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都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 曰:“可”。于是李园及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迨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寿州城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来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史记??春申君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谒归,故失期 失期:过了期限

B.今妾自知有身矣 有身:怀孕

C.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 承间:趁着机会

D.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B.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C.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本对楚王很忠诚,千方百计想让他有一个继承王位的儿子,但在私欲的驱使下,参与蒙骗了考烈王,最后招致杀身之锅。

B.李园和女弟劝说春申君时,先是分析了考烈王无后对春申君和不利因素,后用共同推翻楚考烈王来__他,最后终于打动了春申君。

C.楚考烈王十分信赖春申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李园的女弟,后将她生下的儿子立为太子。

D.李园本来就想借春申君来谋取私利,一旦阴谋得逞,就对可能构成自己某种威胁的春申君下了毒手。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    仅仅这样

【小题2】D    均为承接连词;A 介词“被”/介词“比”;B 助词/代词;C 介词“凭”/连词“因为”

【小题3】B    文中“用共同推翻楚考烈王来__他”的说法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考烈王元年,让黄歇做丞相,封为春申君,赐给他淮北地盘地十二县,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很担忧,寻求能够替楚王生儿子的妇女进献给楚王,听说楚王不能生儿子,怕时间长了失宠,李园请求侍奉春申君做他的舍人,过了些时候拜客回家,故意误了与春申君约定的时间。回头再次拜见,春申君次拜见,春申君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齐王派使者来求取我的妹妹,我和他的使者渴酒,所以误了时间“春申君说:“订婚并进宫了吗?”李园回答说:“还没有。”春申君说:“可以让我见见她吗?”李园说:“可以。”于是李园就进献了他的妹妹,随后就受到了春申君的宠幸。知道她已经怀孕,李园就和他的妹妹商量了一个计谋。李园的妹妹找了个机会劝春申君说:“楚王对您的器重和宠爱,即使是兄弟也比不上。现在您做楚国的丞相20多年,但楚王却没有儿子,假如他去世后再立他的兄弟为王,那么楚国再立新王以后,(新王)就会器重他原来亲近的人,您又哪里能长期受到楚王的宠爱呢?不仅仅是这样,您地位高掌权时间长,有很多地方对楚王的兄弟们失礼,他的兄弟真的立为新楚王,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您凭什么来保住自己的相位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我自己知道已经怀孕了,但别人不知道。我被您宠幸时间不长,如果确实能够靠您的威望向楚王进献我,楚王必定宠幸我;我靠天助有了儿子,那就是你的儿子做了楚王,楚国就可以全部得到,这与您将要面临难于预测的灾祸相比,哪一个合算呢?”春申君认为她说得非常对,于是献出了李园的妹妹,小心地让她住下,并向楚王说了,楚王召见她进宫宠上了她,于是生了了儿子,拥立为太子,把李园的妹妹立为王后。楚王器重李园,李园掌了权。

       李园安插了她的妹妹,被立为王后,妹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怕春申君透露见声更加骄横,于是暗中养了敢死的人士,想杀春申君来灭口,而很多楚国人知道这件事。

       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果然最先进入,在棘门之内埋伏下了不怕死的人。春申君一进棘门,李园派出的不怕死的侠客就直刺春申君,砍下了他的头,丢到棘门外。于是就派官员杀光了春申君全家。而李园妹妹当年被春申君宠幸怀孕后献给楚王所生的孩就立为王,这就是楚幽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悁(yuān):作愤恨之意。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照、照耀

欲归燕,已有隙      隙:隔阂,裂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潦水尽而寒潭清

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有鸟焉,其名为鹏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倚南窗以寄傲

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愿,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鲁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用“/”给句子①断句,把②③④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①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

③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④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


解析:

【小题1】B项,“缧世”指牢狱。

【小题2】A项,作连词表转折关系/作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作介词意思是“替”/判断动词“是”;C项,作连词表目的;D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小题3】①与鲁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小题4】D项,燕将是因为读过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小题5】①2分

