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yǐ整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①,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 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14.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1(4分)D 【解析】购:重金征求
12(4分) B 【解析】“地方”古意是土地方圆
13(4分)A 【解析】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
14、(6分)(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2)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我的头,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茞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将往观乎四荒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 )(3分)
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B “工”的意思是“善于”。
8、 A “以”: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介词,用。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的连词。D项,“乎”都是介词“于”。
9、D
10、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11、每小题5分,踩点给分。
(1)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所善:美德向往的,虽:即使 九死:多次死去)
(2)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法则而任意改变措施。(固:本来 偭:违背 错:通措,措施 )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第13、14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 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2.选AC 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C项,“有重复单调之感”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13.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7.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彼且恶乎待哉 待:凭借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B.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而御六气之辩
C.①抢榆枋而止 ②三餐而反
D.①彼且奚适也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善于运用对比、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如通过种种比较揭示道理,使文意层层递进,还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鲲与鹏。
B.庄子“逍遥游”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道德失范等问题的批判,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具有现实意义。
C.大鹏之高飞,还须待风,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与后文所提到的列子御风一样有所待的,这并不是庄子所推崇的逍遥境界。
D.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只能在主观精神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才会产生,是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解放。
20.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分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分)
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4分)
17.C绝 :直上穿过。]
18.C A项,①助词,无实义;②“……者……也”合用,为判断句的标志。B项,①动词,到;②助词,的。C项,连词,表相承关系。D项①介词,将要;②连词,况且。
A描绘鲲与鹏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20.(1)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2)况且,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怪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
(3)所以才能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人信任的人,他自己看自己也像斥鷃一样,很得意。
课内文言文(7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5. 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奚以知其然也 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⑤之二虫又何知 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⑧而莫之夭阏者
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⑦⑧/④
C.①③⑤/④②⑦⑧/⑥ D.①③⑤/②⑥⑦⑧/④
6.下列哪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 )(2分)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B.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环旋着往上飞
D. 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5. B解析: ①③⑥均为判断句;②⑤⑦⑧均为宾语前置句;④状语后置句。
6.C 旋风
7.翻译划线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分)
答案:天色深蓝,是他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B.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C.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D.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B.萧何认为韩信是位奇才,后来听说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C.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军,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D.军官们听说汉王要筑坛拜大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6.下列关于《史记》体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
B.“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在《史记》中所占篇幅最多。
C.“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D.“表”是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的,以年代远近、史事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二、4、A解析:首先应熟读精思,理解内容大意,然后抓住某些标志性词语(如开头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固定结构等),根据文意进行断句。
5、B解析:“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与原文不符。
6、B解析: “世家” 在《史记》中所占篇幅最多。说法错误,应为“列传”所占篇幅最多。
7、(1)我也想向东部发展,怎么能郁郁不得志地长久待在这里呢?(“东”解释为“向东”,“居”解释为“待在”,各1分,大意1分)
(2)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逃跑了。(“度”解释为“估计、料想”,“上不我用”为宾语前置,各1分,大意1分)
(3)大王假如只想永远在汉中称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了。(“王”解释为“称王”,第一个“事”解释为“使用”“计”解释为“谋划、商议”,各1分,大意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1~4题。(19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 形影相吊 安慰
B. 逮奉圣朝 等到 未曾废离 停止
C. 寻蒙国恩 不久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D. 终鲜兄弟 少 谨拜表以闻 知道
E. 日薄西山 迫近 听臣微志 听从
F. 舅夺母志 改变 不矜名节 自夸
2. 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⑤⑦ D. ②④⑥
3.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李密“孝”的一组是(3分)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⑤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④
4.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分)
(2)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5分)
1(3分)D
2.(3分) C
3.(3分)C ①是晋治国之策 ④语意不在”孝”。
4.(10分)
(1)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迁就私情(侍奉祖母),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5分)
(2)现在我是蜀国的卑贱的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却)受到(朝廷)过分的提拔,恩惠优厚,哪里还敢徘徊不前,有非分的企求呢!(5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1~12小题。共(6分)
凿壁借光(节选)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穿壁:在墙上打洞。
映:照耀。
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11.下列各项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B.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C.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D.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2.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酬)
C.主人怪问衡(错怪)
D.资给以书(借)
11.A 12.C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分)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宫,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三公为真相知也。
1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2分)
译文:
(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2分)
译文:
,这是已经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啊。(细说:小人的谗言1分,续:后继者1分,判断句式1分)
(二)15、(1)到了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以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公务。
(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
文言译文:鞠咏参加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进士及第,经考试(被朝廷)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将要去做官,鞠咏先写了书信和所写的诗寄给王化基,来感谢(王化基)平日曾经对他的栽培,(并表达了)现在自己也担任官吏,希望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上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不加礼遇,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务。鞠咏非常失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专心干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担忧的是他恃才傲物、气盛为骄,我故意抑制他,来成就他的德行罢了。”鞠咏听说了这件事,才把王化基作为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共2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用心躁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彰(清楚)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
D.而绝江河(横渡)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用心一也
D.范增数目项王
12.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C 解析:“须臾”为“片刻”的意思。
11.D 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B两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
12.D 解析:A、B、C三项中的“焉”均为兼词,是“于之,在这(那)里”的意思;D项中的“焉”是语气助词。
13.C 解析:原文“朽木不折”是说“舍”,“金石可镂”是说“不舍”,C项正好说反了。
14、.参考答案:(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呀。
解析:(1)关键词是“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2)关键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