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春秋时魏国人)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览遏绝章表遏:扣押
B.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恚:愤怒
C.于是刊章讨捕 刊:隐匿
D.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 伏:趴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①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①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②古人以俭为美德
D.①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②宁许以负秦曲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俭疾恶如仇的一组是( )
①俭初举茂才,以刺使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③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④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⑤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⑥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俭当初被推荐为秀才时,因为刺史不贤明,便称病不去做官。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担任东部督邮。他上任之后,惩恶除暴,深得百姓敬重。
B.张俭的同乡朱并,生性奸邪,善于拍马,张俭很看不起他便与他断绝了往来,张俭也因此受到朱并的报复诬陷而亡命天涯。
C.外黄县令毛钦率追兵来到李笃府前抓捕张俭,他虽然也好行仁义而且敬佩张俭的为人,但因使命在身而不肯放过张俭,后来迫于李笃的压力而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李府。
D.本文通过赞颂人民救助张俭的义举,表明了时人对__政治的憎恶,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张俭为苟全性命而牵累众人的行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 B
3 D
4 C
5(1)张俭得以逃命,极为窘迫的奔逃,看见人家便躲进去避难,人人敬重他的名声品格,冒着毁家的风险收留他
(2)蘧伯玉以独自成为君子为耻,先生您想一个人独自占有仁义吗?
1 D(伏:低头承认,被迫接受)
2 B(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A ①连词,因为、由于;②介词,因为、由于。C ①介词,表示被动;②动词,当作、作为。D ①副词,岂、难道 ②副词,宁可、宁愿)
3 D (②写侯览家欺压百姓, ⑤写张俭逃亡的经历,⑥写官府对与张俭有牵连者的____。)
4 C(毛钦没有因使命在身而不肯放过张俭,也不是迫于李笃的压力而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李府的,他是主动地离开、感慨地离开的。)
5(1)张俭得以逃命,极为窘迫的奔逃,看见人家便躲进去避难,人人敬重他的名声品格,冒着毁家的风险收留他
(2)蘧伯玉以独自成为君子为耻,先生您想一个人独自占有仁义吗?
附译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当初被推荐为秀才,因为刺史不贤明,便称病不去做官。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担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侯览的家在防东,一家人残害欺压百姓,做的都是犯法的事。张俭举报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求依法处死他们。侯览利用职权扣下这封奏章,使它到不了皇帝手中,并且因为这件事与张俭结下仇恨。张俭的同乡朱并,生性奸邪,善于拍马,被张俭看不起而断绝往来,朱并心怀憎恨,便上书举告张俭与同郡的二十四人结党,于是朝廷隐匿了朱并的姓名开始抓捕张俭等人。张俭得以逃命,极为窘迫的奔逃,看见人家便躲进去避难,人人敬重他的名声品格,冒着毁家的风险收留他。后来辗转逃到东莱一带,躲在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率追兵来到李笃府前,李笃把毛钦拉到一旁说:“张俭是天下有名的人,他的逃亡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你难道忍心抓他吗?”毛钦便站起来拍着李笃的背说:“蘧伯玉以独自成为君子为耻,先生您想一个人独自占有仁义吗?”李笃说:“我虽然很好仁义,明廷您今天分去一半了。”毛钦感慨地离开了。李笃找机会送张俭到了塞外,因此能够逃出魔掌。张俭所到过的人家,被定成重罪的有十几位,家人亲属全都被杀光,有的郡县也被弄得残破不全。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粱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邸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2,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日: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亍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日:“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日:“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上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日:‘‘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日:“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日:“吾为公以为将。”何日:“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日:“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王孙:犹言“少爷”古时对青年人的尊称。②连敖:接待客人的低级官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连敖,坐法当斩 坐:因为
B.项梁败,又属项羽 属:跟随
C.众辱之日 众:当众
D.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拜:授职
9.下列四组句子,分别属于表现人们对韩信或轻视和推重的一组是
A.①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②饭信,竟漂数十日。
B.①追信,诈也。 ②不及以闻,自追之。
C.①居麾下,无所知名。②如失左右手。
D.①俯出胯下,匍匐。 ②与语,大悦之。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做平民时,生活贫穷,一个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饥饿不堪,拿饭给他吃,一
连几十天,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大为感激。
