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1)晋平公向师旷提问,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于”作介词,相当于“向”;“暮”是“晚”的意思,各占1分。整体句意1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也可译为“晋平公问师旷说”)
(2)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安有……乎”是反问句式,相当于“哪里有……呢”,占2分;戏:戏弄,开玩笑,占1分。)
(3)年老而好学,好比点起蜡烛发出的光亮,与在__中走路比,那样更好呢?(“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是一种比喻关系,“炳烛”即“点起蜡烛”,占1分;“孰与……乎”是一种固定句式,相当于“与……比,那个更……呢”,如《鸿门宴》“孰与君少长”,《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占1分;昧行:在__中行走,占1分)
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提问,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发出光亮一样,与在__中走路比,哪样更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定伯捉鬼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说明:有的版本中“亟”为“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①,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②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③然,索④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是,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列异传⑤》)
【注释】
①共递相担:两人轮流地背着。②漕漼:水声。③咋咋:惊叫的声音。④索:求取。⑤《列异传》:志怪小说集,魏晋人作,内容大都记述怪异故事,原书已俟,鲁迅《古小说钩沈》辑存五十则。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定伯诳之
(2)步行太亟
(3)可共递相担
(4)了无声音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2)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本文通过___和____两方面描写定伯与鬼相处,以及捉鬼的情景。
宋定伯捉鬼的过程是:
(1)(发生)_________;
(2)(发展)_________;
(3)(在发展)_______;
(4)(高潮)_________;
(5)(结局)_________。
宋定伯是个怎样的人?
世上本没有鬼,而本文却写得生动感人。请思考:文中的鬼,究竟可指什么而言?
【小题1】(1)欺骗(2)急(3)顺次,轮流(4)完全
【小题2】(1)宋定伯于是接着把鬼背在身上,鬼没有一点儿重量。
(2)宋定伯把鬼直接背到宛市中,把鬼放下着地时,鬼化为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
【小题3】言 行
【小题4】(1)见鬼;(2)装鬼;(3)哄鬼;(4)捉鬼;(5)卖鬼。
【小题5】宋定伯胆大不怕鬼,机智有智谋。
【小题6】可指害人的坏人,欺压百姓的官吏,或似乎很难克服的困难等等。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译文】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谁?”鬼说:“我是鬼。”鬼问:“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他们)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走得心太急了,两人可以交替地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好啊。”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这是因为)身体重的缘故罢了。” 宋定伯于是接着把鬼背在身上,鬼没有一点儿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鬼渡水,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死不久,(这是因为)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直接背到宛市中,把鬼放下着地时,鬼化为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了。宋定伯担心它变化(成鬼),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当时,石崇说:“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阅读下面韵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命为 “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 “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丞相隗林、卿李斯、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犹刻金石,以自为纪。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休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史记·秦始皇本纪》节选)
9.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B.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C.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D.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大夫,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
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B.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上面有字的铜器;“石”多半指的是石刻,有文字的石刻。
C.丞相即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协助皇帝管理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
万机。”
D.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就是铜的意思,铜器,有铭文,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断绝与秦国的使臣来往,秦国官兵前去讨伐,俘虏了齐国国王,
平定了齐地。
B.秦始皇认为自己能够平定天下,有赖祖先的庇佑,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咎由自取。
C.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自认始皇帝,希望
子孙沿袭帝王万世基业。
D. 列侯武城侯王离、丞相隗林、卿李斯、五大夫杨樛从等人建议始皇将三皇五帝的功德,
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三.(28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2)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4分)
(3)昔者五帝地方千里,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4分)
9.C此句的意思是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守卫边境的臣子,不久又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所以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国的国王。可据此断句。
10.选C C项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比如在唐玄宗时期改尚书仆射为丞相,当时的丞相就不是宰相之职;元朝的行省丞相则为地方官,亦非宰相。
11. D D项,将秦始皇自己的功德刻于金石之上而非三皇五帝功德。
12.见翻译
13.
