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

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并 ②禽 ③举 ④副 ⑤恤 ⑥说 ⑦遣还 ⑧罢 ⑨得 ⑩躬 ⑩犊 ⑩课

2.翻译:

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②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③移书敕属县

④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

1.①同时 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

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

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

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

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

3.指工商业。


解析:

[文言知识]

“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中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

【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称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就职治事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案:立案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好之,遂就经学 B.为奉贼所略,遂至于此

(余)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何以识黄昌邪D.昌乃出足示之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 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使大姓们吓得发抖。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杀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译文:

⑵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

译文:

1.D

2.C

3.C

4.C

5.⑴黄昌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分条列出各县中强暴之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全部捕捉,无一漏网。

 ⑵她的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哪里诉讼,自责,黄昌疑心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


解析:

1、(追究,查办)

2、(什么/为什么)

3、略

4、(与妻子相认,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5、①大意对,给2分,“条”1分,“分遣”1分

②大意2分,“诣”1分,“所由”1分

参考译文: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又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

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始并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并突然找到赃物,于是把贼曹一家悉数收捕,同时杀死。大姓们见此吓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侵害蒙冤。等到黄昌到任,吏胥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无不合理。他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捕捉,无一漏网。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转到蜀地成了别人的妻子。她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投案责备自己。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我曾因为回家,被强盗掳掠,于是流落到这里。”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说到:“怎样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二千石。”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两人因此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县里人彭氏原来骄横放纵,在大路边建造高楼。黄昌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黄昌很不高兴,就下令收捕入狱,治罪杀了她们。

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汉安元年,升为大司农,又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昔秦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 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 。”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绝诸侯之地 绝: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 让:延请

C.道遇秦师 道: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 适:刚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重图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B.邃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智不至则不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 )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⑤先轸遏秦师于殽 而击之。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

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

预料的。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让,责备)

【小题】(“乃”都表顺承:A“其”,前—表祈使,后—表假设;C“则”,前一是“就”,后一是“却”;D“也”,前一在句中舒缓语气,后一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小题】(①②③句都不是。)

【小题】(不是“对方”,应是晋国)

参考译文:

先前秦穆公出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我听说,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一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借士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攻打敌人能消灭它,退却能够迅速撤离。现在行军几千里,还要穿过其他诸侯国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请您慎重考虑。”秦穆公不听蹇叔的意见。蹇叔把军队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军队啊,我看着你出征却看不到你回来啊。”蹇叔有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他的儿子说:“晋国如果阻击我们的军队一定在殽山。”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斗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哎呀!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国军队要来,已经好久了。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就)回师撤离。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在殽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殽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文本节选自《吕氏春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壅塞

__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後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 “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於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选自《吕氏春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自至则壅 堵塞

B.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 牲畜

C.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料想

D.所自视之势过也。 错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__之主不可以直言

乡之死者宜矣

B. 戎主大喜,以其故数饮食

不足以当此大任也

C. 有且先夫死者死

彼且胡可以开说哉

D. 为王视齐寇

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具体表现__之主不听劝阻和及其后果的一组是(3分) ( )

A.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戎主醉而卧於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B.宋王又怒诎杀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C.子无辞也

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D.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秦缪公用计让戎主丧失警惕而找准时机偷袭少数民族戎。戎主不听身边人的劝告,中了圈套而被生擒。

B.宋王不分忠奸,听信佞臣的话,竟然次次处死报告实情的侦查人员。逼得一人报告假军情而获得奖赏。

C.齐王自高自大,认为自己的才华超过尧舜。

D.齐宣王喜爱射箭,但箭术无长进,原因是佞臣奉承他,讲假话,使其不知自己拉弓所用的真正力气大小。

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相关句子断句。(3分)

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小题】(1)答案: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2分)

②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4分)


解析:

【小题】考查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要结合语法知识和语境具体分析. B项中“宰”有很多义项,如县令,主宰,宰杀,宰相,官吏通称等,这里用本义,指奴隶。 

【小题】考查虚词,例句全部来自文内。 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但前一个表原因,译为”因为”,后一个表目的,译为”来”。