B.滕公与萧何都是发现赏识韩信的们乐。滕公救了韩信一命,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又都极力推荐,使韩信得到汉王的重用。
C.韩信先投奔楚军,追随项梁,后归顺汉军,都只是担任低级职务,难以得到施展
才能的机会,在汉军中更是差点掉了脑袋。
D.淮阴市中一个年轻屠户看不起韩信,说他人高马大,佩戴刀剑,实际内心懦弱,
还让韩信承受胯下之辱,被全市的人耻笑。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译文:
(2)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译文:
(3)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译文:
8、C
9、D
10、D
11、(1)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2)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内心是个胆小鬼罢了
(3)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8.C(坐:犯罪)’
9.D
10.D(文中滕公并没有使韩信得到重用)
四、(23分)
11.(1)(注意“自食”“哀”“岂……乎”的翻译。每处1分,句义通顺1分,共4分
(2注意“长”“中情”的翻译。每处1分,旬义通顺1分,共3分
(3)注意“数”“亡”和“上不我用”宾语前置句的翻译。每处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去丕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签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你虽然又 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全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梁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梁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 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 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曰,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太武,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觉。黑子谋于著作郎高允曰:“主上问我,当以实告,为当讳之?”允曰:“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中书侍郎崔鉴、公孙质曰:“若首实,罪不可测,不如姑诛之。”黑子怨允曰:“君奈何诱人就死地。”入见帝,不以实对,帝怒杀之。帝使允授太子经,及崔浩以史事就收,太子谓允曰:“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帝召允问曰:“《国书》皆浩所为乎?”对曰:“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帝怒曰:“允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太子惧曰:“天威严重,允小臣,逮乱失次耳。臣向问,皆云浩所为。”帝问允:“信如东宫所言乎?”对曰:“臣罪当灭族,不敢虚妄。殿下以臣待讲日久,哀臣欲丐其生耳。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帝顾谓太子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宜特除其罪以旌之。”遂赦之。他日,太子让允曰:“吾欲为卿脱死则卿不从,何也?”允曰:“臣与崔浩实同史事,死生荣辱,义无独殊,诚荷殿下再造之慈,违心苟免,非臣所愿也。”太子动容称叹。允退,谓人曰:“我不奉东宫指导者,恐负翟黑子故也。” (选自《北史·高允传》)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重为欺罔也 重:加重
B.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 脱:倘若,如果
C.临死不易辞 易:交换
D.他日,太子让允曰 让:询问
下列各句中,宾语前置情况不相同的一句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彼不我恩也 D.何以得生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高允诚实的一组是
①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
②臣与浩共为之。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
③实不问臣,臣亦无此言,不敢迷乱。
④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列对文章分析和概括的语句,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翟黑子不听高允“有罪首实……不可重为欺罔”的劝告,结果招来杀身之祸。
B.崔浩主管修史的事情,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结果被逮捕入狱。
C.高允没有听从太子的吩咐,据实回答皇上的问话,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受到表彰。
D.高允不愿说违心话,是他为人诚实的表现,也是他从翟黑子被杀总结出的教训。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帷幄宠臣,有罪首实,庶或见原,不可重为欺罔也。
译文:
(2)然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
译文: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1)您是朝廷中的宠臣,有罪应该首先如实交待,或许能够被原谅,不能够再次欺骗皇上。(2)然而崔浩所负责的事情,多是总体构思设计罢了,至于具体写作方面,我比崔浩干的多。
【小题】 A项“重”是“再次”的意思;C项“易”是“更改”的意思;D项“让”是“责备”的意思;B项“脱”释义正确,故选此项。
点评:A项“重”读chóng,而不读zhòng,误读而误解;C项“易”作“交换”时,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物品,而文中是言辞,由此可记住其用法;D项“让”在文中通常是“责备”之意,比较固定。
【小题】 A、B、C三句都是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之”“余”“我”分别提到动词的前边,只有D项是介词宾语前置,“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故答案选D。
点评:宾语前置有四种情况:(1)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的帮助,使宾语前置,如:①宋何罪之有?②唯利是图。(2)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的代词(安、何、谁等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如:①沛公安在?②微斯人,吾谁与归?(3)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前置,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4)介词宾语的前置。如:一言以蔽之。