译文:
秦国刚统一天下,命令丞相、御史说:“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守卫边境的臣子,不久又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所以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国的国王。我认为这很好,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停止战争了。赵王派他的相国李牧来订立盟约,所以归还了他们抵押在这里的质子。不久他们就违背了盟约,在太原__我们,所以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获了赵国的国王。赵公子嘉竟然自立为代王,所以就派兵去灭了赵国。魏王起初已约定归服于秦,不久却与韩国、赵国合谋袭击秦国,秦国官兵前去讨伐,终于打败了他们。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地盘,不久也背弃誓约,袭击我南郡,所以派兵去讨伐,俘获了楚国的国王,终于平定了楚地。燕王昏乱糊涂,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荆轲来做刺客,秦国官兵前去讨伐,灭掉了他的国家。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继绝了与秦国的使臣来往,想要作乱,秦国官兵前去讨伐,俘虏了齐国国王,平定了齐地。我凭着这个渺小之身,兴兵诛讨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安定了。现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给后代。请商议帝号。”丞相王绾(wǎn,碗)、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您兴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这些臣子冒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发教令称为制书,下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它就按你们议论的办。”于是下令说:“可以”文言文阅读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阅读答案。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说:“我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给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了,非常没有意义,我不取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从我这儿开始,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秦王兼有天下,建立名号称做皇帝,亲临东土安抚百姓,到达琅邪。列侯武成侯王离、丞相隗(kuí,逵)林、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杨樛(jiū,究)随从着在海上一起议论皇帝的功德。都说:“古代的帝王,土地不超过千里,还要刻金镂石,立碑夸耀自己.当今皇帝统一海内,全国设立郡县,天下安定太平。显明祖先宗庙,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号大成。群臣齐颂皇帝,功德刻于金石,树作典范永恒。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6-8三个问题(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居住
B.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达到尽头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察
D.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辅佐,帮助
7.下列对有关常识和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又叫“浮屠”,此处是和尚的意思;慧褒,是唐代一
个高僧的法名。“褒之庐冢也”,庐冢,庐是屋舍,冢是坟墓。
B.古人的称谓较多,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不少时候是“兼
用”,如《游褒禅山记》:“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字;
君玉,是名。
C.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碑文的考察和探究,认为现在的褒禅山以前可能被人称作“花山”。
B.作者反思自己没能尽情享受到游览乐趣,其根本原因是太依赖外物的帮助。
C.作者认为做事情,“志”“力”“物”是成功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
D.作者认为做学问要效法古人,一定要深入广泛探究,深思慎取方能有所收获。
6. 选C C.观:景观。
7.选B B.君是尊称。。
8. 选C B.作者认为没有能够尽情享受游览乐趣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缺乏坚定的意志。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拽梯郎君祠记
顾炎武
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之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之,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憾焉。平原君朱建之子骂单于而死,而史不著其名;田横之二客自刭以从其主,而史并亡其姓。录其名者而遗其晦者,非所以为劝也。
余过昌黎,其东门有拽梯郎君祠,云:方东兵①之入遵化,薄京师,下永平而攻昌黎也,俘掠人民以万计,驱使之如牛马。是时昌黎知县左应选与其士民婴城固守,而敌攻东门甚急。是人者为敌舁云梯至城下,登者数人将上矣,乃拽而覆之,其帅磔诸城下。积六日不拔,引兵退,城得以全。事闻,天子立擢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迁职有差。又四年,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而杨公曰:“是拽梯者,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乃请旨封为拽梯郎,为之立祠。
呜呼!吾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其被俘者,虽以贵介之子,弦诵之士,且为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而死于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吾又闻奢寅②之攻成都也,一铳手在贼梯上,得间向城中言曰:“我良民也,贼以铁锁系我守梯,我仰天发铳,未尝向官军也,今夜贼饮必醉,可来救我。”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若然,忠臣义士岂非本于天性者乎?
