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坏 、凶恶。
B. 直不百步耳系 直:只是,不过。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频繁,多次。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10..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五十步笑百步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A.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矣”,向孟子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然而他的施政措施实际上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已。
B. 孟子采用了他擅长的比喻说理和“引君入瓮”的论辨方式,让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跳进了孟子的圈套中,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C. 孟子又运用“连锁推理”的形式,强调实行王道要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用等问题入手,然后逐步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D. 最后,孟子描绘了一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对比鲜明的画面,进而尖锐地批评梁惠王以刀杀人却推责于凶器的行为,揭露其施政措施的实质。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C
10.D
11.D
12.①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有的士兵却)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②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解析】
9.试题分析:C数:密。
10.试题分析:D连词,都表转折。A介词,凭/连词,表目的;B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对象,和;C代词,指代“然而不王”这种情况/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试题分析:D以刀杀人却将却推责于凶器”是一个比喻,用以形象地批评梁惠王在施政治民的过程中发生百姓因人祸而死的事情时却推卸给天灾的行为。
12.试题分析:得分点:(1)“鼓”:名词动用,击鼓;“走”;使动用法,使之逃跑。(2)“谨”:认真,“申”:使之明白。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 凶:发水灾 B.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C. 勿夺其时 夺:掠夺 D. 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1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 移其粟于河内 况于将相乎
C. 斧斤以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 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B. 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C. 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性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D. 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4.D
15.A
16.D
17.(1)梁惠王说:“行,只不过逃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其中“曰”省略句、“是亦走也”判断分,“直”“百步”)
(2)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谨”“申”“负戴”)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凶:谷物收成不好;B项,加:更加;C项,耽误。
15.试题分析:A项,形容词词缀,……的样子;B项,介词,到/介词,对于;C项,介词,按着/介词,用;D项,助词,表肯定/助词,无意。
16.试题分析:“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错误,目的是说明“有节制”的利用资源。
17.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是”“直”“百步”“谨”“申”“负戴”和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昔吾友王昆绳目震川文为肤庸,而张彝叹则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据司马氏之奥矣。”二君皆知言者,盖各有见,而特未尽也。震川之文,乡 曲 应 酬 者 十 六 七 而 又 徇 请 者之 意 袭 常 缀 琐 虽 欲 大 远 于 俗 其道 无 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选自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
1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0.文中的“子长”是谁?作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与哪两位合称“桐城三祖”?
21.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
19.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评分建议:断对一处得1分;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0.司马迁,姚鼐、刘大櫆(2分;姓名写对一个,1分。)
21.既承认其“肤庸”(肤浅平庸)的应酬文很多,也赞美其“气韵”高迈的文章。(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十六七”,是说“乡曲应酬者”因而在“十六七”后断。“徇……之意”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应在句后断。“虽”通常放在句首,前面断开。“其道无由”相对独立,“ 其道”是主语,因此句前断开。正确断句为: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句意为:乡曲邻里之间的应酬占了十分之六七,又要顺从请求他写文章的人的愿望,只得袭用常规,写上些琐俗的应酬文字,即使想尽量地回避庸俗言辞,也没有可行的办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如:“虽”常用于句首,“袭常缀琐”是对称结构,两个动宾词组,中间不能断,只能前后断。
20.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学常识。关于司马迁和清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作家,这些都是文学史上主要的也是基本的文学常识,不会记错,但容易写错,比如 “姚鼐”的“鼐”“ 刘大櫆”的“櫆”。文学常识面广量大,考生必须常背常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方法总结】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比如识记清代“桐城派”可回忆唐宋八大家,明代“唐宋派”等。
21.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读材料,不难发现,作者对归有光文章的看法集中在画线句“乡曲应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请者之意袭常缀琐虽欲大远于俗其道无由。”和后文“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理解文意,加以归纳即可,第一句批评其作品多为应酬之作,肤庸。第二处赞扬其作品有气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该题虽为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但因是文言文,难度又加大一层。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段意思,然后根据要求搜索答题范围,加以归纳概括。审清题,有时题目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有时则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时言简意赅,不必细述更不必描写,语言表达清晰完整准确,忌模棱两可。如本题,作者对归有光的文章有贬有褒,要分开表述,不能混为一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注:褐甫:戴名世,字褐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得归省视 省:问候
C.会合不可以期 期:期待
D.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C.穷经而著书 去今之墓而葬焉
D.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 今君乃亡赵走燕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2)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16.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非常抑郁。文中作者向好友倾诉了哪些心情?请简要概括。
13.C
14.D
15.
