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 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 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 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 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 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 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荀子·天论》)

10. 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繁启、 长于春夏    蕃:茂盛

B.天不为人之恶冬而 冬 辍:中途停止、废止

C.礼仪之不 兮 愆:犯过错或罪过

D.何 人之言兮 恤:体恤

11. 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禹治,桀以乱 ②是日进也
B.①是禹、桀之所同 ②天不为人之恶寒辍冬
C.①繁启、蕃长春夏 ②生今而志乎古
D.①而小人计功 ②故君子敬在己者

1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小人错其在己者
C.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D.君子敬其在己者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2)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10、D ,恤:忧虑。

11、C (A项,①介词,凭;②介词,因为。B项,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②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C项,①②都是介词,在。D项,①人称代词,他的;②指示代词,那些。)

12、D  (A项,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B项,错,通“措”,废弃;C项,县,通“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13   (1)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天决定的。(以,凭借。治,使动用法。乱,使动用法。句子通顺2分)

(2)君子遵行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他的功利。
(道,遵行,遵循。计,计较。功,功利。句子通顺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共18分)

上梅直讲①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②请属:请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悲:同情

B. 其后益壮 壮:强壮

C. 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 人不可以苟富贵 苟:苟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虽然,不容何病 夫天下虽不能容

B. 执事爱其文 闻其名而不得见者

C. 非亲旧为之请属于 苟其侥一时之幸

D. 不容然后见君子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

11.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所说“周公之不遇”主要指的是无人理解他。

B. 孔子听到颜回的劝慰后,不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C. 苏轼将梅公和韩愈并提,表达自己对梅公的敬仰。

D. 苏轼为自己成为欧阳、梅二公的学生而感到高兴。

12.下列为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13.将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3分)

②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3分)

9.B(3分)【解析】长大,长成人。

10.A(3分)【解析】虽然(B代词,我的;代词,他(们)的。C代词,我;助词,的。D这样,如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1.C(3分)【解析】没有将二者并提。

12.C(3分)【解析】1“其容色”……与“其文章”……相对,“温然而不怒”不能断开,断开后构不成转折关系;2“乎”是介词,相当于“于”。

13.将下面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凭借召公的贤明,凭借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理解周公的心意,那么周公与谁共享他那富贵之乐呢?(以1分,乐1分,句意通顺1分)

② 如果靠一时的侥幸而取得了富贵,身后有车马及几十人相随,使得里巷中的小百姓围拢来观望并为此赞叹,那又怎么能换取上述的快乐呢!(从1分,易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每当我读《诗经》至《鸱鸮》或读《书经》至《君奭》时,常常暗自悲叹周公不能被人知遇。等到阅览《史记》,才看到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交界处遭受围困,却仍然能不断地听到他弹琴诵诗的声音,还与颜渊、仲由等弟子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那空旷的原野上奔波。’是我推行的道义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颜渊说:“先生推行的道义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天下就容纳不下了。虽然如此,容纳不下又有什么害处呢?容纳不下就更能显示您是君子。”孔子自然地笑了起来,说:“颜回呀,要是你有许多财产,我就为你主管。”天下虽然不能容纳孔子师徒,他们却能这般自我感到满足,相互调侃逗乐。如今我才体会到,周公的富贵有不如孔子的贫贱之处。凭召公的贤明,凭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理解周公的心意,那么周公与谁共享他那富贵之乐呢?而那些与孔子共度贫贱生活的弟子,都是天下的贤才,也就足够以此为乐了。

    我七八岁时才知道读书,就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像古时的孟轲、韩愈一流;又有一位梅公,与欧阳公交游,并和他在一起谈古论今。后来,我渐渐长大成人,才能阅读他们的文章和诗词,从中想象出他们的为人方式,猜测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富贵之乐而自我陶醉于超脱的欢乐中的景象。那时我正在学作讲究对偶和声律的诗文,谋求一官半职,自己思量没有资格可以进见诸公,所以,来到京师已经一年多,却未曾去登门拜访。