郎君之祠且二十余年,而幸得不毁,不为之记,无以传后。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故以其言书之。
【注】①明朝崇祯三年,清兵入侵关内,直扑昌黎,遭到昌黎军民的英勇抵抗。东兵,即指清军。 ②明朝末年在西南地区叛乱的彝族将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 劝:勉励
B.方东兵之入遵化,薄京师 薄:依附
C.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 特:杰出
D.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 亲:亲历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忠臣义士做出壮举是出自天性,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声。名誉是国家用来回报忠臣义士的,如果不知道忠臣义士的名字,就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
B.文中的拽梯郎君,在被清军俘虏后,不甘奴役,奋起__,最后英勇牺牲。因为他的姓名已不可考,所以,人们就用他的事迹代指他,表彰他的忠勇之举。
C.作者见过许多被俘虏的官宦子弟、秀才举子,忍辱偷生,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直至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这些人与拽梯郎君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有个叫张庄临的年轻人,在被俘虏后,充当敌人的火铳手,他总是朝天施放火铳,从来没有打向官军。他与官军暗中约定,趁晚上贼兵喝醉,前去营救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4分)
译文: ▲ ▲
(2)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4分)
译文: ▲ ▲
9.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4分)
▲ ▲
6.B(薄:迫近)
7.D(张庄临亲身经历了拽梯郎君的事,他不是火铳手,本文是作者依据他的叙述写下的。)
8.(1)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对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人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4分。1句1分)
(2)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乘夜色出城劫营,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4分。1句1分)
【参考译文】
忠臣义士出自天性,并不是因羡慕名声而这样做的。名誉,是国家用来回报那些忠臣义士的,回报但是又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于是就暂且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以此来作为后来的忠臣义士奖励的榜样,而至于人们心中是有多么的仰慕,多么的遗憾。平原君朱建的儿子痛骂单于而死,但史书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田横的两个门客为跟从他自刎而死,史书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记下了有名的人却遗失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们,这还不足以用来激励世人。
我经过昌黎县,县城的东门有一座拽梯郎君祠,有人这样说:当时清兵攻占遵化,逼近京城,攻下永平后围攻昌黎,俘虏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像牛马一样驱赶他们。这个时候昌黎知县左应选率领全县的官吏百姓环城固守,敌兵攻打东门非常急迫。有一人给敌兵抬云梯到城墙下,几个敌兵向上攀爬,就在将要登上城墙之时,他就拽倒云梯,让敌兵全部都摔了下来。敌兵的统帅把他杀死在城墙下。敌兵攻打了六天都没有攻陷昌黎,只得带领军队退了回去,昌黎县城得以保全。这件事被上奏朝廷后,天子立刻提拔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官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拔。又过了四年,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人就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杨先生却说:“这个拽倒敌人云梯的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他却是百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就请求皇帝下旨封他为拽梯郎君,并给他建立祠堂。