(1)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褐甫抵掌言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 的伤感。(2)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
16.
分别以后的离索之感;欲做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川观而不得的遗憾;韶光流逝,时不我待的失措感、落寞感、无助感;“不敢一刻自废”的进取之意。
【解析】
13.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会合不可以期”意思是“以后的相聚会和是难以约定的”,“期”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两句的“乃”均表转折,竟然、却。A.第一句的“以”,在;第二句的“以”,介词,按照。B.第一句的“之”代词,指上面提的庄子、陶潜;第二句的“之”结构助词,的。C.第一句的“而”连词,表并列;第二句的“而”连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这就需要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确认信息所在的区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阔;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父母),忘却自身的贫贱。唯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县之间(找事做)。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事。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小。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已。家里的仆人、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韩愈说:“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
我近来要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即使冒风雪严寒,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
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藉这索居的苦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论慎终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陛下年甫弱冠,肇开帝业。贞观之初,躬行节俭,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前王所以致礼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臣诚愚鄙,略举所见,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冀千虑一得。(选自《贞观政要·卷十》,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言信矣 信:真实
B.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 杜:堵塞
C.干求者日进 干:冒犯,冲撞
D.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衅:犯错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故何哉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B.①虑人致谏,乃云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或一人毁而弃之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D.①何祸败之有乎 ②苟以天下之大
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B.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C.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D.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三年,魏征上疏进谏,他认为君主们虽然明晓治国之道,却往往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B.唐太宗想要建造宫殿,却担心有人进言阻止,便以百姓无事会生骄逸之心为由,加以掩饰。此举遭到魏征反对。
C.魏征认为唐太宗近年来依据个人好恶决定人事任免,不问根源就评判官员好坏,以致官员们只求自保,不肯尽心效力。
D.魏征认为,福祸不由天定而在人为,劝谏太宗察纳雅言,施行善政,避免大好的基业功亏一篑。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2)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
14.C
15.A
16.D
17.B
18.(1)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
(2)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靡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干:求取。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均为代词“什么”。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顺承,就②;连词表转折,但是;D.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断句题是高考的新题型。应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例如本题,要注意按照句式进行断句较好。“则……而”。故选D。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是以“不这样做会让自己不便”为由。故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需重点翻译的词语:重点关注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例如“以、奇异、货、朴”。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三年,魏征担心唐太宗不能始终坚持勤俭朴素,上疏进谏说:下臣看自古以来的那些开国的帝王天子,夺得天下之后(受河图,定九鼎意指得到天下)都想把他的帝国传给后世子孙千万代。所以他们能够无为而治,布政天下。但是(这些帝王在)刚开始(成为帝王)承受天命的时候,都是遵守(上面)所说的以使国家长治久安,等到国家稍微稳定之后,大多数却违背那些原则,败坏原有的制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身处天子的尊位,说出的话没人违背自己,所做的事别人一定会听从,公道被私情淹没,礼节被欲望损毁的缘故吗?论语上说:“知道理解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要始终坚持着做下去才是最难的。”这话说得真的很正确啊。陛下您刚成年就建立帝业。贞观初年,您躬行节俭,把国家治理到得极好。论功劳商汤、武王不能与您相比,谈德行尧舜您也相去不远。但近几年来,您渐渐违背了先前的志向,敦厚朴素的道理您渐渐不能坚持到底了。《尚书》说:“百姓是国家之本,根本牢固则国家安宁。”近年来您却奢侈放纵了,忘记了谦卑俭朴,随意地动用民力,就说:“百姓无事就容易骄情,让他们多服些劳役才肯听使唤。”自古以来,没有因为百姓安乐而导致国家败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骄惰而让他们去服劳役的事呢?有时您想有所营造,担心有人进谏,就说:“不这样做,对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间,谁又能和陛下去争论呢?你这样做就是要堵塞进谏者之口,哪能说是择善而从呢?陛下在贞观之初,动不动就遵从尧舜之道,不重财物,回归朴素。近几年来喜欢奇异珍宝,难得的财物无论多远没有得不到的(再远也能得到)。君主喜好奢侈糜费却希望臣下俭约朴素,没有这样的情况。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有的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用了,有的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有的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有的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行动有踪迹,做事有痕迹。陛下不能审查其根源,就轻易地肯定或否定,笃守道义的人被一天天疏远,谋取功名的人一天天得到晋升。因此人人都想着苟且免损,没有人肯尽忠效力。我听说“祸福没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来的”,“人不犯错误,妖孽不会随便兴起”。陛下您统治天下十三年了,威震四海,五谷丰登,礼教兴盛。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招致旱灾。上天是想说什么呢?它是显示征兆发出警告,如果您看到警告心存畏惧,就会择善而从。以前的国君用以达到礼教的事,您勤勉行使;现在用以败坏德行的事,您思考改正。那么国家的好运没有止境,天下百姓都会非常幸运,哪里会有什么祸患呢?既然这样,那么社会的安危,国家的治乱都在您一人而已。现在的太平基业,已经是高耸如天般险峻,九仞高山般的伟业还缺少一篑之功。我很愚蠢浅陋,列举我之所见,恳请陛下采纳我无知的言论,希望愚者千虑能有一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9.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逢大雨
