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第Ⅱ卷(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与诗词赏析(26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
1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词义理解。A而:都是转折连词,却。B以:相当“而”,表承接;用。C之:动词,到;代词,这。D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叫做。
12.C
13.(1)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关键词:有事。关键句:壮语后置)
(2)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19分。其中16—19小题,每题3分)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办法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 放纵散漫的心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彼与彼年相若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问焉以求一得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学即继以问也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 )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养品德。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2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16.D A扩大知识面;B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C跟…相同。
17.B 解析 B连词,和。A兼词,于此;代词,他。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表目的,以便;连词,表承接,就。
18.A 解析 A判断句;B状语后置;C宾语前置;D定语前置。
19. C 刘开《问说》中没有用比喻。
20.(1)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却不能把道理运用于实际问题;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却不知道那些小道理。舍弃了问,怎能解决疑难问题呢?(注意“其”、“奚”、“焉”的意义;“其奚决焉”的句式)(4分)
(2)有的(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解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注意句式)(3分)
附译文:
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学习一定喜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欢学习却不勤问,不是真正能够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却不能把道理运用于实际问题,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却不知道那些小道理,舍弃了问,怎能解决疑难问题呢?
比自己高明的人,向他请教,来解决那些疑难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纠正错误。比不上自己的人,向他请教以便求得一种收获,这就是所说的以有能力的向无能力的人请教,以知识丰富的向知识少得人请教。知识水平与自己相等的人,向他请教,以有助于相互切磋,这就是所说的相互究问辩驳,详细问难从而清楚地分清是非真假。《书经》不是说过吗?“喜欢问就知识丰富。”孟子讲“收回放纵散漫之心”,是把“学”和“问”并称为“学问之道”,强调学了紧接着去问。子思也谈到“重视品德”,是将它归结到“经由好问勤学上,问还摆在学的前面。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0分)
答李翊书(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②,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③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④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⑤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①蕲:同“祈”,求,希望。②遂:长得好。③距: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④肆:放开 ⑤亟:屡次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B.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说:同“悦”,喜欢
C. 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肖:像
D.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劝:劝告
1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惟陈言之务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18.下列对韩愈文学主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学文同学道、做人是不可分的,道德是文章的源泉,只有从思想与道德修养入手,文章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B. 在散文写作中,作家内在的精神力量(气)是文章气势的源泉和语言文字的主宰,气盛则文章的句式长短、声调抑扬自然适宜。
C. 写文章不能沿袭别人的意思与词语,要做到“陈言务去”,因此必须在形式上雕琢藻绘,刻意求工。
D.“养气”的过程是艰苦的,不能希望速成,不能投合世俗,不能贪求私利,即使在相当成熟后,从思想到行动也要坚守原则。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4分)
(2)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4分)
(一)(20分)
16.D 劝:勉励
17.C即使(A把/根据 B固定句式,提宾标志/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D副词,难道/代词,那)
18.C必须在形式上雕琢藻绘,刻意求工。
19.(3分)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20. (4分)(1) 不过我只是所说的望见孔子的门墙但是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够得上来辨别正确或者错误呢?(得分点:抑、焉、以、是)
(4分)(2) 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得分点:方、诸、垂、被动句式)
附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
二、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当)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酾酒临江(酿酒)
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1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舞幽壑之潜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9.下列句子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句读之不知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三、主观题(30分)
21.翻译句子。(共9分,每句3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皆我有也。
17.D 18. B 19.D 20.C
21.翻译(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诸君简画记
【清】毛先舒
杭之中,稍东曰丰乐桥,桥稍东曰古橘园,故宋之橘苑也。苑废久,种橘已尽,惟有古银杏两株,盘轮扶疏,疑为宋故物云。
园有主为诸君君简。君简少好画。又学篆刻,喜何震、陈琮刀镌,时时见古法。然不甚自贵爱,独深爱画。尝自称先君子博学游艺,尤喜翰墨。与华亭董宗伯其昌、赵文学左为密交。自其为童子时旁侍,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苍秀淡沲,董称最工;空濛潇瑟,赵为之冠。两公分间,互相放写,终不能自掩其真也。君简既好画,日取两公画及诸家所作玩之,久而融然,化裁臻微。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君简笑曰:“吾且忘吾手,安知谁法?”予闻而憆然,不复知所问矣。大体得法于古人,不必以甚似为工。萧远疏逸,绝蹊径矣。
君简先世多显官。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至君简而日贫。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自娱。客过索画,君简即与画,然持钱来者甚少;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或持钱赠君简,君简便受之。午突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坐待所与密者过,引壶斟酌,醉而后已。君简交不滥不黩,游好三四人,周旋久之,义亦弥笃。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岁既暮,银杏叶方落矣,不知近客来亦多遗钱否?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融然,化裁臻微。 微:细小
B.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 间:私下
C.午突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 突:烟囱
D.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过:拜访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园有主为诸君君简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终不能自掩其真也 吾其还也
C.周旋久之,义亦弥笃 不知东方之既白