【小题】新题型,把既表现“不听劝阻”又表现“及其后果”句子组合一起进行筛选,难度更大,较以前题型而言. D项第一句表现的是齐宣王的虚荣,喜欢别人的夸赞。

【小题】该题考查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设题遵循原文所列举君王的顺序。D项错误,犯了无中生有,杜撰事实的毛病。原文并没有谈及齐宣王的箭术有无无长进。

【小题】(1)断句是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重点检测的。解答时要联系语境,整体把握其大意,然后根据句式特点(特别是对称句和判断句)和常用的虚词来断句。此题抓住两个主语“世之直士”和“乱国之主”,两个表判断的虚词“也”,还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故”是解题的关键。(2)翻译时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的原则,要掌握句式的特点,准确翻译关键实词与虚词。①中“过”,做过错讲;“道”,做办法或者途径讲;“善”,形用名,做贤人讲。前面一个分句缺主语“君王”或“他”,要补充。②中“说”,读yuè,意动用法,可译为”把……当作快乐”;“道”,用作动词,取道。两个“智”,其一意动用法,可译为“把……看作聪明的事情”,其二形用名,可译为“智者”; “是”,形用名, 可译为“正确的意见”.

【参考译文】

  __的君王不可以向他直谏。如此就没有办法听到真实的情况,从而贤人就不会来归顺。如此,他的思想就会受到蒙蔽.

秦缪公在位的时候,少数民族戎很强大. 秦缪公送给戎主一些年芳十六的女乐师和好的奴隶. 戎主因此非常高兴,日夜不停多次饮酒品尝美味. 身边告诉他秦国的贼兵已经来到国境的臣子,竟然被他拉开弓箭射杀. 秦国的贼兵果真到了, 戎主还醉卧在酒杯下.最终活活地被捉住绑缚起来.没有被捉住前不听忠告,捉住后也不明其原因.即使有善于说服君王的臣子,面对象这样的主子又能如何呢?

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去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派去的人回来说:“齐寇已经临近了,国人都已经恐慌了。”左右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肉自己招致虫害’啊!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虚弱,怎么可能这样?”于是宋王大怒,屈杀了先前派去侦察的人。接着又派人去察看,派去的人的回报仍与前一个人的一样,宋王又一次大怒,仍屈杀了他。这样的事接连发生了多次。后来又派人去察看,这时齐军确实已经临近了,国人确实已经恐慌了。所派的这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哥哥。他哥哥对他说:“国家已经十分危险了,你还要到哪里去?”弟弟说:“去替君主察看齐寇。想不到齐寇已经离得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私自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军动静的人都是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屈杀的。如今我回报真情是死,不回报真情也是一死。这该如何是好呢?”他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会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比逃跑的人先逃跑。”于是被派去的人回报宋王说:“根本没看到齐军在哪里,国人也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左右近臣都说:“可见先前被杀的人是该杀的了!”宋王就赐给这个人很多金钱。齐兵一到,宋王自己跳上车,急急忙忙逃命去了,这个人得以迁居他国,生活非常富裕。登上高山往下看,就会觉得牛像羊一样,羊像小猪一样。牛其实不像羊那样小,羊其实也不像小猪那样小,之所以觉得它们如此,是因为观察它们时所站的地势不对。如果因对牛羊这样小而发怒,这种人可算是头等的狂夫了。在狂颠中施行赏罚,这正是宋国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让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但他推辞说: “我没有才能,不能担此大任.您不如选择国内德高望重之人让他做太子的老师.”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难道会要求您让太子象我一样才学突出吗?我本是一生就具备的.你替我让太子象尧一样,好吗?或者让他如舜一样,好吗?凡是以这种行事方式为快乐的君王,所走就会是不认为听从智者的见解是明智的道路,从此就不会接受正确的意见.自认为才华高于尧和舜,那将怎么可以开始被说服的呢?别人的进谏一定不接受,象这样的君王还没有听说可以长久保存王位的。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他常表演给近臣们看,那班大臣为了讨好宣王,个个装模作样地接过来试一试,大家在故意把弓拉开一半,便故作惊讶地说:“哎呀,要拉开这弓的气力不少于一千多斤啊,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难道不可悲吗? 世上那些忠贞的臣子,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很自然的。所以让国家灭亡的主子, 祸患在于(不听真言),把三百斤当作一千多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火石与火镰