【小题】 第④句是太子为高允开脱的话,说他为人小心谨慎,不会犯错,其它三项都是反映高允为人诚实,因此答案选A。
点评:题中所选四句话,第①句是高允对翟黑子的忠告,第②③句是高允如实回答皇上的问话,第④句是太子替高允的辩解。答题时,应明确人物、语意和目的。
【小题】 崔浩被捕入狱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史书的内容,而不是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故B项错。
点评:B项崔浩“不肯听取高允的建议”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中生有。阅读古文,应避免此类干扰。
【小题】点评:翻译第(1)句时要抓住“见”,突出被动句,抓住重点词“欺罔”,即“欺君罔上”之意,“实”活用为“如实交待”。翻译第(2)句,抓住“裁”“著述”“于”等词语,正确理解、准确表达。
译文
辽东公翟黑子深受世祖的恩宠,他奉公出使并州时,竟收受布上千匹。事情很快就被发现了。于是黑子来向高允请教对策,他说:“如果圣上向我问及此事,我是自首伏罪呢,还是避而不答?”高允道:“您是朝廷中的宠臣,有罪应该首先如实交待,或许能够被原谅,不能够再次欺骗皇上。”而中书侍郎崔鉴和公孙质等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都说:“一旦自首从实招认,获罪是大是小实在无法测度,因此最好是回避不说。”黑子认为崔鉴等人更关心自己,就怒气冲冲地对高允说:“按您说的去做,简直就是引诱我去送死!”后来,黑子在回复世祖的提问时没能说实话终于被世祖疏远,最后获罪而遭杀戮。世祖派高允给恭宗讲授经书,到崔浩因为史书内容被捕时,恭宗对高允说:“入朝见到圣上的时侯,我自然会引导你的。倘若圣上有事问你,你只管依着我的话说。”入朝后见到了魏帝,恭宗说:“中书侍郎高允自在臣的宫中以来,已共同相处了多年,他做事小心谨慎而且周密。虽然他与崔浩同做一事,然而高允低微,都是听从崔浩的主张,请饶恕他的性命吧。”世祖把高允叫到面前,对他说:“《国书》是否都是由崔浩撰写的呢?”高允答道:“是臣与崔浩共同撰写的。然而崔浩所负责的事情,多是总体构思设计罢了,至于具体写作方面,臣做的比崔浩多。”世祖听后勃然大怒,说道:“这个罪比崔浩还重,怎么能留他活路!”恭宗急忙说:“高允是小臣,见到圣上威严庄重的样子,就语无伦次了。臣曾经详细地问过高允,他每次都说是崔浩写的。”世祖问高允:“果然像太子所说的吗?”高允答道:“臣才质平庸,著述写作时谬误百出,冒犯了天威,此罪理应灭族,如今臣已甘愿受死,所以不敢不说实话。殿下因为臣长期为他讲习授课,所以可怜臣,为臣祈求活命。其实他并没有问过臣,臣也没有说过那些话,臣回答圣上的都是实话,不敢心神无主。”世祖对恭宗说道:“正直啊!这是世人难做到的而高允能做到,到死不改口,这是诚实的表现;为臣不欺骗君王,这是忠诚的表现。应当赦免他的罪责以表彰他的行为。”于是赦免了他。有一天,恭宗责备高允说:“我想为你开脱,但你不依从,是什么原因呢?”高允说:“我和崔浩同是史官,同生死,共荣辱,按道义不能享受特殊,假如真的蒙受殿下免死之恩,违心活着,这不是我的本愿。”恭宗深受感动,连连赞叹。高允回去后,对人说:“我不听太子殿下的话,是因为害怕自己像翟黑子一样被处死。”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姥被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1)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
(2)强盗遂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关键词:孰是 乃 善走 捻
【译文】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婆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言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这两个人赛跑,先出风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风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遂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无政。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日:“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节选自《童贤母传》明??方孝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政一任之 一:全,都。
B.元季无政 季:指后期或末期
C.俾小民佃者代输 代输:代理运输。
D.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 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饮食必执匙箸以进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①贤母事之孝敬雍顺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C.①后或背负,绝不与较 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事于不可者戒勿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童贤母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贤母躬抱持洗涤②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
③不足宁出己粟以输 ④宜减息一斗
⑤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 ⑥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
A.①③⑥ 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贤母十三岁嫁到童家,恭敬孝顺老人,精心伺候生病的祖母,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为媳之道。
B.童贤母明慧贤能,对子女悉心教诲,对家庭操持有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C.童贤母改变以前大户人家的做法,不用资财结交官吏,不剥削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专心管理乡甲事务,深受村民的拥戴。
D.童贤母深明事理,告诫子女远离不义之人,拒做不合理之事,对家人奴婢关怀备至,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
1、C
2、D
3、B
4、C
1、代输:代为交纳租赋。
2、介词,对于。A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目的。B①代词,他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 ①代词,有的人;②副词,倘或,如果。
3、①说童贤母孝慈;②说他持家有方;⑥说他善于识人,与“乐善好施”无关,可排除。
4“里正”.即“里长”,对正直的人来说是一种差役,见《促织》中“里正役”的说法.且“专心管理”在文中无依据.只涉及她的“乐善好施”。C项说法有误。、
参考译文:
童贤母.姓罗,是宁海县一个叫童释卿的处士的妻子.罗家原先是县里的大户,童贤母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她举止端庄,为人厚道.有见识,十三岁的时候嫁到了童家。当时童处士的祖母年龄已经很大了,并且父母也已很老了,童贤母非常孝顺恭敬地侍奉他们,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乎为媳之道.公公婆婆非常高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她来管理。童处士的祖母晚年有病.手脚麻痹不能活动,大小便有时弄脏了床席.童贤母就亲自抱着她或扶着她清洗。吃饭时,童贤母一定拿着汤匙或筷子亲自喂她,长久如此,从不懈怠,
童贤母聪明能干,大大小小的事情安排筹划得都有条有理。不久童家慢慢兴盛起来,等到童处士去世后,每个儿子长大了,娶妻生孙,全部听从童贤母的教诲。于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吃饭,不分家过日子。家庭之间,收入支出有规矩,长幼有序,对待别人有恩惠,对待宾客有礼节,因此远近的人都称赞童贤母:
先前,元朝末年,政治昏暗,社会动荡。大户人家都用资财结交官吏,应该交纳的租税,让租种自已田地的人代交,里长借此而获取好处。每亩田地征收四升米,佃民因此贫困不堪。正好赶上童贤母家里的人做里长,于是童贤母催民交纳租税,让减去一半,不够的宁愿拿出自己的粮食代交。乡里的贫困老弱的人家依靠这而不至于生活困顿。明朝洪武初年,宁海以及邻县闹饥荒.乡里有把麦子借给穷人的富人,每斗麦子要求归还二斗三升谷子。当时童贤母家里有几仓麦子,她召集几个儿子说:“受饥荒的人很多,而我们家里幸好有很多麦子,怎么能够忍心借这种时侯来获取加倍的利息呢?你们这些人不要效仿他人,应该减去一斗的利息,来作为乡里人的表率。”于是大儿子尊从母亲的意思,和各个兄弟去做这件事。同时告诉县里,请求禁止那些多取利息而让百姓生活困顿的富人的做法。童贤母喜欢施舍帮助贫穷孤弱的人.不能养活自己的人,童贤母就送给他钱粮,不要求其偿还。同时还给他娶媳妇,帮助他建立家业,像这样的(得到帮助的)有二十多人。有来诉说饥饿的,童贤母就拿东西给他吃。遇到别人有困难,考虑到事情可以排解,就嘱托儿子们帮助排解。后来有的人忘恩负义。童贤母也绝不与之计较。对于不义之人,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靠近;对于不合乎情理的事.童贤母告诫家人不要做。她揣料世事,非常明智有远见,即使是男子也赶不上。家人婢仆上千,她都能够说出姓名,并且明了每个人的饥饱苦乐以及能力性格,家人没有怨恨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上曰:“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上谓宰臣曰:“朕为天子,未尝敢专行独断,每事遍问卿等,可行则行之,不可则止也。”琚与平章政事唐括安礼奏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居一年,复表致仕,乃许。
【注释】
①石琚:字子美,定州人,沉厚好学,博通经史、词章。②唐括安礼:本名斡鲁古,字子敬。贞元中累官临海军节度使,后官至右丞相。进封申国公。③裕:宽宏。④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去官职。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石琚以年老衰病固辞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3)居一年,复表致仕
(4)复表致仕,乃许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朕知卿年老,勉为朕留,俟一二年,朕将思之。
(2)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陛下行之,天下幸甚。
石琚为什么要辞官,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上谓宰臣曰”一句,似乎可以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1】(1)坚持辞官 (2)只采用自己的意见 (3)过了 (4)答应
【小题2】(1)我了解你年龄大了,我仍然希望能为了我的缘故留职,等一二年,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2)喜欢向人发问请教就显得宽宏大量,只采用自己的意见就显得气量狭小。
【小题3】石琚以年老为由而辞官,是为了让贤。
从国家大局出发,不计个人得失。
【小题4】看上去似乎与石琚辞官没有关系,然而这一句写出了皇上知人善任,而且不滥用权力。这更能说明石琚辞官也是对朝廷十分放心。因而这一句不可删去。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石琚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要辞去官职,皇上说:“我了解你年龄大了,我仍然希望能为了我的缘故留职,等一二年,我会思考这个问题的。”皇上对丞相说:“我身为天子,从不敢独断专行,每件事情都要询问你们,你们认为可以做就做,不可以做就不做。”石琚和平章政事唐括安礼上奏说:“喜欢向人发问请教就显得宽宏大量,只采用自己的意见就显得气量狭小。陛下能这样做,是天下的大幸啊!”过了一年,石琚又上奏辞去官职,皇上才答应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搔③窃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④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弗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⑤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⑥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选自《新序·杂事》
【注释】
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搔:通“骚”,扰乱。④褊:狭隘。⑤惄(nì):忧思。⑥微:如果没有。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2)因具以闻楚王
(3)此梁之阴让也
(4)梁王以为信
说出下面两个“恶”在句中的意思。
(1)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
(2)人恶亦恶
下列加点词与“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B.尉以请宋就
C.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D.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
“报怨以德”中的“怨”具体指_________,“德”具体指______。(均引用原文)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小题1】(1)暗暗地(2)详细(3)责备(4)真诚
【小题2】(1)嫉妒、憎恨 (2)坏
【小题3】D
【小题4】 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