    今年春天,天下士人聚集在礼部应试,您和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我自己都不曾料想到,竟然录取为第二名。后来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同时,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写崇尚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我能中试的原因正在于此。并没有经过您们左右人的事先介绍,也没有亲戚和旧友为我请托,过去十多年间只听到过名声而没有能见到的人,一朝之间竞成了知己。退回去思考这件事,我领悟到,人不可以苟且地贪图富贵,也不可以无所作为地过贫贱的日子,只要有大贤人在世,而自己又能作他的弟子,也就心满意足了!如果靠一时的侥幸而取得了富贵,身后有车马及几十人相随,使得里巷中的小百姓围拢来观望并为此赞叹,那又怎么能换取上述的快乐呢!

    书传上说过:“不要埋怨上天,也不要责怪他人”,“从容悠闲,也可以度此终生”。执事您已誉满天下,但官阶不过五品,您却脸色温和,并不恼怒,您的文章也宽容质朴,没有怨言。其中一定有得以快乐的道理吧,我很希望听从您的指教。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20题。共16分。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踰月,而国莫之服。

景公饮酒,田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无宇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晏子坐,酌者奉觞进之曰:“君命浮子。”

晏子曰:“何故也?”田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显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重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

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

晏子曰:“君赐之卿位以显其身,婴3非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非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困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 ,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此臣之罪也。兵革之不完,战车之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弊车驽马以朝,意者非臣之罪乎?且以君之赐,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者,为彰君赐乎,为隐君赐乎?”

公曰:“善!为我浮无宇也。”

(取材于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

注释:①浮:同“罚”。②无宇:即田桓子。3晏子 ,名婴。

1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裂其衣,断其带 裂:撕裂

B.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 过:过错,过失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 鄙:边邑、偏远之地

D.若有播亡,在于四方 播:逃亡

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②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B.①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逍遥游》)

C.①今子衣缁布之衣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D.①若夫弊车驽马以朝

②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您为什么不命令宫廷内的女子不要佩戴男子的饰物

B.意者非臣之罪乎

大概不是臣的罪过吧

C.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

母亲的亲族都对吃穿条件感到不满足

D.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

国家贫寒的士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维持生计的有几百家

1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重于子。

②为彰君赐乎,为隐君赐乎?

19.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下列人物在文中的表现。(任选两人评价即可)(2分)

①景公______ ②晏子______ ③田桓子______

20.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4分)

15.(2分)B.过:指责、批评,动词

16.(2分)D.都是连词,表修饰。A.①表转折  ②顺承,就。B.①介词,对。                   ②介词,到。C.①结构助词,的。  ②定语后置的标志

17.(2分)C.母亲的亲族没有对吃穿条件感到不满足的。

18.(4分)①臣子们的爵位没有人比你尊贵,俸禄没有人比你的丰厚。

②算是彰显君王的恩赐呢,还是隐藏君王的恩赐呢?

19.(2分)①景公:从善如流     ②晏子:尽忠竭力、能言善辩

③田桓子: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意思对即可)

20.(4分)

(1)解决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灵公只看到屡禁不止的表面现象,晏子却抓住了“上

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的实质。晏子上朝穿衣、乘车都很寒酸,似乎没能

把君主的恩赐彰显出来;但是晏子把君主的恩赐让更多的人受惠。晏子不重视吃穿用

度,却用心于奉公职守。

(2)要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灵公和景公从谏如流,认真听取晏子的建议或解释。

(1点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内文本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试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3.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12.(3分) ( B )

(A.无,通“毋”,不要;C.颁,通“斑”;D.涂,通“途”,道路 )

13.(3分)(B)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

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

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

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

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

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

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④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

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

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

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

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④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 不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无外物以其心 汩:扰乱,干扰

D. 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 去:距离

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分)

译文:

(2)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3分)

译文:

5. (3分)A   

解析: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①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②组词解词法。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了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字便成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③成语解词法。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传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④对文解词法。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⑤活用解词法。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根据词类活用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现象的词语时,必须解释它活用后的意义。⑥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6.(3分)C

