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盖言礼可感人。夫礼非独可以感常人,即大恶大不肖之人,亦未尝不可以感。苏溪有朱姓者,素醇善,里人皆慕。值凶岁,群盗夜入其家行劫。朱知盗入,亟起,肃衣冠出拜。群盗皆释戈与揖。遂安椅凳,延盗次序坐。亟命家童执羊豕宰之,致享。复谕家僮曰:“将军等不弃贫老,远来顾我。恨我囊中不如往岁,可人封十金、布十匹,为秣马之助。凡二十人,皆一律。”及家僮持金布出,盗再拜谢曰:“我辈穷,故来相费,愿以他生相报。”盗辞去,朱送之门,曰:“数年后,贫老家事若少充,烦再来。”盗曰:“感公高谊,若再来犯,天且殛我矣。”朱老虽不无费于盗,然神闲气定,何等自在。

又有张公者,群盗至其家,张不胜忿,与之辩,且固云:“家实无蓄。”靳不与。盗乃缚张公挞之,火炙之,须发为焦,强劫三百金而去。比甫至一里,张公率健仆操刃,往追杀之。盗反戈相向,刺公数枪,死。其子笃爱父,有侠气,乃自裹粮,携惯捕者数人,迹盗于深山中,尽得之,缚而告公之灵。然公所为死于刃,则亦其不善处盗之过矣。无如朱与盗揖让,即三百金已出门,若遗焉可也,奈何以七尺之躯为金殉焉?有言:“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之手。”言身重也。非独盗贼,天下之人其不当与较,而当姑容之者,亦多矣,非容彼,乃自容也。 (取材于明人江盈科作品)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安椅凳,延盗次序坐 延:延请。

B.及家僮持金布出,盗再拜谢曰 再:再三。

C.且固云:“家实无蓄。”靳不与 靳:吝惜。

D.即三百金已出门,若遗焉可也 若:如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且殛我矣 // 且固云

B.张不胜忿,与之辩 // 往追杀之

C.盗乃缚张公挞之 // 乃自裹粮

D.强劫三百金而去 // 缚而告公之灵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素醇善,里人皆慕

——朱姓老者平素淳朴善良,当地的人都仰慕他

B.将军等不弃贫老,远来顾我

——将军们不嫌穷人和老者,还远道来向我咨询

C.携惯捕者数人,迹盗于深山中

——带着一些惯常抓捕的人,在深山中追寻盗贼踪迹

D.则亦其不善处盗之过矣

——这也是张公不善于和盗贼打交道而导致的过失啊

17.文中议论说:“天下之人其不当与较,而当姑容之者,亦多矣,非容彼,乃自容也。”大意是说,对很多人都不应当计较而应当暂且包容,对他们暂且包容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你是否同意这种认识?请结合文中事例或自己的经历作简要分析。(4分)

14.(3分)B       15.(3分)A       16.(3分)B

17.(4分)结合事例2分,分析2分。

评分参考:答案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若有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孟子说:“敬重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敬重他。”大概是说以礼相待可以感动人。礼节不只可以感动常人,即使是大恶人,大不肖的人,也不是不能够感动。苏溪有一位朱姓老者,平素淳朴善良,当地人都仰慕他。赶上灾年,一群强盗夜里到他家进行抢劫。朱姓老者知道盗贼进来了,马上起来,整理衣冠出去迎接。群盗都放下兵器向他作揖。朱姓老者于是就安放椅凳,延请各位盗贼按次序坐下。马上命令家僮去抓来羊猪宰杀,请他们各位享用。又告诉家僮说:他们不嫌弃我贫穷老迈,远道来看我。遗憾的是现在家中财物不如往年充盈,可以每人十封金子,十匹布,给各位作为喂马的费用。你们一共二十人,都一样。”等到家僮拿着金、布出来,盗贼拜了两拜,称谢说:“我们穷,所以来叨扰。希望用来生去报答您。”盗贼告辞而去,朱姓老者送他们到门口说:“几年后,老汉我家里如果稍微充足了一些,劳烦你们再来。”盗贼说:“感佩于您的高贵作为,如果还要第二次冒犯,上天将会杀了我们啊。”虽然说朱姓老者并没有在盗贼方面避免耗费,然而他神闲气定,多么自在。