火石与火镰相撞相击而生火。火石曰:“此我蕴蓄之火也,于镰无与焉。”火镰亦曰:“此我撞而出之火也,于石何与焉?”于是镰与石各自以为是,背道而驰①。一日,石欲得火,撞于他物之上,百撞不得火也;镰欲得火,击于他物之上,其不得火也亦如石。于是知相依之可贵,相与言和,复归一处,寸步不离。

(以为如是,则随时可得火矣。火绒闻之,趋而远避。镰与石相撞相击,火星四射,而旋起旋灭,有如电光,卒不得燃。君子于此,叹刚柔相济之功也。)

(选自清·吴硏人②《俏皮话》)

【注释】

①背道而驰:愿意为向着相反的方向快跑。此处指火镰与火石各干各的,不再相互依靠。②吴硏人:清末小说家,原名吴沃尧。他的小说代表作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系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于镰无与焉

(2)于石何与焉

本文是篇寓言。请思考本文用的是类比还是比喻?

火石与火镰,在文中先互相撞击才能生火。在生活中师这样吗?那么本文的寓意又该怎样理解呢?

【小题1】(1)没有什么关系(2)有什么关系呢

【小题2】如果说整篇是用比喻,或比喻论证,也可以,不过差强人意罢了。从论证的本质讲,本文的论证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在同类(性质)的比较中得出结论。

【小题3】严格地说,火石与其他东西未必不能碰出火花,火镰也是如此,它们碰出火花的本质是相同的。从比喻的角度,本文寓意固然有不确切之处,然而从类比推理的过程看,结论是严谨的,是正确的。(此题如此回答,需补充文中省略内容。)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火石和火镰相互撞击就产生了火。火石说:“这是我积蓄的火,和镰没有什么关系啊。”火镰说:“这是我撞击以后才产出的火啊,和火石有什么关系呢?”于是镰和石各自认为自己是对的,它们各干各的,不再相互依靠。一天,火石想得到火,撞撞击其他物体之上,撞了好多次都得不到火;镰想得火,撞击到其他物体之上,它也和火石一样没有得到火。这样它们知道相互依存的可贵,于是互相讲和,重新回到一起,寸步不离。

(以为这样,就随时可以得到火了。火绒听说,跑得很远避开它们。火镰和火石相互撞击,火星四射,火刚着就灭了,就如电光,最终不能燃烧。君子由此便感叹刚柔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甄彬得金奉还西库

齐有甄(zhēn)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④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⑤不记录。檀越⑥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⑦也。”辄以金之半仰酬⑧,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⑨,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选自宋·庞元英《谈薮》)

【注释】

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⑤遽(jù):匆忙。⑥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⑦未之有:未有之。⑧酬:答谢。⑨为郫令:担任郫县的县令。郫(pí):县名,在四川省。⑩太祖:指齐太祖萧道成。

与“近有人以金质钱”中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委质于狄之鼓

B.黒质而白章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质明,避哨竹林中

E.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参照“上诫以廉慎”的结构,“以手巾裹之”可以改为“_______”。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2)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

解释下面各句中“拾遗”的意义。

(1)期年之后,道不拾遗

(2)取楚若拾遗

(3)《本草纲目拾遗》

(4)杜拾遗杜工部

从“慎独”的角度评价齐甄彬得品质。

【小题1】 A

【小题2】裹之以手巾

【小题3】(1)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2)__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小题4】(1)拾别人丢失的东西(2)轻易可取(3)补缺失不全的东西(4)唐代官职名  【小题5】一人独处,最见为人品德。齐甄彬赎回麻苎,可见其贫穷,麻苎中有他人遗金,在别人不知的情况下,不贪,坚决送回,不受不义之财。可见他独善其身的品格。一旦当官,自然能廉洁为国为民。


解析:

【小题1】(B.质地/C.人质/ D.天亮时/E.通“鑕”,古代刑具。杀人用的砧板。)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和尚赞叹地说:“__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员。太祖皇帝告诫他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些话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②谓子产③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 乡校:乡间的公共场所。   ② 然明:字蔑,郑国大夫。