唉!我看见现在城池攻破军队灭亡的时候,有许多被俘虏的人,虽然都是官宦子弟,秀才举子,他们尚且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不知有多少!而唯独郎君却以他的事迹而闻名。我又听说奢寅在攻打成都之时,一个火铳手在贼兵的云梯上,得到空隙向城中的守军说:“我是好人,贼兵用铁索捆着我让我守住云梯,我朝天施放火铳,从来没有打向官军。今天晚上贼兵痛饮必定喝醉,你们可以前来救我。”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乘夜色出城劫营,纵火烧了云梯,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像这样,忠臣义士难道不是出于自己的天性吗?郎君的祠堂修建将近二十多年了,庆幸没有毁坏,不把他的事迹记录下了,就不能流传后世。书生张庄临,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所以我就按他所说的写下了这篇祠记。
9.褒扬拽梯郎君,使他的事迹得以流传;回报忠臣义士,劝勉后人做忠义之人。(每点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身:身体
C.士大夫之族 族:类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8.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结构助词,的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于:对于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同的。
B.本段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原则,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并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从论证方式上看,本段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今之众人”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B(身:自己) 8、B(之:助词,起取独作用) 9、D(应该是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仕大夫之族”和“君子”)
10、译文(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雨后观韩子诗集记
(明)杜濬
金陵有二客,一圣秋韩子,处潭水上;一于皇杜子,处台城下。二客游处若兄弟欢,无浃旬①不相见也,有之,则于今岁之五月。
是月大雨,为故老所仅见。其雨无注,直倒倾迸下耳。凡水倒倾宜立尽,而是雨砰石訇澎湃,无呼吸间断,至连二十余昼夜。则百堵俱仆,以助其声,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雷霆狎昵,蛙蚓放肆,横流莫御,短垣尽撤。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
维时杜子踞坐危石,西向望注,念久别韩子,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则韩子遣力馈米,才一通问,无恙焉。然雨固自如。窃计此生与韩子长当索处,沉霾昏垫②,无复睹白日时,已而忽白日,杜子则冁然③以喜,曳杖而出。见乱流之归于壑者,潨潨然④其立尽欤?迤而南为北门桥,屠沽纷然,操作一新。然积雨之后,腥膻愈不可耐。趋过之,折而西出。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从此数里,升降绿中。陡一岗望见潭水矣,向之窈然而深者,今在人履下也。然满而不溢,有隐者之德,虽阴霖稽天,庸能害是乎?吾爱之敬之,徘徊很久,然后取微径,瞻独树,韩子之庐斯在,韩子之人斯在,相见而喜可知也。
于是为余酌苦茗,炊脱粟,酒四五行,纵谈极欢,然余心怦怦,觉尤有异。韩子乃徐出其自定诗集十种,授余观之。余察其言,深灵警奥,传世复古之道具是,乃蹶起而握韩子手曰:“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虽有他乐,吾不敢观。则今日之遭,可贺也已,亦可记也已。”
【注】①浃(jiā)旬:十天。②昏垫:昏沉。③冁(chǎn)然:笑的样子。④潨潨然:形容乱流归壑貌。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游处:出游之时。
B.如属耳瞿塘,震惊不绝 属耳:耳朵连接。
C.屠沽纷然,操作一新 操作:装饰。
D.虽阴霖稽天 稽天:连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二客游处若兄弟欢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B.忽顾见波流中若有人负重而泅以济者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见乱流之归于壑者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D.相见而喜可知也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叙事,文笔简练,写韩子与杜子虽然分处两地,但是情意深厚,以此总领全文;而文中的杜子其实就是本文的作者杜濬的自称。
B.第二段描写,极尽夸张手段,形象地渲染了暴雨声势之大,时间之长以及洪水之泛滥,为下文两人不顾暴雨、洪水的阻隔而相见作了有力的铺垫。
C.第三段先写暴雨、洪水中韩子不顾危险负重泅渡而来,为杜子送来米粮;而我在暴雨过后,也不顾洪水阻挡急切回访韩子:两人的深厚友情可见一斑。
D.末段点题,赞美韩子之诗意义非凡,点明本文写作动机,并借助语言描写含蓄地揭示了本文主旨:只要心中有追求,再艰苦的环境也无法将人埋没。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内外相望,而咫尺无路;虽尔汝相对,而告语不辨。(4分)
(2)凡余两人之所以不终于沉霾昏垫者,其以是物乎?(4分)
14.A【游处:交往相处。】