解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性词语“之”句末助词; “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豗”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7.(3分)A

解析: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8.(5分)(1)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

(2)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解析:(1)关键词:烦黩、昏秽、游,使动用法:旷、怡;

(2)关键词:尝、止、洋洋乎;(3)关键词: 濯、高、清,反问句式。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

2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3分)

2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悌”。(3分)

21.以“孝”齐家(调整好自己的家族)(1分),以“孝”治国(1分),从而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仁”的理想。(1分)

22.慈爱恭敬,安亲扬名(1分);胸怀天下(1分);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7分)

暗香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日(《暗香》《疏影》。(《疏影》略)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自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作《咏早梅》。这里作者以何逊自比。

19.张炎在《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和靖指的是北宋哪位诗人?姜夔咏梅词的调名出自该诗人的《山园小梅》,请写出与此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0.本词着墨于梅,抒情委婉含蓄,请结合词句简析这首词的抒情特色。 (5分)

19.林逋(1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对1句就可得1分)

20.①通过今昔对比,抒写盛衰之感。如由“旧时月色”展开回忆,到“而今渐老”回到现实(或现实中的“叹寄与路遥”与“相忆“‘长记”引出往昔的“携手”),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跌宕变化, 情感的波澜起伏。(手法1分,情感1分,例子1分)。②最后两句写梅花的凋落飘零,“又片片、吹尽也”,语似平淡却满含感叹惋惜之情。“几时见得”,一语双关,梅花何时开?相忆之人何时再逢?语义重叠,韵味深长。(手法1分,情感1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3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说 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驰,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古文鉴赏大辞典》,有删节)

【注】①机弦;控制琴弦。 ②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 ③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 ④栝(ɡ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⑤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⑥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尤:怒,怪罪。

B.是以宫商不诚职 宫商: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二个音阶,此指音阶。

C.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 道:通“导”,治理。

D.朴其中,文其外 文:雕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病于材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斧斤以时入山林

C.凡攻琴者,首选材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制琴喻用人,由物及人,以小见大,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借仲鹛之口来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D.仲鹃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4分)

(2)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4分)

14.C“道”通“导”,导引。

15.D(连词,并列,有加强对比的作用。A项,介词,在/介词,到。B项,连词,并且/介词,按照。C项,代词,的人/助词,定后标志。)

16.D语义双关,一方面指改换琴弦,重新调整松紧。另一方面指戴仲鹖听了何予的话,改变了看法。(改弦更张: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做法)

17.(1)尽管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叫音声和谐了。(4分,译出“钩弦柱指”“按节临操”“谐”各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2)假使造琴人制琴符合规格标准,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4分,“中”“畜”“斫”各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

   【参考译文】

    何予有一张琴,三年没有上弦。他的学生戴仲鹖,拿下来装上弦,进奉请他弹奏。何子弹奏它,三次拨动琴弦,弦却不听手指指挥,发出的声音不成曲调,仔细听它的音响,不知毛病在什么地方。仲鹖道:“这个毛病出在做琴的材料上。我看它黑黑的,歪斜而且朽坏。它的质地不能胜任琴弦(的拉力),所以弹起来声音不能发扬。”

    何子道:“咦!这不是木质的过错,我要严厉责备制琴入!凡是做一张琴,首先要选择木材,慎重地制造琴的各个部件。琴器有四:弦、轸、徽、越。弦用来发音,轸用来控制弦,徽用来比较音的度数,越用来调和音节。发音就能分出清浊,控制弦就能显出高下,比较度数就能轻重适当不超过限度,音节调和就能使声音应弦而发不沉闷暗哑。故而弦要取它韧性的细密,轸要取它琴捩的圆滑,徽要取它度数的合乎次序,越要取琴体中空的小孔的通畅。现在这张琴,弦的韧性稀疏,轸的琴捩滞涩,徽的度数失去均衡,越的小孔又浅又隘。稀疏,所以清音浊音不能齐全;滞涩,所以高音低音不能相通;失去均衡,所以轻音重音互相侵越;又浅又隘,所以音声沉闷暗哑。这样五音不能忠诚地尽职,音律也离开了法度。尽管让黄帝的乐官伶伦来调弦运指,春秋时的琴师伯牙来按照节拍亲自弹奏,他们也不知如何能叫音声和谐了。