②倍:违背;却:回避;先身:把自己放在前面,3分。

③规:动词,谋求、谋划,2分。

降:投降;所杀虏:杀死和俘虏的人;见辱:被侮辱,3分。

【参考译文】

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守住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打不下聊城。鲁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燕将。信上说: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氛,不顾及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战死身亡而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业失败而名声破灭,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如今(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如今秦国派出军队(援助齐国),魏国不敢向东(进军);齐国与秦国连横的局面已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危急。况且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战,您就不要再考虑了。现在楚魏两国的军队交替着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您)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对上辅佐国君来统率群臣;对下奉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改变风俗,事业声名都可以建立了。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不)也(可以)抛弃燕国并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世代代称孤,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从而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还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不以身在牢狱为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为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为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桓公使天下人朝拜,大会诸侯(时),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回来了,使天下震动,使诸侯吃惊,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而是)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后,功业(就)不能建立,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他们)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着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燕将)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还不如自杀。”就自杀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後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因忽不见。後人至,高祖觉。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巖石之闲。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后因哺之 哺:给饭吃

B.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真诚、诚实

C.自度比至皆亡之 度:估计、考虑

D.于是因东游以厌之 厌:抑制、__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与高祖命中富贵说法有关的一组是

①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

②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③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④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

⑤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⑥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2)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

(3)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1)吕后就把刚才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高祖。(大意1分,“具”“相”各1分)

(2)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以”“道”“亡”各1分,大意1分)

(3)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大意1分;“当”各1分)


解析:

 【小题1】B(诚:如果确实)

【小题2】D(②③与高祖命中富贵说法无关)

【小题3】(1)(大意1分,“具”“相”各1分)

(2)(“以”“道”“亡”各1分,大意1分)

(3)(大意1分;“当”各1分)

参考译文: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去。有一次吕后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汉从这里经过讨水喝,吕后让他喝了水,还拿饭给他吃。老汉给吕后相面说:“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他见了孝惠帝,说:“夫人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男孩子。”他又给鲁元相面,也同样是富贵面相。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刚才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高祖。高祖问这个人在哪,吕后说:“还走不远。”于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汉,问他刚才的事,老汉说:“刚才我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简直是贵不可言。”高祖于是道谢说:“如果真的象老人家所说,我决不会忘记你的恩德。”等到高祖显贵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老汉的去处。

高祖做亭长时,喜欢戴用竹皮编成的帽子,他让掌管捕盗的 差役到薛地去制做,经常戴着,到后来显贵了,仍旧经常戴着。人们所说的“刘氏冠”,指的就是这种帽子。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秦始皇帝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高祖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边躲避起来,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吕后和别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他。高祖奇怪地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常常能找到你。”高祖心里更加欢喜。沛县的年轻人中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依附于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从衡:即“合从”、“连衡”。 “合从”是连合六国对付秦国的策略;“连衡”是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②三晋:旧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⑴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文: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

译文:

⑵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3分)

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1)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灭亡六国呢! (2)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家国也


解析:

(1)要点:①“使”,假使;②“强暴”,强横凶暴;③“安得”,怎么能。

(2)断对2—3处得1分,断对4—5处得2分,断对6处得3分

参考译文:合纵连横的说法虽然是反反复复头绪很多,然而大体说来,合纵是六国的利益所在。往昔先代圣王建立许多国家,亲近各诸侯国,使诸侯以朝见访问相交好,以举行飨宴相欢乐,以会见盟誓相结合,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让它们同心合力来保卫家国啊。以前假使六国能够以信义互相亲近,那么秦国虽然强横凶暴,又怎么能够灭亡六国呢?韩、赵、魏三晋国家,是齐国、楚国的屏障;齐国、楚国,又是三晋国家的根柢;形势互相帮助,表里互相依托。所以以三晋去攻齐、楚,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柢啊;以齐、楚去进攻三晋,是自己撤除自己的屏障啊。哪里有撤去自己的屏障去向盗贼献媚,还说“盗贼将爱护我而不进攻我”,这难道不荒谬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仲宗壮其计,乃从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①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所余九城,兵甲犹盛,乃陈其俘馘,鼓噪而攻之,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降城中男女三万余口。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进号仁威将军。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鼓吹一部。 谥曰武。敕义兴郡发五百丁会丧。 《梁史 列传第二十六》