还有一位张公,一群强盗到了他们家,张公非常愤怒,和群盗争执辩论并且坚持说:“家里实在没有蓄积。”吝惜财物不肯交给盗贼。盗贼于是就把张公捆起来鞭打他,并用火烤他,胡须头发都烧焦了,最后还是强行劫掠三百金才离开。盗贼刚走出一里地,张公率领强健的仆人拿着刀,前往追杀他们。强盗们调转武器迎战,刺了张公数枪,张公不幸死去。张公的儿子深爱自己的父亲,心中又有侠义之气,于是自带粮食,带着几个惯常抓捕的人,在深山中追寻盗贼的踪迹,最终把盗贼全部抓住了,捆绑起来告慰张公在天之灵。但是张公因自己的所为而死在刀刃之下,这也是张公不善于和盗贼打交道而导致的过失啊。不如朱姓老者那样对盗贼以礼相待,即便是三百金已经给出家门,如同丢了(解释为“送人”也可)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让七尺之身躯为金钱殉葬呢?有古话说:“价值千金的生命,不可以死在盗贼的手上。”这是说性命重要啊。对很多人不应当计较而应当暂且包容,对他们暂且包容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雨后观韩子诗集记

(明)杜濬

金陵有二客,一圣秋韩子,处潭水上;一于皇杜子,处台城下。二客游处若兄弟欢,无浃旬①不相见也,有之,则于今岁之五月。

是月大雨,为故老所仅见。其雨无注,直倒倾迸下耳。凡水倒倾宜立尽,而是雨砰石訇澎湃,无呼吸间断,至连二十余昼夜。则百堵俱仆,以助其声,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雷霆狎昵,蛙蚓放肆,横流莫御,短垣尽撤。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

维时杜子踞坐危石,西向望注,念久别韩子,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则韩子遣力馈米,才一通问,无恙焉。然雨固自如。窃计此生与韩子长当索处,沉霾昏垫②,无复睹白日时,已而忽白日,杜子则冁然③以喜,曳杖而出。见乱流之归于壑者,潨潨然④其立尽欤?迤而南为北门桥,屠沽纷然,操作一新。然积雨之后,腥膻愈不可耐。趋过之,折而西出。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从此数里,升降绿中。陡一岗望见潭水矣,向之窈然而深者,今在人履下也。然满而不溢,有隐者之德,虽阴霖稽天,庸能害是乎?吾爱之敬之,徘徊很久,然后取微径,瞻独树,韩子之庐斯在,韩子之人斯在,相见而喜可知也。

于是为余酌苦茗,炊脱粟,酒四五行,纵谈极欢,然余心怦怦,觉尤有异。韩子乃徐出其自定诗集十种,授余观之。余察其言,深灵警奥,传世复古之道具是,乃蹶起而握韩子手曰:“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虽有他乐,吾不敢观。则今日之遭,可贺也已,亦可记也已。”

【注】①浃(jiā)旬:十天。②昏垫:昏沉。③冁(chǎn)然:笑的样子。④潨潨然:形容乱流归壑貌。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游处:出游之时。

B.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   属耳:耳朵连接。

C.屠沽纷然,操作一新   操作:装饰。

D.虽阴霖稽天          稽天:连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B.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见乱流之归于壑者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D.相见而喜可知也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叙事,文笔简练,写韩子与杜子虽然分处两地,但是情意深厚,以此总领全文;而文中的杜子其实就是本文的作者杜濬的自称。

B.第二段描写,极尽夸张手段,形象地渲染了暴雨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以及洪水之泛滥,为下文两人不顾暴雨、洪水的阻隔而相见作了有力的铺垫。

C.第三段先写暴雨、洪水中韩子不顾危险负重泅渡而来,为杜子送来米粮;而我在暴雨过后,也不顾洪水阻挡急切回访韩子:两人的深厚友情可见一斑。

D.末段点题,赞美韩子之诗意义非凡,点明本文写作动机,并借助语言描写含蓄地揭示了本文主旨:只要心中有追求,再艰苦的环境也无法将人埋没。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4分)

(2)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4分)

14.A【游处:交往相处。】

15.C【A动词,好像;B连词,表修饰,说明动作进行的方式;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取独;D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16.C【“负重泅渡而来”的人是韩子派出的人,并非韩子】