15.C【A动词,好像;B连词,表修饰,说明动作进行的方式;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取独;D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16.C【“负重泅渡而来”的人是韩子派出的人,并非韩子】
17.行一小巷/巷尽为旷野/草树弥空/如绿云掩冉/烟流其上/泉贯其下/俯视碎日金沙玲珑/为之心目交畅/行之惟恐其尽。【评分说明:共8处断句,错一处不扣分,错2~3处扣1分,错4~5处扣2分,错6~8处扣3分。】
18.(1)虽然屋内屋外可以相望,但是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走;即使你我相对而立,但是说的话也根本听不清。【共4小句4分,每小句译文无明显差错得1分,否则扣1分。】
(2)所有我们两人没有在阴霾昏沉中终结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吧?【共4分,“凡”1分,“之所以…者”1分;“其……乎?”1分;“以是”1分;】
附录:古文翻译
金陵有两位客居之人,一位是圣秋人氏韩子,住在清水潭边;另一位是于皇人氏杜子,住在金陵宫城之外。这两位客人交往相处好像亲兄弟一样开心,从来没有十天之内两人彼此不见面的情况,如果说有这样的情况,那便是今年五月的时候。
这个月里天降大雨,是老人们仅所能见的一场大雨。那场大雨不是灌下来的,而是直接从天上倾倒迸落下来的。凡是雨水倾倒下来的应该马上结束,但是这场雨却是轰然澎湃,连喘口气的时间也没有间断,直到接连下了二十多个昼夜。接着千百道墙壁一起倒塌,从而更助长了雨声,就好像倾听长江瞿塘峡中江水的奔腾声,震惊不断。天上雷霆肆虐,地上青蛙蚯蚓放纵,四溢的洪水没有什么能阻挡,短墙全都冲毁。虽然屋内屋外可以相望,但是近在咫尺却无路可走;即使你我相对而立,但是说的话也根本听不清。
当时杜子蹲坐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向西望着灌注下来的大雨,思念久别的韩子,忽然看见洪水中有个人背负着重物泅水而渡江,原来是韩子派了个劳力来送米,这才能够向他一通询问,得知韩子并无什么危险。然而大雨依然像先前一样下个不停。心中暗想这辈子跟韩子定然长时间独守一地了,天空阴霾密布昏昏沉沉,再也看不到白天的太阳了,不一会儿忽然天空出现白日,于是杜子粲然一笑,大喜过望,拄着拐杖出门。只见回归沟壑的乱流,水声淙淙,洪水就要立刻结束了吗?曲折向南的是北门桥,那里杀猪卖肉、开店卖酒的纷纷忙碌起来,店堂装饰一新,但是长时间的雨水之后,腥膻之味愈发不能忍受。一路小跑着跑过北门桥,拐个弯然后向西走。走在一条小巷中,小巷两边全是空旷的原野,草木布满天空,好像绿云遮蔽,烟雾在草木之上流动,泉水在草木之下穿越而过。向下看,细碎的阳光落在金色的沙滩上,晶莹剔透,因此心灵与眼睛交相舒畅,走过去惟恐它们结束。从这以下几里路,都在绿云之中起起伏伏。突然走过一道山岗望见一片潭水,先前幽深的潭水,如今竟然就在鞋子底下。但是潭水虽满却没有溢出来,有隐士一样的品德,虽然阴雨连天,又哪里能危害这潭水呢?我喜爱它敬重它,来回走动了好长时间,然后选择一条小路,看到一棵独树,韩子的草庐就在这里,韩子这人就在这里,彼此相见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了。
于是韩子给我倒上一杯苦茶,煮上一锅糙米饭,酒喝了四五回,纵情交谈极尽欢心,然而我的心还是怦怦跳,觉得还有异常情况。韩子于是慢慢取出他的自选诗集十本,交给我看。我发觉他的诗句,深刻灵动警醒奥妙,所有流传后世、恢复古时风尚的道理全都体现在他的诗集中,于是我跳起来然后紧握着韩子的手说:“所有我们两人没有在阴霾昏沉中终结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吧?即使人生另有欢乐,我也不敢奢望能够看到。那么,今天我所遇到的一切,都值得庆贺呀,也都值得记录下来呀!”
三、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悟已往之不谏 谏:挽回
B.审容膝之易安 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
C.善万物之得时 善:羡慕
D.帝乡不可期 帝乡:皇帝的居所,这里指仕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门虽设而长关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①登东皋以舒啸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之二虫又何知?
D.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有鸟焉,其名为鹏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第Ⅱ卷(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与诗词赏析(26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10.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词义理解。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
11.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词义理解。A而:都是转折连词,却。B以:相当“而”,表承接;用。C之:动词,到;代词,这。D为:介词,表被动;动词,叫做。
12.C
13.(1)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关键词:有事。关键句:壮语后置)
(2)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3)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凭借什么呢?