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从夜达旦不辍 辍:停止

B.沮我军势 沮:挫伤

C.去涡阳四十里 去:离开

D.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 寇:侵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秦伯说,与郑人盟

C.鼓噪而攻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庆之收之以归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是: ( )

①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②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③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④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 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认为只要置兵于死地,就有获胜的希望,并表示如果班师退却,他就依照皇上的密敕来行事。

C.侯景率七万大军进犯楚州,在刺史桓和陷没的情况下,陈庆之坚决抵抗,朝廷派来的援军还未到达,他已经打败了侯景的军队。

D.战胜侯景军队的第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到救济。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B   4.D  

5.断句和翻译。

(1)断句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2)翻译①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__必定是精锐的骑兵__,和他们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941290814a6699ea.jpg]②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


解析:

1. 去: 距离 ;  2. A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介词“和”;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而且”;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又”;3.B;4. “战胜侯景军队的第二年”错,是“战胜侯景军队的同一年”

5.断句和翻译。(10分)

(1)断句(4分)

 “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错两处扣1分)

(2)翻译(6分)①(3分)(“以”1分,“轻锐”1分,句意1分)[941290814a6699ea.jpg]②(3分)(“师老气衰”1分,“筑垒于军后”状语后置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郡国山人。年少的时候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不停止,其它的侍从因疲倦睡了,只有陈庆之没睡,一听到招呼就来,于是很受亲近赏识。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业,不久被任命为主书,他散尽钱财,招集将士,常想有一天能够为朝廷效力。

[941290814a6699ea.jpg]梁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攻伐涡阳(今安徽蒙县)。北魏派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骑兵十五万来援战,其先锋__到达驼涧,距离涡阳大约有四十里。陈庆之想前往迎战,参军韦放认为北魏的前锋__必定是精锐的骑兵__,跟它作战即便战胜了,不足以作为功劳,如果失利的话,则会挫伤整个军队的士气,兵法上所说的以逸待劳,不如不要出击。陈庆之说道:“北魏的军队远道而来,都已经非常疲惫了,距离我们又比较远,肯定不会怀疑我们,等他们尚未和大队人马齐集,我们一定挫伤他们的锐气,出其不意,一定没有不败的道理。而且我听说北魏军队他们所驻扎的营寨,林木丰盛,必定不敢在夜间出来巡视。如果你们再有疑惑的话,那么我陈庆之请求一个人率军去攻击他们。” 于是陈庆之与他手下大约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击破北魏的先锋__,使得北魏援军人人震恐。陈庆之回到营寨,马上和众将一起连营进发,占据涡阳城,与北魏的援军相持不下。从春到冬,打了将近数百仗,军队疲惫,士气衰微,魏国援兵又想在梁军背后构筑工事。曹仲宗等担心腹背受敌,就商量想撤军。陈庆之拿着梁武帝赐给他的节仗(即假节身份的象征,这种节杖在外可代表皇帝本人,类似于后来的尚方宝剑),在军门前大声说:“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经历了一年,浪费粮食和武器,数量非常多。众军无战斗之心,都商量着要退缩,难道这是想要成就功名?(这样做)只不过是聚集在一起做劫掠滋扰的事罢了。我曾听说只要将自己置之于死地,才有获得生存,大家同心协力,这样之后跟敌人作战!如果你们确实想退却,我手上有皇上的密敕,今日如果违反敕令,我就依照密敕上的吩咐来行事。”曹仲宗认为他的计策充满豪气,于是就听从了他。 北魏的援军__分兵牵制,一连筑起十三道营垒。(为了击破这些营垒,)陈庆之率领一部分精锐的__,每个人嘴里含着枚(以便不发出声音),于一天夜里对北魏的营垒发起夜袭,攻陷其中的四座营垒,涡阳城的守将王纬请求归降。而剩下的九座城池仍然兵力雄厚。于是陈庆之就将其俘虏的首级列在阵前,擂起战鼓奋力进攻,于是魏军大崩溃,被杀死俘虏很多,尸横遍野,涡水阻塞,降服城中男女三万余人。梁高祖赞赏他,亲自写了诏书称他是:“不是名将的后代,也不是豪族的门下,觖望风云,以至到达这种地步,在这次战役中,深思熟虑,有雄奇的才略,擅长攻克,获圆满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勋业),开朱门迎接宾客,使自己的勇名传于史册,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本色吗?

