游,我愿意作向导。”于是大家步行前往。
从上沙村过鸡笼山,忽然遇到一股流泉阻断了道路,无法前进。有三五个村童在草丛中采掘磨菇,探头探脑地笑着,似乎很惊讶会有这么多人到此地。向村童探问通往无隐庵的路,他们回答说:“前面水大不能前行,请向回走一段,向南有一小路,翻过山岭就可抵达。”依照他们说的路走。向南行一里多路,渐渐觉得竹林树林杂乱丛生,四围大山环绕,小路上长满荒草,杳无人烟。竹逸和尚左右徘徊四下里张望,说:“好像就在此地,然而道路认不得了,怎么办?”我于是蹲下身子细细打量,发现千竿修竹中隐隐有乱石屋墙,径直拨开竹丛,横穿竹林往里寻找,发现一扇门,上写着“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人高兴地说:“若不是你,这里就成了无人问津的桃花源啦!”
无隐庵山门紧闭,敲了一大会,都没有人应声。忽然旁边开了一小门,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年青人走出来,面有菜色,脚上的鞋子也是烂的,问我们:“你有什么事吗?”竹逸和尚叩首道:“我们仰慕这里的幽静,特地来瞻仰的。”少年说:“这么荒僻的山里,僧人都散去了,没人接待,请到别处游赏吧。”说罢,就要关门进去。云客急忙阻止他,答应若是开门放我们进去游赏,一定酬谢他。年青人笑着说:“茶水茶叶都没有,恐怕慢待了客人,哪是希望酬谢呀?”
山门一开,我们就看到了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着。庭院台阶的石基上青苔厚厚的就像绣毯,大殿后面台阶像高墙,有石栏杆围着它。顺着台阶向西,有一块形状像馒头的大石头,高二丈左右,脚下有细竹环绕。再由西转向北,沿斜廊登级而上,有客堂三间,紧对着大石头。石头下凿有一个小小的月牙池,一脉清泉涌出,水草荇藻交错。客堂东面即是正殿,正殿的左边向西是僧房厨房,大殿后临峭壁,树多荫浓,抬头看不见日光。
星澜累了,坐在池边小憩,我也像他一样,准备打开食盒小酌,忽然听到忆香的声音从树梢传来:“三白快来,这里有妙境!”抬头看去,不见他的人影,于是与星澜顺着声音去找他。从东厢房的一个小门出来,转向北,有石阶像梯子一样,大约登了几十级,在竹林中瞥见一座楼。又沿着梯子上去,看到上面八扇窗通透明亮,匾额上写着“飞云阁”三字。四面的山环抱着如一座城,只缺西南一个角,从缺处远远看见一片水映着天空,风吹船帆隐约可见,那里就是太湖。靠着窗子俯视,风吹动竹梢,像麦浪翻滚。忆香问:“怎么样?”我说:“这真是妙境啊。”
忽然又听到云客在楼西大呼:“忆香快来,这里还有妙境!”于是又下楼,转向西,登了十多级台阶,忽然豁然开朗,平坦如台。打量这个地方,已经在殿后峭壁的上面,残砖旧基还在,应该是从前宫殿的地基。环望周围群山,比飞云阁更为开阔。忆香对着太湖长啸一声,就听见群山一起呼应。
我们向年青人询问此地为何冷落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这里四周没有邻居,夜晚多有强盗,常来抢走存储的粮食,就是种点蔬菜瓜果,也多半被樵夫占为己有。这无隐庵是崇宁寺的下院,厨中师傅每月中旬送来一石饭干、一坛咸菜而已。我是彭姓后人,暂时住在这里看守,就要离去回家,不久这里就会杳无人迹了。”云客拿一块银元送给他作为酬谢。
我们雇船回家。我画了一幅《无隐图》,赠给竹逸和尚,作为此次快意之游的纪念。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 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得归省视 省:问候
C.会合不可以期 期:期待
D.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C.穷经而著书 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非常抑郁。文中作者向好友倾诉了哪些心情?请简要概括。(4分)
6.【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会合不可以期”意思是“以后的相聚会和是难以约定的”,“期”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
7.【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D.两句的“乃”均表转折,竟然、却。A.第一句的“以”,在;第二句的“以”,介词,用(或者为动词,率领)。B.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上面提的庄子、陶潜;第二句的“之”结构助词,的。C.第一句的“而”连词,表并列;第二句的“而”连词,表修饰。
8.【答案】(1)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褐甫抵掌言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4分)(2)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用五字法(留、换、删、补、调)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
9.【答案】分别以后的离索之感;欲做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川观而不得的遗憾;韶光流逝,时不我待的失措感、落寞感、无助感;“不敢一刻自废”的进取之意。(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析】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确认信息所在的区限。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韩愈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
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即使冒风雪严寒,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
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