17.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评分说明:共8处断句,错一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8处扣3分。】

18.(1)虽然屋内屋外可以相望,但是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走;即使你我相对而立,但是说的话也根本听不清。【共4小句4分,每小句译文无明显差错得1分,否则扣1分。】

(2)所有我们两人没有在阴霾昏沉中终结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吧?【共4分,“凡”1分,“之所以…者”1分;“其……乎?”1分;“以是”1分;】

附录:古文翻译

金陵有两位客居之人,一位是圣秋人氏韩子,住在清水潭边;另一位是于皇人氏杜子,住在金陵宫城之外。这两位客人交往相处好像亲兄弟一样开心,从来没有十天之内两人彼此不见面的情况,如果说有这样的情况,那便是今年五月的时候。

这个月里天降大雨,是老人们仅所能见的一场大雨。那场大雨不是灌下来的,而是直接从天上倾倒迸落下来的。凡是雨水倾倒下来的应该马上结束,但是这场雨却是轰然澎湃,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间断,直到接连下了二十多个昼夜。接着千百道墙壁一起倒塌,从而更助长了雨声,就好像倾听长江瞿塘峡中江水的奔腾声,震惊不断。天上雷霆肆虐,地上青蛙蚯蚓放纵,四溢的洪水没有什么能阻挡,短墙全都冲毁。虽然屋内屋外可以相望,但是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走;即使你我相对而立,但是说的话也根本听不清。

当时杜子蹲坐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向西望着灌注下来的大雨,思念久别的韩子,忽然看见洪水中有个人背负着重物泅水而渡江,原来是韩子派了个劳力来送米,这才能够向他一通询问,得知韩子并无什么危险。然而大雨依然像先前一样下个不停。心中暗想这辈子跟韩子定然长时间独守一地了,天空阴霾密布昏昏沉沉,再也看不到白天的太阳了,不一会儿忽然天空出现白日,于是杜子粲然一笑,大喜过望,拄着拐杖出门。只见回归沟壑的乱流,水声淙淙,洪水就要立刻结束了吗?曲折向南的是北门桥,那里杀猪卖肉、开店卖酒的纷纷忙碌起来,店堂装饰一新,但是长时间的雨水之后,腥膻之味愈发不能忍受。一路小跑着跑过北门桥,拐个弯然后向西走。走在一条小巷中,小巷两边全是空旷的原野,草木布满天空,好像绿云遮蔽,烟雾在草木之上流动,泉水在草木之下穿越而过。向下看,细碎的阳光落在金色的沙滩上,晶莹剔透,因此心灵与眼睛交相舒畅,走过去惟恐它们结束。从这以下几里路,都在绿云之中起起伏伏。突然走过一道山岗望见一片潭水,先前幽深的潭水,如今竟然就在鞋子底下。但是潭水虽满却没有溢出来,有隐士一样的品德,虽然阴雨连天,又哪里能危害这潭水呢?我喜爱它敬重它,来回走动了好长时间,然后选择一条小路,看到一棵独树,韩子的草庐就在这里,韩子这人就在这里,彼此相见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了。

于是韩子给我倒上一杯苦茶,煮上一锅糙米饭,酒喝了四五回,纵情交谈极尽欢心,然而我的心还是怦怦跳,觉得还有异常情况。韩子于是慢慢取出他的自选诗集十本,交给我看。我发觉他的诗句,深刻灵动警醒奥妙,所有流传后世、恢复古时风尚的道理全都体现在他的诗集中,于是我跳起来然后紧握着韩子的手说:“所有我们两人没有在阴霾昏沉中终结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吧?即使人生另有欢乐,我也不敢奢望能够看到。那么,今天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值得庆贺呀,也都值得记录下来呀!”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第Ⅱ卷(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与诗词赏析(26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

1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词义理解。A而:都是转折连词,却。B以:相当“而”,表承接;用。C之:动词,到;代词,这。D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叫做。

12.C

13.(1)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关键词:有事。关键句:壮语后置)

(2)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19分。其中16—19小题,每题3分)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丰富的知识