陈庆之和他的部下全都身披白袍,所向披靡,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史无前例。

梁大同二年,北魏派遣大将侯景率领七万人进犯楚州,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继续进军淮上,并送陈庆之一封信让他投降。梁武帝就命令湘潭侯、右卫将军夏侯夔等去支援陈庆之。援军刚刚开到黎浆县,陈庆之已经击败了侯景。当时正值大寒雪,侯景丢弃许多军用物质而逃。陈庆之把那些军用物质全都收获而返。陈庆之晋升官职,号为仁威将军。这一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打开仓库赈济灾民,(灾民)很多得以保全活命。豫州的百姓李升等八百多人上表朝廷,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答应了他们。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给与鼓吹一部(九锡的一种)。谥号武侯,还诏令义兴郡发500人参加丧礼。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馋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数不至,与聊城兵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颜色不变,辞气不悖 颜色:表情,神态

D.天下震动,诸候惊骇 惊骇:惊慌,害怕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鲁仲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仲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仲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缧绁:指牢狱)

【小题2】C(①与鲁仲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小题3】D(燕将是因为读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国将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的人(到)燕国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于是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亡很多而聊城攻不下来。鲁仲连于是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给了燕将。信中说:

“我听过: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敢的士人,不会贫生怕死而埋没名声;忠诚在大臣,不会把自己放在前面而把君主放在后面,现在您只顾一时的忿怒,不考虑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身死而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败名亡,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现在(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时刻),这样的时候不再来,希望您审慎考虑而不是与世俗同见。

“况且(现在)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秦人出兵,魏国不敢向东方(进军);(齐)与秦连横的形势已形成,楚国的形势危急;再说那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一胜负。现在楚魏的军队相继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援兵不来,(您)与聊城共同据守这个烂摊子一年(之久),那么我预见您是不能成功的。为您考虑,不如保全车甲而回报燕国,对上辅佐君主来控制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正弊俗,功名(就)可以确立了。(若)没有(这个)意思,.(不)也(可以)抛弃燕国、不顾世人(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在那里)划地分封,(您的)富足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代称王,和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种考虑:这两种考虑,(既可以)显扬名声,(又可以)获得丰富的财富,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处置一种。

 “况且我听说,以无伤大体的行为为法则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憎恨小羞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业。从前管夷吾不以身受囚禁为耻而以天下没治理好为耻,不以不为公子纠死为耻而以声名不能在诸侯中伸张为耻,因此(他虽身)有三种过失行为而能(辅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刿在会盟的场所之上凭一把利剑抵住桓公的心脏,表情不变,言辞声调不乱,(结果)三次征战所失的土地一时就收复了,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势施加到吴国、越国。像这两个人,不是不能成就小的气节,(而是)认为死了(之后),(就)能不建立功名,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抛弃怨忿,建立一生的荣名。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跟三王媲美流芳,(他们的)名声可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种去做。”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迟疑不能自作决定。想回燕国,已有了隔阂,害怕(燕王)杀掉(自己);想投降齐国,(因为)在齐国所杀害和俘虏的人太多,害怕投降后被侮辱,(他)长叹说:“与其别人来杀我,不如自杀。”于是就自杀了。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20090507