D.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两方面写诸君简,诸君简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喜欢书画,与董其昌、赵左是好友,在耳濡目染中玩味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B.诸君简谈创作时说:不知道效法谁,甚至快忘记是自己的手画的了。这与北宋画家文与可提倡的“胸有成竹”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诸君简的先辈许多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他父亲这一辈还广有财富的,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虽然如此,诸君简画画不为钱财,也不看重金钱。有了钱就买酒,坐等好友来访。
D.本篇的结局,颇得空灵之致。诸君简近况如何?作者未作正面回答,正如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结一样,余音袅袅,引发读者多少情思悠悠的想象。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21. 翻译。(7分)
(1)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4分)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17.A 微:精深奥妙
18.D 修饰。A是;写。B他们的;语气词“还是”。C音节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9.A 他父亲与董其昌、赵左是好友,而不是诸君简。
20.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21. (1)虽然这样,难道不是他心中有所得才能做到这样的吗?
(2)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另找借口的做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2—23题。(6分)
南乡子 (周邦彦)
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 ①。已觉秋声引雁高。 罗带束纤腰。自剪灯花试彩毫 ②。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为问江头早晚潮。
【注】①中宵:指半夜。②彩毫:指彩笔。
22.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23.词的下片中闺中人为什么要“问江头早晚潮”?抒发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词人用户外飘飞的梧桐树叶、稀疏的星星、大雁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景象。(意对即可)
23.行人在外,一定也很期盼闺中人的音信,闺中人写好信了,却不知道行人能不能得到她的信息,因而问江潮(或者,行人在外,不知归期,闺中人因思念而向江潮问行人何时归来)。这一问,抒发了她对行人无尽的思念、牵挂之情。(意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使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6.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7.选出下列各句中画线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A.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彼童子之师
C.①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 ②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①岈然洼然 ②苍然暮色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分)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⑶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4分)
9.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3分)
排比: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
夸张:_______________
6.B
7.A【解析】表修饰;表相承。(B 结构助词,的。 C 副词,那么D 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
8.①意有所至,梦也同往;(心中要到的地方,梦魂也就同往。)
②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③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第Ⅱ卷(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与诗词赏析(26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
1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词义理解。A而:都是转折连词,却。B以:相当“而”,表承接;用。C之:动词,到;代词,这。D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叫做。
12.C
13.(1)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关键词:有事。关键句:壮语后置)
(2)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yǐ整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①,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 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14.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1(4分)D 【解析】购:重金征求
12(4分) B 【解析】“地方”古意是土地方圆
13(4分)A 【解析】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
14、(6分)(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2)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我的头,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一)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茞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将往观乎四荒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为( )(3分)
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B “工”的意思是“善于”。
8、 A “以”: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介词,用。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而”都是表并列的连词。D项,“乎”都是介词“于”。
9、D
10、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11、每小题5分,踩点给分。
(1)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所善:美德向往的,虽:即使 九死:多次死去)
(2)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法则而任意改变措施。(固:本来 偭:违背 错:通措,措施 )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第13、14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 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2.选AC 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C项,“有重复单调之感”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13.参考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共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7.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彼且恶乎待哉 待:凭借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B.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而御六气之辩
C.①抢榆枋而止 ②三餐而反
D.①彼且奚适也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善于运用对比、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如通过种种比较揭示道理,使文意层层递进,还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鲲与鹏。
B.庄子“逍遥游”对于现代社会存在着的道德失范等问题的批判,维护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具有现实意义。
C.大鹏之高飞,还须待风,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这与后文所提到的列子御风一样有所待的,这并不是庄子所推崇的逍遥境界。
D.庄子所说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只能在主观精神进入“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才会产生,是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解放。
20.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分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分)
③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也。(4分)
17.C绝 :直上穿过。]
18.C A项,①助词,无实义;②“……者……也”合用,为判断句的标志。B项,①动词,到;②助词,的。C项,连词,表相承关系。D项①介词,将要;②连词,况且。
A描绘鲲与鹏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20.(1)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2)况且,世人都称赞他,他却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怪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沮丧。
(3)所以才能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人信任的人,他自己看自己也像斥鷃一样,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