B.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办法

C.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差不多

D.孟子论“求放心”: 放纵散漫的心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彼与彼年相若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问焉以求一得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学即继以问也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有相同之处的一项是 ( )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可以丰富知识,有利于修养品德。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排比、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2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16.D      A扩大知识面;B靠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C跟…相同。

17.B    解析  B连词,和。A兼词,于此;代词,他。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D连词,表目的,以便;连词,表承接,就。

18.A   解析 A判断句;B状语后置;C宾语前置;D定语前置。

19. C     刘开《问说》中没有用比喻。

20.(1)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却不能把道理运用于实际问题;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却不知道那些小道理。舍弃了问,怎能解决疑难问题呢?(注意“其”、“奚”、“焉”的意义;“其奚决焉”的句式)(4分)

(2)有的(不知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不解惑)却不向老师学习。(注意句式)(3分)

附译文:

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学习一定喜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欢学习却不勤问,不是真正能够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却不能把道理运用于实际问题,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却不知道那些小道理,舍弃了问,怎能解决疑难问题呢?

比自己高明的人,向他请教,来解决那些疑难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纠正错误。比不上自己的人,向他请教以便求得一种收获,这就是所说的以有能力的向无能力的人请教,以知识丰富的向知识少得人请教。知识水平与自己相等的人,向他请教,以有助于相互切磋,这就是所说的相互究问辩驳,详细问难从而清楚地分清是非真假。《书经》不是说过吗?“喜欢问就知识丰富。”孟子讲“收回放纵散漫之心”,是把“学”和“问”并称为“学问之道”,强调学了紧接着去问。子思也谈到“重视品德”,是将它归结到“经由好问勤学上,问还摆在学的前面。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0分)

答李翊书(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②,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③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④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⑤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注】①蕲:同“祈”,求,希望。②遂:长得好。③距:距同“拒”,抗拒,此指批驳。④肆:放开 ⑤亟:屡次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和蔼温顺的样子

  B. 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说:同“悦”,喜欢

  C. 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 肖:像

D.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劝:劝告

17.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惟陈言之务去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18.下列对韩愈文学主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学文同学道、做人是不可分的,道德是文章的源泉,只有从思想与道德修养入手,文章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B. 在散文写作中,作家内在的精神力量(气)是文章气势的源泉和语言文字的主宰,气盛则文章的句式长短、声调抑扬自然适宜。

C. 写文章不能沿袭别人的意思与词语,要做到“陈言务去”,因此必须在形式上雕琢藻绘,刻意求工。

D.“养气”的过程是艰苦的,不能希望速成,不能投合世俗,不能贪求私利,即使在相当成熟后,从思想到行动也要坚守原则。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4分)

(2)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4分)

 (一)(20分)

16.D 劝:勉励

17.C即使(A把/根据   B固定句式,提宾标志/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D副词,难道/代词,那)

18.C必须在形式上雕琢藻绘,刻意求工。

19.(3分)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20. (4分)(1) 不过我只是所说的望见孔子的门墙但是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够得上来辨别正确或者错误呢?(得分点:抑、焉、以、是)

(4分)(2) 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得分点:方、诸、垂、被动句式)

附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

二、文言文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当)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用)

B.徘徊于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举匏尊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轻易得到。骤,突然)

D.酾酒临江(酿酒)

固一世之雄也(固然)

1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舞幽壑之潜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9.下列句子与其他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何陋之有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0.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句读之不知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三、主观题(30分)

21.翻译句子。(共9分,每句3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皆我有也。

17.D     18. B     19.D   20.C

21.翻译(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诸君简画记

【清】毛先舒

杭之中,稍东曰丰乐桥,桥稍东曰古橘园,故宋之橘苑也。苑废久,种橘已尽,惟有古银杏两株,盘轮扶疏,疑为宋故物云。

园有主为诸君君简。君简少好画。又学篆刻,喜何震、陈琮刀镌,时时见古法。然不甚自贵爱,独深爱画。尝自称先君子博学游艺,尤喜翰墨。与华亭董宗伯其昌、赵文学左为密交。自其为童子时旁侍,观两公用笔墨,挥写入妙。苍秀淡沲,董称最工;空濛潇瑟,赵为之冠。两公分间,互相放写,终不能自掩其真也。君简既好画,日取两公画及诸家所作玩之,久而融然,化裁臻微。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君简笑曰:“吾且忘吾手,安知谁法?”予闻而憆然,不复知所问矣。大体得法于古人,不必以甚似为工。萧远疏逸,绝蹊径矣。