8.C

9.B

10.C


解析:

8.C(补出来的应该是代词“之”,代前面的“兵势”“地利”)

9.B(②③④⑥表现国君奢,①表现国君俭,⑤秦使戎王奢)

10.C(秦穆公“痛改前非”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岁高了!您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答道:“一般的好马可通过形体状貌辨识,天下特出的好马(即千里马),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形容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像这样的马绝于尘土消失蹄印(形容千里马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足迹)。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一般的人,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纆:绳索。担纆: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采,即打杂草),有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本领不在我之下,请使其谒见。

穆公召见了他,派他外出找马,三个月后返回报告说:“已经得到它了,在沙丘(地名)。”穆公问:“什么马?”答道:“是一匹黄色母马。”派人前去取得它,却是一匹黑色公马。穆公不高兴,召唤伯乐对他说:“糟糕,你所派遣的找马人!毛色雌雄尚且不能知道,又能知道什么马?”伯乐(喟然:叹息的样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一:副词,表加强语气,相当于“竟”)?九方皋相马的事正是所以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啊!像九方皋所观察的,天地间的奥妙(指事物的精微):得到了它的精微,而放弃了它的粗略,省察其内部而忘却其表象,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考察了他所应当考察的地方,抛弃了他所不必考察的地方。像九方皋这种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可宝贵的地方啊!”马到达,果然是天下特出的好马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文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注】①马:此指马车。②败:此指车坏。③右服:右侧驾辕的马。④野人:此指农夫。⑤殳:一种兵器。

下列语句画线部分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

(2)于是遍饮而去。

(3)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

(4)人主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

【小题】C

【小题】(1)(缪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 (2)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  (3)(农夫们)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  (4)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解析:

【小题】例句和ABD三句画线部分都是定语后置句,且都用“者”作为标志。C“者”特殊作助词,与前面的动词短语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的(人)”。

【小题】(1)“食”作动词用;“于岐山之阳”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2)“饮”使动用法,后省宾语“之”。(3)“于车下”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4)“胡……乎”疑问句式。

【参考译文】

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马车了,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垓下之围(节选自《项羽本纪》) 司马迁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数阕,美人和之 和:应和,跟着唱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田父绐曰 绐:欺骗,哄骗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躲避,绕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D.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全都体现了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一项是

①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②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③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④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⑥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①② B.④⑤

C.③⑥ D.④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译文:

(2)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译文:

(3)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

1、D

2、B

3 、C

4、(1)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2) 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3)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解析:

1. 辟易:惊退。

2.A句中两个“以故”,第一个为连词,“所以”;第二个为两个词,可译为“用原来的”“凭旧有的”。B句中两个“矣”均用于句中,在分句末,表示停顿。C句中两个“之”,第一个作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结构助词,译为“的”。D句中,第一个“为”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诘;第二个“为”表示心理活动,相当于“心理表现”。

3.②③⑥都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4.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引”“东”“乃”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 (2)句重点关注“怜”“王”每处1分,整体1分,共3分。(3)句重点关注“购”“若”“德”三个词语的翻译,每处1分。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1)晋平公向师旷提问,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于”作介词,相当于“向”;“暮”是“晚”的意思,各占1分。整体句意1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也可译为“晋平公问师旷说”)

(2)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安有……乎”是反问句式,相当于“哪里有……呢”,占2分;戏:戏弄,开玩笑,占1分。)

(3)年老而好学,好比点起蜡烛发出的光亮,与在__中走路比,那样更好呢?(“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是一种比喻关系,“炳烛”即“点起蜡烛”,占1分;“孰与……乎”是一种固定句式,相当于“与……比,那个更……呢”,如《鸿门宴》“孰与君少长”,《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占1分;昧行:在__中行走,占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提问,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发出光亮一样,与在__中走路比,哪样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