【小题5】 因往夜搔窃梁亭之瓜 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小题6】C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担任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第二天早晨去巡视瓜园,就发现瓜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查看,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如果没有翻动人家瓜的行为,他们该不会还有其他罪过吧?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说,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古语说:“把失败的情况转向成功,把灾祸转变成幸福。”《老子》说:“用恩惠来回报别人的仇怨。”就是说的这类事情呀。(别人已经做错了事,哪里值得效仿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是时,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中书侍郎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今计所当役凡二万人,老弱供饷又当倍之,期半年可毕。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知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
(《资治通鉴?宋纪十》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高宗还平城,起太华殿 起:起居
B.其所营立,必因农隙 因:利用
C.欲以彰君之短 彰:显扬
D.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 殆:几乎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高允“忠诚”为国和“风骨”高尚的一组是 ( )
A.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B.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
C.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 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
D.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反对大兴土木,认为已有的宫室已经足够用了;即使要有所修建,也应该慢慢来, 不能仓促草率,因为这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较长的时间。
B.高允经常进谏,有时语气痛切,魏高宗常常让身边的人避开而单独接见他。因此,高宗曾对群臣说,我知道高允的过错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但我仍然不能不说高允是忠臣。
C.跟高允一起被朝廷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已经被授予大官、封了侯爵,部下也有不少人做到刺史等高官,但高允却并不看重这些,朝廷要授予他高官,他还坚决拒绝,不肯接受。
D.游雅认为,史书中描述的历史人物卓子康、刘文饶的为人,那些心地偏狭的人或许不会相信,但他们若看到高允喜怒不形于色,就会相信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 (3分)
译文:
(2)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3分)
译文:
(3)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4分)
译文:
9.A
10.B
11.B
12.(1)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或“何况”)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损失)怎能尽数计算出呢?(或“是可以全都算出的吗”)
(2)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或“难以”)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
(3)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未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知道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
9.起:兴建,建造
10.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一词,可以排除C项,因为此项都是他人的评价;A项前一句是侧面表现高允的忠诚,后一句主要表现高允的性格、为人,而“风骨”强调的品格、节操;D项前一句说的高允做官的情形,后一句表现高允的才华、学识
11.“我知道高允的过错”意思和原文不符,原文“联知其过而天下不知”一句中“其”应该指的是“我自己”。
译文:
公元(458年)春,正月,丙辰(十二日),北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当时,给事中郭善明生性乖巧善变,他又游说高宗大肆兴筑宫殿。中书侍郎高允劝谏说:“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兴建时他一定让人利用农闲的时节。何况,我们国家已经建立很久了,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足可以用来登高远眺。况且,纵然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该慢慢进行,不能仓猝行事。现在核算一下,要抽调民差役二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得增加一倍,预期半年可以完工。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况且(或“何况”)现在动用四万人的劳力和费用,怎能尽数计算出呢?(或“是可以全都算出的吗”)这是陛下您所应该留心的事。”高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高允喜欢直言相谏,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适当时,他就立刻请求觐见。高宗常常屏退左右侍从,单独一人和他商谈。有时,二人从早到晚相谈,甚至一连几天都不出来,各位大臣不知他们谈些什么。有时,高允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高宗听不下去,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他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高宗看完后对大臣们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亲有错,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劝谏,而偏偏私下在隐蔽之处劝谏?这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让天下人都知道吗?至于说臣子侍奉君主,又何尝不是这样?君主有了什么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这是想要使君生的短处昭彰于世,显示他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一名忠君之臣所应该做的事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我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直接批评的,甚至有时有些话,朕已经不能够(或“难以”)接受,但高允并没有什么回避的。朕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能说是忠心吗?”