五、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
孟子曰:“敬人者,人恒敬之。”盖言礼可感人。夫礼非独可以感常人,即大恶大不肖之人,亦未尝不可以感。苏溪有朱姓者,素醇善,里人皆慕。值凶岁,群盗夜入其家行劫。朱知盗入,亟起,肃衣冠出拜。群盗皆释戈与揖。遂安椅凳,延盗次序坐。亟命家童执羊豕宰之,致享。复谕家僮曰:“将军等不弃贫老,远来顾我。恨我囊中不如往岁,可人封十金、布十匹,为秣马之助。凡二十人,皆一律。”及家僮持金布出,盗再拜谢曰:“我辈穷,故来相费,愿以他生相报。”盗辞去,朱送之门,曰:“数年后,贫老家事若少充,烦再来。”盗曰:“感公高谊,若再来犯,天且殛我矣。”朱老虽不无费于盗,然神闲气定,何等自在。
又有张公者,群盗至其家,张不胜忿,与之辩,且固云:“家实无蓄。”靳不与。盗乃缚张公挞之,火炙之,须发为焦,强劫三百金而去。比甫至一里,张公率健仆操刃,往追杀之。盗反戈相向,刺公数枪,死。其子笃爱父,有侠气,乃自裹粮,携惯捕者数人,迹盗于深山中,尽得之,缚而告公之灵。然公所为死于刃,则亦其不善处盗之过矣。无如朱与盗揖让,即三百金已出门,若遗焉可也,奈何以七尺之躯为金殉焉?有言:“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之手。”言身重也。非独盗贼,天下之人其不当与较,而当姑容之者,亦多矣,非容彼,乃自容也。 (取材于明人江盈科作品)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安椅凳,延盗次序坐 延:延请。
B.及家僮持金布出,盗再拜谢曰 再:再三。
C.且固云:“家实无蓄。”靳不与 靳:吝惜。
D.即三百金已出门,若遗焉可也 若:如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且殛我矣 // 且固云
B.张不胜忿,与之辩 // 往追杀之
C.盗乃缚张公挞之 // 乃自裹粮
D.强劫三百金而去 // 缚而告公之灵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素醇善,里人皆慕
——朱姓老者平素淳朴善良,当地的人都仰慕他
B.将军等不弃贫老,远来顾我
——将军们不嫌穷人和老者,还远道来向我咨询
C.携惯捕者数人,迹盗于深山中
——带着一些惯常抓捕的人,在深山中追寻盗贼踪迹
D.则亦其不善处盗之过矣
——这也是张公不善于和盗贼打交道而导致的过失啊
17.文中议论说:“天下之人其不当与较,而当姑容之者,亦多矣,非容彼,乃自容也。”大意是说,对很多人都不应当计较而应当暂且包容,对他们暂且包容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你是否同意这种认识?请结合文中事例或自己的经历作简要分析。(4分)
14.(3分)B 15.(3分)A 16.(3分)B
17.(4分)结合事例2分,分析2分。
评分参考:答案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若有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孟子说:“敬重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敬重他。”大概是说以礼相待可以感动人。礼节不只可以感动常人,即使是大恶人,大不肖的人,也不是不能够感动。苏溪有一位朱姓老者,平素淳朴善良,当地人都仰慕他。赶上灾年,一群强盗夜里到他家进行抢劫。朱姓老者知道盗贼进来了,马上起来,整理衣冠出去迎接。群盗都放下兵器向他作揖。朱姓老者于是就安放椅凳,延请各位盗贼按次序坐下。马上命令家僮去抓来羊猪宰杀,请他们各位享用。又告诉家僮说:他们不嫌弃我贫穷老迈,远道来看我。遗憾的是现在家中财物不如往年充盈,可以每人十封金子,十匹布,给各位作为喂马的费用。你们一共二十人,都一样。”等到家僮拿着金、布出来,盗贼拜了两拜,称谢说:“我们穷,所以来叨扰。希望用来生去报答您。”盗贼告辞而去,朱姓老者送他们到门口说:“几年后,老汉我家里如果稍微充足了一些,劳烦你们再来。”盗贼说:“感佩于您的高贵作为,如果还要第二次冒犯,上天将会杀了我们啊。”虽然说朱姓老者并没有在盗贼方面避免耗费,然而他神闲气定,多么自在。
还有一位张公,一群强盗到了他们家,张公非常愤怒,和群盗争执辩论并且坚持说:“家里实在没有蓄积。”吝惜财物不肯交给盗贼。盗贼于是就把张公捆起来鞭打他,并用火烤他,胡须头发都烧焦了,最后还是强行劫掠三百金才离开。盗贼刚走出一里地,张公率领强健的仆人拿着刀,前往追杀他们。强盗们调转武器迎战,刺了张公数枪,张公不幸死去。张公的儿子深爱自己的父亲,心中又有侠义之气,于是自带粮食,带着几个惯常抓捕的人,在深山中追寻盗贼的踪迹,最终把盗贼全部抓住了,捆绑起来告慰张公在天之灵。但是张公因自己的所为而死在刀刃之下,这也是张公不善于和盗贼打交道而导致的过失啊。不如朱姓老者那样对盗贼以礼相待,即便是三百金已经给出家门,如同丢了(解释为“送人”也可)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让七尺之身躯为金钱殉葬呢?有古话说:“价值千金的生命,不可以死在盗贼的手上。”这是说性命重要啊。对很多人不应当计较而应当暂且包容,对他们暂且包容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