   ③ 子产:孔子弟子。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夫:读  fú  相当于“这”

B.以议执政之善否       否:读 fǒu  坏

C.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恶:读  è   厌恶

D.不如小决使道        道:读 dǎo  通“导”,疏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我闻忠善以损怨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B.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C.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 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D.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我师也,若之何毁之    “是”指代的是“郑人”

B.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之”指代的是“郑人的议论”

C.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   “此”指代的是“乡校”

D.仲尼闻是语也        “是语”指代的是“然明的话”

4、对文中不同人物观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子产认为,阻止人们谈论执政者,其后果和危害就像洪水泛滥一样,因而执政者应该放开言论,加以疏导。

B.子产不毁乡校的主要目的,是想听取百姓的正确意见,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C.然明的观点始终与子产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不毁乡校,就会危害国家的治理。

D.孔子对子产的观点是赞同的,他认为,从子产不毁乡校的话中就可以看出子产是仁义的。

某 恶 鼠 破 家 求 良 猫 厌 以 腥 膏 眠 以 毡 罽① 猫 既 饱 且 安 率 不 食 鼠 甚 者 与 鼠 游 戏 鼠 以 故 益 暴 某 怒 遂 不 复 蓄 猫 以 为 天 下 无 良 猫 也

【注】① 罽:读 jì,毯子。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DBBC


解析:

1、D(A项中“不”应读作“pǐ”;B项中“恶”应读作“wù”;C项中“夫”应为句首发语词,不译。)

2、B(B项中两个“之”都位于主谓之间,作结构助词,不译。A项中前一个“以”是连词,后一个“以”是介词,译为“凭借”;C项中前一个“若”是代词,译为“你”,后一个“若”是连词,译为“如果”;D项中前一个“信”是副词,译为“确实”,后一个“信”是动词,译为“相信”。)

3、B(A项中“是”指代的应该是“郑人的议论”;C项中“此”指代的应该是“子产的主张”;D项中“是语”指代的应该是“子产的话”。)

4、C(C项错在,然明与子产并非始终对立,然明后来也转而赞同子产。)

5、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6、有个人讨厌老鼠,拿出所有家财寻求好猫。用鱼和肥肉使猫饱食,用毡子和毯子使猫睡好。猫既吃得饱又睡得好,大都不再捕捉老鼠,甚至有的猫还与老鼠一起玩耍,老鼠因此更加猖獗。这个人非常愤怒,于是不再养猫,认为天下没有好猫。

参考译文:

郑国的百姓在乡校里游玩聚会,来议论执政者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毁了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呢?人们早晚回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执政者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掉它。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你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通过)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不曾听说依仗威势来防止怨恨。还不赶快停止(你的想法)?这就像防范洪水一样,大水决口侵害百姓,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们就不能挽救了。不如开小口使水疏通。不如让我们听那些议论,来把那些议论当作良药吧。”然明说:“我现在才知道您确实能成就大事啊,我实在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能这样做下去,那么郑国确实有依靠啊,岂止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听了这番话,说:“凭这番话来看,有人说子产不仁义,我不相信啊。”

文言文阅读(19分)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厚赋天下,不爱其费 爱护 B.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 牢狱

C.榜掠千余,不胜痛 拷打 D.逮秦之地狭隘 及时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吾以忠死,宜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C.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D.幸二世之寤而赦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醒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6分)

答: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4分)

答:

    4、C

5、A因为,介词;后者选自《岳阳楼记》。

6、D

7、(1)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2)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验、以为、服各1分,通顺1分)


解析:

    4、A“爱”,吝惜。B“狱”,案件。D“逮”,及,至。

5、B表转折,连词/表顺接,连词;选自《逍遥游》。 C这样,代词/他们,代词;选自《出师表》。D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选自《赤壁赋》。