C.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属予作文以记之
D.状如松江之鲈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后赤壁赋》是苏轼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做,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B.《后赤壁赋》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前赋谈玄说理,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之中;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D.《后赤壁赋》抒发了作者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从本段节选的文字即可看出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译文: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文:
19.A
20.D
21.(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
(2)回来登上小船,将它放于流水中,任凭它停在什么地方就停下来。
(3)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情况。对于对于高考要求掌握的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要熟练掌握,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出其意义和用法。本题,A项,而:前一个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B项,适:连个都是“恰巧,正赶上”之意;C项,以:都表示目的的连词,可以翻译成“来”;D项,之:结构助词“的”。故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把握作者情感能力。此类题型,考生要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内容和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内容,根据题目要求,那我相关的内容和情感。此类题如果是选择题,一定要把选项和文本相关的信息仔细核对,注意选项与文本内容的细微差别。本题,本题D项,选项中关于《后赤壁赋》中作者表达的感情叙述错误,《后赤壁赋》中表达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故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侧重于考查对句意的理解与表述,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能准确判断文言句子所包含的特殊句式,翻译要根据上下文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引申、调整、补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的准确理解,以及注意文言句式等。(1)句重点把握“如……何”的句式;(2)句重点把握关键词“反”、“ 中流”、“ 听”以及“所止而休焉”;(3)句重点把握关键词“胜”、“ 倜傥”、“ 非常”以及被动句的翻译。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
(选自《何翰林集》)
12.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讽余南归 讽:指责
B.见良俊颇工笔札 工:擅长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 适:恰逢
D.以贻同好 贻:赠送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 又以良俊失意无聊
B.然不免于牵曳 即抵掌谈笔于其坐
C.其留守大臣暨诸僚 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D.他日谁复怜之 复有一云孙似之耶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A
13.D
14.
(1)难道不知道故乡还有旧的产业可以依仗,或许差不多不至于到了粮食缺乏断绝(的困境)啊?
评分建议:“赖”、“庶几”、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2)逃避权势恐惧逼迫的士大夫都来就任,他们都是当时的名流(或“杰出人才”),也都爱惜人才,礼贤下士。
评分建议:“炎”、“胜流”、“怜”、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
15.
淡泊名利,坚守操节,疏宕傲世(达情任性),向往归隐。
评分建议:一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讽:劝告。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D都是代词,他。A项,把/因;B项,被/在;C项,那/难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从辟书 辟:征召
B.不求苟说于世 说:说明
C.追商、周、鲁颂之作者 追:赶上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 掇:选取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余既哭而铭之
B.少以荫补为吏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C.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无丝竹之乱耳
D.故其平生所作 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
1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B.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C.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D.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然后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紧扣“穷”,写创作紧扣“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典型例证。
B.文章写梅诗之工,采用了多角度、多手法,既以其文作陪衬,又用世风作对比,既写公众的推崇,又引名人的赞誉。
C.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成感慨,先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后通过虚写,写其若“幸得用于朝廷”,则将功德宏伟,虚实并举,事理昭彰,情致跌宕,令人不胜悲怆。
D.第三段和第四段交待梅圣俞诗集的成书经过,从中可看出欧阳修对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②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③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10.B
11.D
12.B
13.C
14.①大凡读书人胸中怀藏他所有的才学、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
②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能够使人穷困,大概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
③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于是就为它写了序并把它收藏起来。
【解析】
10.