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全都做了大官,被封为侯,部下们官至刺史、有二千石俸禄的人也有几十成百名了,可是,高允还仍然为著作郎,二十七年从来没有升过官。高宗对各大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每天手持刀箭,站在朕旁边侍候,却不过是白白地站着,没有一个人劝谏过我一句话。而只是在看到我心情高兴时,要求赏赐一官半爵,现在,你们全都没有什么功劳,却做了王公。高允仅用一支笔辅佐治理国家几十年了,他的贡献不小,可他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这些人难道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赏赐给他家五百匹绢帛,一千斛粟米,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但高宗不同意。高宗很器重高允,平时经常称高允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曾经称赞汉代卓茂、刘宽的为人,心地狭窄的人不相信那是真的。我和高允相处为官四十年了,从未看见他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为此,我才知道古人古事都不是假的。高允内心美好光明,外表温和柔顺,他说话时总是慢腾腾的,就好像不会表达一样。从前,司徒崔浩曾经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是一代俊杰,他所缺乏的,恐怕只是一点儿刚毅的风骨。’我也认为是这样,直到崔浩犯了罪,不过是因为一些细微小事,可是,皇上亲自审问时,崔浩吓得浑身发抖,声嘶力竭说不出话来。宗钦以下的官员,也都吓得爬在地上,汗流浃背,个个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一人站在那里详细陈说事件的经过,进一步阐述是非曲直,表达清晰而有条理,阐明的事理清楚有深度,且声音高亢、宏亮,连皇上听着都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为他捏着一把汗的,这种行为,不是刚毅的风骨又是什么呢?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①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得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恒子,恒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恒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关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恒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出,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③;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恒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要以亡人国也。”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④,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方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失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及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一)
【注】①智襄子:即智伯,“襄子”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狃(niǔ):习惯。③版:表示墙的高度和长度。一般认为高二尺、长八尺这一版。④安邑:魏的都城,下文的“平阳”是韩的都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不备,难必至矣 难:灾难、灾祸
B.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悛:悔改
C.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伤:妨碍
D.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致:归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智伯“好利”的一组是( )
①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②智伯请地于韩康子
③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④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⑤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向韩康子、魏恒子、赵襄子索要土地,三家君主表现截然不同,生动地凸显了
三人性格的不同。
B.段规和任章的劝说之辞,均能抓住智伯的性别弱点,分析了事情发展的必然性、做
出了正确的决策,保全了各自的君主。
C.絺疵是一个关于察言观色、见微知著的难得人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用,后来自
请出使齐国。
D.智伯无故索要土地,不听臣下劝谏,突出地表现了他利令智昏、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岁也,大将军(指卫青)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__法,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
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诏诛浑邪王 诛:指责
B.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 裨:副(将)、偏(将)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 传:传车,古代驿站上专用的车
D.有气敢任 任:担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B.①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①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①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明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的一组是( )
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③对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④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⑤无子,绝,国除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时,做了皇帝的侍中。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军数百里,去夺取战功,杀俘敌人很多。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 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1】(诛:杀)
【小题2】(A项,均为副词,就。B项,①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些;②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①代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相当于“……的”,“……的人、东西、事情”;②助词的。D项,①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与“已”组合成“而已”,相当于“罢了”)
【小题3】(①表现霍去病的理想抱负;③体现霍去病作战的策略;⑤是说霍嬗死去,他没有儿子,因而后代断绝了,封国被废除)
【小题4】(是甩开大军几百里,不是追击敌军数百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