6、李斯屈打成招,最终未获二世的欢心。

7、(1)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

(2)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认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验、以为、服各1分,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被拘捕捆绑,关在监狱中,仰天长叹道:“可悲啊!无道的昏君,怎能替他出谋划策呢,从前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这三个大臣,难道不忠诚吗!然而却免不了一死,他们虽然尽忠而死,只可惜忠诚的对象错了。现在我的才智比不上这三个人,而二世的暴虐无道超过了夏桀、商纣和夫差,我因尽忠而被杀,死得其所了。况且二世治国难道不乱吗!不久前杀死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杀害忠良之士,重用卑贱之人,修建阿房宫,向天下百姓横征暴敛。我不是没有劝谏,可是他不听我的。大凡古代圣明的君王,饮食有节制,车马器用有规定的数量,宫殿居室都有限制,颁布命令、治办事情,增加费用却无益于百姓利益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够长治久安。现在二世对自己的兄弟,施以有悖于常理的残暴手段,不顾及这样做会有什么罪孽;__杀戮忠臣,也不考虑这样会有什么灾殃;大规模修筑宫殿,加重天下百姓的赋税,不吝惜钱财:这三件事做了之后,天下百姓不听从他。现在天下已有一半人__了,但二世心中还未醒悟,却让赵高辅助,我一定会看到敌人攻进咸阳,麋鹿在朝廷上游荡。”

这时二世派赵高审理丞相李斯的案件,要定他的罪。赵高审讯李斯,拷打了他一千多杖,李斯忍受部了,冤屈地招供了。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也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李斯于是在监狱中上书说:“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时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超过千里,士兵才几十万。我竭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奉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同时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教化民众,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尊重功臣,给与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因此终于胁持住韩国,削弱了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了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但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道路,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以顺遂皇上赢得民心的意愿,使百姓都拥戴皇上,至死不忘皇上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做臣子的,所犯的罪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之后,赵高让狱吏丢在一边不上报,说:“囚犯岂能上书!”

赵高派十多个门客假扮成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前往审问李斯。李斯改为以实情对答,赵高就让人再严刑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口供,李斯以为还和以前一样,最终不敢再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赵高把判决书呈给皇上,二世很高兴地说:“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腰斩。李斯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出狱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难道还可以吗?”于是父子二人相对而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庄则入为寿。 寿:敬酒祝寿。

C.卮酒安足辞 辞:推辞。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全,尽。

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为人不忍”的一组是 ( )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③项王默然不应

④其意常在沛公也。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邦亲自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不仅原谅了刘邦,而且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

B.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座位的安排上可以项羽依仗军事优势而不可一世的骄横神态。

C.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并不是为了助兴,而是要趁机杀掉刘邦。

D.樊哙闯帐,揭开帷幕在西边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由此可以看出樊哙的忠勇。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崇(宰相姚崇)尝于帝(唐玄宗)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曰:“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曰:“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__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域,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祆,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几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蛇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成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乾曜谢其未也,乃已。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久之,紫微史赵诲受夷人赇,当死。崇素亲倚,署奏营减,帝不悦。时曲赦京师,惟诲不原。崇惶惧,上还宰政,引宋璟代,乃以开府仪同三司罢政事。

注:痁:疟疾 (选自《新唐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 诲:悔改

B.此除蝗谊也 谊:道理

C.请夜设火,坎其旁 坎:挖坑

D.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 诿:连累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姚崇主张灭蝗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 ②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 ③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 ④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 ⑤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 ⑥蝗畏人易驱,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四年,唐朝出现了大面积蝗灾,当时就要不要灭蝗的事竟会出现十分激烈的争论,就连皇帝也对灭蝗表示犹豫怀疑。

B.姚崇在皇帝面前报告要进用的郎官的名单,皇帝左右观看,不理会他的话,致使姚崇害怕,赶快退下,这说明皇帝对姚崇还是存有戒心,不太信任,表现出厌烦情绪。

C.倪若水关于灭蝗的愚蠢的见解,把姚崇气坏了。姚崇大怒,专门给倪若水发了道命令,让倪若水害怕了,才遵命灭蝗,姚崇使用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D.姚崇的亲信赵诲接受胡人的贿赂的事败露,应当下狱处死,姚崇却竭力为赵诲求情,可皇帝对姚崇徇私枉法的行为感到遗憾,并未给姚崇面子,姚崇惊惶,只好辞职离开了相位。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