试题分析:做这类题时常采用解题技巧有“代入推断法”“六书推断法”“语法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联想推断法”。本题考查的实词主要是对一词多义的辨析,宜采用“代入法”,把所给解释放回原句中进行判断,看是否符合语境。B项“不求苟说于世”的“说”,结合前面内容“其为文章,简古纯粹”可知,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应该是通“悦”,高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目的,用来。C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D项代词,他,指梅圣俞。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句意: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C项先虚写,再实写。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带出感慨。为了充分表达这感慨,作者先通过虚设,写其若能“幸得用于朝廷”,则必将功德宏伟,这是大起大扬;后文突转,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久而将老,令人悲从中来,这是大抑大落。一虚一实,一起一落,不仅正反对举,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备至。此题难度适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蕴”译为蕴藏,“放”译为放浪形骸,“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状语后置。第二句中“然则”译为既然这样,“穷”译为使贫穷,“殆”译为大概,“工”译为技巧高明的创作。第三句中“次”译为次序,编排,“辄”译为于是,就,“序”译为写了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改动)
1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B.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C.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D.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1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公,此处指齐桓公,齐是国号,公是爵位,而桓是谥号。国君加谥称公带有尊称性质,如鲁庄公。
B.国家,王、侯封地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家,通常指称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士大夫的采地食邑。
C.枹鼓,这里指的是战鼓。枹,就是击鼓所用的槌。后世有成语“枹鼓不鸣”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
D.管仲,名仲,字夷吾。字是古代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夷吾在这里表德行美好之意。
16.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回国坐稳君位后,随即任命鲍叔牙为太宰辅佐自己。鲍叔牙却历数自己的不足加以推辞,同时极力举荐管仲。
B.鲍叔牙举荐管仲的过程中,历数管仲在得民心、理国家、讲忠信、制礼法和治军队等五方面的才能,桓公未被说服。
C.齐桓公对管仲辅助公子纠且曾用箭射杀自己一事耿耿于怀,鲍叔牙以各为其主的理由,成功说服了齐桓公捐弃前嫌。
D.施伯一眼便看穿齐桓公想把管仲带回国的真正目的,认为这将更会严重威胁到鲁国,因而他一再坚持就地处死管仲。
17.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14.D
15.D
16.D
17.(1)那是为他的主子出力啊。您若赦免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那样为您效劳的。
(2)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国使者接受后就(带着管仲)回国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动词“曰”,连词“则”“故”。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句意: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还我国了。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夷吾”表排行。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D项结合文本内容“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可知,施伯并没有一再坚持。此题难度适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动”译为出力,“宥”译为赦免,“反”译为返回,“是”译为这样。第二句中“束缚”古今异义词,捆绑,“予”译为给,“退”译为带回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从莒国返回齐国,任命鲍叔为国相。鲍叔推辞说:“我是您的一个庸臣。您照顾我,使我不挨冻受饿,就已经是恩赐了。如果要治理国家的话,那就不是我所擅长的。若论治国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以宽厚慈惠来安抚民众,我不及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为人忠实诚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礼仪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军门之前击鼓指挥,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桓公说:“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钩,使我险些丧命。”鲍叔解释说:“那是为他的主子 出力啊。您若赦免他,让他回来,他也会那样为您出力的。”桓公问:“怎样使他回来呢?”
鲍叔说:“得向鲁国提出请求。”桓公说:“施伯是鲁君的谋臣,若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会放还给我的。那可怎么办?”鲍叔回答说:“派人去向鲁国要求说:‘我们国君有个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贵国,想在群臣面前处死他,所以请交还给我国。’这样鲁国就会把他放还我国了。”于是桓公照鲍叔说的那样,派人向鲁国提出要求。
鲁庄公询问施伯如何处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处死他,而是要起用他来执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劳的国家,一定会称霸于诸侯。让他 返齐,必将会长久地成为鲁国的祸患。”庄公说:“那怎么办呢?”施伯答道:“杀了他把尸体交还给齐国。”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使接受之后就回国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7.解释文段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 _________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
18.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19.翻译
(1)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17.①边境。②反而。
18.对比,立志。
19.(1)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努力学习的人。
(2)(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
(3)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
【解析】
17.
试题分析: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将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翻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贫者和富者的语言和行为,形成对比。最后贫者依靠自己的实干达到了目的,说明立志并付诸实践是成功的关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1)被动句、判断句、其、自力各1分;(2)既、东封、肆、阙各1分;(3)凡、元首、承、道著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