君简先世多显官。尊君伯茂公,豪贤多资。至君简而日贫。君简不知贫,惟日弄笔墨自娱。客过索画,君简即与画,然持钱来者甚少;君简亦耻役手为金钱。或持钱赠君简,君简便受之。午突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坐待所与密者过,引壶斟酌,醉而后已。君简交不滥不黩,游好三四人,周旋久之,义亦弥笃。室处委巷,起居于于尔。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岁既暮,银杏叶方落矣,不知近客来亦多遗钱否?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1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融然,化裁臻微。 微:细小

B.予间问君简:“子此画法谁氏?” 间:私下

C.午突无烟,君简得钱即酤酒。 突:烟囱

D.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过:拜访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园有主为诸君君简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终不能自掩其真也 吾其还也

C.周旋久之,义亦弥笃 不知东方之既白

D.吾当过与君简坐枯树而饮 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从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两方面写诸君简,诸君简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喜欢书画,与董其昌、赵左是好友,在耳濡目染中玩味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B.诸君简谈创作时说:不知道效法谁,甚至快忘记是自己的手画的了。这与北宋画家文与可提倡的“胸有成竹”有异曲同工之妙。

C.诸君简的先辈许多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他父亲这一辈还广有财富的,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虽然如此,诸君简画画不为钱财,也不看重金钱。有了钱就买酒,坐等好友来访。

D.本篇的结局,颇得空灵之致。诸君简近况如何?作者未作正面回答,正如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结一样,余音袅袅,引发读者多少情思悠悠的想象。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21. 翻译。(7分)

(1)虽然,岂其无得于中而能若是与?(4分)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分)

17.A   微:精深奥妙

18.D   修饰。A是;写。B他们的;语气词“还是”。C音节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9.A   他父亲与董其昌、赵左是好友,而不是诸君简。

20. 夫君简身不习宦/非逃者也/画不为售/非艺者也/交不干上/非为名者也/吾于君简/不知所以名之

21. (1)虽然这样,难道不是他心中有所得才能做到这样的吗?

(2)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另找借口的做法。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2—23题。(6分)

南乡子 (周邦彦)

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 ①。已觉秋声引雁高。   罗带束纤腰。自剪灯花试彩毫 ②。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为问江头早晚潮。

【注】①中宵:指半夜。②彩毫:指彩笔。

22.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2分)

23.词的下片中闺中人为什么要“问江头早晚潮”?抒发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词人用户外飘飞的梧桐树叶、稀疏的星星、大雁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景象。(意对即可)

23.行人在外,一定也很期盼闺中人的音信,闺中人写好信了,却不知道行人能不能得到她的信息,因而问江潮(或者,行人在外,不知归期,闺中人因思念而向江潮问行人何时归来)。这一问,抒发了她对行人无尽的思念、牵挂之情。(意对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使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6.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惴栗(担心) 漫漫而游(任意)

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 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 攒蹙累积(收缩)

D.引觞满酌(酒杯) 游于是乎始(从此)

7.选出下列各句中画线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

A.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②彼童子之师

C.①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 ②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①岈然洼然 ②苍然暮色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意有所极,梦亦同趣。(2分)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⑶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4分)

9.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要求各举一例。(3分)

排比: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

夸张:_______________

6.B 

7.A【解析】表修饰;表相承。(B 结构助词,的。 C 副词,那么D 形容词词尾;意为“……的样子”。

8.①意有所至,梦也同往;(心中要到的地方,梦魂也就同往。)

②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③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第Ⅱ卷(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与诗词赏析(26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

1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词义理解。A而:都是转折连词,却。B以:相当“而”,表承接;用。C之:动词,到;代词,这。D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叫做。

12.C

13.(1)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关键词:有事。关键句:壮语后置)

(2)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 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yǐ整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①,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 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14.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11(4分)D     【解析】购:重金征求     

12(4分) B    【解析】“地方”古意是土地方圆

13(4分)A     【解析】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

14、(6分)(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2)我听说汉王用一千斤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我的头,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