    “现在看这张琴的材料,是用桐木制成的。桐木原是生长在深山幽谷,依据着巨大的磐石,经受着风雨的滋化,云烟的蒸润,不能说不是良材。要是叫制作者按照规格做好,修治完善以备随时弹奏,凿削合格以成一张好琴,装饰美观以便出而应世。上焉者使君王得到,可以献之于宗庙,陈设在朝廷,祭享神灵,延见贵宾,唱赞祭礼,疏通隐闭,使民情通畅,万物洁净。下焉者使士大夫得到,可以融洽气质,培养德性,导引情操,和睦心志。何至于黑黑的、弯弯的,成为腐朽之材、无用之物呢!

    “我看天下不责怪材料的人,太少了。本是一个平常的材料却偏偏要求它是最好的材料,把琴柱缚得牢牢的以为可以使琴弦张弛如意,自己混乱却想要分清事物,自己狭隘还想要求取众多,哪能不使材料出毛病呵!因此君子对此是很慎重的。弹琴要有劲,行动要候时,观察要有顺序,藏要有容量。有劲就能不受阻挠,候时就能应付变化,有顺序就能辨别事理,有容量就能受到效益。劲就是信用,时就是智慧,顺序就是仁义,容量就是谦逊。信用作为居处,智慧指挥行动,仁义用来制约,谦虚可以保身。朴实作为内含,文采作为外表,为人所知就出而用世(兼济天下),不为人所知就修养自身(独善其身)。所以说: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怎么可以责罪材料呢?”

    仲鹖听了不觉恍然若失,离开座位说道:“信用不就是取于弦吗,智慧不就是取于轸吗,仁义不就是取于徽吗,谦逊不就是取于越吗?一件东西而所有的道理都齐全了。我所知太少了,要改弦更张,恭恭敬敬地听从您的教导。”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第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对以上文言语段,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D.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第二

齐宣王见颜斶【chù,人名】,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古文观止·颜斶说齐王》

11.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对话构成,语言生动风趣。

B.战国时代,士子大多浸染弃义逐利、虚矫诡妄的习气,表现出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为猎取高官厚禄,屈身君王权势之下,颜斶就是如此。

C.颜斶面对骄横的齐王毫不退让,针锋相对,义正辞严。

D.颜斶旁征博引地用秦攻齐的军令,巧妙地论证了士比王尊贵的观点,展现出他雄辩的辞锋。

第三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B.古代祭祀用马、牛、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一头叫少牢。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郎,唐代口语,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D.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13.翻译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0分)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10.A   (3分)

11.B   “颜斶就是如此”错。他不慕利禄,不畏横强,洁身自爱。(3分)

附译文: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

宣王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道理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

12.B    “古代祭祀用马、牛、猪各一头叫‘太牢’”错,应该是牛、羊、猪各一头。(3分)

13.翻译:(每题5分)

 ①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关键点:“破灭”,灭亡/被灭亡;“兵”,武器/兵器;“赂”,割地贿赂/割地送给。每错一处扣1分。)

 ②治理国家要靠礼仪,但他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关键点:“为”,治理/管理;“让”,谦让/谦逊;“是故”,因此/所以。每错一处扣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

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

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

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

之/遣臣授君王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王:称王

B.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 倍:加倍

C.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拜:任命

D.以其党为假守 假:代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

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

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

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

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5分)(文中画线句子)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0.(3分)D【解析】做此题时一是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1.(3分)B【解析】“倍”通“背”,违背。

12.(3分)B【解析】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13.(1)(5分)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得分点:弃反、捐、以、且各1分,句意1分)

(2)(5分)略(得分点:既、咎、极各1分,句意2分)

附:【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